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媛:人工智能时代国际教育要注重价值观、学习习惯、社交、对母国文化及世界可持续发展目标认同的培养

2023年4月12日

2023年4月1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君诚双语学校执行校长苏媛在以“中国留学发展新趋势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展望”为主题的午餐对话上发表以下观点:

君诚双语学校是一所K12学校,涵盖幼儿园到高中,有学术高中也有艺术高中,是16年一贯制的。学校主体课程是全球知名的IB课程,涵盖PYP、MYP、DP三个阶段。美国州立课程核心标准是我们小学的一个评估项目,我们在评估学生英文阅读、自然科学和英文数学方面的表现时,会借鉴美国州立课程标准。同时在中学七年的课程建制中,我们有剑桥IGCSE、E—Level及美制的AP课程,可以说是非常综合的国际课程的融合。

在我看来,作为北京为数不多的提供多种国际课程的学校,我们学校的定位首先是,在高中最后两年要给中国学生尽可能多的课程选择和出口,艺术类孩子可以选择艺术高中,学术卓越的孩子可以选择IBDP,以英联邦为求学方向,部分有些偏科的孩子可以选择剑桥的E-level,有些公立学校转过来或者想申请美国高校的孩子可以选择AP课程。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的课程定位非常清楚,给不同家庭和学生提供尽可能多元的课程出口。

第二,我们的课程定位是整个PYP到DP课程是16年一贯制的IB课程。这个课程1962年发源于瑞士的日内瓦,当时这个国际课程就希望给全世界的外交官提供一种可以便于他们流动的国际课程,无论他们在美国、日本还是在瑞士、香港、新加坡,还是在北京,只要他们可以去选择IB课程,就意味着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家庭,他们的视野有了一种全球流动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主体课程定位非常清楚,是IB作为课程主体,给更多家长以更多跨国流动的可能性。在我看来,必须要流动,只有流动才可能带来财富流动、知识流动、观念流动以及这种价值观的流动。这是君诚学校选择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原因,也是一个方向。

讲到双语融合,我们希望中国本土国际化学校培养的人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回来,以非常国际化的方式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各种表达,不仅是英文表达,还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表达。我们学校定位非常清楚,在提供最知名的国际IB课程同时,中文学习也非常重要。我个人认为,一个孩子母语的学习会决定他思维的深刻性,外语学习会决定他思维的多样性。所以,我们的学生语文及本土文化的学习可以反推英文的学习和英文学术上的精进。

我本人在香港生活了13年,经历了香港的政治乱局。我看到因为中国文化缺失以及母国文化身份认同缺失在年轻人身上造成的各种问题。生活在殖民话语体系下,一些香港青年完全不说中文,以讲英文为荣,完全忽视自己的文化,导致香港从2014到2019年出现持续的社会动荡。这样一种动荡也体现在我的学生中,我的一些学生之前就说,可以不学中文,要学西班牙语、我要学法语,中文不重要。我个人的经历促使我在北京的学校中更加重视学生母语学习及母国文化身份的认同。我们的全球化一定不以牺牲中国文化身份为代价,以及我们的母语认同为主的全球化。我们对全球化不是仰视的,我们人才培养不是英文讲得多好,崇尚西方价值观才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怎样,我们推崇平视,而非仰视或俯视。这是君诚学校在母语或中国文化学习上做的努力。

讲到国际化人才展望时,现在我们应该是看未来十年或者是未来的二十年,把眼光看得远一点。现在我们讨论的语境已经不是乌卡时代(VUCA,即易变不稳定),我们讲的是BANI(巴尼)时代,B是Brittle(脆弱),A是ambiguous(混乱),N是Non-Linear( 非线性),I是Incomprehensible(无法理解)。所以,整个国际形势,我们叫做BANI时代。国际教育和国际人才培养怎样回应巴尼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在黑天鹅事件多发之下,我们不再以过往的因果逻辑和线性逻辑追溯,经过三年疫情群体心态非常焦虑,随时有崩塌之可能,人才培养怎样呼应这个时代,这是教育者应该去想一想的。

讲到展望未来15年-20年,ChatGPT4、微软的Copilot、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革新等,对基础教育造成重大冲击,我们发现知识乃至知识体系的搭建基本可以通过电脑和网络来完成了。老师的职责是什么?功能是什么?当我们可以随时可能轻易被取代的时候,我们始终要问我们要什么。所以,价值观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社交的培养、对母国文化认同的培养、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目标认知的培养,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时代国际教育者需要对未来国际教育做出的展望。

关于人的培养

第一,在刚才几位校长的发言中,我个人也比较认可的,一个是戏剧对于一个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团队合作、文化表达、语言表达、身体和情绪的释放等,这些都非常重要,因此很多国际学校是将英文戏剧课写入必修校本课程的。另一个是社区服务和慈善活动,这是让孩子们看到意义感和价值感、通过服务他人最终认可自己的途径。

第二,我接着分享一位剑桥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回来后写的文章,他说出国留学的意义是什么?它可能不会提高你的下限,但可以无限拉高你的上限。最顶级的人才,是可以在剑桥穿着很好的服装在晚餐时间跟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谈笑风生,但同时也有在北京的路边摊吃六块钱的煎饼果子的共情能力。这非常重要,我不但要站的高,同时也要有为最广大的社会和根基来共情的能力。

第三,无论是全球化,还是国际化人才,我们始终要回到人的培养上,因山择路,以道驭术。无论形势和世界怎样变化,如果可以把教育的目光始终放在人上,关注人,看见人,发现人,培养人,提升人,才是真正教育者的使命和价值。

(本文根据君诚双语学校执行校长苏媛在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