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在线】中美贸易争端中的利与理
2018年6月20日
6月17日晚,应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邀请,美国哈德逊研究所中国战略中心主任Michael Pillsbury (白邦瑞)、美国传统基金会国际经贸研究中心主任美国驻联合国原大使Terry Miller、中国美国商会主席William Zarit(蔡瑞德)等人参加了中美关系晚宴研讨会,约五十名中美前官员、学者、企业家参加了讨论,数名来自英国、法国、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外交官与学者也参加了晚宴研讨会。
整个晚宴研讨会是在友好与坦诚的气氛中进行的,主持人田嶶的主持让活动既内容紧凑又气氛轻松。Terry Miller和白邦瑞均为对共和党政府有重要影响的前官员和智库人士,他们在晚宴中做了主旨发言。Terry Miller的演讲一开始就肯定全球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以及中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为美方的做法进行了辩护。白邦瑞是著名的美国鹰派,他讲得比较有意思,其中有一段他希望中国的智库不要宣传美国威胁论。一位英国的学者回忆了一战前的历史,指出目前情况的危险。William Zarit(蔡瑞德)表示美国很多企业也认同对中国的经济干预措施应该采用强硬立场,但是对于使用关税措施有争议,美国不要把中国逼到墙角。
有两位中国学者提到了WTO规则。白邦瑞表示,美方这次主要关注的一些问题,诸如投资政策与壁垒、中国制造2025下的产业补贴,不是世贸组织所管辖的内容,所以不好通过世贸组织解决。他说,莱特西泽也说了,世贸组织不够“大”。但是,白邦瑞回避了一个问题,就是美国要使用的歧视性关税是世贸组织管辖的对象。
在这次中美贸易争端中,对于中方来讲,哪些是可以让的,哪些是不能让的?中方政府表态,有时态度强硬,有时态度灵活,强硬针对的是什么,灵活针对的是什么?
一位权威资深贸易专家曾经表示:让利不让理。我个人非常同意这位前辈的看法,这里我谈谈我自己对利和理的理解。
利是什么。“利”首先是市场利益,给美方开更大的市场,进口更多美方产品,这个利益是可以让的。贸易的利益经常并非是你多我少,对这些利益的让与并不一定会损害我们的利益。贸易扩大是双赢的。“利”其次是结构性改革的利。中国可以也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在以往的改革进程中,WTO规则对中国的改革影响很大。某些WTO规则没有约束的政府干预手段以往被作为依据WTO规则来使用的手段,在WTO层面没有问题,在双边层面产生了问题。这些东西我个人认为有一部分也是应该调整的。我们的专利法符合WTO规则,但现实中侵权行为大量存在,进一步提高保护标准特别是违法成本也是应该的。这既算是谈判中让的利,也符合中国的利益。让利的底线是发展权包括制定发展战略的权利,但制定的发展战略中的具体内容是值得全面审视的。“利”还包括未来全球经济治理的利。在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大量领域存在空白,美国认为他原来主导建立的规则不完善了,因此他在指责中国的同时需要同时指责世界贸易组织。23年来WTO谈判成果确实太少,WTO确实需要与时俱进。对于我们没有充分研究存在各种担心的谈判议题,我个人认为可以谈,可以积极谈,在谈判中学习,在谈判中研究。建立新规则符合美国的利益,也符合中国的利益。
理是什么?“理”就是现有多边贸易体制的最根本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是现代国际经贸关系的基石,是所有具有正常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相互给予的待遇。它被1994年关贸总协定列为第一条。最惠国待遇,美国将其称为正常贸易关系待遇。在上个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美基于双边最惠国待遇发展贸易关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美基于多边最惠国待遇发展贸易关系。美方一旦实施301歧视性关税措施,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将受到其成立以来最大的冲击,中美贸易关系的基石也就动摇了,中美之间的正常贸易关系也就停止了。232关税的性质是滥用国家安全例外,但没有根本冲击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而301关税则是动摇了WTO的基石,两者具有根本性质的差别。
白邦瑞在17日的发言中也提到:我理解中国担心接受了美国的条件之后,其他国家也会提出同样要求,这样最惠国待遇就成了中国的噩梦(nightmare)。
实际上,白邦瑞的讲话有误解的成分,也有正确的成分。说是误解,是因为中国不可能在接受对美国的开放的同时,而不对其他国家开放。基于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中国在谈判中答应向美国开放的领域,必然是准备同时向其他国家开放的领域。除非中美同意建立双边自贸区,依据WTO规则合法地作为最惠国待遇的例外,而这一点是至少两个重要的中方智库都提出过的想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方并不会认为最惠国待遇是一个障碍或者噩梦。
说是有正确的成分,是因为美方提出的一个要求触碰了中国“不让理”的红线。美方要求中国承认美国对中国进行关税制裁的权利。也就是说,美国破坏最惠国待遇原则,停止给予中国正常贸易关系待遇,中方应该接受,不能报复。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中国接受了这个要求之后,等于中国接受了对美国的片面最惠国待遇要求,也就是美国可以歧视中国,中国不能歧视美国。由于中国对其他WTO成员都有最惠国待遇义务,中国接受的这个条件也可能被解释为应该适用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也就是中国应该给予所有世贸成员片面最惠国待遇。那么,最惠国待遇就真正成为了中国的噩梦。因为中国在给予其他成员最惠国待遇的同时丧失了自己享有的最惠国待遇。
中方反制是迫不得已的。中方态度灵活的地方是针对让利,中方态度强硬的地方是针对不让理。这两方面一定要分清楚。特朗普加2000亿产品税以致4000亿产品税的白宫声明有意地把中国坚守WTO底线不让理扭曲为在谈判中不让利,而我们读者往往也不太容易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然而,美国是否一定要打垮WTO?在这一点上,我与国内不少同行有不同的看法。白邦瑞提出,中国智库不要过分宣传美国威胁论。对这一点我是有一定认同的,我认为我们也不要过早认定美国一定要打垮WTO。随着中国产业升级,中美重叠竞争性产业增多,产业内贸易摩擦加剧成为常态,这一点我认为确实是一个长期趋势。但是,中美今后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投资保护与自由化等全球经济治理重大问题上的立场是会日益接近的,这些领域规则的强化对中国的好处是越来越多的。中美双方是国际经贸规则最大的需求方,谈规则也是今后的常态。以谈规则遏制摩擦是今后长期的任务。在今年3月美国总统向国会提交的贸易政策报告中,美国明确表示希望改革世贸组织同时在世贸组织中继续发挥活跃的作用。美方的要求固然是基于自身的利益,但是当前WTO确实需要改革。我个人认为,中方可以让的利包括同意发起改革WTO的谈判,让世纪之战变为世纪谈判。我们也应在各种场合告诉美方,WTO的改革必须基于战后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石,即最惠国待遇原则。破坏这一基石将大大延缓WTO改革的进程。
中方让利的空间是很大的,改革开放的决心是很大的。到目前我们也不能做出美国要彻底打垮WTO的判断。因此,在需要对严峻形势和各种可能做好准备的同时,准备打,更要准备谈。无论出现多少波折,我仍然认为中美双方能够达成初步妥协。之后经过长期谈判和磨合,一个世界市场经济体制终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