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房子票子“帽子”比拼 “抢人大战”赢在扎根
2018年4月18日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新时期,对人才也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阶段。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
近日,全国各地及高校院所陆续公布应聘人才优惠政策,给钱、送房、落户口、授 “帽子”头衔已然成为“抢人”标配,掀起一场“人才争夺战”,海外高端人才更是被“抢”的重头戏。有人说,引进人才犹如找对象。如何找准那个对的人,同处屋檐下专心科研,相看两不厌;又如何让人才落地扎根结出科研硕果,琴瑟相谐过好日子?
找准对的贤才 不功力做攀比
让引进人才不为“柴米油盐”所困扰,提供的物质基础水准自然要杠杠的。今年一开春,各大学院校纷纷发布2018年海内外人才招聘计划,列出房子票子和“帽子”,一时间“抢人”大战全面爆发。
例如,山东大学面向海外招聘人才计划,除享受最高50万元年薪和绩效奖励外,最高还可获得6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安家及住房补助150万元(含国家及山东省补助)。东南大学的引人计划开出优惠条件,提供购房货币化补贴300万元(含地方政府配套)或以高于补贴的优惠购买人才特批房;申报由校方微电子学院负责在无锡主体建设的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岗位,还可得到无锡政府对薪酬的1:1配套(即双倍薪酬),4月已启动在海外举行现场招聘。
有人惊呼,这么令人垂涎的引进条件,是不是给得过高?
“提供丰厚待遇的目的,希望帮助引进人才解决所有不必要生活之忧,只要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真心培养好每一个学生,真意做好每一项研究。利用高的薪水挖人是每个行业都会用到最普通的一种引才方式,背后的驱动力是对所引人才的强烈需求。而就待遇而言,我们认为一直以来我国高校跟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既然要引进人才做出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且各项指标都要与国际接轨,薪资也应与之相匹配,与国际接轨。”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院长孙立涛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不久前,苏州某所大学校长在一次会上讲述了近期遇到的烦恼:他收到来自一位校科研人员的离职申请,原因是深圳一家大学为其提供了更好的待遇和平台。这位校长不禁皱起眉头感慨:“攀比,特别是待遇攀比,我们实在是追不上,也比不了。”这时,旁边另一位大学校长打趣道:“挖人才的问题呀,你们以前让别人难受,现在倒过来该你们难受了。”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市场竞争当然不排斥合理的‘挖人才’竞争,但是如果过于急功近利,将不利于人才建设。因此,我国高校之间应达成共识,促进办学的良性竞争。”
评价切合实际 不唯“帽子”而论
一位任教于京城名校的年轻学者想跳槽到上海高校,但经多次应聘发现头上没顶“帽子”,享受不了引进人才待遇。即便应聘成功,一年薪资仅10多万元,待遇还不及原单位。
“在我们这样的大学,有‘帽子’的才称得上人才,没有的简直有点不是人了。” 他苦笑道。
所谓“帽子”,指目前中央各部委和单位出台的人才计划,从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千人”到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长江”,以及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初步统计,约有20多种。
目前,为对接“双一流”建设计划,许多高校在人才引进计划中比较热衷考虑招聘头上有“帽子”的学者。而有“帽”与无“帽”之间的待遇差距,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薛宇的话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据了解,像“青年千人”能够从国家直接获得较多的经费,而且身价倍涨。
那么,没“帽子”的今后还有出路么?
熊丙奇认为,有些大学将引进多少身份、“帽子”等头衔的学者,作为人才建设的重要政绩。这种以“帽子”论人才的观念,会带来人才队伍的极不稳定,也令大家心浮气躁。还会出现把人才建设的主要精力用于引进人才,而非培养、使用已有的人才,这让引进的人才难以发挥作用。
因此,有学者提出要推动人才称号“去利益化”,切断其背后利益链,将学科设置、重点学科评选、科研启动经费、个人升迁以及学术成果评价等人才称号脱钩,把人才称号还原为反映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一种科学荣誉。
“‘帽子’本来就是一个评价体系,能被评到国家的相关人才计划是件很好的事,只是现在同类或同量级的“帽子”太多容易分散科研人员精力。关键前提是,指挥棒今后往哪里指引,以及如何对同类帽子进行合并或设置同类申请限制等进行优化。东南大学在对外招聘高端人才时考虑到这个问题,没有唯“帽子”论,学校也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对未通过青年千人答辩、但学术水平特别优秀者,也将通过校内人才政策予以支持。例如,将其3-5篇代表作送外校专家审议,来看是否可申请到同等职位,如教授、上岗教授或副教授等。”孙立涛告诉记者。
引人贵在“引心” “金凤凰”方扎根
人们常说,相爱容易相处难。如何让校方与引进人才琴瑟相谐?
“教学科研本身虽说辛劳艰苦,但让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感到烦恼累心的往往是其他杂事,如行政、财务及相关管理上的一些琐事。尽管我们现在硬件环境不断提升,如建了很多教学楼、实验平台等,但软环境方面,将这些硬件高质量管理、维护好,方便老师使用,以及管理体系中对老师将心比心的人文服务意识与国外尚存差距,亟待提升。”孙立涛发自肺腑地说。
据了解,目前东南大学正与无锡紧密合作共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通过建立适于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与企业、国际一流大学对接,聚集海内外高端人才,计划三年后在半导体行业一线科研岗位上纵深引进及培养出100位本土化、特色化教师队伍。
从企业的角度,希望未来高校在大力引进人才之后产出什么样的人才呢?
“作为创新型文创科技企业,我们需要大校能够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既要会编程又懂艺术创意;既要能写方案还得会推算法。目前,全国各地及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方面出台的优惠政策,不单是延续“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更加扩大了对人才需求的定义面,条款越来越清晰透明,希望能快速落地,长期有效。”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CEO刘昊扬说。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进高层次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我国要参与全球化、建设“一带一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飞跃,就需要今后把人才强国战略提到高度,打造全国乃至世界人才联动机制。此外,不能总盯着引进大学生,还需重视培养一些娴熟的技工、工匠等技能人才。可喜的是,现在各地已有了人才战略意识,从全国到全球,通过竞争逐渐加大吸引人才力度,而通过产业、科研基础等对接,特别对人才环境的改善,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引才关键在“引心”,“金凤凰”方能栖息扎根。
文章选自科技日报,2018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