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殷:见证“一带一路”的五大升级

2019年8月7日

文章选自小康网,2019年5月21日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储殷, 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


2019年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胜利闭幕。论坛期间举行了高峰论坛开幕式、领导人圆桌峰会、高级别会议、12场分论坛和1场企业家大会。包括中国在内,共有38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等领导人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共40位领导人出席圆桌峰会。习近平主席主持了“一带一路”领导人圆桌峰会,出席了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同与会各国领导人举行了双边会见。纵览本届论坛,我们可以总结出“五个升级”:

理念升级:“一带一路”迈向高质量阶段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互联网和新一代通信技术,迅速地推动了全球经济迈向新阶段:一方面,传统产业增长放缓,动力削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全球经济复苏迫切需要寻找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另一方面,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加剧,部分发达国家早已进入后工业化国家,而亚非拉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却尚未拉开工业化的序幕,全球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70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有义务也有能力为促进全球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注入新活力,也为正在开启现代化大门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借鉴,推动新一轮全球化迈向更高更好的层次。

因此,从提出之日起,“一带一路”就秉持平等、开放、多元的价值理念,推动沿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和贫富,共享中国发展的经验成果,共享全球发展的技术红利,共商共建共享,打造全球经济治理新体系,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习近平主席在本届领导人圆桌峰会的讲话中提出“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表述。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主席在本届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要向高质量发展,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并指出这是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和包容增长的现实需要,是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自然延伸。

这表明,“一带一路”建设进入了全新的时期,中国将引领全球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发展方式,突破传统的发展成果分配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经济来说,这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飞跃。

环保升级:“一带一路”守护绿色地球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基本原则,也是始终贯穿“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要求。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中,都明确要求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一带一路”合作,分享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最新理念、技术和实践,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责任。

过去几年,中国积极举办了中国—阿拉伯国家环境合作论坛、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等活动,设立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签署了《中国环境保护部与联合国环境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节能低碳和可再生能源物资,开展太阳能、风能、沼气、水电、清洁炉灶等项目合作,推动提高能效、节能环保。

本届论坛,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到中国与各国签署的协议,一再重申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处处体现着“绿色”“可持续”的中国方案。在成果清单中,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未来三年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环境部门官员提供1500个培训名额。“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网站正式启动,成立“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与会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照明行动倡议、“一带一路”绿色高效制冷行动倡议等。

“一带一路”将成为一条绿色之路,一条守护绿色地球的发展之路,将推进各国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经贸合作,形成生态环保与经贸合作相辅相成的良好绿色发展格局,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普惠升级:“一带一路”让每个人享受发展

普惠共赢、开放合作自始就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目标和原则,也是中国方案的核心价值之一。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始终着力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让世界各国的发展机会更加均等,让发展成果由各国人民共享。

以金融为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极不均衡,民众获得金融服务难度大、成本高。中国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庞大的市场优势,在全球率先突破了一批新兴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迅速发展,并推广普及到全球,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有效地以互联网、手机银行等为载体的普惠金融,建设提供多渠道、广覆盖的金融服务。

本届论坛明确提出中国要以进一步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市场进一步扩大,提出使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中共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在283项成果中,从基建合作、产能合作到交通互联、灾害救助等,无一不体现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普惠性,并且各国将最具普惠特性的数字经济作为未来合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无疑将极大推进经济发展的普惠意义。

人文升级:“一带一路”闪烁文明之光

中国的丝绸之路从古至今都不仅是一条经济之路或贸易之路,更是沿线各国的文明交流之路。共建“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相向而行、互学互鉴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人群的深入交流,使人类超越民族、文化、制度、宗教,在新的高度上感应、融合、相通,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2003年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媒体、旅游等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促进了各国政党、青年、社会组织、智库、妇女、地方交流协同并进,初步形成了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文明共荣发展态势。比如在教育人文方面,中国每年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奖学金、援外文化修复基金等。又如在卫生健康方面,实施了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中国—东盟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百人计划等上百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推动传染病防控、卫生体制和政策、卫生能力建设与人才合作以及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本届论坛期间,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关爱儿童、共享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合作倡议,启动“丝路一家亲”行动,推动沿线各国社会组织共同开展民生领域合作,提出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并发布《长沙倡议》,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等一批文化组织,并签署了一批文化合作协议,将沿线各国的人文合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和深度。

项目升级:“一带一路”是行动队

“一带一路”不是清谈会,而是行动队。项目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切实抓手,也是中国为全球经济共同繁荣实打实的贡献。在“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务实合作架构基础上,中国在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等多领域的项目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

中国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创新工程,各类企业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赴沿线国家共建合作园区,推动这些国家借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实现经济增长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沿线国家创造了新的税收源和就业渠道。截止到2018年年底,中国企业在24个沿线国家在建合作区82家,累计投资约29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税收超过20亿美元。2013—2018年,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

本届论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新签署中捷合作优先推进项目清单、中缅经济走廊早期收获项目清单、阿曼宽带公司贷款项目、中美制造业合作基金等投资类项目和清单17项,福田非洲汽车投资协议、莫桑比克液化天然气项目贷款协议等融资类项目4项,并签署了由互联互通带动和支持的经济走廊项目35个,项目合作国家涵盖了五大洲,遍及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成为历史之最。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在理念、环保、普惠、人文和项目的全面升级中,未来可期,未来已来。

文章选自小康网,2019年5月21日

关键词 专家观点 储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