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永新:让阅读照亮更多孩子的奋斗路
朱永新,全球化智库(CCG)顾问,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号召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年老还是年轻、贫穷还是富有、患病还是健康,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与成长,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奉献自己力量的人们。这一日子在中国被称为“世界读书日”,以此推进阅读,在全社会涵养书香。 25年弹指一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的阅读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信息载体、图书形式以及阅读方式发生怎样变化,阅读的价值与阅读的本质不会变,人类的阅读需求不会变,以阅读充实生命、改变命运的梦想也不会变。 阅读也是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重点校与薄弱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要想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还需探索更多路径、找到更好方法。这其中,推进阅读公平是重要一环。 有教育学家曾说过,当偏僻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有了与中心城市的孩子一样多的优质图书时,他们精神发展的起点就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有学者认为,只有在妥善处理好阅读问题后,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最佳地位。让所有学生能够和那些最伟大的经典对话,用阅读填平生活的沟壑,正是推动阅读的社会意义所在。 近年来,由于工作需要,笔者走进了许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发现那些注重阅读的学校,图书馆品质高、师生阅读氛围好的学校,无论是师生的精神气质,还是学校的文化建设以及各类教学指标的考核,都相对较好。我们以“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进行的教育探索行动,特别强调以阅读为手段推进家校共育。通过多年跟踪调查,我们发现阅读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都有着极好的效果。而新教育萤火虫亲子共读公益项目,长期给数十万父母免费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导。那些注重阅读的家庭往往能够亲子共读,帮助孩子养成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孩子各方面发展也更加均衡、更加全面。 当前,“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最好的学区房是家中的书房”,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和学校的共识。伴随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我们可以更多关注:如何为乡村的孩子、困难群体的孩子、边远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图书?如何更有效地为这些孩子提供阅读指导,让他们享受阅读、热爱阅读、学会阅读?如何加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薄弱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帮助他们办好身边的“精神食堂”?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用阅读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他们将因此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未来,也必将为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发展拓展出更大空间。 文章选自澎湃新闻,2020年4月27日
2020年5月6日 -
国际移民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线上会议举行
2020年4月30日上午,国际移民研究中心举行学术委员会线上会议,会议总结了2019年工作情况并审议了2020年中心工作计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阳爱民出席会议。 阳爱民感谢各位委员指导中心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把脉中心学术研究方向及中长期研究规划。他希望中心主动对接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增强双方科研项目、蓝皮书撰写以及高峰论坛等领域合作。同时希望学校科研处进一步加强对中心的指导与管理,助力中心多产出高显示度和标志性成果。 会议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事处处长、国际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毛国民主持。中心副主任刘春燕从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学术交流、团队建设和社会服务等5个方面,向学术委员会全面汇报中心2019年的工作情况。中心副教授柳玉臻汇报《欧洲移民蓝皮书》2018年和2019年出版和发布情况,并介绍蓝皮书2020的出版计划。中心副教授臧宇介绍了中心2020年的重点研究课题——中国非常规移民趋势与管理的研究计划与思路。 学术委员会审议了中心2020年工作计划,重点把脉重大课题选题与未来发展规划。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认为,研究应有前瞻性,国际移民研究中心可聚焦疫情背景下的国际移民发展趋势,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国际移民治理相结合,为中国移民治理做好决策咨询。中山大学教授周大鸣建议,未来蓝皮书撰写应将欧洲移民政策进行分类研究,选择重点国家进行年度规划和跟踪,提高蓝皮书的延续性和长远规划性。山东大学教授宋全成认为,欧洲移民问题愈发政治化,难民和移民问题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万晓宏从其对当前新冠疫情下美国移民政策的研究为切入点,建议研究中心可以对欧洲国家和美国的移民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暨南大学教授马建春建议,未来可加强对欧洲各国移民管理架构和法律法规的研究,从人文主义视角为中国当前的国际移民管理提出参考建议。我校教授彭未名建议,研究中心咨询报告要做到聚焦新问题,提升实效性和内参性。我校科研处处长陈平表示,研究中心要继续聚焦并深入调研,在交流研讨中不断凝练方向。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院长、国际移民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心怡在总结中肯定中心成绩,希望中心继续加强与国际移民组织的深度合作,并力争成为国家民委高端智库,提供更多的决策咨询与服务。 研究中心8名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研究人员以及我校“欧洲难民危机与管理”科研团队成员等参加了会议。
2020年5月6日 -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中国中心主任张忠:全球化已被滥用,应反思并改善教育内容
2020年4月17日,全球化智库(CCG)以“新冠肺炎如何改变国际教育未来蓝图?“举办线上研讨会,邀请了数位知名国际高校与中外合资大学的校长、专家与学者就疫情下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线上教育的广泛应用对国际教育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中美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对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和中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影响等话题展开交流研讨,旨在增进国际社会对疫情下的国际教育发展议题的学术交流,为在全球共同抗疫的关键时期的国际合作拓展机遇。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中国中心主任、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张忠从三个维度分析了线上教育对国际教育格局的影响、疫情后教育内容的变化及疫情中国际学生流量变少对高校的影响。他认为,首先,线上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并不能替代线下教学成为教育的主导形式。线下教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良好的与社会交流、在社会中实践的平台,其中提供了包括学习、社交等活动在内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环境。其次,回顾过去几年,我们会发现全球化已被滥用了,社会只注重效率,公司只注重效益。疫情之后,我们应对此做出反思,对教育内容做出改善,改善高校学生学习导向性,从而有助改善当前世界发展局面。对于抗疫措施对国际学生流动性的影响,他认为,只要学生对于国际教育的求学心不变,复工复产后的国际高校仍然会继续接纳持续不断的国际学生。
2020年5月6日 -
沈建光:后疫情时代,通胀还是通缩?
专家简介沈建光: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前瑞穗证劵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2020年5月6日 -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David Fleshler:疫情或将会导致国际高等教育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改革
2020年4月17日,全球化智库(CCG)以“新冠肺炎如何改变国际教育未来蓝图?“举办线上研讨会,邀请了数位知名国际高校与中外合资大学的校长、专家与学者就疫情下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线上教育的广泛应用对国际教育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中美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对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和中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影响等话题展开交流研讨,旨在增进国际社会对疫情下的国际教育发展议题的学术交流,为在全球共同抗疫的关键时期的国际合作拓展机遇。
2020年5月6日 -
CCG线上研讨会| 疫情下的中美科技创新
2020年4月29日 -
博鳌对话:疫情冲击下的全球化、自由贸易和供应链
2020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