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关鹏:知识变常识,事实变共识
2021年12月7日
2021年12月7-8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京举办。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董关鹏在“国际传播与创新中国叙事的智库角色”论坛中发表以下观点:
我骨子里是传媒人、媒体人,这毫无疑问。多年前在BBC对话广播,后来在央视播四套《中国报道》,新闻频道《早间新闻》,但是从新闻端到传播端原因是,那个年代,很多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很多做好事的人是多做少说,只做不说,先做后说,务必不说。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大问题,中国在那时生活和经济和现在不太一样,说得很多看起来像坏人,做得很多才是英雄。
自我回国工作,正好是20年。这20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期待世界对我们很公平,世界期待中国对他们很公平。这种情况下,双方一定要调试彼此叙事,彼此话语体系,获得关于对方知识事实的相关方法。
所以,谈到今天话题,开头我想谈的是我家的老人家,比如说,爷爷奶奶,甚至当时小时候时的太爷爷、太奶奶。他们经常教育我传统文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智者善听”,一般panel我都愿意在后面说。“智者善听” 强调所有最有智慧的人一定听得足够,才说得足够。因为听的不够情况下,做的很多判断恐怕都是错的。
所以,现在最大问题是美国现在不太听全世界的东西,中国偶尔也不太听来自各方一些关于中国目前形象,包括中国在美国某一件特定的事,英国特定的事更多想法。这种情况下,老祖先留下的很好的经验“智者善听”。听的前提保障了之后,我们今天讨论的叙事会很有用。
今天我们讲“智者善听”之后,智者会说,关于会说,多年前实事求是说,做了才说,现在要变成边做边说,甚至一些敏感的事先说了再做,就是在中国某些传统文化里,大家觉得行胜于言,反正就是做多的,说少的,听起来就像好人,但是说多的,做少的,怎么听就像坏人,如果这一条不改,我们眼中的很多政客永远都是坏人,我们眼中很多在中国从来不说话的人永远是委屈的人。因为他们可能做得很多,要得很少,偶尔对他们有一些不好评价,觉得实在委屈。
说到叙事,这20年做传播有个收获。这20年做的相当多的工作是陪伴中国新闻发言人一拨一拨走到前台。清华,传媒大学,成为新闻发言人出发前的加油站,中间的加油站。这段陪伴中,重要的两句话:知识变常识,事实变共识。
要把knowledge变成common knowledge。关于中国这20年来发展,尤其经济方面,有好多Fact还没有变成大家的common knowledge。90年代在英国剑桥读书,学发展经济学,当时导师是Peter Nolan教授。回忆那时90年代,学的发展经济学的都是亚洲四小龙,我说为什么不能有中国的knowledge,他说现在可能还不算是knowledge。这20年中国学者,西方学者,包括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做了一些工作,但还不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搞了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这就是智库应该要做的事,中国智库要把更多中国已有的发展的Fact变成knowledge,就一定可沟通,而不是knowledge一诞生就说,大家都不对,就只有我对,大家做得都不够好,就我做得好,我怎么这么好,我好的不得了,你们都不好。别人可能这样让我不开心了,如果反过来,我们也说,我们好的不得了。所以,需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开始阶段是事实变共识,事实变共识要尊重所有传播规律,因为所有事实在全世界比较陌生的地方突然让大家知道这个事儿是这样,是那样。最重要的:一是透明度,第二个是久久为功,定力十足,耐力十足,持续分享互动。第三是需要更多第三方客观交流。这些都很重要。
(本文依据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董关鹏先生在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