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科:竞争力最终是比拼创新能力

2021年9月8日

刘科,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


 

深圳发布的《十四五规划》里,提出「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我们真的理解「创业创新」吗?到底什么才是创新?谁在引领创新?创新创业为什么总是与「困难」「风险」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带着疑问,我们有幸邀请到刘科院士,希望寻求解答。

刘科院士是顶级科学家、世界级跨国企业高管、海归专家,先后获得诸多世界顶级奖项。他多年来关注创知、创新、创业的研究与实践,在多个平台发表演讲,传播创新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01.

创新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TARDIX:您现在是创新创业学院的院长,也有很多关于创新的演讲和讨论,「创新」一直是你非常关注的议题,为什么?

刘科:我是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创新是我们研究的议题。为什么研究创新?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包括一个国家、一个系统、一个社会的竞争力,无非两点——第一,我干得比你便宜,我的性价比你好;第二,我干你不能干的事,这叫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前 40 年,我们主要的竞争优势主要是靠第一条。我们中国人特别勤劳,也善于学习,所以我们很快可以把一个产业做到性价比最高,东西比世界其他地方都便宜,靠性价比获胜。

但是 40 年后,像北上广深这些城市,连华为这种企业都觉得房价太高,搬到东莞,其他中小企业成本优势也越来越弱了。城市的电价、土地价格、天然气价格都很高。更宏观一点看,我们中国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石、棉花、大豆,价格都比国外贵了。甚至高端的人才——我南科大要引进一个高端人才,我们的成本是更高的。

当你靠第一条没法竞争的时候,接下来靠什么?就要靠第二条,干别人不能干的事,创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甚至一个公司的竞争力,最终是比拼创新能力。

TARDIX: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创新对中国的影响?

刘科:也没有严格的某一个时间。以前大家可能听说过一句话,培根讲的,「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这个话对,但那个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很有限,所以你多点知识就是力量。

但是今天,一部《大英百科全书》可以很容易地就从手机上获取,人获取信息的机会很多。知识依然是力量,Knowledge is still power。但是相对来讲,其实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 power。你光吸收一大堆知识,把几部百科全书带在手上,随时可以查,你没有创新力,照样转换不成生产力。

在培根时代可能「Knowledge is power」,到我们这个时代, Creativity, innovation is power.(创造力、创新就是力量。)

TARDIX: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迈出创业这一步已经非常辛苦、非常累、非常难,企业能够办得好,赚到钱也很难。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创新?

刘科:记住,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概念。「创新」叫 Creativity 或者 Innovation。「Innovation」这个词在英文里面暗含着把知识转化为技术的过程,「Turning knowledge to technology」。

Knowledge(知识)是人类共有的,是没有知识产权的。比如牛顿三定律、麦克斯韦电磁方程,谁也不能说我拥有相关的知识产权。但是如果谁利用它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发电机、更高效的发电机,这就是知识产权。怎么把知识转化为有用的技术,这个过程叫「创新」。

南科大的理念叫“创知、创新、创业”。「创知」就是 Create knowledge,产生知识的过程。但是知识一旦写成文章以后,就变成人类共有的知识,就不能成为「卡脖子」技术了。把知识转化为技术,这个叫 Innovation,「创新」。「创业」则是有了技术以后,把技术转化为产品和财富的过程。有了财富,我们再投入创知以及基础研究。人类社会就是在创知、创新、创业这三个过程中循环向上发展的。

02.

什么样的人适合创新创业?

TARDIX:您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创业、适合从事创新工作?

刘科:就像雷军讲的,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类人不断地想做不同的事情,enjoy(享受)这个过程,才能够创业,因为创业本身是很辛苦的事情。当然,还有另外一种人,永远想自己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老板告诉他做什么,这些人也会选择自己创业。

什么样的人能创新?不是每个人都能创新的,随大流的人都创不了新。我们一方面在喊创新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和社会文化都得容得下一批特立独行、不随大流的人。凡是改变世界的,像 Steve Jobs(史蒂夫·乔布斯)、Elon Musk(埃隆·马斯克)这些人,都不是随大流的人。跟着大家一群人走的人一般是不能创新的。

「创新」这个词大家都在喊,但是口号容易喊。我就问大家一个问题:假设你回到 100 多年前,飞机还没有发明。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第一个发明飞机的人吗?当时空气动力学没有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比空气重的东西怎么在天上飞呢?

但就是有这么一批人有梦想,就去尝试。你飞成功了改变世界,飞不成功就粉身碎骨,真正创新的是这批人——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中国人讲的「敢玩命」的人。你如果天天四平八稳,跟着大家人云亦云、其乐融融,不敢跟别人提出尖锐问题,这些人创不了新。

TARDIX:怎么样培养这样的文化呢?

刘科:首先要包容,得允许他们存在。小学教育的时候,你得包容调皮捣蛋的孩子。不要一个模子去教育每一个小孩,天天穿个校服,工工整整排排坐、吃果果。哪个孩子不听话,就把他拉出来批评。这种做法是在泯灭孩子的创新力,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些人不可能成为真正创新的人。

其实我们中国人很聪明,也很勤劳,但是我们在创新工作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们中国人占了人类的 1/4,原本全世界 1/4 的伟大发明都应该是我们做的。而且我们又勤劳又这么聪明,应该比 1/4 还多才对。但是回头看这几百年,这不是事实。我们就要学会问「为什么」?第一问「为什么」,第二问「怎么改变」,第三问「怎么改进」?如果连问题都不问,那我们永远是别人做什么我们就跟着做,就很难超越他们。

TARDIX:我们最近也访问了一些年轻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从科研人员转型成为创业者。他们觉得这个过程挑战非常大。您希望他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应对这些挑战?

刘科:其实这个世界很多人不适合创业。我并不支持所有年轻人都去创业。我经常在想,100 个学理工的工程师里边,也就不超过 10% 的人——甚至更少——是适合创业的。

不是说每个工程师、科学家都要创业,成功概率也不可能那么高。哪一批人适合创业?他本身在技术方面做得很精,又不愿意朝九晚五,天天老板布置干什么就干什么,他想自己决定自己做什么。另外,他有强烈的创业冲动,和强烈的对成功的追求。为了目标他可以付出很多,并且乐在其中。

当然,不是说自己搞一个小公司就是创业。我认为跟着任正非进入华为的前 5000 个人都是创业者,跟着马化腾、马云的前几千人都是创业者,不像今天大家都想去加入华为。有一种人是自己创业,有一种人是看中了一个好团队,在 20 年前它还没有成长起来时,能够发现这是一家值得奉献终身的公司,这也是一种创业。

03.

我们最缺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和有科学素养的企业家

TARDIX:接下来您有什么样的举措,去推动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

刘科:我们创新创业学院在南科大开了很多创新创业的通识课,从本科生、研究生开始培养。同时,我们跟巴黎商学院一起发起了「企业领袖培养计划」iLEAP。

我抱着一个理念,南科大不仅要培养一批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时要培养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和具有很好的科学素养的企业家。这两批人是现在中国最缺的。

产生知识、写成文章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这个非常重要。但创新创业的主体实际上是企业家。我们需要投入基础研究、把钱变成「纸」的人,但是我们还需要把「纸」变成技术、变成产品,再变成钱的人。

我们现在每年的论文发表量、专利申请量、出版量已经有很大的改进。但是后续知识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还需要很大的进步。这需要什么?不光需要科学家,还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

创新创业跟在实验室做实验写文章,是两个过程。尤其创业,要把「政、产、学、研」都链接起来,公司才能成功。真正能把「政、产、学、研」这 4 块链接起来的人是企业家。怎么培养能把「政、产、学、研」结合起来、推动社会进步的企业家?这是我们做企业领袖培养计划很重要的出发点。

另外一方面,我认为未来在深圳这个地方,要有一定的「硬技术」才适合创业,而不能只会搞商业模式,搞互联网大家都搞互联网,或者商业模式抄来抄去。商业模式没什么门槛,它其实最终是要靠资本建立护城河,「一将成名万骨枯」,一个平台成了,其他人全不行。

当然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模式创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未来我们要靠一些真正的创新和核心技术的进步才能改变世界。所以我们觉得需要更多地强调「硬技术创业」。这就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和具有科学素养的企业家。这两批人结合才能干成像芯片这样的事情。

我们需要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他做工业研究,冲着市场去解决实际问题。此外,从创业者角度讲,要做高科技创业——当然我们讨论这些话题的时候,它不像自然科学,它都不是绝对的,总有一些个例——最好你有一定的基本的科学训练,别人说什么你要听得懂,你不一定是这方面专家,但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要有的。

我还有一个理念就是,不能完全靠教授来培养企业家,要靠企业家来培养企业家。所以我们这个项目里,就请了比如原来打造了两个世界 500 强,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的宋志平先生作为我们的特聘教授。我们请了像傅成玉这样的一些企业家,来担任我们的创业导师。

而且我们强调除了课堂学习很重要以外,我们要到优秀的企业去游学,跟企业家亲自见面。因为我发现,你要判断一个企业的好坏,光读他的书、听他的故事,有感觉,但是跟到现场看是两回事。

有些企业家跟我讲了两三年他的故事,我听了好像也没有什么感觉,但是有一天我去他的企业一看,发现这个企业做得这么优秀。你只有看了以后,才能有那种震撼感,否则听了半天也是听一个故事而已。当然也有一些人讲得天花乱坠,我真正到企业去一看,就发现也不过如此。

所以,真正要了解一个企业和企业家,一定要到实地去看。一般我们带着学生和企业家学员去企业参观,上午参观他的展示、他的工厂,创业者都是讲非常成功的一面,就像家里来客人一样。走进会议室,让他上课或者座谈的时候,我有时候就提出要求:我们上午已经看过你成功的一面了,下午希望你讲你失败的故事。

也有企业家跟我们交流的时候讲得声泪俱下。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既了解他成功的故事,又了解他如何失败的,这种双重的教育才能对未来希望成为企业家的学员有很好的教育。书上写的很多是成功的故事,但是一个人从失败里面学的东西更多。

TARDIX:您认为未来几年内,关于创业创新有哪些趋势值得年轻人关注?

刘科:其实我倒劝大家不要老追潮流。潮流永远是变的。你首先要问清楚你自己的优势在哪儿,而不是潮流在哪。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机会的。

我经常给大家举例子,巴菲特赚钱赚得最多的两支股票是什么?可口可乐和麦当劳。知道吧?有什么高深的东西?没有。但是它是一批企业家踏踏实实地把这个企业做到世界规模。

千万不要以为麦当劳就是一个两片面包夹一块肉的公司,它有它的企业文化。全世界很多非常宝贵的十字路口的某一个角,地产全是它的。大家去谈事,小孩子在边上有游乐场,从小给小孩培养兴趣,有些小朋友就喜欢它。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中国这么多中餐到全世界去了,怎么就做不出来一个麦当劳呢?

所以不要老问我做什么东西能够追风。年轻人都喜欢追风,风老在变,有些人追一辈子风,不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做不起来的。把自己的优势,就两片面包夹一块肉也能够做成世界顶级的企业,这才是本事,这才是企业家。

所以我更希望劝大家,踏踏实实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不要老想着我做两天这个,不行了换一个再做两天。天天追风,一辈子都追不完的。

TARDIX:这也是你们衡量企业家学员的标准吗?

刘科:是的。就是要专注,我既然做这件事,就做到全世界最好。你不管做什么行业都会有竞争的。我不太相信「风来了猪都可以飞起来」,到风口猪确实可以飞起来,但你没有飞行的能力,飞起来也会摔下去的,而且摔得更惨。

所以不要天天问「今天风口在哪儿」,要真正让自己有飞行的能力,原地给我一个跑道就可以起飞。

 

文章选自湾区创想家,2021年9月8日

 

关键词 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