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看大潮澎湃中国企业“出海”40年
2019年1月2日近日,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发布《大潮澎湃:中国企业“出海”四十年》,回顾总结中国企业40年全球化征程,分析十大“出海”路径,并根据企业全球化道路上的挑战提建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事业建言献策。
“40年间,中国企业从青涩蜕变为成熟,从蜗居国内到闪耀于世界舞台的中间。”曾就职原外贸部的CCG主任王辉耀表示,“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16万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一。2018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总数达120家,与位居第一位的美国仅有6家的距离。”
风云40年
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1978年,中国企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国企纷纷踏上改革探索之路;民企如大草原上的星星之火;外企通过销售商品或合资等方式进入中国,1979-1989年,超过2.1万家外国公司在中国开业,跨国公司的进入催生中国轿车、家电、饮料等现代产业发展。这一时期,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只是零星出现,全球化经营意识和实践水平都较低。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全球化意识逐渐觉醒,创业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90年代初中后期,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先后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以海尔、海信、华为、万向、首钢等为代表的佼佼者开始远征海外。这个时期,直接出口仍是主要海外经营活动,其次是在海外建销售网、工程承包、合资等。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开拓,更多地是在黑暗里摸索,没有经验,亦缺乏借鉴。
2001年12月,中国终于迈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为全面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国内开始对法律和关税进行重新调整。国务院于2004年7月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在世界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便利政策环境。“入世”为中国企业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如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吉利并购沃尔玛轿车业务,TCL并购德国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施耐德等,帮助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知名度,并在短时间内获得技术或市场。
2008年至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在对外投资方面采取国际国内“双管齐下”的方式,以开放与合作的的态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企业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位列全球第二,并超过同期吸引外资水平,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全球化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发展。
“从1978-1991年的国门陡开,中国企业睁眼看世界,到1992-2000年的探索徘徊,中国企业崭露头角,从2001-2007年的风云际会,中国企业鏖战全球,到2008年至今的重塑版图,中国企业引领全球化新征程,40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踏上全球化之路,对外投资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覆盖全球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表示。
“出海”路径
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系统工程,"走出去"路径也呈现多样性,从绿地投资、跨国并购到海外上市,从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到战略布局。” 王辉耀介绍,过去40年里,中国企业“出海”已经形成安营扎寨、借鸡生蛋、借船出海、海外战略资源获取、海外产业园区、互联网模式复制海外、农村包围城市、星火燎原、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海外战略股权投资十大特色路径。
其中,“安营扎寨”指企业根据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将设计、生产、销售等部分环节或全部环节放在东道国进行;“借鸡生蛋”指企业通过海外上市的方式 “走出去”;“借船出海”即通过并购等方式获得国际知名企业的品牌、资本、技术等;“海外战略资源获取”指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获取海外战略资源;“海外产业园区”主要以政府引导、某个企业主导,在海外建设园区,带动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集群发展,吸引他国企业投资入园;“互联网模式复制海外”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企业,把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商业模式推广到海外,挖掘海外资源和市场;“农村包围城市”指中国企业通过采取迂回技术,选择比较容易进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建立和开发自己的技术体系,形成拳头产品与品牌优势,为日后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做准备;“星火燎原”主要见于一些自发“走出去”的民营中小企业,往往有强大的灵活性和动力,成为中国中小企业大面积“走出去”的带头人;“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属于传统中国企业“走出去”模式;“海外战略股权投资”指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持有海外企业一定股权,获得股权增值的空间等。
“这些路径并无优劣之分,每种路径都有成功典范,关键在于对路径的选择上,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所处的产业特性、企业特点、国际环境、国内环境进行综合考虑,斟酌定夺。” 王辉耀表示。
直面挑战
谋定而后动建言献策
作为新兴市场的后来者,中国企业在走向全球的道路上必然承受额外负重。人才难题、风险挑战、文化碰撞、品牌之殇、合规经营以及社会责任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之路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些关键性问题能否解决,将决定中国在全球化之路上能够走多远。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王辉耀表示,面对挑战,他们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其中,面对人才难题,目前我国国际人才开发、培养和保留机制有待加强。针对国际人才素质清单和国际人才路线图,需要用好天然国际人才库,做好企业国际人才战略,培育本土国际人才。需要制定《移民法》,完善移民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放宽中国“绿卡”的受惠面,完善“绿卡转入籍”通道,实现人才机制与国际接轨。
如何让风险挑战化险为夷?一方面需要政府宏观统筹,完善整体保护框架,积极商谈双边投资协定,加强海外投资立法、发展法律中介服务。另一方面,需要企业搭建系统风险管控体系,重视风险评估,善用法律服务,用好海外投资保险,有效分散风险。
王辉耀表示:“虽然今天各国民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此起彼伏,"逆全球化"隐忧日益凸显,但是"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一带一路"倡议付诸实践,亚投行成立,丝路基金设立,一系列便利化政策的出台,必将进一步释放中国赴海外投资的活力,中国企业全球的巨轮已然起锚。”
文章选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8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