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融合发展

2022年8月19日

 


杨洁勉,
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自然要有中国特色,在实践上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在思想理论上要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理想信念和理论指导,努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世界求大同;在全球事务上要坚持公平正义与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努力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强调“中国特色”是必然和必要的。但从更加长期的视野来看,“中国特色”一定会与“世界意义”融合发展。这个融合过程是个长期和曲折的,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重点和特点。例如,在二战结束后的10多年里,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同世界民族解放独立运动连成一体。又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把改善国际环境同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综合考虑。在当前阶段,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把中国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同国际体系改革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是可以互动共进和融合发展的。

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在专业实践和理论上都需要将“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融合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专业筚路蓝缕,主要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主要与美欧同行交流合作。“引进来”是与世界融合,但被动成分多些。“走出去”更是与世界融合,而且主动成分更多些。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在“走出去”与世界融合发展时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努力做好全面或重点的准备工作。中国是世界大国,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在“走出去”之前或同步地加强准备工作,如本专业的研究、教学、人才培养和实践运用等,当然也包括话语体系和学术学理等。机会是给有准备者的,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要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才能将“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融合发展。

二是要从合作对象的角度考虑和推进。“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转换是需要过渡期的。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在与世界各国互动中,一定要设身处地和换位思考,寻找最大公约数,确立共同的主题和议题,进行共同的研究与合作,共同建设全球性的“国际问题研究”专业等。

三是要向国际同行学习并在与其合作中实现中国特色的“世界意义”。多年以来,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专业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与世界各国共同编织起了交流合作之网。但是,世间万物万事都非直线前行。在美国西方对中国的围堵打压下,“国际问题研究”的敏感议题已经出现断链脱钩的倾向。无独有偶,两年有余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使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学子和学者与世界的实体交流基本停摆。对此,我们要有紧迫感,想尽一切办法和采取各种措施来追回时间和弥补损失。

 

文章选自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SIISS,2022年8月19日

 

关键词 杨洁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