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建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三大使命
导读: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承担着三大历史使命,它是全球化的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金融开放的新高地。
2019年8月12日 -
【北京青年报】王辉耀:把握好RCEP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评论文章,文章刊发于2019年8月11日《 北京青年报》第A02版 RCEP国家GDP总和达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成,RCEP达成后将涵盖约35亿人口,成为世界最大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 2019年8月2日至3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推动RCEP谈判取得重要进展。在逆全球化现象不断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此起彼伏的全球化新阶段,人们期待RCEP为全球贸易发展带来新动力。 近年来,国际贸易争端接连上演,向国际自由贸易秩序提出了严峻挑战。继中美爆发贸易摩擦后,日本和韩国之间也出现了贸易争端,日本将韩国从可享受贸易便利的“白色清单”中移除,随后韩国把日本也移出了贸易“白色清单”。这种双边博弈不仅伤害了两个国家的利益,更破坏了国际自由贸易秩序。在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的当下,贸易争端释放出的消极信号,会让更多投资者对世界市场失去信心,进而阻碍世界经济向好发展。 作为各国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解决机构逐渐被架空,这也成为贸易争端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自1995年成立以来,WTO受理了超过400起申诉案件,避免了其中多起案件从经济矛盾升级为政治冲突。但是,由于大国单边主义的干扰,WTO仲裁法官无法正常换届上任,常设的7名法官目前仅剩3名,其中1名的任期将于今年12月结束。仲裁法官缺位让国际贸易争端无法及时消解,WTO改革迫在眉睫,然而改革无法一蹴而就。 在WTO改革尚未完成之时,RCEP谈判取得重要进展以及RCEP有望达成,或将为全球贸易发展带来新机遇。RCEP由东盟十国发起并主导,邀请中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新西兰等重要经济体自主加入,具有经济体量大、覆盖区域广、贸易自由程度较高等特点。RCEP国家GDP总和达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成,RCEP达成后将涵盖约35亿人口,成为世界最大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 同为亚太地区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RCEP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具有互补性。RCEP与CPTPP的覆盖区域重合率较高,在RCEP的16个准成员国中,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和越南等七个国家也是CPTPP成员国。与CPTPP相比,RCEP准入门槛较低,对发展中国家更为友好。RCEP框架在拥有更大包容性的同时,包含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电子商务和电信服务等WTO中缺失或不足的方面,对促进RCEP国家在全球化新时代的自由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入RCEP还可以为日后加入更高程度的自贸协定做铺垫。 中国在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应当把握好RCEP带来的发展机遇。在RCEP谈判方面,中国应推动谈判各国采用更加主动和务实的策略,促成自贸协定尽快达成。不久前结束的北京RCEP部长级会议,给长跑7年的RCEP谈判带来希望的曙光,中国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显示,RCEP谈判有望在今年内达成。 在市场准入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双边市场准入谈判已经结束。在规则谈判方面,各方已就80%以上的协定文本达成一致。而谈判收尾往往是困难集中的阶段,日韩贸易摩擦不断升温又为谈判提出了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应继续发挥大国作用,在尊重东盟主导地位的同时,推动谈判国家采取更加主动和务实的策略,促进RCEP谈判在今年内顺利收尾。 针对少数国家担心RCEP达成后中国出口商品将冲击本国市场,中国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向RCEP国家的企业和投资者展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鼓励这些国家来华投资,减小RCEP谈判阻力。数据显示,2018年中美消费规模差距从2017年的3400亿美元缩小至2800亿美元,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将进一步被激发。今年最新出台的《外商投资法》将在2020年产生效力,届时外商在华投资和经营将更加安全和便利。 此外,中国应增加与RCEP国家的交流,通过分享自身发展经验,帮助他们增强对自由贸易的信心。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离不开市场竞争,当年中国“入世”谈判过程中,有很多声音认为一旦降低关税,开放国内市场,民族企业将受到毁灭性冲击。但事实证明,市场竞争并没有扼杀当时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企业,反而倒逼中国企业改革,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涌现出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众多世界一流企业。 在全球化发展新阶段,推动区域一体化才能更好地应对逆全球化思潮与国际贸易争端对国际自由贸易秩序发展抛出的多重挑战。作为经济体量最大的区域自贸协定,RCEP将成为亚太经贸一体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走好这一步或将为应对现阶段的全球贸易挑战带来更多新思路。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9年8月11日
2019年8月12日 -
王辉耀:中美如何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
2019年8月11日 -
刘世锦:粤港澳大湾区要牢牢抓住“创新+制造”
文章选自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08-06
2019年8月9日 -
徐洪才:全球金融市场是否开启剧烈动荡模式?
专家简介
2019年8月9日 -
【大公网】王辉耀:民间对话有助减缓中美隔阂
对于此次备受关注的中美女主播辩论,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大公报采访表示,辩论整体上通过理性地讲事实、摆道理进行,没有演变为“隔空对骂”,这种“民间对话”形式的互动是很必要的,通过传媒广泛传播,客观上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有助于减缓中美间隔阂。 王辉耀指出,刘欣在辩论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如并不回避知识产权问题,而且明确地将少数个人和公司的侵权行为与国家区分开来,也再次强调了保护知识产权在中国是明确的共识,这样回答很精彩。而且,在翠西开场就说刘欣是共产党员的情况下,刘欣当即纠正,并突出自己媒体人的身份,使得辩论更加客观开放。 视野开阔,分析问题思路清晰,是刘欣作为一位资深媒体人给人留下的鲜明印象。王辉耀介绍,在此前由他所在的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刘欣应邀作为大使圆桌论坛主持人,包括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大使都有参加。刘欣在分析问题思路清晰,而且加上曾经海外常驻记者的经历,它的国际视野开阔,和外宾交流时游刃有余,使大家眼前一亮。 “今次能够主动‘应战’,我觉得体现了刘欣作为媒体人的担当。”王辉耀表示,中美主播这种对话互动是非常必要的,而在媒体之外,更多的“民间使者”可以发挥作用,像智库、高校、企业、留学生乃至旅游业等都可以加强互动,主动分享、交流、解释,通过“民间对话”促进“民心相通”,减缓中美隔阂。 文章选自大公网,2019年5月30日
2019年8月8日 -
CCG研究 | 国际移民缘何跨国迁徙?
追求更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天性和自然权利。千百年来,人类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而迁移。促使人们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出国留学、确保子女有更美好的未来、在更宜人的环境中居住或是与海外的亲人朋友团聚等,都可以是促使人们迁移的因素,总体目标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以获得更好的生活。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迁移并非出于自愿选择,而是违背自己的意愿被迫离开家园,例如逃避迫害的难民、遭受冲突或自然灾害的人们以及非法贩运的受害者。对于那些自愿选择迁移的人来说,最根本的问题是,如果迁移他们是否会感到更加幸福,生活是否会比从前更加美好?影响国际移民迁移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人口发展不平衡和老龄化增加了移民需求 世界人口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和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使世界劳动力供需矛盾日趋加剧,这是影响国际移民迁移的重要因素。 许多高收入国家生育率降低、人均寿命延长,劳动力不足;而中低收入国家的劳动力富余导致就业竞争压力过大,就业不充分,造成了发达国家移民局—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移民管理与服务体系国家和地区与国家和地区之间劳动力供求失衡,刺激了国际移民行为的发生。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率,到2050 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所占比例将进一步上升,占全球总人口的86.5%,而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则下降到13.5%。这种此消彼长的人口增长态势,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加剧,形成为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劳动力供需的互补的强烈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移民。 此外,大部分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也使得其对外籍劳工的需求大幅增加。国际劳工组织2005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为老龄社会。尤其是西欧发达国家,其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劳动力短缺更为严重,这些国家对于国际移民的需求更突出。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老龄化世界:2015 国际人口报告》 (An Aging World: 2015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Reports) 显示,2015 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到2050年全球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 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根据日本2015年人口调查,当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26.7%,为工业化国家中最高水平,比2010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同期,意大利和德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22.4% 和21.2%。老龄化使发达国家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作为生产力要素中最不可缺少的因素,劳动力短缺会直接制约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了缓解劳动力短缺状况,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放宽对国际移民输入准入标准,修订或实行了鼓励国际移民输入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鼓励国外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进入,弥补本国和地区劳动力不足。 (二)双重劳动力市场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增加了移民机会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出现资本密集型的高效高收入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密集型的低效低收入劳动力市场并存的双重劳动力市场,而且其服务业占比的增加则使其需求更多低效低收入的劳动力。由于高端人才的不足以及当地居民不愿进入低效低收入劳动市场,发达国家不得不靠外来移民来填补空缺。 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国际移民的重要原因。一直以来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财富,是各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谁拥有了先进文化,谁就掌握了全球文化发展中的主导权。世界各个民族创造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灿烂文化,对其他民族的人们都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这是产生国际移民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来华留学生为例,有大约10%的来华留学生是因为对神秘的东方文化的痴迷才来中国留学的。 (三)发展机会的差距增加了移民的动力 国与国之间生活水平和发展空间的差异如同磁石,吸引着移民向生活水平更高或者经济增长更快、就业机会更多的国家迁移。移民追求的首要目标就是更好的工作机会与收入回报。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生产体系的结构重整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剧了国家之间生活发展水平的差距。通过跨国迁徙改善个人生活水平和发展空间,实现个人理想,是众多普通民众进行跨国迁徙的基本原因。 (四)经济危机刺激国际移民流动 经济危机的发生,是刺激国际移民流动的重要因素。例如,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移民流动影响深远,2010—2013年国际移民年均增量为600万人,较2000—2010年的年均量增加了240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危机下移民跨国流动加速,如图1—1 所示。 图1—1 世界年均移民情况 资料来源: 根据UNDESA Population Divis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port 2013,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3 资料整理 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后,遭受经济重创的国家,例如希腊和西班牙,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迁出现象。而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如德国、英国,则吸引了更多的南欧和东欧移民。如图1—2 所示。 图1—2 2010—2012 年欧洲国家净移民数量资料来源:根据Shawn Donnan: “The Numbers Game,” Financial Times, December 2, 2014 资料整理 (五)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国际差距形成推力 很多发展中国家民主化进程缓慢,法治无力,腐败盛行,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匮乏,成为促使国际移民迁移的“推力因素”。一般来讲,人们都有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经济不景气和市场不稳定的影响并远离政治危机和其他风险的意识。在政府无力提供保护时,人们会选择国际迁徙的方式来逃离危机。如非洲、中东和中亚的战乱和冲突形成了大量流离失所者和难民就是政府管理不力导致国际迁移的典型案例。 (六)生态环境压力促使移民跨国迁移 近年来,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土地沙漠化、石漠化和水土严重流失等环境问题,使当地部分地区生态系统退化,人类难以居住和生存,加上由于全球变暖而逐渐出现的海平面上涨,环境变化也可能促使大量移民跨国迁徙。自然灾害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人类国际迁徙的重要原因。例如,在中国,不断加剧的雾霾天气成为中国富裕人群移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生活环境宜人的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移民网络与移民文化形成带动作用 移民在移居国通过血缘、乡缘等形成一系列的移民人际关系,从而形成有机的移民网络,推动移民潮的不断扩大。通过移民网络,可以帮助尚未移民的人更准确更有效地获取移民信息,降低移民成本。这样一种移民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进一步向外拓展,形成新的移民文化,并对移民网络内其他人产生影响和带动作用。例如中国福建、广东有些地区的居民移民海外后在当地形成移民关系网, 这种网络对带动形成新移民有很大作用。 (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助推国际移民迁移 科技进步为国际移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条件。互联网、电子邮件、卫星电视、手机和廉价的国际电话等现代通信手段,使全球的互联互通性进一步增强,“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为国际移民快速迁徙提供了通信条件。人们借此可以及时了解世界各地的发展差距和国外工作机会信息,这增加了国际旅行的便利性,降低了旅行费用,帮助人们将国际迁徙的“渴望和冲动”变为现实。 引用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国家移民局: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移民管理与服务》, 王辉耀、苗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