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暄晖:从纳米到创投,只为产业升级和创新可持续

2018年10月29日

理事简介

谢暄晖,CCG常务理事,TVM中国创始人。

打破学科壁垒 投身纳米领域

  纵观谢暄晖博士的价值理念就能明白,他投身纳米科技领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秉承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理念“修齐治平”,谢暄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首先是修身,了解自我。

  现代科学自17 世纪牛顿开始,一方面已经能够使人类上天入海,另一方面在巨观的宇宙和微观的分子水平的生命活动, 比如人类自身, 却还知之甚少。同时在治学方法层面,从17 世纪开始的林奈的分类法奠定了现代分门别类的专业化学科的基础。垂直纵深的学科知识积累催生了机械革命和电子革命之后,旧有的学科分类法并不能适应和解决复杂性非线性系统的诸多问题,这个问题在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谢暄晖在二十多年前就深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因为当时并不存在能让我找到对自然治学和心灵追求的现成答案,唯有深入到各个学科中汲取给养,方能重构出跨越学科壁垒的中心知识体系。”谢暄晖如是说。

  有幸的是,在他成长同期,基于基础物理、化学,尤其是凝聚态物理理论的进展,同时受益于来自追求更高、更强、甚至超自然属性新材料的社会需求的驱动,纳米科技得以产生。这一技术渗透到了传统的学科之中,发端于应用,进而由理论影响学科自身的演化。谢暄晖就此投身纳米科技领域。

  在研究治学过程中,谢博士闯入了生物纳米电子这个对于人类来说还知之甚少的领域,从分子水平理解了生命活动的基础机理,并开发了在生物医药和生物能源方面的一些应用。当时有风险投资找到谢暄晖,希望能够投资,同时也有朋友鼓励和鼓动他创立公司。然而他深知,越是前沿,越是未来可能带来革命性进展的领域,其发展经历的周期会越长,道路会越发曲折。出于对朋友以及资金方负责的考虑,谢暄晖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而为了更深入理解技术资本化这一路径,他投身到了创业投资的道路。事实上,谢暄晖当时投身的领域,按照剑桥学派的说法即“生命的本质就是电流”,至今仍很难被主流生物学科接受,而相关的应用,在产品成本等经济性角度也仍远未到达爆发点。

  “所以回顾一下,做长周期的事情,的确需要更大的耐性和审慎度。“谢暄晖说。

不忘初心 明心见性

  谢暄晖认为,从表面经历看,从小乃至到博士经历的人在学校的时间都不会太短。但他秉持着“不让学校影响个人教育”的理念,正如马克吐温所说,“Never let school interfere your education”。谢暄晖的个人发展道路与马克吐温的话不谋而合。

  “我个人是在小学开始把学校当作自助餐厅而非被填鸭的场所”。

  其实一路上走来,回头去看,总会有不断掉队的同仁。这其中有各种原因,谢暄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用时下的话说便是需要“不忘初心”。对谢暄晖自身而言则是修身,做到明心见性。

  “最近朋友圈开始火热起来的第一性原理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在谢暄晖看来,第一性原理就是凝聚态物理得以进展的核心思辨推进力。然而,无论是不忘初心,还是明心见性,每一个走过来的人必然会经历内部外在的百般迷惘、千番挑战,最终才能修得正果。

  始终秉承着上善若水的理念,对谢暄晖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不管是投资还是创业,都需要滴水穿石,而不是一蹴而就,这便是匠人精神的本质。在他看来,如果做一份事业,战略上的纵深不够大,那势必会造成战术上的急躁冒进。对于个体商业事件就会造成刚性对易,即合作双方的彼此包容不够,弹性不够,如果不能一拍即合,那便一拍两散。这显然是不可能做成一番事业。这不仅是对于跨境投资并购,对于一般性商业活动乃至做人本身都是大碍。

人才融通 薪火相传

  谢暄晖的投资模式是全球背景下的生产要素重组。通过资本将全球最先进且到达临近市场成熟度的技术转移到中国,和中国的产能、市场结合。他认为,这其中遇到的最大挑战还是人的因素。人的因素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中国资本作为文化上的相对弱势方,去整合吸收欧美的文化相对强势方,不免面对显性对隐性的傲慢与偏见。这些都会造成交易过程中的隐形交易成本增加,以及交易后投资整合的难度与风险。

  “有幸的是,我们生活在国家的上升期,每一个企业和个体在全球经贸活动中都得益于综合国力的上升”。

  谢暄晖相信,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上升以及中国在新兴全球化格局下的影响力不断增加,每一个参与对外经贸活动的中国企业都会得益于不断降低的显性、隐性交易成本及投后风险。

  对于投资,谢暄晖希望能够达到几个目标:

  一,通过引入大量成熟技术,帮助地方政府升级转型。通过股权模式把高风险性的创新活动沉降在境外,而把快速市场应用化的模块扎根在境内。这也是最贴近国情的做法。

  二,通过两头在外的模式,搭建跨境人才融通机制,不仅使海外的华人学者与企业家可以快速扎根国内,而且能让更多各国学者人才可以参与到他们的创新与中国繁荣市场嫁接后结出的硕果。

  “我想,进一步发展开放强大的中国,恢复甚至超越盛唐气象,我们都可以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谢暄晖说。

  三,通过按照生态链布局的投资,每一个前期落地的企业可以成为后续投资落地企业的孵化器。前期成功的企业家可以在技术和商业方面对后来者进行辅导。通过薪火相传形成一个可持续的模式,为后继者创造加入时代洪流的基础。

  而在中国企业国际化方面,谢暄晖认为智库在to G,to B 和to C 三个层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全球化智库(CCG)的常务理事,谢暄晖表示,在to G 即政府层面,CCG 的人才绿卡建言已经被政府采纳,未来在针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跨国经贸交往和人才双向流动等领域会发挥更大的政策建言作用。在to B 层面,CCG 对于全球化专业性、建设性的影响可以辐射拓宽到更多有意或已参与到国际经贸活动的企业团体。在 to C,即个体层面,相信CCG 可承担更多人才落地政策的建议建言。

 理事简介 

谢暄晖,CCG 常务理事

TVM中国创始人


 

  谢暄晖,香港科技大学纳米科技领域博士,新兴战略产业专家,专注跨境股权投资及技术转移孵化,致力于通过引进全球先进技术对区域经济及产业进行升级,涵盖生物医药、文化传媒、节能环保等领域。作为TVM中国创始人,谢先生创建基金-加速器二元协同模式,通过资产证券化解决医药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的问题;在加速国际先进医药资产在中国落地的同时辐射本土产业集群;通过构建投资-产业落地的生态链系统,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增强本土市场与海外研发中心的协同效应。

 

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8年5-6月刊 总第72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理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