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外媒关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侨胞从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

2018年12月26日



  中国日报网12月24日电 据欧洲时报网12月24日报道,“侨”是中国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之一。40年改革开放,40载风雨兼程,中国的发展与华侨华人紧密相连。数千万海外侨胞与祖(籍)国的关系,从最初单向做贡献的“雪中送炭”,到现在的双向合作共赢、携手同行。


回  首

改革开放华侨华人先试先行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急需资金、技术和发展经验。然而,市场的不确定性,让外商一度犹豫观望。这时,是海外华商率先进入祖(籍)国,或投资或捐助,成为助力中国发展的“排头兵”。


  “三十多年前到中国投资时,中国刚改革开放,外汇缺少、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泰国正大集团资深董事长谢国民说,如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公路、铁路、机场、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外汇储备充足,创新创业环境日臻成熟。


  据统计,1979年国家外资委批准的北京三家合资项目的外方合作者均为华商;1981年底以前,最早创办的48家合资企业中,海外和港澳华商有28家;1987年,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大陆投资额占外商投资总额的70%。他们登陆成功,起到了某种示范和引领作用。


  如今40年过去,中国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已超过2万亿美元;截至2017年底,中国实有注册外商投资企业近54万家,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最大外资流入国。


  改革开放以来,为帮助祖(籍)国建设发展,华侨华人纷纷慷慨解囊,世界华人“船王”包玉刚是其中的先行者和杰出代表,他在北京捐资建设国际级酒店、创办宁波大学,设立留学生奖学金、建立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


  据统计,40年来,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秉承“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优良传统,向中国内地社会公益事业捐赠累计已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互  惠

改革开放华侨华人获益良多


  改革开放不仅让中国民众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显著提升的综合国力也让华侨华人获益良多。


  “我1989年刚到巴拿马时,当地人歧视华人。这不仅表现在日常言语上,在政府政策层面也存在歧视,”巴拿马华商总会会长黄伟文说,是杨利伟飞上太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刷新了当地人对中国的认知。“现在巴拿马人对华人很尊重、很有礼貌。”


  早在20年前的1998年,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爆发战争时,欧美国家公民都可搭乘美国军用运输机离开,但中国公民却被拒绝,连妇女儿童都被阻挡。中国大使馆最后租用几条小渔船,将中国侨民送到安全地带。


  十几年后,2011年利比亚内乱,中国动用民航包机、军用运输机、货轮、大型军舰等,仅8天时间就帮助35860名同胞安全撤离。利比亚撤侨亲历者朱彤说:“有了伟大的祖国,中国人才有真正的尊严。”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华侨华人牵线搭桥;而华侨华人更从中觅得商机。泰中罗勇工业园区总裁徐根罗表示,罗勇工业园真正快速发展是乘着“一带一路”建设快车的这几年。其间有35家企业入驻园区,实现工业总值55亿美元,占园区最近十年累计实现工业总值的三分之二。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日益加大,海外华商与祖(籍)国同发展的信心也越发强烈。


  谢国民见证了每一次中国改革带来的巨大商机,他说正大集团已成立专门研究小组,准备继续把握机遇;宝健(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李道因为青睐中国市场,已经扎根北京24年,坚持回馈社会,宝健公益基金通过捐建希望小学等项目助力中国教育扶贫。


  改革开放以来,出国潮未退,归国潮正酣。


  “十几年前出国时,大家都说,你学成后一定要回来,因为祖国需要你,”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傅钰说,等到回国后才深切感受到,实际上是我们需要祖国,因为祖国已经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09年,远在加拿大的张极携世界领先的“带有活动定位装置的心脏瓣膜植入系统”技术回中国做了一场30分钟的演示,国内企业家在3小时后作出了大笔投资的决定。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相关部门一路绿灯……所有这些,最终让张极用“3分钟”决定拍板回国。


搭 桥

助力华侨华人分享中国机遇


  中共历来重视侨务工作。观察家们也注意到,中国政府近年来多措并举,积极为华侨华人分享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同圆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搭台。例如,为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和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引才计划。


  又如,近年来,中国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出一系列便利外籍华人赴华政策措施——外籍华人签证由之前最长1年多次有效,放宽至5年内多次有效;将居留许可期限,由之前最长不超过3年增至5年。


  除此之外,遍布中国各地的“侨梦苑”,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利侨的政策优势、聚侨的人文优势和惠侨的服务优势,对海外侨商和科技专业人士产生了明显的聚集效应。


  眼下,华侨华人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搭建合作平台:世界华侨华人工商大会、东盟华商会、华博会等促进海内外对接;“一带一路”华商组织协作网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文媒体联盟、华侨华人跨境电商合作联盟等提供协作便利;“一带一路”华商、侨领、媒体专题研习班,“一带一路”人脉涵养计划和“一带一路”双语人才定向培养计划等纷纷登场,未来可期。


  中国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认为,近年来,“侨”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海外华侨华人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愈发凸显。“文化素质方面,无论是出生在住在国的华二代、华三代,还是通过探亲、留学等渠道走出国门的‘新移民’,大多接受了较系统的高等教育;经济实力方面,华商在国际经贸中的独特作用不容小觑,特别是大量新侨和年轻一代华人回国创新创业。”


  展望未来,华侨华人分享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同圆共享中华民族复兴梦,华裔新生代也将发挥新作用。


  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和华文学校,为华裔青少年提供了中文学习乐土;“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让海外华裔青少年回到祖(籍)国,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以歌为媒,拉近孩子们与祖(籍)国的距离;新一代华侨华人父母,也在言传身教,积极督促……


  黄伟文的二儿子从10岁开始,每年都回祖(籍)国参加寻根之旅,大学毕业后到北京进修了两年中文;小女儿现在北京理工大学就读研究生。


  “现在,儿子负责经营旅游公司,感受到在中国学到的语言、文化、处事方式等,都很实用。”黄伟文说,如今中国和巴拿马已经建交,中华文化已然成为华侨华人抢抓机遇的“敲门砖”。



文章选自中国日报网,2018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