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基:擘画世界级湾区人才基地

2018年4月2日

理事简介

洪明基,CCG常务理事,合兴集团控股行政总裁。



  “在崭新的图纸上擘画出一个世界级湾区的人才基地。”在日前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两会”沙龙上,全国政协委员、CCG常务理事、香港洪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副主席洪明基带来了他的一个提案,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国际人才港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等要求。洪明基看到,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南沙有着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它作为后发地区,在经济发展上与周边的深圳、香港、澳门等还有一定差距,这也给南沙以一定的后发优势,没有历史包袱,在布局和设计上有一个完全新的开始。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洪明基建议,面对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大湾区需乘势而起,利用其毗邻港澳以及广州高校聚集地,前接东南亚等华人华侨集中区的优势,紧握人才这一抓手,借助其在区位、政策、后发的优势,将其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硅谷”的国际人才基地。引进海外人才来大湾区,打造比肩旧金山湾区“硅谷”式的国际化人才和科技基地。


  为致力于建设南沙人才基地,洪明基提出九大路径。


  第一,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区域人才战略不仅要服务区域,也要更好地服务内地,要从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角度来谋划人才发展建设,要善于分析周边其他地区的优势,将区域发展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来。


  第二,借助香港优势、亚洲金融中心优势和海外亚太总部优势来吸引外来人才。香港是亚洲的金融中心,也是海外企业在亚洲设置总部的集中区。依托香港的这种地位,大湾区可以很好地对接香港的优势,加快在本地区之间的相互配合,为大湾区及中国人才发展和产业发展储备力量。


  第三,做好产业的定位和引进,以产业带动企业,以企业吸引人才。区域的人才战略要聚焦产业的发展需求,要吸引最好的人才和培育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用创新方式将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链向大湾区、内地,甚至世界延伸出去,充分利用产业链的集聚效应,聚集更多的产业链,从而汇集产业链上下游各方面的人才。利用好土地资源和政策优势,进一步拓宽产业链。把握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拓宽产业链,助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将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把握好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机遇,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参与国内外人才领域中的竞争合作,并在竞争合作过程中不断制定人才发展机制,在打破人才流动障碍上下功夫,从而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设立联合工作委员会,将港澳地区高校并入内地教育体系。占领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的高地。


  第五,打造良好环境,包括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等,在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着力补齐大湾区在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短板。努力优化阳光公开的营商环境。


  第六,突出“高精尖缺”,使人才政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构建灵活、开放的国际人才制度体系,优化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大力集聚留学人员、港澳台人才、外国留学生,积极打造“国际人才港”。除在人才流动体制机制上做更多的文章外,也可针对留学生出台更多鼓励性政策,支持在华外国优秀毕业生来区域工作,也为境外高校学生打开来华实习通道。


  第七,着力于丰富教育资源与完善医疗环境,提升南沙在打造人才腹地中的竞争软实力。一是加大国际化教育资源的供给;二是优化人才医疗环境。


  第八,通过外国专家局,试点优化国际移民管理与服务。整合相关职能,尽快实现外国人签证、居留和移民等事务的统一管理,发挥移民局统筹管理海外人才引进和移民权利保障及融入的职能,借鉴中关村经验,进一步延伸自贸区建设及创新驱动发展的出入境政策措施。


  第九,放宽留学生在华工作和实习限制,可为优秀毕业生办理两年的工作签证,打通境外高校学生来华实习通道,制定“全球优秀青年实习计划”。


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18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