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苗绿:怎样打造中国智库国际话语权?

2018年4月9日

国际化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发展方向。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现实需求,是中国智库在新时代下的重要选择。作为国际化的后来者,中国智库应在积极汲取国外智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国情,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道路。

中国智库国际化的背景

中国智库国际化符合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需求。随着日益深度融入全球化,中国将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高水平的国际化智库的研究来支撑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和合作,“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也需要国际化智库进行研究和传播。

中国智库国际化符合智库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智力支撑的现实需求。《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智库需要研究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提出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变化的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形成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并通过智库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让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中国的话语体系。此外,智库还可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担当“民间外交使者”,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辟高层对话的第二轨道。

中国智库国际化符合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撑的现实需求。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需求表明,中国智库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实现国际化,掌握相关信息、知识与数据,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进行系统性研究,才能真正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如今,中国智库国际化仍处于“初级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智库的国际化水平已经有一定的提高,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数量以及出席国际会议的数量都有所增加,部分中国智库已经具备国际化经验、拥有国际化视野和水平。与此同时,很多中国智库仍没有进行国际化实践,缺乏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2009—2010全国软科学研究机构统计调查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2000多家智库中,两年中从未有人员出国考察的智库有700余家,没有参加国际会议的也达到700余家,超过上千家没有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没有在国外会议或期刊发表过论文,有超过一半的中国智库没有外文著作出版。究其原因,与其缺乏全球化视野、传播意识与国际传播能力有直接关系。

中国智库国际化“路线图”

(一)研究国际化

培养国际化研究格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面临的全球性公共议题越来越多。中国智库要提升国际影响力,首先就需要具备国际化的研究格局,从聚焦国内研究扩展到对国别问题、区域问题乃至全球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在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的社会政策、健康政策、科技政策和腐败治理等方面。除了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公共议题越来越多,当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的时候,各国的国内政策也可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随着中国的崛起,欧美各大智库纷纷设立中国研究中心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论是研究国内问题,还是全球性议题,都要求中国智库具备国际化的研究格局。

汇聚国际化研究人才。智力资本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国际化人才不但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既了解本国国情,熟悉本国政治历史,又熟悉其他国家的政治历史与发展现状。这种多元文化背景是智库产生创新思想的基本保证。比如兰德公司近2000名雇员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掌握着世界上75种语言,其中大多数人都是双语者或多语者。这些优秀的国际人才是兰德公司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根本保障。因此,在全球人才流动的大环境中,要吸引并留住全球优秀人才,中国需要进一步拓宽用人视野,出台智库人才吸引计划,将智库人才纳入“千人计划”等各类高端人才工程项目中;同时,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完善国际人才来华工作、签证、居留和永久居留管理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政策开放度,让世界上的优秀智库人才近悦远来、尽展其能。

搭建国际化研究网络。合作网络对智库的发展至关重要,战略合作可以为智库带来新的研究视角,拓宽研究视野。中国智库需积极同国际组织等开展合作,与世界各国的智库、研究机构等建立不同层次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开展学术交流,构建面向全球的研究网络。比如全球化智库(CCG)通过与众多国际组织机构包括世界银行、联合国机构、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移民组织、国际猎头协会、国际大都会人才组织等建立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举办研讨会和联合研究,很好地发挥了中国新型智库的国际影响力。

具有一定实力的智库也可以通过直接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聘用海外研究人员等方式,以各个海外分支为节点,编织一张覆盖全球的研究与合作网络,实现智库的全球布局。比如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CFR)最重要的实体机构是其遍布欧洲7个国家首都的办公室,包括柏林、伦敦、马德里、巴黎、罗马、索菲亚和华沙,这些办公室是其日常运营机构,承担着智库的主要研究项目。

(二)活动国际化

智库国际化不仅体现在研究方面,还体现在智库活动所涉及的范围从国内向国外扩展。出国考察访问、参加国际会议、举办国际会议等均是智库活动国际化的可选路径。国内外智库实践经验表明,不同国家的智库之间、一国智库与外国政府之间的交流无论在议题、规格、深度等方面都具有外交政策意义上的影响力。中国智库通过国际化的活动可以主动设定国际议题,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积极发声,引导国际舆论,甚至影响他国政策。

作为社会智库,CCG在这方面也作出了诸多努力。例如,2017年10月初,CCG专家团深入美国的政商中心——华盛顿和纽约就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与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对外关系委员会等主流智库和国会山两大党派的参众议员代表、亚洲协会、中国美国总商会、纽约百人会等中美商界代表进行了12场深入交流和沟通活动。

(三)打造国际化的智库传播体系

构建国际化传播平台。全球化时代,智库要在国际上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学会使用国际通行的语言、方式与世界交流。中国智库需要立足互联网,通过英文出版物、英文网站、国际社交媒体等渠道用国际语言打造智库的国际传播平台,推动世界范围内中国声音的传播和中国形象的提升。CCG在国际传播方面不断进行着探索与创新:2008年建立了专业英文网站;2016年推出全新英文网站,新版网站支持移动客户端。此外,还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开设了账号,实现智库成果的全球传播;在国际上连续出版了多部研究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研究成果,影响国际学术界。

学会与国际媒体打交道。众多智库的传播实践也证明,媒体的报道在帮助智库传播观点方面的确可以起到关键作用。中国智库要实现国际影响力,需学会与国际媒体打交道。因为智库提出的观点能否为国外普通大众所理解,又能引起他们多大的反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媒体如何解读这些观点,以及如何传播这些观点。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媒体沟通,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JIIA)近几年一直在开展一个“媒体外交项目”,以此促进东亚国家的媒体代表和日本同行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国智库应同国际媒体积极沟通,增进了解,让国际媒体成为中国智库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助力。

作为世界智库大国,中国智库在国际话语权体系中大有可为。这需要中国智库顺应时代需要,培养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打造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在立足国内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全球性问题;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人员交往、学术交流、联合研究等方式建立国际研究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实现智库成果的全球传播;根据国际形势和对外交往特点,强化外交关系意识,重点加强与一些主要国家智库之间的交流合作,主动设定国际议题,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积极发声,引导国际舆论,发挥智库的公共外交作用,打造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

(作者单位:全球化智库)


文章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