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智库更需要重视有效的传播
2023年9月1日李成,香港大学中国与世界治理中心创始主任。
序言五 《大国智库 2.0》
很高兴看到王辉耀和苗绿《大国智库》一书的顺利出版。智库在美国已经成为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是,智库之于中国似乎是全新的概念和领域,近年来日益成为非常热门的政策研究的新话题,倍受中国社会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提出把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智库的发展速度会更快。同时,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后,有很多资金来源,比如来自央企、政府、私企,民间团体的资金会投向智库,也将助力智库的发展。但是智库的人才、研究方式、特色的建立、声誉的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在中国研究领域,中国学者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做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但是,研究之外最重要的是,怎么使研究成果带动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造福于民众。并带来外界对中国发展的了解和认识,这方面中国的智库需要更多的提升。
智库作为政策研究机构,研究成果有着明显的时政性和前瞻性,但同时,研究人员要有很好的学术根底,要有全球的视野,要考虑非专业读者的理解能力,不能自说自话。成功的智库尤其要重视有效的传播,要非常清楚传播的对象是谁,对政府部门的传播与对学术圈的传播在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很多人问我,中国未来是否也会出现类似布鲁金斯学会的本土民间智库,我对此抱有信心,但是,这需要一个积累过程。
“高质量、独立性、影响力”是布鲁金斯学会的座右铭也是其成功的秘诀,这三句话分享给成长中的中国民间智库。中国的民间智库在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吸纳优秀人才,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保持独立性,形成良好的声誉,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形成影响力。
我和该书作者王辉耀和苗绿相识多年,既是智库研究的合作伙伴,也是老朋友,王辉耀曾于2010年在布鲁金斯学会做访问研究员,当时苗绿也在华盛顿研究智库。王辉耀既是人才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也是智库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多年前,在国内对国际化智库的概念还缺乏系统研究和实践建设的时候,王辉耀已经开始考察和初步探索中国民营智库国际化模式。他放弃了经商的机会并从多年前开始热衷于智库建设,创办了全球化智库,我也作为旁观者见证了他这些年对中国民营智库国际化建设的热诚。我知道他多年来在特定的中国环境下对民营智库的探索实践并不容易,受资金、人才、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困扰是中国民营智库探索发展的必经阶段,王辉耀在探索中也必然经历了众多的不易,当然如今我们也开始分享他所建立的国际化智库成果的喜悦。
我认为比较难得的是,王辉耀和苗绿一直在国内提倡和致力于对中国智库国际化程度的推动,关注国际智库发展的历程与经验。王辉耀为了成就本书的写作积累多年,同时为了学习世界顶级智库的运作模式,几次赴美考察智库运作经验,先后访问考察了美国二十余家一流智库,学习相关模式和经验。包括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担任访问研究员,并在学会参与两次交流活动,讲述中国的国际人才发展现状和海归在中国的发展,很受欢迎。
本书是我所见到的国内少有的用国际视野和亲身考察经历描述世界一流智库现状的著作,不仅拥有不少第一手的观察,也结合自身探索中国智库发展实践经历书写了中国智库的整体现状,困境和挑战,探讨如何定位中国新型智库,提出大国智库时代政府的作用以及对政府的相关建言;最后总结了数年致力于智库建设具体的实践经验,其中有不少打造中国民营智库十分可贵的心得。
相信该书的出版会为中国智库带来更多的国际化理念,让更多人了解世界智库的现状,听到中国智库研究者和实践者对真正意义上大国智库的呼声。
香港大学中国与世界治理中心创始主任
李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