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王辉耀:“习特会”看点:如何取得积极进展 | FT中文网
王辉耀:尽管前路坎坷,但如果习特峰会能围绕10个合作领域展开,中美就可能避免冲突和对抗,并在未来达成合作。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首次会晤已然在太平洋两岸引起了广泛关注。特朗普对习近平发出会见的邀请早于预期,而此前,他已经缓和了把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和失业归咎于中国的言论。 特朗普在推特中写道,两国元首周四在佛罗里达的会见“将非常困难”。然而,尽管前路坎坷,如果习特峰会能围绕以下10个合作领域展开,冲突和对抗可能避免,并在未来达成合作。 一、扩大两国对话沟通渠道。中美关系在2017年上半年尚处在各自调整和逐步适应的过程。当前,两国元首会晤已启动,中国要继续发挥各方力量,加强与美国新政府各层次的联系,尽早邀请特朗普经济团队访问中国,促进学术界和商界领袖之间展开更多“二轨”对话。 二、优先国家战略中的经济外交。中美是推动世界经济的两大引擎,中国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FDI)在2015年和2016年都超过了美国对中国的FDI,而且,福耀集团等中国企业为美国带来的就业机会表明,中国投资对美国制造业就业的提振有非常积极的影响——预估近些年将带来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这与特朗普对其“铁锈地带”支持者的承诺非常契合。 三、改善美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环境。拥有强大游说能力的美国跨国公司传统上发挥了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器”的作用。今天,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美国商会等组织仍然起着促进中美经贸发展的积极作用。中国应进一步完善政策,鼓励和促进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与经营,助力其“天然盟友”美国企业在华取得成功。 四、争取美国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支持。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协议,使致力于发展多边贸易的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亚太地区失望。尽管特朗普不太可能转变其反对自由贸易的立场,但仍可促其了解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将带来的潜在益处,以发挥中美合作的正能量。 五、强化中美旅游和留学等人文交流与合作的积极影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占在美留学生的三分之一,每年近500万中国游客赴美旅游和消费。然而,特朗普对贸易战争的言论或会削弱中国人赴美的积极性,旅游和教育则极大地扩展了中美合作的民意基础,将在当前以及今后更长的时间里成为中美双边关系的重要纽带。 六、支持特朗普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计划。单靠财政措施不可能调动重建美国破旧道路和桥梁所需的巨额资金,特朗普将不得不依靠公私合作协议(PPP)和外国的投资者。而中国过去几十年来发展了强大的基建能力,在资金、技术、项目管理经验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与美国重振基础设施的合作将会甚有裨益。中国还可以邀请美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双方在“一带一路”基建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七、加强与美国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合作。联邦制的美国很多权力分布在各个州,中国企业在美国很多州都有投资,并成为美国州政府的座上宾,建议每年在中美两地轮流举办美国州长和中国省市自治区省级领导参加的中美省州长论坛。同时,鼓励中国企业通过建立与非营利组织的良好关系,如工会、行业协会和慈善组织等,加强与美国各地相关组织的融合与合作。 八、缓解东亚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在遏制朝鲜的核武器野心方面与美国合作决心的表态,不仅将向平壤明确发出信号,也有助于缓解韩国和日本这两个美国盟友的安全焦虑。当前,韩日都已因担心特朗普战略收缩、减少对其亚洲盟国的承诺而进一步加强了军事集结。同时,中国应继续加强改善中日韩关系。 九、增进中美全球治理合作。从前,美国常指责中国推卸国际责任,而中国现已向全世界承诺中国将承担国际责任,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虽然特朗普曾表示美国将撤出巴黎气候变化协议,但美国不可能完全放手与其他大国合作解决一些复杂的国际问题。中美可在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充分展开协作。 十、推动两国“二轨外交”的开展。智库在促进两国相互了解各自政治和社会经济情况、消除分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旋转门”机制的实践有助于充分整合来自学界、商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多元观点。本届中国政府亦十分重视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特别是相对独立的社会智库,能够更客观、专业地提供政策咨询及服务于中国外交。 “习特会”在即,全世界都聚焦于中美的双边关系中的摩擦。然而,尽管通往特朗普位于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的道路看起来并不平坦,我们仍然有理由对中美关系保持乐观。“中美共同体”(Chimerica)这种提法已经消散,但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之间高度多元、复杂、相互依赖的关系是特朗普个人无法解除的。作者简介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文章选自FT中文网,2017年4月6日
2017年4月11日 -
【CGTN】Experts: China, US trade relations set to normalize after Xi-Trump meeting
[VIDEO WATCHING]What was billed as a showdown between the lead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over trade and the DPRK failed to truly materialize.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previously predicted a "very difficult" meeting with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But, after their first face-to-face meeting at the Mar-a-Lago resort, he trumpeted that they had developed an "outstanding" relationship.It wa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leaders of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conomies to get to know each other better and build initial trust, although little was produced in the way of tangible outcomes.Time was too short it seems to announce any major trade or investment deal. Experts are now trying to make sense of the Xi-Trump summit, and ponder the next step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uperpowers.At the forum of a leading Chinese global think tank in Beijing on Sunday, participants were optimistic. Wang Huiyao, the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said that infrastructure and energy cooperation are two of the concrete things that President Xi mentioned, which send a very good signal around the world.During the talks, Trump also pressed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to do more to help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which reached 347 billion US dollars last year. However, Wang Yiwei,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interpreted it as a result of global division for labor, not a political intention.The United States mainly imports consumer electronics, clothing and machinery from China. A lot of the imports are from US manufacturers that send raw materials to China for low-cost assembly.Trump had pledged to label China a currency manipulator on the first day of his administration, but has refrained to do so so far. Yet, he has been loud and clear on accusing China of stealing US manufacturing jobs.The two leaders agreed to a "100-day plan" to discuss trade, aimed at boosting US exports and reducing China’s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S, but few details have emerged so far. (By Wang Xinxin)From CGTN , April 2017
2017年4月11日 -
施一公:时不我待 舍我其谁
专家简介施一公,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副校长。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民进、农工、九三学社委员联组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全党全社会产生热烈反响。《人民日报海外版》特邀请部分党外知识分子畅谈体会和认识,就如何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伟大事业表达诉求、发表见解。——编者 今年是我回国工作的第十个年头。10年前,我的实验室刚刚启动,首批学生还懵懵懂懂。2007年3月我的清华实验室开始了第一个科学实验。而今,我们于2015年发表的剪接体结构已经登上了国际经典生物化学教科书的封面,我在清华培养的博士生已经在中外研究机构开始独立领导实验室。 2006年当我决定放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职位全职回国的时候,有很多人疑惑不解,认为我疯了;可是今日回头看,我想再没有人会怀疑这个决定的正确性。这10年,我亲身见证、经历、更重要的是亲身参与了中国的高速发展,深切感受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切切实实正在发生的进行时。 然而这10年,当中国国内稳定发展时,世界大势却发生了巨大变迁,特别是近几年的变化可用“目不暇接”来形容。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中,“打铁还需自身硬”,科技强国、人才兴国。运用科技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为人民的幸福安康保驾护航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看望政协委员时的这番讲话既是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激励和鞭策,也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过去10年,中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可作为工作在国内一线的科学家,我却反而有了更多的紧迫感,原因很简单:我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之前我们的心态多为追赶,前方的路或多或少有迹可循、有经验教训可以借鉴;但是现在我们要开始调整心态,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若干领域要思考如何“引领”的问题。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必须要面对错综复杂的挑战。所以,我对总书记讲话中连提三个创新心有戚戚:“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秉持创新的精神锻造自身实力,运用创新的思维应对不可预测的挑战。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作为创新的主力军,责任重大! 结合自身实践,我以为,作为一线的科技人员,创新体现在对于本领域科研工作敢为天下先的追求,发挥才智,探索未知,为人类文明书写新篇章,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而另一方面,2008—2015年间,受学校信任我负责清华大学生命医学建设,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科研教学几个方面同时进行改革尝试,今天清华大学已经成为备受国际瞩目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回顾这期间的经验教训,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机构的管理者,创新体现在对新机制体制的不断探索,以及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智慧、不忘初心推进改革的勇气和韧性。 中国的发展和强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6年前,我在“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成立大会上曾经呼吁我们每一位专家要“树正气,去私心,敢担当,有作为”,要把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升华人生价值。这是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会一直努力践行的准则。 总书记讲话中体现出来的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信任与倚重更是一缕春风,让我们为了国强民富、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好明天而心无旁骛地努力,轻装前行。惟行胜于言,直挂云帆济沧海。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3月29日
2017年4月7日 -
【China Daily】China could help US rebuild aging infrastructure, thinktank say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ll both benefit if they work together 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 top think tank reported on April 5.The report is titled Infrastructure Cooperation: New Opportunities for US-China Relations and published by Beijing-based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It explains how several projects in which Chinese companies have entered the US market are helping the US government meet goals set by President Donald Trump during his campaign.It said that as Trump plans to develop transportation and energy facilities, build a next-generation internet network and improve veterans hospitals, the US needs Chinese businesses to put these big-ticket projects into place.Chinese firms, such as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and China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Co, have already been helping the US upgrade some projects, including the New York City subway in Manhattan, the subway station near Yankee Stadium in the Bronx, a coliseum in South Carolina and a massive entertainment hotel and casino in New Jersey.“Chinese construction and railway vehicle companies have made impressive inroads into the US market with their quality products, advanced management expertise and comprehensive after-sales services. They are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US economy by improving the country’s infrastructure,” said Wang Huiyao, the think tank’s president.The US is coming to grips with its aging bridges, rail lines, tunnels and roads, ranking 19th i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by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US consulting firm Rhodium Group said that from 2013 to 2030, the US will have to spend $8.2 trillion upgrading its infrastructure.The report predicted Trump’s plans will further motivate Chinese heavy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nglomerates to expand into the US market.Chinese companies can earn decent returns from the US market, and as a result could open more subsidiaries in the country to directly invest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 the US. This would not only create growth in the US, but also enable Chinese companies to expand their presence in more developed markets.CRRC Sifang America, an arm of railway equipment manufacturer China Railway Rolling Stock Corp, broke ground in Chicago on a $100 million plant to build rail cars for the city’s transit authority last month.CRRC also started to build a $95 million plant in Massachusetts to build rail cars for Boston’s transit authority in 2015. Completion of the plant is scheduled this year. (By Zhong Nan and Ren Xiaojin)From China Daily,2017-4-6
2017年4月7日 -
【科技日报】习大大访美,将给中国企业带来哪些机遇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6日将应邀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首次会见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之际,4月5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发布《基础设施合作为中美关系提供新机遇》的报告,预测了此次习近平访美将会给中国企业在美国发展带来的机遇。 投资基建 报告主笔人之一、CCG主任王辉耀指出,在特朗普复兴美国蓝图中,关键之一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提振美国经济。其在百日新政宣言里提出未来十年内,基础设施投资将达到一万亿美元规模。 世界经济论坛曾对全球基础设施质量进行评比,美国位居全球第19位,排在西班牙、葡萄牙和阿曼之后。2013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对国内基础设施综合评测结果为D+,并估算至2020年,美将为升级交通基础设施需投资3.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年用于维修、更换或扩建的花费将高达数千亿美元。 报告称,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个州政府具有极大的自主权,也是吸引外资和多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对来自中国的外资需求,是美国各州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国加强链接的动力。有投资意愿的中国企业家造访州政府,一般会被州政客和官员奉为座上宾。另有研究显示,投资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上的每1美元所产生的经济回报为4美元。 提供就业 特朗普一再强调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将遵循“买美国货,雇美国人”原则,并承诺未来十年为国内创造2500万个工作岗位。换言之,到美国投资建厂是最符合特朗普执政方针,也是中国企业最容易受到地方政府拥护的方式。美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就业,直接关系到州长、州政府官员的政治前途。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是“走出去”最快的中国企业,在斯普林菲尔德和芝加哥的生产基地分别为当地创造了150和169个就业机会,对经济不振的地方政府而言是很大政绩。 报告建议,中国企业在美国开拓基建市场过程中,力求适应当地市场和法规要求,逐步实现更多的当地采购和劳动力的本土化。而在选择美国合作商时,考虑雇佣一定比例的妇女和少数族裔工人,以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一带一路” 特朗普曾经的国家安全高级顾问詹姆斯·伍尔西曾撰文指出,奥巴马政府未能加入亚投行,在华盛顿被广泛认为是美国的“战略失误”,并期待新总统将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更为热心。 2015年9月,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联手推动非洲地区的清洁能源项目,帮助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实现用电人口翻一番的目标,支持中国政府“一带一路”战略和美国政府“电力非洲”计划。 报告认为,像这样的中美企业合作,与第三国联合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在中美基建合作中存在巨大空间。 此外,报告针对中资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受到美国本土竞争、PPP项目落地操作和地方政治博弈等因素所制约,提出建议:中国企业深入地方,提升本地化;金融资本组团,联合布局美国基建;加强两国省州级政府互动,共同推动省州级基建项目合作等。(记者 华凌)文章选自《科技日报》,2017年4月6日
2017年4月7日 -
【中国新闻网】智库报告:中美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广阔合作共赢空间
中新社北京4月5日电 (周乾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5日在京发布报告认为,中美在基建领域存在较大优势互补,有广阔合作共赢空间。 报告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了未来十年内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达到一万亿美元的目标。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拥有资本、技术和经验的相对优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前10个月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已达到94928亿元人民币(约1.4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投资热情不减,2016年中国对美投资总量达到456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报告首先分析了中美在基建领域达成合作的机遇。中美基建企业、轨道交通企业以及工程机械设备企业有望受益基建热潮;高新科技企业可借此参与美国最前沿基建项目;美国公私合营模式发展前景看好。 报告同时指出,中资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受到美国本土竞争、公私合营模式项目落地操作和地方政治博弈等因素制约,建议中国企业深入地方,提升本地化;金融资本组团,联合布局;邀请美国参与“一带一路”基建合作;建立中国基建合作促进机制等。 报告主笔人之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表示,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要求,中国将继续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也需找到中美合作共赢的新支点。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全球治理、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完)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7年4月5日
2017年4月7日 -
黄仁伟:换个角度看中美关系,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专家简介黄仁伟,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上海社科院副院长。 我想换个视角探讨中美关系,最近世界的走向究竟是不是逆全球化了?如果是的话,中美关系在此大背景下会发生什么变化?逆全球化与全球化: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理解 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来看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则是因为出现了全球的生产力和全球生产关系的矛盾。 全球生产力发展产生全球化,与生产关系不匹配则逆全球化 首先以此理解全球化。从1980年代末开始,所有的计划经济的国家以及跟随苏联集团的发展中国家都走向了市场经济,世界第一次有了全球的市场,由于这一点,全球的市场要素包括资本、技术、人力的大流动,再加上最新的要素全球的网络和信息的流动,这几个要素加在一起形成了最近30年的全球化的高潮。所以说,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包含了全球市场的空前扩张。 而所谓逆全球化,它是全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远远落后于全球生产力大突破的结果。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出现全球的国际体系、全球治理和各种要素的协调平衡的发展,所以全球化生产力的潮流造成了全球一系列极不平衡的现象而得不到纠正。 西方目前无力重构全球生产关系,逆全球化暂不会消失 全球生产力和全球生产关系的不协调突出表现在哪里?主要在发达国家之中,所以这次逆全球化首先是在发达国家产生,由发达国家带领,先是英美两个国家,现在欧洲也跟上来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原先在全球化中处于前沿,但因为全球流动首先是从发达的经济体向发展中流出的,导致其空心化、杠杆化、虚拟化,所以之前越是在前沿的,现在矛盾越是突出。全球财富的转移造成了新的财富分配和权利转移,其结果是,原来发达国家中两个核心的资本主义稳定支柱出现了危机,一个是中产阶级的稳定性,一个是社会保障体系。如果要重新巩固这两根支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调整财富分配,但是西方现在做不到。所以全球生产关系的滞后,全球上层建筑的滞后在发达国家里面首先暴露出来。 以此来看,全球治理是一个全球生产关系和全球上层建筑要重新构建的历史任务。但这个历史任务太大,太遥远了,所以逆全球化现象不会在短期内消失,英国退欧、特朗普现象以及一系列“黑天鹅”只是刚刚开始,因为后面的矛盾没有解决,病根没有消除。跳出过去的国际关系理论看中美关系 用这个视角来谈中美关系可以得出新的结论,而不是简单地用中美关系来说中美关系。 从1980年代到金融危机前,中美经济利益超越其他 中国1980年代以来的发展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在30年的过程中随着全球化的生产力的全球重新布局,中国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这也使得中国和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共同的经济利益,并且超越了战略分歧、地缘政治、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对抗。 但是这个变化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有了大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经济的下滑和中国经济迅猛上升到第二位,使美国感觉到全球化不再有利于美国,而更有利于中国,换言之中国是更大的受益者,美国是受损者。这是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核心。 退回旧有政策,美国霸权已不能适应新的全球发展 所以特朗普的政策特点就是要把全球化中中国获利部分拿回去,他只是把对美国造成的损害的问题都集中起来,但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因此就出现第二个问题——美国所采取的所有政策不是向着解决全球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矛盾方向而走,而是向着用更旧的落后的早期的美国政策来找出路,向更不全球化、更逆全球化的方向走,以为倒退回去就可以解决美国在全球化中利益受损的问题,所以出现了特朗普利用民粹主义的方法来上台,推出了一系列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排外主义、保护主义等等政策。这些政策能不能解决全球化中的大范围的宏观的矛盾?绝对不可能,所以实际上美国在全球化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一方面代表更加落后美国旧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对美国来说是其霸权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一个霸权不能维持的基本原因是不能适应新的全球发展,它领导不了。 习特会,期待谈出中美全球治理新合作 最后,中美能不能找到最好更新的出路?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关系来看,中国有可能走在美国的前面。因为我们在推动全球治理,我们在推动全球财富更加合理的分配,我们希望有一个好的全球平衡的结构。 4月7日,习主席要会见特朗普总统,他们会谈很多问题。其实我们的理念和战略思路比特朗普先进,可以说我们是站在制高点上,站在战略的主动权上。所以下面几方面的合作可以为未来的中美关系找到出路。 其一,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和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找到共同点。全球需要基础设施的全面的革命性的改造,美国也需要,双方可以找到共同点。 其二,在亚太的区域合作新机制上找到共同利益。美国放弃了TPP,但不等于TPP将来就不存在,它还会有。比较稳定的RCEP和比较高规格的TPP最后应该要结合在一起。 其三,中国和美国技术的融合。中国现在已经开始产生新的技术,美国很多技术如果找不到中国市场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中美的研发系统将越来越多融合。 其四,在全球治理中,中国会越来越多地成为倡议的提出者。美国现在很矛盾,因为它自身的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但如果跟着中国走变成第二了,不跟着中国走就是落后。但是中美两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美国要再伟大,中国要中华复兴,所以特朗普与习主席的会晤会有积极成果。文章选自文汇网,2017年4月1日
2017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