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智库专家纵论中美贸易磋商

2018年5月21日




  5月3—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美国总统特使、财政部长姆努钦率领的美方代表团就中美经贸问题进行了坦诚、高效、富有建设性的讨论。5月7日,全球化智库(CCG)于此次中美经贸磋商结束后,在北京举办“从中美磋商研判中美经贸形势”研讨会,多位中美经贸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此次磋商结果进行解读与评价,梳理存在的分歧,研判中美经贸走向,并对中美双方提出了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中美贸易磋商的结果,CCG高级研究员、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原公使何宁表示,第一次会议很难有太多进展,能够让双方继续接触、把要谈的放在桌面上,就是一个好的结果。他认为,解决中美贸易摩擦应当坚持两点:第一是理性思考两国面临的问题和拥有的机会,避免情绪化决策;第二则是保持耐心,利用多边机制,将外部施加的压力转化为内部深化改革和不断开放发展的动力。他强调,目前美国的要求显然不合理,但这并不是谈判的结果,而是谈判的开始。很重要的一点是,应当明确谈判的前提以及谈判的目标。


  CCG高级研究员,中国驻旧金山和纽约总领事馆原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认为,目前可以看出美国的几点心态和态势:1.美国提出强势要求是一种谈判手段,要求越高越能往下谈;2.美国要求中国7月1日前在WTO撤诉,实际还是在依靠单边手段;3.美方此次提出的8项要求里有4项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核心直指中国的发展权;4.美方提出到2020年共削减2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一高要求属于美国争取道义制高点的谈判方式,据此让今后的谈判对其更有利。他表示,面对中美目前的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回应:一是始终坚持WTO多边贸易原则;二是中美在市场准入等方面尚有谈判空间;三是面对中美贸易问题需做好两手准备,美国提出撤诉期限可能示意美国在之后会进一步采取措施;四是中美贸易摩擦实则是美国国内政治问题,解决贸易问题一定要减少政治干扰。


  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美大司原司长江山强调,中美之间的合作对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非常重要。双方在双边贸易与投资中都获得很大收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并且中国凭借着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已成为美国重要的出口市场。在这一格局下,两国应该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健康发展,“把蛋糕做大”,才能获得更高收益。江山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崛起不会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美国不应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而应正确看待并适应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对于中美贸易摩擦,江山表示“挥舞大棒”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回到谈判桌,通过磋商找到双方合作的平衡点,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吕祥对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持谨慎乐观态度。他提出:一是应对特朗普政府采取行为主义的观察方式;二是对美采取“和而备破,斗而促和”的政策;三是要加强与美国利益集团的联系和合作;四是可以与欧洲等形成国际统一战线;五是要对最坏情况做充分准备。


  关于中国如何应对和底线是什么,何宁指出,如果真的发生贸易战,中国别无选择,只能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中国应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发展其他地区需求市场并提升国内消费能力。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针对“中美经济脱钩”的说法表示,中国有很多牌可打:1.开拓国内市场;2.对欧洲特别是德国,以及日本、韩国等在开放市场等方面做好工作;3.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何伟文总结说,第一,中国的底线是中国的主权和发展权,无论何种情况,这两者都不能触犯;第二,在谈判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分清是非,其次才能“算账”。与美国有诸多贸易谈判经验的江山则从战略上总结出20字:“沉着应对,不卑不亢,周密布局,着眼长远,迎接挑战。”



文章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