【南方都市报】粤境外专家人数全国领先
2017年9月13日南都讯 记者唐孜孜 冯群星 昨日全球化智库(CCG)、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发布《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研究发现,广东境外专家人数全国领先,同时在“国际人才规模指数”等多项指数中位居前列。据介绍,蓝皮书从国际人才规模、结构、创新、政策、发展和生活六个维度对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进行了单位指标和省域指标描述。测算中,每个维度最大值为1,最大指数为6。
粤制造业最“钟爱”境外专家
根据蓝皮书,近几年,广东境外专家引进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每年来粤境外专家约13万人次,其中,外国专家约10.3万人次,港澳专家约2.6万人次,位居全国前列。仅以2015年为例,全年来粤境外专家12.99万人次,占全国比重为20.8%,其中,从港澳台引进专家为2.63万人次,占同期全部专家的20.2%;外国专家为10.36万人次,主要来源是韩国、日本、美国。
从境外专家类别来看,广东引进的境外专家以经济技术管理为主,其次是教科文卫专家。2015年这两类专家分别达9.08万人次、3.91万人次。从来粤专家行业分布来看,来粤专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教育两大门类,现代服务业领域专家偏少。以2014年和2015年为例,广东制造业和教育两大门类聘用境外专家分别为11.67万人次和11 .99万人次,分别占全省境外专家总数的88.3%和86.2%。
在华人华侨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在海外的广东籍华人华侨约有300万人,占全球华人总数一半以上,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省回国华人华侨专家约5.8万人,创办的企业3000多家。
各省国际人才规模悬殊,广东居第三
研究者认为,“国际人才规模指数”是最能够直观体现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的指数。其中,上海、北京、广东依次分列前三。各省份之间的差距相当悬殊,第一名上海与最后一名山西的分差达0 .8分(最大区间为1分)。
不过,排除规模影响,从人才结构的角度看,上海、北京、广东的排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位居前三的是安徽、辽宁、河北。研究者称,尽管规模差距悬殊,但各省份的国际人才质量是相近的。
安徽在人才结构上排名第一,系因该地区引进人才的针对性相对较强,主要以普遍有较高学历的科研类人才为主。北京、上海、广东的国际人才引进更趋市场化,具有多样性,其国际人才学历结构指数因而被稀释。
总体来看,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上海是本次评估中国际人才竞争力最高的区域,但竞争力指数也仅为3 .91分。研究者指出,按百分制来换算,上海仅以65 .17分刚刚跨过及格线。
“欧美国家长期重视国际人才的引进,这是它们相对中国很大的一个竞争优势。比如美国,集中了全世界60%以上的人才。”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C C G主任王辉耀说,中国目前在国际人才方面存在两个挑战,一个是国际人才数量引进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另一个是有大量人才留在了海外。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原来的人口红利消失,国际人才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发掘。
广州境外专家人数占全省1/3
蓝皮书显示,作为省会城市,近年来广州市在引进境外专家工作上成效显著,聘用境外专家占全省1/3左右,领先于省内其他城市。2015年,广州市聘用境外专家达4.47万人次,占全省境外专家的34.4%。在引进专家类型上,广州市聘用境外长期教科文卫专家2 .51万人,境外长期经济技术管理类专家1 .06万人。由于广州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吸引来穗的教育类境外专家数量是经济技术管理类专家的两倍以上。
而同为副省级城市,深圳在聘用境外专家数量方面略低于广州,2014年和2015年聘用境外专家分别为3 .99万人次和4 .22万人次。
蓝皮书同时指出,当前,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得分第一的上海竞争力指数也仅刚过及格线,中国国际人才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际人才规模上,最后一名山西与第一名上海差距悬殊;当前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马太效应”影响明显。
文章选自《南方都市报》,2017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