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顾问谢伯阳:实现“双碳”目标有赖于建立新兴的绿色产业

2021年5月17日

2021年5月17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欧美同学会2005委员会联合举办“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邀请了政策界、企业界、学术界人士等就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角色,中国向碳达峰、碳中和迈进的挑战和机遇,政府和企业在低碳转型、绿色发展过程中可发挥的作用等相关议题展开研讨。

CCG顾问、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国务院参事谢伯阳分享了三个体会。第一,“双碳”问题要从习近平主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个角度来理解,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国际关系上也具有很多意义。“双碳”的提出表现了中国不仅是有道德的高度,也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第二,“双碳”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要建立新兴的绿色产业,包括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的改造,也包括要有完全崭新的绿色产业。第三,要实现新的绿色产业和传统产业绿色的提升,关键是科技。

以下为发言全文整理:

“双碳”热度的话题可能要媲美前段时间最热的“中美关系”的话题。我代表群众也讲三个体会或三个想法。

第一,“双碳”的问题一定要从习主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从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国际关系上具有很多意义。以此为我们看这个问题的角度或出发点。

从长远的历史过程来看,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了社会的便利,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个例子不用赘述,只要睁开眼看到我们每天吃的,穿的,都离不开工业文明,可以说我们正在享受着工业文明,吃的粮食,发达国家用几十年、上百年才吃饱,中国花30-40年吃饱,这完全是靠过去传统的农耕吗?不是,这里面有工业,有工业文明,而且很大程度上和工业文明带来的,包括穿的东西大于文明的东西。

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了文明也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就是现在的“双碳”问题。学习习近平主席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我们现在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进步的人类生产方式,人类经济活动模式正在向这个转变,这是我们一个最大的经济发展背景。从这个角度来讲,“双碳”,像习主席说的不是要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自己需要做什么,这是全人类的需要,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具体的内容。

“双碳”目标,是我们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开始的阶段的一个简要的,简化的,指标性的目标。这虽然是很简单的目标,实际它的意义非常深刻,代表了一种方向,当然,这可以从各方面理解,从习主席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角度看这个问题的话,中国不仅是有道德的高度,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习主席也提出了一种理论基础。

第二,“双碳”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我们要建立新兴的绿色产业。

新兴的绿色产业既包括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的改造,也包括要有完全崭新的绿色产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进入生态文明发展新的阶段,也能够真正实现“双碳”目标。

我们现在讲绿色电力,讲能源讲得多,讲绿色材料和其他还是不够多。当然,能源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发动机,每一次都是因为能源革命带来的工业革命,生态文明这个新的革命是不是完全由生态就能够决定的,由能源就能够决定的?除了能源这个重要的关键决定因素之外,材料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光有能源也不够,所有的产品都是有自己的原材料的,有新的工艺,这些东西构成的。提个建议,那就是把绿色能源、绿色电力(绿电)和发展绿材,把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就是把绿材的发展也放到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高度来考虑。

举例,山西是煤炭大省,正面临着绿色转型的艰巨挑战。他们现在正在推进合成生物的项目,我觉得就很有启发,这个合成生物简单地说要用2000万吨的秸秆生产100万吨的代替化纤的、质量更高的、纺织用的各种丝。这就是全新的,新兴的产业,在生态文明时期,这就是一种新产业,合成生物的产业。现在有很多领域可以用这个思路来发展。总之,绿材要放到和绿电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来发展。

第三,要实现新的绿色产业和传统产业绿色的提升,关键是科技。

科技的力量非常重要,这个例子之所以被山西这么看重,积极支持项目的落地,就是因为这个公司进行了二十多年的研发,其中有两项技术是中科院提出的35项“卡脖子”技术里的内容。有了这项技术,它能够让秸秆不腐烂,并保存下来,一季生产能够四季使;生产的丝物、纤维能够抗静电。这个东西好像叫尼龙56,和原来美国对我们禁运的产品有区别,但好像质量更高。

这是一个例子。另外就是海藻,有一个企业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做海藻的研究,就是用海藻吸碳,然后再把海藻这个碳转化成油,实际转化成油还可以转化成蛋白质,转化成很多的东西。我们都知道,海洋90%的氧气产生来自于海藻,有一个观点认为,石油也是过去大量海藻沉积形成的。在几千万年、几亿年生态自然的过程,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来实现,这是不是将来发展可以考虑的选项。当然,现在这个说的是个大话,是个空话,也可能我们20-30年要达到的,现在还做不到。但这可能还是一种方向。

这个企业现在做了二十多年的研究,当然,现在在产业化上还做不到。他们现在1吨藻可以比树达到4倍吸碳的效果,但做到这个吸碳,成本1吨要300元,这个我们现在做不到。据说欧洲现在碳汇是50欧元,这就完全可以覆盖了。如果把它变成油,现在需要80美金。当然,现在的油价肯定不会高到这么多。随着发展,前景还是会有的,因为太阳能刚出来的时候也是不得了,现在(减碳)下降幅度也只有1/10。所以,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产业需要新的技术的研发可能是方向。

规模化也是我们开展“双碳”达标重大的优势,不说和科技同等重要,我认为也是相当得重要。

 

【本文根据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CCG顾问、国务院参事谢伯阳在全球化智库(CCG)2021年5月17日举办的“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谢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