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海归群体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天然纽带

2018年6月29日

王辉耀,CCG理事长




  相较于改革开放前百余年间,总共10余万人的留学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458.66万人,回国总数达到265.11万人,所以说,改革开放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潮与海归潮。


  四十年来,海归群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许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并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企业家和教育家,他们在填补与缩短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空白与差距的过程中,充当了领头雁,他们推动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与交流,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给国内带来了许多新思想、新文化,自觉担当起中国全方位开放的先遣队,充当着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天然桥梁。


  海归群体推动科教领域的改革与创新


  科教领域是留学归国人员的传统发展空间。留学人员拥有先进的专业技术优势,在推动科教兴国事业中发挥着中坚作用。他们积极推动科教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投身重大科研项目,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大大缩短了我国与世界的科研水平差距。


  海归群体在国家科技战略的确定与有效执行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科技部“973”“86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课题组长,绝大多数都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归国人员。据统计,中国科学院81%的院士有留学经历,其中,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新当选院士中,海归比例超过83%,中国科学院化学部新当选院士中,海归比例更是达到100%。中国工程院有54%的院士有留学经历,其中2017年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新当选院士比例达67%,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新当选院士比例超过70%。海归精英们搭建起一大批不同于国内传统体制的新型科研平台,推动中国基础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实现了领先世界的科研突破。在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人员中,海归占比超过60%,其中第一完成人中,海归占比超过80%。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留学归国人员进入高校,他们中产生了一批中国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力量,据2018年教育部直属70多所高校最新统计数据,海归在高校校长中占比超过63%,其中就包括北京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等。他们为中国高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世界最前沿的学科与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很好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根据全球化智库(CCG)2015—2017年连续三年发布的“中国留学人员50人”榜单显示,大约40%的海归精英在教育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比如,创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中国第一所民办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他们不断探索高等教育机制创新之路,成为教育领域的改革者。


  海归群体开创与引领高科技创业潮,积极参政议政,对公共政策事务发挥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国门的学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五代留学生,与前四代海归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恰逢中国真正开始走向市场经济,他们通过带来大量高精尖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入风险投资、国际资本及各种新的融资方式,带来多样化的产业选择,推动了国内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讯、生物医疗、传媒、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由著名海归创办和管理的企业,如百度、搜狐、新浪、携程、新东方等均成为中国新经济和高科技的重要企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海归群体凭借国际化视野和冒险精神,在国内“双创”领域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开创与引领着中国高科技创业潮。在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中,2017年入选榜单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共有164家,其中,由海归创办或管理的企业占比超过60%,这些独角兽企业开创与引领着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大健康、文化娱乐、物流、交通出行等行业的新模式与新技术,塑造着新的创业文化。


  现代社会对政府管理与决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海归人才因其特殊的跨文化背景、先进的现代管理经验以及较强的法律意识等优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与民主建设的积极力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归精英们进入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国家企事业单位等,有的还担任领导职务,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为国家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海归群体通过创办智库或者供职于智库,为政府提供专业参考与智力支撑,许多政府重大决策和决议的背后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比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全球化智库(CCG)等都拥有一大批重量级的海归精英,正是这些或官办或民营的重要研究机构,不仅事实上充当了中国政府的智囊团,而且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外脑,扮演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智库角色。


  海归群体推动跨国公司本土化,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大批外资企业包括全球500强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外资与就业机会,也将中国纳入全球经济分工体系。而几乎所有的在华跨国公司都有海归的参与,有些海归还成为很多世界500强的中国“掌门人”,比如上榜CCG“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中的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一、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等。作为跨国公司对华战略的参与者与执行人,海归们对推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加快跨国公司本土化进程、培养大批国际化本土人才、促进跨国公司业务与中国经济紧密融合、加速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乘风破浪,日益活跃于世界舞台,而熟悉东西方文化和国际“游戏规则”的海归则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一方面,他们以创始人或职业经理人的身份直接帮助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据统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上百家中国企业中,80%是由留学人员创办和管理的。海归企业在海外上市,不仅能够融到资金,更为中国企业创造了一个国际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吸纳新技术、新人才、新的战略合作机会,在全球的标准制定以及未来产业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大量海归以法律服务、咨询、会计等方式,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参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并购业务,间接推动中国企业发展。比如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帮助腾讯把微信推广到印度尼西亚,重新定义了印尼的社交媒体,打造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成功典范。金杜律师事务所全球主席王俊峰在全球16个城市成立律所,成为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的著名法律专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海归们在引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征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成为中国企业闪耀于世界舞台的关键力量。


  海归群体引领中国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中国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客观上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升级,中国经济的前景才能更加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海归活跃在高端服务领域,很多都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领跑者。海归们在金融财务、咨询、法律、经纪代理、传媒、出版、公关、广告、旅游、会展、教育等多个领域大显身手,加快了中国第三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


  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门类齐全,整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却不是一个制造业强国,我们要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虽然大部分留学人员在回国发展时,比较倾向于新经济领域,但是也有很多海归凭借其国际化管理经验、先进技术,以职业经理人等各种身份进入传统产业。他们通过努力,提高了这些企业的管理水平,带动了传统经济效率的提高。海归们的发展并未脱离传统的制造业,他们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进行技术嫁接,将传统制造业与现代科技相对接,不断推动中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海归群体带回风险投资机制及现代管理新理念,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国际化人才


  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手段,风险投资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帮助并促使其商业化,进而促进新产业的形成并加快科技的发展。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国际风险投资公司的“掌门人”都是海归,大部分风险投资都是通过海归或海归工作的外企带进国内的,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这些投资激发了国内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促进了一大批海归企业和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国内风险投资行业的进步。近年来很多海归创业成功后转做创业投资,比如北极光创业投资创始合伙人邓锋、赛伯乐投资公司董事长朱敏、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潮涌、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等。风险投资的理念和新经济模式的引进,带来了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概念,使海归和跨国公司一道,推动中国企业管理的革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不同的场合阐明了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等诸多人才战略思想。人才培养和引进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环节。


  中国的留学人员,尤其是海归精英为中国的人才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给国内创新创业大潮带来各种人才,带动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留学回国人员的一大特点就是国际化,他们回国创新创业,将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经验、国际化技术、国际化管理模式等带回国内,在不同的岗位对国内人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部分留学回国人员在教育领域从事人才培养工作,在培养过程中自然而然带进国际化的教育模式、思维模式等,也有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另外,一些留学人员选择以团队形式回国创业,往往是各有所长的几个人一起回国创业,并在创业过程中不断从国外引进企业所需的留学人才,这也是留学生创业在引进人才方面的优势之一,发挥国内外团队和群体的作用。部分成员在国内创办企业,部分成员在国外开展研发工作,既可以跟上国际科技发展的最新进展,又可以有效利用国内的市场、资金和劳动力。海归创业团队与国外保持着密切联系,便于及时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并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而且有相当大一部分海归在国外也有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研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


  中国是人口大国,如何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海外留学人员为中国引进了众多的国际化人才,也成为当前中国人才培养的一支重要助推力量。未来需要为这些人才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调动他们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海归群体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今天的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局,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需要抓住机遇加入新一轮全球竞争,积极参与制订新的国际规则,内外联动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维持已经取得的贸易优势,提升资本优势,建立人才优势,在全球治理中占据主动,推动全球化进程。


  海归群体通过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有效提升了中国话语权,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朱民在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副总裁期间对推动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海归群体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的案例越来越多,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张涛、国际电信联盟(ITU)秘书长赵厚麟、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国际委员会主席邓子新、国际民航组织秘书长柳芳等。


  改革开放四十年,二百多万“海归派”已遍布各行各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支新的生力军。从国家领导到地方官员,从两院院士到“千人计划”专家,从国际组织领导到国企总裁再到外企“掌门”,新时代的海归精英是中国与世界全方位接轨的天然纽带与桥梁,正成为领航中国的重要力量。



文章选自人民论坛网,2018年6月26日

关键词 理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