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消息】王辉耀:中国不会威胁现有国际秩序
5月初,美方单方面宣布将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导致了中美贸易摩擦再升级。经贸局势紧张,中美关系也开始在波折中发展。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笔者作为辩方受邀参加于5月9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国际著名辩论会“芒克辩论会”,在关键时期发挥了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作用。
2019年8月7日 -
张胜磊:中国“三步思维”推动国际体系转型,使其更具合法性和完整性
文 | CCG特邀研究员张胜磊 中国2019年三场重要外交活动不久前已相继亮相: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三场活动,习近平主席都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全球治理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从这三次主旨演讲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习近平主席的全球视野和宏观眼界,更感受到中国为积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有力决心。中国在国际秩序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我们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崇高事业,也向世界表明了一个文明古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把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视作持之以恒的发展目标。 从国际局势来看,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各种乱象频发也说明了现有的国际秩序(国际体系)仍有部分问题与和平发展的主题有“不协调”的地方。曾有学者指出,西方国家利用了强权实践开启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其背后的内在逻辑是膨胀的霸权主义利益观驱使的经济殖民化思维,而当前与和平发展产生“不协调”的主要因素也是这种思维在国际体系中的逐渐膨胀所导致的世界秩序无序化现象。作为强权实践推动的现有国际体系,既是和平发展的建立者,也可能是和平发展的颠覆者。作为被迫“融入”国际秩序的受害者中国,本身在该体系中属于经济殖民化秩序中的附属利益国,但中国在“融入”该体系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按照秩序建立者所划定的轨道前行,而是非常智慧地结合中国国情、中国问题和世界需要的“三步思维”积极推动国际体系转型,这种推动并不是推翻这一国际体系,更不是体系的颠覆者,而是要更加积极的融入到现存体系中,并努力使其更具合法性和完整性。 从历史发展演进来看,中国融入“国际体系”本身,就已经充分说明了对现存体系的肯定和接受,中国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多次表示我们支持现存国际秩序。中国在十九世纪中叶被裹胁进入全球化进程后,一直主动参与全球化发展,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奏响后,中国以加入WTO为节点全面参与了全球化的推进,并在此过程中既是国际秩序的受益者和贡献者,还是重要建设者和改革参与者。但这里所说的“国际秩序”并非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而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体系。中国在“融入”国际秩序后,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强大的崛起步伐。中国的港澳地区和台湾地区也在融入国家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崛起。如港澳地区在“一国两制”的实施下,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了“融入性发展”;台湾地区也在融入祖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中,实现了“融入性崛起”。正是这种“融入性”思维超越了传统“零和博弈”和“一亩三亩地”思维,才实现了合作共赢,凝聚了命运共同体意识。 与此同时,中国在融入性思维的主导下,还在和平崛起同时,不断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自身发展与国际秩序良性变革的有效推动,并积极在现有国际秩序中突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观气取势、择其大端的习惯。一个“人文”、一个“和平”体现了中国对国际秩序的独特理解,也正是因为中国通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全面融入到国际秩序中,才实现了和平崛起,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资源有效配置,成为了世界性大国。可以说,中国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付诸于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超越了传统大国依附于“权力”“利益”的霸权主义思维,并有效的从思想上化解了“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傲慢”、“文明的偏见”等思想误区。拥有几千年文明积淀和文明教养的中国,始终以讲文明的方式积极融入到现有国际体系中,始终以捍卫战后国际秩序和国际法治为己任,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并积极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不断贡献中国力量。 关于作者 张胜磊,CCG特邀研究员,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博士
2019年8月7日 -
庞中英:“文明冲突”是世界政治中最危险事物,亨庭顿预言并未成真
庞中英,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2019年8月7日 -
魏建国:中国将持续开放打破封锁 美当放弃冲突论平等对话
专家简介
2019年8月7日 -
刘燕华:跟上逆向创新潮流
刘燕华,CCG顾问,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
2019年8月7日 -
刁大明丨美国大选中的中国议题:历史回顾与当下的风向
刁大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2019年8月7日 -
陶短房:世界将进入一个新的“冷和平”时代?
中导条约失效之后,全球核军备控制条约就只剩下一纸《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而这项条约也将于2021年到期,此后将进入令人担忧的“无核军备控制条约时代”。 8月2日,正在泰国曼谷出席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的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社交媒体发布声明,宣布1987年12月8日由美苏两国签署生效的《美俄中程弹道导弹条约》(INF)正式失效。在声明中蓬佩奥声称,俄罗斯一再违反INF“且证据确凿”,因此“必须对INF失效负全责”。 事实上自2018年10月20日起,特朗普就在其以顽固著称的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极力怂恿下,以“俄罗斯方面不履行INF义务”为由,一再声称将退出INF。 今年1月16日,美负责军控与国际安全事务的副国务卿汤普森宣布,“除非俄拿出其履行《中导条约》的证据”,否则美国将自2月2日起暂停履行INF义务,并在60天内退出。2月1日,蓬佩奥宣布,美国将根据INF第15条,正式启动为期180天的“退群”进程。 8月2日正是这个“180天”进程的到期日。此前不久,美国新任国防部长埃斯珀在美国参院作证时表示,美国“在8月2日前”会遵守INF义务,“此后将只按照美国自身利益行事”。过去180天来的事态发展,令绝大多数观察家坚信,INF的终止已毫无悬念和变数,8月2日“蓬佩奥声明”发布后,一些欧洲媒体(如法国《新观察家报》)更发出了“INF已死”的哀鸣。 事实上想借“退群”摆脱对本方核威慑能力约束的并非只有美国,最初喊退出INF更响的是俄方。2007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宣布INF“不再符合俄罗斯利益”,但迟迟未敢宣布退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俄罗斯国力和国防能力相对下降,在美2002年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着手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的压力下徘徊于“磨矛”(打破INF限制发展中程导弹)和“修盾”(和美方对等发展反导系统)间举棋不定。 2010年,在奥巴马“推动全球无核化”大背景下,美俄达成“逐步削减战略武器”的协议,双方似乎找到了一条“磨矛”、“修盾”外的“第三条道路”。但随着特朗普上台并刻意处处“反奥巴马化”,“第三条道路”变得“此路不同”,双方重新回到了“围着军控条约博弈”状态。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相继在诸如长程察打一体无人机等新型远程攻击系统上取得突破,从而实际上在“矛、盾”两方面对“恐怖平衡”构成夹攻之势。正是出于对“失衡”的担心,俄才会在前些年率先扬言“退群”;也正是出于同样的担心,如今俄方才会一方面努力维持INF,另一方面反过来指责美方“犯规”。 美方2月威胁“退群”后,普京一方面不愿作出“服软”姿态,以免得罪国内民族主义者,并给特朗普以“习惯性得寸进尺”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深知俄罗斯“跟不起”,希望尽量控制事态扩大。 但特朗普显然不这么想:埃斯珀8月2日稍晚发布的声明称,鉴于“俄国已事实上突破了INF束缚,美国将全面发展中程弹道导弹”。问题在于,中程弹道导弹部署在哪里? 很显然,如果部署在美国本土,对俄或远东“假想敌”的威胁是极小、甚至不存在的。美国如果对等发展中导,就必须“靠前部署”在欧陆、日韩等“前线国家”,而对手的“对等反击”则会直接覆盖“前线国家”,美国本土却置身战祸之外。 正是这种“不对等”,导致当年北约欧洲盟国的愤怒和施压,促成了INF的签署;如今虽时过境迁,但态势却一如既往,特朗普政府如此明显的以邻为壑做法在“前线国家”会遭致强大阻力。 INF“死”后,全球核军备控制条约就只剩下一纸《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而这项条约也将于2021年到期,此后将进入令人担忧的“无核军备控制条约时代”。对此一些分析家,如俄罗斯分析家萨维里耶夫等认为,这将导致“美俄间新的核军备竞赛,和冷战阴影的复活”。 但另一些分析家,如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副研究员洛皮洛特等则认为,鉴于美俄间实力悬殊、“前线国家”对美“复活”中导态度冷淡,美国继续目前以导弹防御系统和长程“三位一体”核威慑、最先进的常规武器系统为骨干的军事体系,显然比全面启动弹道导弹计划(尤其需要“靠前部署”的中程弹道导弹计划)性价比高得多。因此“退群”更多是一种施压技巧,一种示强姿态,世界可能将进入一个新的“冷和平”时代。
2019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