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鹏:“双碳”政策下企业的绿色转型需要深度的政企合作
2023年9月4日
2023年9月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上,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助理岳鹏发表以下观点:
首先感谢张伟秘书长的邀请,也很荣幸能和今天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共同来探讨“双碳政策下的企业绿色转型的机遇与路径”。
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交易所。我们交易所原名叫北京环境交易所,成立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前夕;2020年,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整体部署,更名为北京绿色交易所。
我们的业务方向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环境权益交易,涉及到很多现在的热点,比如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第二,绿色公共服务,因为环境问题除了通过交易解决的一部分,剩下的还需要通过财税的手段解决。绿色公共服务主要经过政府的授权后通过财税补贴政策促进社会绿色发展,推进低碳交通、绿色建筑等方面的目标,达到相应的减排和实现环保的目的,还包括低碳的协同。第三,绿色金融,主要是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相应的标准和产品研究,希望能和绿色交易以及未来的碳市场很好地结合,为绿色发展企业提供更多融资。第四,绿色发展的咨询和培训的相关服务。放眼到全社会,还有很多民众需要对这部分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提供相关信息的咨询和培训。
回到本次讨论会的主题,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应对在“双碳”政策下的挑战和机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到我们的目标。“双碳”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企业需要在各个方面做各种相应的努力;放到全社会来说,也需要进行很多相应的制度安排。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企业首先应该需要了解一下本企业碳的“账本”到底是什么样的,也就是本企业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未来有哪些技术能够推动自身的碳中和。其次,企业自身要进行碳盘查、了解自己的碳排放。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跨国企业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做各种相应的技术、制度、措施等安排,就是这个道理。再次,企业可能需要请相关的中立权威的组织来核算本企业到底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最后,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一方面支持碳吸收,一方面支持其他的碳减排的项目,最终来实现企业层面的碳中和。刚才提到的比较先进的跨国大企业,通过自身的碳中和能够实现对全社会的引领。
同时,一部分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当中需要面对未来的碳交易问题。碳交易是在我国“双碳”整体的目标和部署的体系之下,通过市场的方式去优化配置各方面的资源。碳交易最主要的目的是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通过碳交易实现全社会减排成本的最小化,同时让企业面临的环境约束全部内部化,让企业在碳交易的大指挥棒下配置自己的资源。有的企业可能减排成本过高,可以通过碳市场购买这种指标;有一些技术比较先进的企业可以通过碳减排在碳市场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既促进自己的技术进步,又能为减排活动实现融资,这是碳交易。企业可以通过碳交易、碳市场应对双碳目标。
此外,碳金融特别是绿色金融现在也是国家重点的支持方向。通过绿色金融相关的制度安排,引导金融机构对减排企业进行融资,为其减排技术进步和创新进行一定的优惠融资,本质上也是促进咱们国家双碳目标的实施。
最后,财税补贴也是一个企业需要考虑的因素。现在国家层面有很多财税补贴政策,也有相关的强制化政策,包括北京绿色交易所。尤其是在北京市在交通和建筑领域,实际上更多是通过财税补贴的手段去引导企业实现减排。
总而言之,我们交易所在涉及到“双碳”目标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碳交易、双碳管理、绿色金融、咨询和培训方面,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工作,这也符合服务业促进绿色发展和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大背景。我们也希望在未来和各方面企业达成深度合作。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