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当前有三大挑战,毫无争议,必须面对!

2021年3月30日

李稻葵,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021年3月27日,由《中外管理》主办的第29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在北京盛大开启,主题为:2021• 双循环时代的“核”引擎。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在主题演讲《2021宏观经济基调与“两会”新精神》中表示:“我认为当前有三个毫无争议的、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李稻葵说,“我国的产业体系非常强大,但现在国家意识到,我们在有些领域‘大而不强’,我们的产业体系还有很多薄弱环节。中国的产业体系像什么?我认为很像瑞士奶酪,中间有窟窿眼儿。整块奶酪看上去很美,味道也很好,但是中间有窟窿眼儿,有一些漏洞,需要依靠大量的隐形冠军企业补上。”

同时,李稻葵在此次演讲中,深度剖析了十四五规划的“六大亮点”、“六大变化”和“六大金融发展方向”,他还解读了面对原材料大涨,企业如何应对的问题。

以下为李稻葵演讲精华:

挑战一: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习总书记在三年多前,就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这个判断本质上就是说“东升西降”,但还是“西强东弱”。以中国为首的东方国家逐步走强,但从现状来讲实力总体上还不如西方。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是美国人感到非常焦虑,他们发现很多做法跟以前不一样了。前不久两国外交层面高级主管的对话会,让全世界都感到非常吃惊,美方意识到他们是在以一个强势地位跟中国打交道——这恐怕不是一个外交语言,可见美国真是着急了,反映出了美国内心的不安。

在过去这一百多年,从上个世纪初美国人就开始显露国际地位,从1941年参加太平洋战争,到1945年二战结束,美国真正成为世界舞台中央的角色。然而,这个百年来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所以美国人很焦虑。

特别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很可能就因这场新冠肺炎疫情而加速,原来需要十年、二十年的变化,可能在未来五到十年就能发生改变。

因此,美国会在三个方面与中国作对:

第一,会拉一些同盟军跟我们作对,比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欧洲、印度等国家。

第二,在技术领域、金融、人文交流、人权问题上,与中国挑起事端。

第三,可能在军事领域、远途运输线挑起事端——这也是美国人的实力所在。特别是在关键运输点上的控制实力,还是很强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美国人现在不是把做生意放在第一位,不是在算经济账,而是在考虑两条:第一,怎么能够保证自己战略整体的优势;第二,怎么能够保证自己国内劳工的优势——宁可少赚钱,也要把跨国公司留在国内以满足就业,民生、就业比挣钱更重要。

我预计,中国需要花五到十年,跟美国、跟西方磨合。希望经过十年的努力,能够打造一个新的国际格局,让美国人能够接受我们,平等竞争、平等合作。而不是居高临下,或者是用外强中干的方式跟中国人讲话。

总之,未来的“十四五”期间,一些国际上的非经济因素,很可能干扰经济和金融的发展。

挑战二:中国经济需要休养生息的调整时期

首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我们用4万亿稳住了中国经济。但这4万亿也给货币政策、金融体系、财政带来了“后遗症”——所谓吃药的副作用。

其次,2020年我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样板,但必须承认这也有“后遗症”。我们花了四五年,使宏观杠杆率不上升,而2020年的宏观杠杆率上升了20%。这么多的财政投入、这么多的债务,必然需要经历一个经济和财政上的调整期。

挑战三:社会矛盾比较突出,需要逐步去解决

目前的社会矛盾点有三个:

问题一,人口逐步老龄化,劳动人口基本见顶。这需要推出一系列灵活的退休制度。但退休养老金必须相应增加,不能让人白白工作几年。

问题二,南强北弱的趋势显现。北方经济发展较慢,南方经济发展更快一些。这是历史趋势,我们必须接受它。但必须要帮助人口流出地区找到一两个适合于当地长期发展的产业。中国绝对不应该出现底特律,因为我们有制度优势,需要花时间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三,教育和医疗是中产阶级的最大焦虑。现在的课外培训机构相当多,但搞多了就失去了教育的公平,这个社会问题反映很强烈。在今年两会上,习总书记特别提出:“医疗和教育要坚持公益性原则。”那么,为什么现在偏离了公益性?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应试教育!只要有考试就必然有培训班,如果想解决培训班问题,就需要教育改革。但是,变化和改革万万不可一刀切。

同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长远规划目标有哪些新意和亮点呢?对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会有哪些重大的改变呢?

文章选自中外管理传媒,2021年3月30日

关键词 李稻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