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字实录】刘军红:中国已然成为东亚经济圈的中心
2022年6月21日
首先希望谈谈今天我们讲的全球化它的动力起源到底在哪儿,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可以追溯几百年没有问题,但今天的全球化本质特征的形成,应该说它起源于冷战结束。对冷战结束怎么去看?比如冷战时期一道墙,两个市场,三个世界,这是基本格局。一道墙,柏林墙把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两个市场,今天我们要两大平行市场,那是真正的平行市场,那时候是两大阵营。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世界真正出现了一个市场,一物一价,这样的局面形成构建成了今天的全球化。这样来看,今天的全球化就不是我们过去回顾的航海时期,西班牙帝国时期,葡萄牙帝国时期的全球化,它应该是有不同的。这样来看,今天的全球化,我很赞成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的说法,这是肯定的。
这样表现出来的是全球大竞争。全球大竞争的形势,使得过去曾经拥有比较优势的,比如日本比较优势的产业、企业甚至产品迅速地开始丧失或即将丧失比较优势,迫使日本的企业要向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转移它的生产设备甚至要对东亚成员投资,形成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这样的比较优势动态转移与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胜出形成的是产业分工的细化甚至是极致化,这样才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效率化。这样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效率化形成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全球化的利益。全球化的利益同时始终没有忽视一个问题就是经济的安全,经济的安全和全球化的利益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始终存在的,只不过表现出经济的安全,经济民族主义的诉求更强烈一些,这样看到的是全球化下的世界产业分工或者世界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格局。今天我们看到世界出现了三大经济圈,也可以说是三大产业圈。第一个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圈,第二个是以德国为中心的欧盟圈,第三个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圈。
我们可不可以说以中国为中心,看我们的贸易量和出口,中国的口岸、东亚口岸,北美集装箱运量反映的是制成品输出的情况,从最近一个月统计情况来看,基本东亚到北美仍然达到170万个多标准箱,中国占60%,约100万个左右。中国发往西欧、欧洲的也差不多145-150万个集装箱,这也反映出中国生产、制造、出口的中心地位已经形成。过去我们曾经考虑过是不是以日本为中心,曾经是,但今天的发展变化,不仅是GDP、贸易规模,更重要的是制成品的占比,明显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样一种情形事实上形成了我们所强调的三大经济圈。
现在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随着地缘政治风险的上升,疫情,美国这样的世界大国主导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动向,使得全球新的分工体系可能会发生变化,过去是地理接近型的三大经济圈,未来会不会向制度相似型的经济圈靠拢。比如美国提出来的“印太经济框架”,“印太经济框架”一个比较典型的特征,就是很有可能出现制度相似型的转移,如果出现这样的转移,可能会看到一种倾向或趋势,过去我们谈到的价值主导型,也就是意识形态主导型分工转移。如果是那样,全球化确实面临着逆流甚至暗流。但最近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值得我们去思考,也值得我们去研究观察,就是通胀。通胀再一次地重新出现,表现为各国的政治开始面临很大的影响,受到很多的波及,比如法国的马克龙政府主导的执政党阵营的议席在减少,勒庞的议席在上升;日本方向反映出来的,最近岸田文雄执政党支持率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通货膨胀,也就是说老百姓对通货膨胀的应对以及它所实施的政策并不满意。
接下来,中期选举的美国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倾向?如果也出现民主党的议席减少的问题或者倾向,那么它的政策会不会向新的方向转移?也就是要强调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