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中国新闻网】报告称“中国引力”日渐改变国际人才流动格局
2017年10月21日,福布斯中国与外联出国顾问集团共同打造的《2018全球人才流动和资产配置趋势》报告在上海首发。 主办方 摄 今天的中国已深深融入到全球经济之中。”上海美国商会会长Kenneth Jarrett21日在上海表示,中国学生到美国求学的人数持续增长,也有源源不断的美国人选择来中国寻求职业机会。 当天,福布斯中国与外联出国顾问集团共同打造的《2018全球人才流动和资产配置趋势》报告在沪首发。在全球人才流动中,“中国引力”逐渐增强的现象受到关注。 根据报告,“中国引力”日渐改变国际人才流动格局。作为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中国目前持续迎来留学生归国潮,“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以及武汉、重庆等“新一线城市”正在成为吸引全球人才的高地。 “未来五年,我们预测中国将迎来更多的归国人才。”福布斯上海分社社长范鲁贤表示,在中国,可以看到很多猎头公司致力于服务海外的归国人才。 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王辉耀指出,中国现在参与“全球人才环流”,虽然目前环流到中国来的国际人才主要为海归和华侨华人,但外国人到中国发展,这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会成为一个新趋势。 伴随发展,中国已非过去的人才输出国,也将是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人才吸引高地。而中国的变化,正如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在活动上感叹的:25年前只是一片沼泽地和农业用地的上海浦东,如今已成熠熠生辉的金融区,坐拥世界最高的几座摩天大楼。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7年10月21日
2017年10月23日 -
【FT中文网】中国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方案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王辉耀:“经济全球化”成为习近平十九大报告的热词。中国将维护现有全球化成果,并努力推动新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时代的潮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始终响应全球化的潮流,坚持对外开放的步伐。但是,近几年,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抬头。难民问题、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事件以及欧洲民粹主义爆发、特朗普上台后先后退出TP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组织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全球化的进程,甚至是开了历史的倒车。经济全球化发展至今,以G20、APEC、亚投行等为代表的世界区域经济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外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如今,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中共十九大的召开更是在为世界发展发掘新动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正如习近平所说,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从历史的滚滚车轮中走来,尽管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爆发反对全球化的浪潮,高喊反对全球化的口号,这些都只不过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的借口。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美国、欧盟等国家都充分享受到了全球化的红利,并且至今仍是受益者。全球化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基础,中国和美国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货物进出口总额和GDP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美国等其他国家也从中受益。中国将维护现有全球化成果,并努力推动新的经济全球化。鉴于TPP在美国遇到的困难,并且两位总统候选人均声明反对TPP这一构想,中美或许可以考虑提升并强化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提出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多边机制,其中既包括TPP的成员,也包括RCEP的成员,从而让所有亚太地区国家受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并呼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目前,新一轮全球化已经开启,中国将取代美国引领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对此,习近平在报告中强调,各国人民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如今,一带一路、亚投行、上合组织等由中国主导的全球化经济组织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能量。随着人民币加入SDR、杭州成功举办G20等,中国不断参与到全球治理的实践中。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坚定地表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治理,要巩固G20国际经济合作的首要地位;加入特别提款权(SDR),促进国际金融治理体制改革;继续加强南南合作,推进中非关系深化发展;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等加强合作共赢的多边开发;充分利用 “一带一路”,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方案。 “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习近平不断在报告中强调经济全球化这五个字。尽管美国等发达国家试图推翻全球化并朝着逆全球化的路线发展。但是,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的受益者,正在推动这一进程,并带领世界其他国家享受全球化的成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是习近平在报告中着重提到的,而中国也正是这么做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68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解决全球经济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事实上,中国的“一带一路”也正是全球化的产物,让每个国家都享受到了全球化的红利,同样也能推动全球化的良性发展,成为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正如习近平在报告中所说,“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作者简介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文章选自FT中文网,2017年10月19日
2017年10月20日 -
【北京青年报】以中国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 |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当前,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传统的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路线遇到了经济危机、跨国人口流动、社会两极分化、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兴起等新情况、新问题,受到“反全球化”思潮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化的“中国智慧”将引导国际社会达到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境界。中国精神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单边主义、零和博弈的全球扩张即使能得利于一时,也终究不能抵抗历史兴衰的“周期律”。 过去,由发达国家和西方世界主导的全球化进程虽然在推动产业和技术革新、塑造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文明高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一过程伴随着利益分配在国家、阶层之间的严重失衡,由此引发了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潮合力推动的“逆全球化”潮流,使世界追求和平与繁荣的探索遭受了挫折。 中国文化中“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道德主义原则和“中和位育”的价值追求,在全球范围内比较早地孕育出了文明共同体的精神。在构建人类共同体、把握文明更替尺度的叙事中,“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反对零和博弈,对不同文化、不同信念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包容,更能让现代共同体的价值观和信念行稳致远。 中国精神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结合的过程中,孕育出以“一带一路”方案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化扩展“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一带一路”方案的精神内核,源自古代“丝绸之路”代表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中国传统推动的全球化反对武力扩张,包容各种民族、宗教与文化,充分利用互联互通和交流互鉴推动知识和观念的创新,推动了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的共同繁荣。这一全球化的宝贵传统应该被研究、传承和发扬,形成新时代的包容普惠的全球化理念,为陷入困境的全球化议程注入新的活力。 克服零和博弈 追求兼济天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中国呼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今年世界经济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让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关键要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全球化的模式创新不是空谈与零和博弈能够解决的,突破困境的道路有且只有一条,就是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地实干。这种实干不是各个国家的“独自强大”或者“自扫门前雪”,更不是以损害他人的安全福祉来谋求自身利益,而是以“做好自己的事”为基础,为解决结构性的不平等问题集聚资源、注入动力,同时主动、认真履行国际责任,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共赢、公正、普惠这些能够让所有国家获得全球化利益的公平范式。 有的国家开始强调,捍卫本国的利益是“胜过一切”的重要任务。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想要与经济基础、国家形态参差百态的各国、各族群达成共识和共同行动是相当困难的。如果处处以本国利益为优先,受一元维度的价值观局限,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脱离既有的多边框架和多边机制、阻碍全球化良性发展的进程,影响世界各国克服经济困境、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努力,与历史潮流明显是不合拍的。 “做好自己的事”与“在普惠中追求共赢”在根本上并不矛盾。“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只有鼓励各国的独立发展与探索,才能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与积极性形成全球化的一系列“热点”,为全球化新模式提供动力。只有以平衡、普惠的思路解决全球化旧思路中的结构性不平等问题,才能为全球化开拓持续发展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国际议程要“以开放为导向”,坚持互学互鉴。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优秀范例通过交流沟通,形成新的全球化范式,克服现行体系不平等、不包容的弊端,“中国方案”向“全球方案”转换的过程,就是中国实践为全球治理实践贡献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投入资源、引领变革的国家将有力地塑造新一轮全球化模式,为自身和世界各国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 新型全球化助推实现和平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向共同利益、共同安全维度的人类社会新境界,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选择”发挥全球性价值的新舞台。“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方案就是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国际关系历史上形成的主权平等、国家平等原则,坚持以和平的沟通协商化解分歧、解决冲突,公平地适用国际法各项原则,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制定国际规则、决策国际事务。 “中国方案”的选择直接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现阶段则体现为推动全球化的新方案。在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的选择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打造伙伴关系、支持多边主义。包容普惠的新型全球化将最终超脱于现阶段“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以及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民粹主义之间的冲突,通过打造有竞争力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在全球范围形成新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资源配置关系和投入产出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有关全球化的“中国模式”和“中国倡议”,将在多种模式的竞争中体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并将演化出各国各地相互响应、相互促进的全球化实践,最终打造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维护世界和平、共同追求繁荣发展的和谐世界新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7年10月19日
2017年10月20日 -
The Starting Point | CGTN
【Video Watching】A fresh Chapter,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ill take place in October, and that woulddetermine who will run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for the next 5 years. Now the meeting is attracting extensive attention, as China strives towards being an all-around,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while developing a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critical period. What sort of leadership change and new policies can be expected during this meeting? What will changes to China’s political agenda affect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Point today will address the agenda and highlight of the meeting, as well as take a look at the changes that took place in China over the past 5 years in the political field. The studio invited Dr. 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Doris Naisbitt, Co-author of Creating a Megatrend, and Laurence Brahm, founding director of Himalayan Concensus Institute, to share their opinions.From CGTN, 2017-10-18
2017年10月19日 -
【科技日报】双创教育≠教你如何创业
不必期望所有的人去创新创业,都有最佳成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双创教育中体验和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找到二者发展的结合点。 继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大学生群体正日益成为双创最活跃的细胞之一。麦可思研究院日前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5年上升,创业比例从2011届的1.6%上升到2017届的3%。 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矛盾依然存在。 9月底,全球化智库发布的《2017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显示,97.93%的学生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表示有必要,期待其能使个人不断成长以及实现自我价值。那么,伴随“双创”热潮而生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否补上中国高等教育“缺失的一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又有哪些认识误区和痛点?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了教育界的部分资深学者和实践者。 不仅仅是知识传授,重在衍生创新文化 清华东门附近,新媒体广告领域的新秀五彩传媒公司创业几年间有着不俗的表现。公司创始人陈旸介绍,创业的萌芽正起步于他求学期间参加的一门名为“创办新企业”的创业课程。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书国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双创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关键要建立大学、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双创教育的理念,应该渗透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衍生出一种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 “创业课程不能仅局限于狭隘的创业知识传授,而是非常重视训练学生有关本专业的职业素养、跨学科知识、社会情感、能力和素质,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尊重企业家精神的大学文化。德国不少企业认为,合格的技能比文凭更重要。所以在其大学教育中早早让学生有了接触企业和客户的经历,养成严谨、负责的态度,真正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为‘德国制造’打下良好基础。”高书国进一步说。 莫追求创业率,贵在让学生认知自我 “双创教育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三方面的影响或结果:一是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或独立成功创业,这只是凤毛麟角;二是一部分人在与企业和社会结合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专业兴趣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对未来择业发挥了作用;三是更多大部分人是在体验尝试、不断试错,逐渐积累经验,其作用或许在短期看不出什么,但是未来一定会发生效力。” 在高书国看来,“双创教育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不必期望所有的人去创新创业,都有最佳成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找到二者发展的结合点。这样即使以后不直接从事创业活动,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和职业发展也会受益匪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提出,大学生的创业率成为继就业率之后,评价大学生就业、大学办学的一项指标,可以反映出就业质量,更具科学性。然而,政府部门和高校不能一味追求大学生创业率,而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优化创业环境,让每个学生可做出适合自己的就业与创业规划。 痛点待解,师生应形成创新共同体 全球化智库(CCG)研究部人才研究组总监李庆表示,在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调查中发现,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痛点—— 一方面,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和投入不足,创新创业课程缺乏或无法满足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受访学生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课程理论性太强、实践指导不够、缺乏专业的创业教师或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方法不适用创业教育、对学生创新创业方案的指导孵化扶持不足、创新创业导师不足等。 “目前,高校对老师的绩效考核主要限于论文发表,职称评定,学生的双创与教师的积极性一时挂不上钩。如果能够把两者的诉求有机结合,形成创新共同体,将会起到很大促进作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业教育中心主任、双创示范基地办公室主任马永斌指出。 为改变这一现状,早在2013年,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就把“成果出在创新创业上,体现在老师的科技成果转换,学生的新企业创办上”作为办学理念。马永斌介绍,2015年11月,清华大学深研院率先成立了“大学—政府—企业”的生态网模式,与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共建清华i-Space(清华南山协同创业中心),为全日制在校学生、在职教职工及毕业3年内校友提供专业性创业教育和综合性孵化服务平台。今年3月,该院校被深圳市政府认定为“首批十大双创示范基地”之一。专家点评 推进双创教育是在摸索建立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与模式,并非单纯解决就业问题。更多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的人才。 为避免施行停留在概念上的形式化,我们要深刻反思双创教育核心内涵。大学要培养的是具有敢于批判、质疑精神的创新人才,这就要从基础教育的各个环节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由此亟待解决大学的功利化和去行政化状况,提倡高校在教学和制度上有更多的自主权,从而带来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层震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文章选自《科技日报》,2017年10月12日
2017年10月19日 -
【中新经纬】90后创业者如何取得成功
“90后”创业的故事在不断上演。创业中需要注意什么?又如何取得成功呢? 麦可思研究院通过对 2012-2016届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情况的分析发现,从事创新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从2012届的2.0%上升到 2016 届的 3.0%。 而全球化智库(CCG)公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则显示,海归初创时间选择在2015年至今的比例最高,达76.4%,这与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的出台密切相关。 10月13日,全球化智库(CCG)携手国内唯一一家90后创业者与90后青年企业家组织-美索不达米亚社群举办“90后青年企业家谈创新创业”研讨会。汇集60、70、80、90年代出生的创新创业者代表,共同分享创业心得、拨开创业迷雾。 调查报告:资金不足为90后创业者主要困难 会上全球化智库(CCG)介绍了《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海归“双创”报告》)和《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2017)》(以下简称《高校学生“双创”报告》)等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显示,以90后为主的海归创业资金来源呈多元化特征,其中个人存款、亲朋借款、银行贷款占比位居前三,分别为66.9%、38.2%、17.6%。国外企业入股、国内风险投资、国内企业入股占比均在7%-10%之间。 超五成海归创业者有创业失败经历。结合失败案例,针对当前海归创业项目面临的挑战调查结果显示,经营运行成本高(56.6%)、融资困难(44.1%)、对国内市场缺乏了解(42.6%)、相关创业服务不到位(39.7%)排名前四。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高校的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和向政府部门申请的创新创业资金是高校创业者考虑的主要资金来源,占比分别为 20.94%和 19.93%;选择向银行贷款的比例排在第三位,达到 17.32%;选择吸引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比例为 13.51%。 遇到的各种困难的认知中,大部分高校学生认为缺乏创业资金是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占比高达61.37%。 同时,调查还显示,有98%的高校学生认为他们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渴望并不代表他们一定需要去创业,而是希望了解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业。并希望有专业领域的专家、有亲身经历的创业者能够为他们教授创业的课程,帮助他们了解有关“双创”的基础理论知识。企业家提醒90后创业者重视品牌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北京富爱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浩轩。中新经纬 黄昂瑾 摄 “企业的强盛是品牌的强盛,无论创什么业最后体现出来的就是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未来,只会暂时的成功。”这是60后创业者代表,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北京富爱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浩轩对青年企业家们的忠告。 70后创业者代表、星河互联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傅淼则在发言中谈到, 现在90后创业创新的领域主要在商业模式,尤其涉及文化和品牌模式,因此软实力非常重要。星河互联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傅淼。中新经纬 黄昂瑾 摄 傅淼表示,消费者的认同很大程度上与品牌密切相关。 此外,唐浩轩还告诫青年创业者们,全世界范围内真正成功的企业中没有通过走多元化路线成功的。 他举例称,通用汽车公司总裁韦尔奇自任命以来始终坚持“数一数二”原则,任何无法满足在市场上“数一数二”的事业部门都将被砍掉、整顿、关闭或出售,其坚持的结果是,通用汽车的市值在他手里增长了二三十倍,从亏损走向成功。 “今天阿里巴巴的成功,不是因为其多元,而是阿里巴巴把一件事做到没有对手了再做第二件事,把第二件做到没有对手了再做第三件,这是有商业规律的。”唐浩轩表示,创业是有规律的,在目前大好的创业环境下,遵循规律,90后、00后创业者会一代胜过一代。90后创业者如何取得成功? 从60后到90后,现场的代表们中,有“海归”“二代”,也有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北京端澳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许晶。中新经纬 黄昂瑾 摄 80后创业者代表、北京端澳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许晶在2016年成立公司,专做功能纳米材料解决方案供应商。她在分享中谈到,“我做这个事情不是从零起步,而是借鸡生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许晶坦言,即使自己有过十余年的积累,“但在进入这个行业时,还是感觉非常不一样”。她认为,不论是先积累后创业,还是先创业在积累,“积累经验、不断总结、调试、随时应变”将贯穿创业始终。叮叮短租创始人丁仕源。中新经纬 黄昂瑾 摄 作为国内最早的90后创业者,叮叮短租创始人丁仕源说,“前两年我会跟大家讲,90后应该要创业,因为那是很好的时机,因为媒体关注度非常高,90后创业者会自带流量。但是两年后我告诉很多90后创业者,不要去创业,先去就业。”他认为,只有积累了经验和真正的资力,才能沉淀到这个领域当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至今我还没有看到一个90后创业者能真正能把企业做得很扎实、形成规模,更多的是在讲市值管理、融资手段,我不认为这种方式能够让一个企业基业常青。”回想自己的创业历程,相较于曾经的有梦想、有抱负、有激情的自己,现在他认为,“做一个内敛的人更适合未来90后发展的道路”。文章选自中新经纬,2017年10月14日
2017年10月19日 -
张蕴岭: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与道德之辩
张蕴岭,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前不久,116名专家签名呼吁,联合国应禁止研发和使用杀人机器人(即自动化武器,如无人机、无人战车、哨兵机器人、无人驾驶军舰等)。他们警告,世界正进行杀人机器人的军备竞赛,会引起“战争革命”,致命的自动化武器将成为恐怖的杀人武器,会引发空前规模的武装冲突。 技术进步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几乎所有的技术都有利有弊,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如此。从技术的发展史看,武器的发展总是与技术的进步相伴,技术成为战争的工具。其实,关于技术与道德的讨论早就有之,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技术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看,技术属于科学的范畴,科学不断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技术的使用范围也必然扩大,而就技术本身而言,其使用是没有边界的。道德属于哲学的范畴,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认识人类行为,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国别与世界的关系等。道德是为这些行为确立正义规范,而那些基于公共利益的规范便是社会公德。 人类共处同一个地球,但地域、国家以及阶层把人分割在不同的空间里。生存之争、利益之争、权利之争等,让人一直处在“拼死的”争斗环境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什么是公德,如何形成和落实公德,就需要人类去规范。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认识,所谓公德,就是利于共同生存的规范。然而,现实中,公德并非自然产生。常被引述的例子是所谓“公地悲剧”,即大家共用一块草地,尽管每家都知道过度放牧会导致草被吃光,最终使人畜无法生存,但每一家都不会主动减少或者放弃,为了私利甚至增加牲畜的数目。那么,在此情况下,谁来制定规则呢?生存危机感或者道义感会促使大家共同采取行动,制定公约,对牲畜数量、放牧时间进行限定,对草地进行维护等。从世界范围看,对于国际规约的需求越来越多,一则是因为全球化的发展,把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接成一个整体,相依相存;二则是由于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诸多的国际规约中,有些是出于共同认知的“议定”,通过集体签字成文,作为公约。涉及战争的典型例子是1925年由37个国家签署的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气体和细菌议定书,后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成为一项国际公约。自从成立了联合国,联合国在制订国际规则中开始起核心作用。就涉及战争武器的领域而言,联合国先后制订了核不扩散条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等,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等被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武器是最可怕的,现存的核武器已经足够毁灭人类。然而,禁核难度极大,一是公约国家不包括拥有核武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二是有些国家继续发展核武器。今年3月举行的联合国禁核条约大会,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内的有核国家无一参加。目前,除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外,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都拥有核武器,印巴均未签署核不扩散条约,以色列采取不否认、不承认的鸵鸟政策,朝鲜继续我行我素,进行一轮轮核试验。禁核任重道远。 如今科学技术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得以发展和利用。基因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克隆技术、基因移植和培育技术的使用涉及人类伦理的道德底线。既然可以克隆羊、牛、猪,克隆人的技术障碍就不存在了,据说有的个人或者公司已经开始进行造人的实验,而且获得了成功。如果说通过试管婴儿为不育者提供生育机会还可接受的话,纯粹出于商业目的或者其他目的的造人,就突破人伦底线了。一些国家已经通过立法禁止造人的活动,但迄今,联合国还没有采取行动。而把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应用到武器开发上,制造无人机、杀人机器人,显然超越了一般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概念。美国的无人机用于打击极端分子,但也“误杀 ”了为数不少的平民。设想,未来天上是无人机,地上是战争机器人,而指挥杀人者却远离战场喜笑颜开,那样的境况真是令人不寒而栗,况且,无人机、战争机器人可以作为商品买卖、大规模扩散,如此这般,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正如专家们所警告的,人类面临的危险的是把战争工业化,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节点,自动化武器的部署将成为现实,现在到了危险的边缘,留给国际社会采取行动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很难关上”。联合国该采取行动了,特别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能否做出表率、起带头作用呢?文章选自世界知识期刊,2017年10月13日
2017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