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推动中美抗疫合作,民间力量大有可为

2020年7月15日
中美两国的智库、高校、非政府组织等民间机构都在积极行动,为两国面临疫情威胁的民众送去帮助。近日,全球化智库(CCG)在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发布了研究报告《中美民间抗疫合作分析——现状、挑战及展望》。

作者: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新冠疫情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为人类敲响了国际合作的警钟。面对疫情,中美两国既是受到严重影响的两个国家,更是推动国际抗疫合作的关键力量。尽管两国关系存在许多挑战,政府间接触交流也因此有着诸多限制,但中美两国人民却显示出了精诚可贵的合作互助精神,不仅极大地推动双方共同遏制疫情,更为两国未来开展友好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疫情出现后,中美两国学者对两国加强抗疫合作发出了强烈呼声,双方学者的三封公开信表达了遏制全球疫情需要中美两国搁置争议全力合作的理性声音。中美两国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作为联系两国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和桥梁,在此次抗疫合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双方通过捐赠抗疫物资、发送慰问声援、分享抗疫经验等多种方式,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刻雪中送炭。而中美两国企业也是参与两国民间抗疫合作的主力军。据统计,截至 2020 年 2 月 17 日,就有 103 家美国企业对华捐款捐物,总额达 5.38 亿元人民币。而当美国疫情形势严峻后,中国企业也尽己所能,或捐助物资,或利用专业服务抗击疫情。例如,福耀集团、华为等中国企业向美国捐赠了大量物资,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则利用其互联网技术优势搭建线上平台支持中美及全球抗疫。

此外,中美两国的智库、高校、非政府组织等民间机构都在积极行动,为两国面临疫情威胁的民众送去帮助。近日,全球化智库(CCG)在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发布了研究报告《中美民间抗疫合作分析——现状、挑战及展望》。《报告》对中美民间抗疫合作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总结分析。在报告发布研讨会中,中国美国商会会长毕万伦(Alan Beebe)指出,美国在华企业给中国捐助的物资及款项超过了6亿人民币。这充分显示它们在中国发展多年以来建立的深厚感情,以及美国商界希望与中国继续合作的诚意。

的确,中美两国关系在大国博弈中愈加复杂,更受到逆全球化趋势、全球治理机制落后和全球价值链“脱钩”等因素的影响。而中美民间合作也因此面临更大挑战。

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面对新冠疫情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以及气候变化、经贸投资、移民流动、粮食安全等领域存在的全球性问题,中美两国不应囿于自身利益,而应用发展的思维凝聚全球多边合作力量。

首先,中美抗疫合作还应进一步加强,不仅应注重抗击疫情本身,更应合力推动疫后世界经济恢复。新冠疫情带来巨大的经济冲击,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 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工作时间减少了14%,如果以每人每周工作48小时计算,相当于单个季度损失了4亿个全职工作岗位。而世界银行警告说,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及其造成的经济停顿可能使60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中美两国作为全球价值链上的关键两环,应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维护全球价值链稳定。

其次,在推动疫后世界经济恢复方面,中美企业作为两国经贸往来的实际主体应继续加强商业合作。疫情期间,中国宣布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如《外商投资法》、建设海南自贸港、进一步缩减负面清单降低关税等。中国的持续开放政策和包括4亿中产收入家庭的巨大消费市场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机遇。中美企业应把握机遇,发挥互补优势,成为推动疫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再次,中美两国民间机构、团体和个人应主动参与中美交流,利用自身力量为中美友好发展做贡献。目前,尽管世界疫情蔓延速度已经趋缓,但各国之间仍存在众多人员流动限制。而中美两国之间的分歧更使两国人员友好沟通面临阻碍。对此,中美两国在加强高层接触的同时,还应保障民间交流渠道畅通,并鼓励更多民间机构和个人投身中美民间交流事业,自下而上带动中美两国关系转圜。

“病毒没有国界,也不区分种族、肤色和财富。”面对人类共同的敌人,搁置争议、加强合作是中美两国实现自身发展和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更优选择。作为推动两国抗疫合作的生力军,中美民间应继续发挥作用,传递友谊和善意,持续推动两国多领域合作发展。

 

文章选自中美聚焦,2020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