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要通过数字化基建重塑中国供应链体系优势

2020年10月19日

陈文玲: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近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0年第三季度)通过线上直播方式进行,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近300万人次,此次论坛聚焦“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动与增长极重构”,知名经济学家陈文玲、肖金成、曹文炼、毛振华、张可云等人联合解析。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也同步发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国务院研究室原司长陈文玲在演讲中表示,当前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当前最大的一个变量,引发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变化。我国当前区域的布局不再是一般地域的概念,它有更深的立体化、多维的战略组合意义。包括了标准、规则的相互衔接与对接,推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数据流和人的快速流动,充分发挥现代流通的基础性作用。现在流通的基础性作用,实质上就是互联互通,就是高速连通,就是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靠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撑下的高效率低成本畅通的现代流通。

陈文玲表示,未来我国区域发展可能会发生三方面重大的变化。一时大流通格局的发展与形成。原来中国机场飞速发展,港口飞速发展,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现在世界排在前十大的港口,有七个是中国的。我国现在高速公路是世界第一位,高速铁路世界第一位,占全球70%左右。中国的硬基础设施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超常发展,基本上形成了硬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和区域布局的重要支撑。现在特别是“十四五”期间会形成软基础设施、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撑,这种支撑会使我们的要素流动会更快,成本更低。

二是大城市群的发展与形成。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形成了几个大城市群。这些大城市群是中国制造业密集的地区、人才密集的地区、知识要素密集的地区、创新资源密集的地区。大城市群是中国经济的主核或者叫主体,现在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大城市群原来是大城市和大城市连接,现在大城市群里涵盖了很多国际化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微型城市。我之所以说微型城市,就是我们有些镇,甚至村都是一个制造业的基地,成为一个微型城市的构架。虽然从行政层级上看中国还是省、地、市、县,但是真正按经济的实力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的空间布局,很多制造业产业链已经下沉到二级城市、三级城市,甚至是乡镇,形成了中国内循环强大的基础。因此,我国未来的城市群中里面既涵盖大城市群的连接,也涵盖大城市群覆盖下的中小城市,甚至微型城市的连接。

三是大物流体系的发展与形成。我国当前拥有特别强大的物流体系,还有强大的国家储备能力。未来要实现区域均衡发展,要保证我国沿边2.2万公里、沿海1.8万公里,共4万公里的边界线成为我国拉动区域经济或者带动周边国家非常强大的带动力量。着眼于未来的区域发展,必须加强对于那些可以带动周边国家的主体省份的政策支持,对于祖国边境区域的政策支持,提高对于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鼓励并支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向边境地区转移,以我国在边境上制造业的头部企业为龙头,形成与周边国家相联系的新的产业链。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周边缅甸、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一定努力把头部企业应该留在境内,主要应该留在我国的沿边地区,以沿边地区为基础和前沿,重构产业链。形成以中国国内循环为主体的、与周边国家国际循环为重要支撑的、与发达国家产业链重新链接的双循环新格局。

 

文章选自大洋网,2020年10月9日

关键词 陈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