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起:中国经济“半年报”怎么看、怎么办

2019年8月1日

近日,2019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一系列数据传递出哪些信号?中国经济将为世界带来什么?


 

专家简介

张连起: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

 
2019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这首先要归功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2019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1765亿元,占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30800亿元的70.7%。其中,6月发行规模达7170亿元。上半年新增债券发行进度较去年同期的15.5%提升55.2个百分点,债券期限明显延长,利率成本有所下降。新增债券资金约56%用于在建项目建设,有效解决工程烂尾及拖欠工程款等问题。上半年新增债券资金用于棚改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等农业农村建设,教科文卫等社会民生领域,重大水利设施建设等六项领域资金投入占比64.8%,这些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持续增加,助力有效投资扩大,同时起到对民间投资的撬动作用。
 
今年上半年,大规模减税降费集中发力、成效显现。减税“大餐”中,深化增值税改革是“主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实施推进减税降费政策,着力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来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今年上半年国内增值税累计35570亿元,同比增长5.9%,比去年同期16.6%的增幅回落了10.7个百分点。去年10月1日先行实施的提高个税“起征点”,以及今年1月1日,新修改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上半年个人所得税累计5639亿元,同比下降30.6%。
 
实践证明,中国经济扛得住风浪考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美国政客叫嚷美国加征关税导致中国经济“撑不住了”的声音再次响起。必须说,这是戴着意识形态“有色眼镜”下的产物,完全经不起专业检验。许多人以为中国是出口导向经济体,美国又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事实上中国经济结构已经调整,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0多年前的36%,降到现在的18%左右;而对美国的出口占整体出口约2成,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风险是可控的。
 
我们既要看到中美经贸摩擦的长期性、复杂性,也要看到这场冲突的阶段性、策略性。大国博弈可能持续多年,但经贸冲突会有止损点。以中国经济的韧性与纵深,有足够能力消化相应冲击。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编制的中国—世界经济依存度指数显示,在贸易、科技和资本3个重点维度上,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有所降低,这表明中国经济正逐步转向以内需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与此同时,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有所上升。研究显示,2000年—2017年,世界对中国经济的综合依存度指数从0.4逐步增长到1.2。中国贡献了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35%。报告援引世界银行的数据称,2010年—2017年,中国贡献了31%的全球家庭消费增长额。在汽车、酒类、手机等许多品类中,中国都是全球第一大市场,消费额约占全球消费总额的30%。在被考察的20个行业中,中国有17个行业的消费份额在全球总消费中占比超过20%。此外,中国在全球服务消费中的占比也在上升。
 
从出台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到出台2019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再到更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一系列务实举措告诉世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从外部环境看,不确定性因素有所上升,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同步趋缓,地缘政治不稳定和经济运行风险加大。从内部环境看,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经济运行面临着新的下行压力,实体经济困难较多,投资领域存在短板,消费领域尚待激活,民生领域还有大量需要保障和改善的空间。
 
当前要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消费苗头性问题,化解面临的最大风险点,精准发力,定向施策。一是让减税降费等积极财政政策不走样、不抵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是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惠民生;三是妥善处理管控外部风险的负面影响;四是加快实施专项地方债支持的基建项目。
 
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挖掘新动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适当强化逆周期调节政策,积极财政政策要精准高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疏通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始终把握“时”与“势”的有利变化。

文章选自《人民政协报》 2019-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