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字实录】汪晖:以不结盟形式推进全球治理

2022年6月21日

 

2022年6月21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在以“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为主题的全球化30人圆桌论坛暨《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新书发布会上发表以下观点:

全球化现在面临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疫情,二是俄乌冲突,以及在亚太地区或印太地区发生的新变化。以疫情来举例,面对疫情,我们明显缺乏全球性的、真正有力的协调机制,这是今天面临的困境之一。

全球化是个漫长的进程,从19世纪以前的重商主义时期到二次大战结束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工业化的中心将全球都纳入体系,它的政治结构是民主国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世界来说,用工业化的方式赶超西方,同时模仿西方建立自主的、具有主权的民族国家,成为它们加入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形式。这样的格局一直持续到二次大战结束以后。

由于生产和消费的变化,整个生产体系全球化,使得原有民族国家的主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在冷战结束以后最主要的特征是区域组织的出现。这个模式导致原来在民族国家和工业结构下的生产,在全球化后,产生新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出现,也在发达国家内部出现。生产的全球化和财富积累,导致国家内部不平等的加剧。所以,逆全球化有内部的原因,在全球范围内,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克服。

工业化的中心和非工业化的边缘的对比关系逐渐瓦解,出现了新的两极化进程,这个过程是在维护旧有的中心-边缘体系、垄断体系的力量和需要寻求新的空间过程中产生出的矛盾。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础性问题,一是没有产生出适应生产全球化的需求、超越旧体制的全球性政治、社会、组织的新形式。布林肯对华演讲的关键词是,“投资”讲的是国内的问题;“结盟”是指印太经济结盟、四方安全对话,要把韩国、日本逐渐吸纳到以北约为中心的体制里。

这些结盟体系本身恰恰证明了全球缺乏真正协调性的机制。中国确实需要思考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垄断进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支持不结盟运动的过程也是政治全球化的进程。几乎所有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国家都不赞成欧美主导的对俄罗斯的制裁。中国应该推动全球性的团结,以不结盟形式来推进全球性治理体制的形成,向前推进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依据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在全球化智库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中国全球化三十人圆桌举办  30位重磅专家谈中国与全球化发展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发布 中国与全球化发展的新视角

重磅新书上市!27位国内外大咖鼎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