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玲:五大规模行动助力特朗普实现执政目标
专家简介陈文玲,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在22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经济每月谈”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陈文玲表示,从特朗普百日新政看,虽然其执政政策与奥巴马大相径庭,但其政策导向和目标皆为放大美国存量霸权、创造美国增量霸权,具体体现在五大规模的行动中。 第一,大规模非理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希望重新协商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贸易条款;二是签署“买美国货、雇美国人”行政令,要求改革目前的签证政策,并采取措施让政府采购更多国产货。三是签署旨在加强边境安全和收紧移民政策的两道行政令,并声称将动用联邦政府资金,数月内开工在美墨边境造隔离墙。四是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包括对在德国加工反销到美国的商品征收25%的税收。与此同时,特朗普还将对中国、德国、日本等国征收高额关税。陈文玲表示,除对产生贸易顺差的国家还没有真正采取行动,特朗普竞选时提出的这些主张已基本兑现。 第二,大规模增加美国政府债务。特朗普上任至今,美国债务总额一直徘徊在19.9万亿美元一线,离20万亿美元的上限只有咫尺之遥。但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承诺将推出税改计划,根据美国税收政策研究中心估算,特朗普税改法案如果通过,将在10年内令美国政府债务增加7.2万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最新发表的预算前景报告警告,美国债务水平和财政预算赤字不断上升,将拖累经济增长前景,并制约未来的预算政策,同时存在引发另一场危机的风险。 第三,大规模重振制造业。陈文玲认为,特朗普政府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放松管制以重振制造业。一是要放松对环保的管制,撤销奥巴马政府为抑制气候变化而发布的一系列法案,并在未来的基建许可中,降低环保考量,这使得传统产业,包括高耗能、高排放产业重新复兴。二是放松对传统能源的管制,使得传统化石能源行业重新振兴。三是放松对医药管理的管制,优化药品的审批程序,简化流程,撤销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至少75%的法规。四是放松对金融的监管,要求美国财政部重新审查2010年颁布的《多德-弗兰克法案》,白宫新闻发言人表示,这些规则阻碍了经济增长,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大规模减税。陈文玲表示,4月26日公布的特朗普减税方案主要着眼于大幅削减家庭和企业的税负,是里根以来的最大规模减税,后续减税方案还需经过国会批准。她指出,美国大规模减税是中国企业非常关注的焦点,这意味着美国将成为全世界税负最低的国家,企业投资成本将大幅下降。以食品行业为例,据测算,除劳动力成本外,其余成本中国都高于美国:原材料成本是美国的1.12倍,土地成本是美国的9.01倍,物流成本是美国1.88倍,借贷成本是美国的2.4倍,能源成本是美国的3.17倍,零配件成本是3.23倍,税负是3.38倍。据有关研究机构数据,目前,中国综合成本较美国相比有微弱优势,但到2018年,美国的综合成本将低于中国。陈文玲认为,特朗普减税方案一旦实现,全世界主要国家的减税潮即将开始。 第五,大规模增加军费。美国军费开支早已在全球排名首位,而且比排名第二至第九位的八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和上台之后始终把“让美军再次强大”作为优先政策之一。去年9月在费城发表防务政策演讲,表态若当选总统,将解除2013年启动的美国自动削减赤字机制对防务预算的限制,大幅增加防务预算,扩充各军种兵力和军备。2月27日,特朗普宣布在向国会提交的政府预算中“历史性”地提高国防预算,增幅达近10%,约为540亿美元,总额达到6030亿美元。这次军费“历史性”上涨,符合特朗普以及幕僚推崇的所谓“力量促和平”战略思想,即以军事实力作为外交后盾。文章选自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5月23日
2017年5月31日 -
【人民网】《全球化VS逆全球化:政府与企业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应担当什么样的全球化使命?
近两年全球范围内的“黑天鹅”事件频发,“英国退欧”和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等给全球化未来带来“冲击波”。2017年1月17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阐述了中国坚持和推动全球化的坚定立场,为处于低潮期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中国信心”。针对目前全球化发展的三大突出困境——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习主席提出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与时俱进,打造公平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这是化负为正,把“逆全球化”的挑战变为发展机遇之道。作为中国最早以全球化命名的智库,CCG长期跟踪和研究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在全球化面临重大挑战、逆全球化思潮出现的关键时刻,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和CCG副主任苗绿博士在CCG举办的30余次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专题圆桌会和研讨会及发布的《客观认识逆全球化,积极推进包容性全球化》等“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系列报告的研究积累基础上,主编了《全球化VS 逆全球化:政府与企业的挑战与机遇》一书,收录了高柏、何伟文、何亚非、胡鞍钢、霍建国、贾文山、卢进勇、苗绿、孙永福、屠新泉、王辉耀、王湘穗、王志乐、查道炯、郑永年、郑宇、周晓晶等CCG学术委员会专家、特邀高级研究员及国内外一流学者、评论家对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趋势的思考与洞见,为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进一步推动全球化、支持全球化、捍卫全球化,及如何完善二战以来构建的全球化体系提出宝贵建议。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深入研究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现场的原因、本质、规律及趋势的书籍。[基本信息]王辉耀 苗绿 主编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定价:42元本书分上下两篇共十七章,上篇“大博弈:全球化时代终结了吗?”对全球化趋势进行了大势判研,探寻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与出路:论证了特朗普成不了全球化的终结者,但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接近,“包容性全球化”将成为必经之路;下篇“中国如何引领新一波‘全球化’”细数了中国应采取的姿态和中国可以向世界提供的方案——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多边贸易体系建设,化挑战为机遇并加强中美大国合作。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为本书作序。他指出,全球治理体系的形成与良性存续有赖于世界性规则的不断发展和持续完善,中国曾经是国际规则的旁观者和反对者,最近几十年中成为了学习者与遵循者,在未来则要成为国际规则的促进者和构建者。人类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们逐渐看到一些新技术的出现导致国际规则出现了“真空”,许多曾经的支柱性规则变得无关紧要,逐渐过时。然而,现有多边贸易规则并没有深入涉及该领域,这就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领先国家推动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全球化智库(CCG)主任、本书主编王辉耀在序言中指出,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参与全球化发展的新转折点。既然当前世界上会兴起“逆全球化”的思潮与声音,必然有其深刻的背景,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既然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我们就不要被一时的“逆全球化”潮流所迷惑,而是保持定力,洞察它带来的崭新机遇。自2008 创办以来,CCG便专注于中国与全球化发展问题,创立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和“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论坛”,每年在北京、三亚和宁波举办,分别探讨中国与全球治理、中国企业全球化之道,以及投资中国和全球化企业发展问题。论坛邀请数百位政界领导、商界领袖、全球化公司精英、跨国企业高管、商务战略专家,在十余场分论坛热烈探讨,集合官产学三界的国内人士和国际智慧大脑为中国的全球化发展建言献策。此外,自2014 年起,CCG连续三年发布“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每年在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布,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客观认识逆全球化,积极推进包容性全球化》《FTAAP :后TPP 时代的最佳选择?》等多篇全球化主题的智库研究报告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援引为决策参考。《全球化VS 逆全球化:政府与企业的挑战与机遇》摘要:在第一章《特朗普成不了全球化的终结者》中,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 WTO 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和其博士生楼承蓉阐述了全球化为人类发展创造了巨大利益: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为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全球性市场;通过提供新的分工和贸易机会,促进了企业内与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使得国际贸易投资更加自由化,使得全球价值链形式的国际分工体系得以确立。尽管有美国主导的因素在,但全球化本身是各个国家共同努力、一致选择的结果,全球化已经安然渡过许多两次石油危机、苏联解体等经济震荡的冲击,当前全球化趋势并不可逆转。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宇执笔的第二章《全球化进程并未逆转》描绘的全球化的“双向运动”——全球化中的核心矛盾是,有国家边界的政府力量和无国家边界的市场力量间的不平衡状态,一个和谐的全球化需要这两股力量的平衡。作者进一步提出 “拯救全球化”的三个药方:第一,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改革迫在眉睫。第二,各国的监管和福利制度需要改革,应考虑加强基础设施和教育投入、劳工权利保护、严格监管金融部门等措施。第三,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正在发生变化,部分新兴国家推动全球化意愿强烈,开始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应该成为推动全球化持续公平发展的核心力量。在第三章《经济全球化的反思与定见》中,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提出世界各国应加强对全球化进行规范和治理。首先,要加强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规范和指导,引领全球贸易投资继续健康发展。其次,高度参与全球化的国家,要积极平衡好国内社会底层的群体利益,避免产生社会分配严重不均的现象,控制社会财富严重两极分化的趋势。再次,要发挥好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协调作用,为了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主要国家一定要在市场开放方面做出表率,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开创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 对于中国来说,其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力和主导力,在未来的发展时间节点上是不会有明确的权利交割期的,中国在每一件国际事务中的成功表现将不断地积累并构筑成中国的影响力,而众多影响力的集聚则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的主导力。在第四章《推动实现“新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中,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和其博士生王蔚提出“新全球化”的四个特征:以平等为基础,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以开放为导向,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以合作为动力,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中国在“新全球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参与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发展机会担当;另一方面应参与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的全球治理担当。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高铁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柏在第五章《全球化逆转的因果机制是什么》中提出,中国在新国际环境下仍然可以在拯救自由贸易体制方面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应为那些真正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本,而不是向那些产能已经过剩的国家进一步输出中国的过剩产能。中国恰当地推进“一带一路”,可以把欧亚大陆建设成一个大的区域经济的合作平台。在第九章《中国将深刻影响全球化未来》中,CCG联席主席、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认为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再全球化”和“优化全球化”将取代“美国化”的全球化。这一历史形势下,中美两国应当深入了解对方的战略意图和核心利益,共同确定新时期的两国合作框架。中国应加强“全球公共产品”提供者作用,继续提出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在坚定捍卫中国主权、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核心利益基础上,中国应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对内要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对外应更积极主动地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在第十二章《全球化“领头羊”的挑战和选择》中,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中国应从西方推动的全球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尤其是全球化过程的财富创造和分配问题。同时,应考虑更高水平内部开放,中国“走出去”和外国“走进来”是全球化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中国的全球化对策应充分利用西方已经确立的自由贸易体制和规则。在合理的领域改革自己的体制,继续“接轨”;在不合理的地方,和其他国家合作来修改和改进规则;在新领域,中国也可引领制定新的规则。“中国方案”不是推翻现存的体制和规则,而是对现存体制和规则的补充和创新,或者说,是探讨中国作为“领头羊”的全球化道路。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在第十三章《全球化的道路上,中国下一步如何走》 中提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新一轮全球化的贡献。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过程,中国的领导人强调中方期望与认同这个构想的国家一起,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然而,中国没有降低依赖太平洋经济圈的选择,也只有继续经营好它与太平洋地区其他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往来,才有基础去牵头推动“一带”或“一路”的建设。在中国新一轮全球化中,存在四个值得跟踪研究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问题,人才和人口流动的问题,全球经济合作中的道德问题,跨国贸易条件中的环保问题。在第十四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多边贸易制度建设》,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博士指出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的若干变化:以RCEP为代表的区域贸易合作正在高速推进;以往全球秩序的核心区域——欧美国家,正面临政治、经济与社会多重的转型压力;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在进一步影响国际经贸格局。 现有多边贸易机制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区域主义流行对多边贸易体制构成一定的威胁;贸易与发展问题日益凸显;以及多边贸易体制正面临反全球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危机。他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积极参与新一轮的全球治理。中国应加大对 WTO 支持力度,推进多边贸易体制运行机制改革;针对当前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建立中美英欧(G4)核心机制;加强国际智库与商界企业的联系;推进 FTAAP 建设,促进 TPP 规则与 RCEP 的融合。文章选自人民网,2017年5月26日
2017年5月31日 -
【经济观察报】对美牛肉解禁的背后
这项共识意味着,美国牛肉在14年后终于可以再次光明正大地走上中国人的餐桌。有关美国牛肉进口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早期收获”的讨论正在蔓延。曾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担任咨询顾问的美国企业研究所(AEI)学者克劳德·巴菲德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人们对于“百日计划”的在意,更多源于对特朗普的在意。他认为,特朗普是关注该协议的领导人,“早期收获”作为“百日计划”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更多的是反映出中美关系当前的进展。牛肉溯源即将到来的美国牛肉,并不是在中国餐桌第一次着陆。实际上,十四年前的美国曾是中国牛肉的主要来源国。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2003年中国的牛肉进口总额为1500万美元,其中来自美国的牛肉进口额高达1000万美元。禁令始于2003年底,美国牛肉和牛肉产品被检测出牛脑海绵状病感染——即俗称的“疯牛病”,中国颁布禁令,停止了绝大部分对美国牛肉的进口。此后,日本、韩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也纷纷叫停了进口美国牛肉。由此,这个世界最大的牛肉生产国陷入了出口困境。近年来,中国牛肉消费量在节节攀升。据商务部数据,2016年,中国牛肉年消费量已达800万吨,市场规模高达3600亿元。农业部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曹兵海分析道,在总的肉类消费量中,牛羊肉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产量受到自然条件和生长周期等因素影响较大。当前牛羊肉缺口每年约为220万吨。在供需矛盾下,中国陆续开放了对部分国家的牛肉进口。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牛肉市场约20%的缺口需要进口补给,进口牛肉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巴西、乌拉圭等畜牧业大国。由于禁令原因,美国几乎没有抢到份额。从事多年进口贸易的山东烟台牛肉进口商杨国立对经济观察报介绍道,2010年以后中国牛肉进口开始呈现出井喷状态。仅2016年中国的牛肉进口额已经高达23亿美元,较12年前增长了15倍以上。在中国美商会主席蔡瑞德眼中,中国已成全球牛肉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且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对于中国庞大的市场份额,美国肉业表现得充满热情。在今年4月的中美元首海湖庄园会晤前,美国三大肉业组织负责人就联名致信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恢复美国对中国这一“拥有巨大增长潜能的外国市场”销售牛肉,称牛肉业是美国农业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美国农村重要的工作岗位来源。5月12日,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要在7月16号前,也就是中美经济合作“百日计划”100天时实现美国牛肉输华。事实上,“早期收获”中的对美牛肉开放进口,并不是14年来的首次解禁。早在2016年9月,中国农业部和质检总局宣布,有条件的解除对美国30月龄以下剔骨牛肉、带骨牛肉的禁令,允许符合中国追溯体系要求和检验检疫要求的美国牛肉对华出口。克劳德·巴菲德对那次解禁的评价是“并未取得实质效果”。因此,对于近期美国牛肉是否能出现在中国餐桌,他的预期并不乐观。朱光耀在出席国新办吹风会的时候表示,今年4月13日美日双方更新的关于“日本进口美国牛肉的协定”内容,已经成为整个国际社会合作过程中的参考。他认为,现在的目标就是要在7月16日之前,经过双方经济团队就技术细节的磋商,实现美国牛肉对华的出口。中粮肉食控股有限公司多年进口国外牛肉,并在流通、加工、餐饮、批发等渠道进行销售。该公司品牌部杨帆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目前对美国牛肉的进口限制还没有完全放开,要等到质检总局公布的输华肉类名单上更新之后才可以正式进口。如果确认美国牛肉可以进口了,中粮肉食才会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采购。一些美国肉类出口商已经开始积极与中粮等国内进口商进行交流,他们正通过调研的形式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喜好。美国肉类出口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何嘉德(Joel Haggard)则认为,目前还存在许多未知数,只有公布了相关细节才能决定美国向中国卖多少牛肉、什么样的牛肉、有哪些企业参与。抢占市场得知禁令即将放开,在东北的牛肉养殖户李三林的第一反应是,准备卖出手头上已经长大的30头肉牛。他对经济观察报说,近期活牛价格看涨,本想等涨到12元/斤左右再卖,但目前看来不及了。目前中国养牛行业依然处于微利行业,对美牛肉的解禁,在他看来,以后中国牛肉恐怕要承受来自美国牛肉的巨大压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俊峰表示,美国的牛肉成本比较低,会整体拉低国内市场价格,这样中国养殖户的利益肯定会受一定损失;但对消费者而言是有好处的。在美国佐治亚州读研究生的小蒋对经济观察报说,在美国超市里,促销牛肉每磅约1至2美元,折合人民币相当于每斤10元左右。正常情况下牛肉种类不一样,价格也有所差异,总体在每磅5至12美元不等。但相同种类的牛肉,还是美国便宜一些。她对国内的家人能在不久之后吃上更便宜的美国牛肉,表示期待。李三林对经济观察报说,在中国市场,牛肉价格处于每公斤40至50元的水平线上,与美国牛肉的成本差异明显。他介绍道,中国牛肉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规模化不足导致养殖成本较高,在安全管理、过程管理、效率管理上与国外发达国家都存在较大差距;另外,中国饲料尤其是原粮价格偏高,玉米、小麦与美国相比,成本高出一倍左右。而近期活牛进口模式的开启,对国内消费主流的热鲜肉市场形成了直接冲击,且活牛进口的趋势有着明显的扩大迹象。5月19日,澳大利亚牛肉出口商Adam正在上海会见中国进口商,他们谈到了有关允许进口美国牛肉的消息。他对经济观察报说,这已经引发了澳大利亚出口商的广泛讨论。由于去年的干旱,出口量本来就小了很多,再加上南美洲国家诸如巴西、阿根廷的低价牛肉和即将到来的美国牛肉,给澳大利亚出口商带来压力。不过,已经有长期稳定合作客户的Adam并没有对此事过于担心。他的信心来自于,澳大利亚牛肉本身具有的优势——美国目前没有办法满足中国的食品可追踪状态的进口标准,而澳大利亚养殖牲畜的记录则是完整保留的。来自阿根廷的Lucy做剔骨牛肉方面的出口,她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消费者的偏好会带来部分影响。在Lucy与中国进口商打交道的12年来,她发现中国人比较认可美国的牛肉,尤其是肥牛产品。同时,她也认为,来自阿根廷、巴西等南美洲国家的牛肉在成本价格上具有天然的优势。美国肉类出口协会的舒勒则表示,面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美国供应商可能会主要关注谷饲雪花牛肉等高端产品的需求。杨帆也指出,美国大部分牛肉中都含有莱克多巴胺,假如美国工厂不愿意更改他们的体系去饲养和屠宰没有莱克多巴胺的肉牛,中国依然不会从美国进口牛肉。牛肉背后“这是贸易谈判。”朱俊峰表示,中国进口美国牛肉,美国也要进口中国的熟鸡肉,这相当于交换。“早期收获”的第二条共识是“中美双方将尽快解决中国自产熟制禽肉输美未尽事宜,尽快实现中国禽肉出口美国”。朱俊峰表示,我国开放国内市场,美国也要开放美国国内的市场。这是一个互相妥协的过程,以此便不会发生跟美国的贸易战了。经过中美两国30轮磋商的“早期收获”源起于习近平主席4月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海湖庄园的会晤。双方于会晤期间一致同意,在中美全面经济对话机制框架下推进中美经济合作百日计划。随后,中方在汪洋副总理的牵头下,美方在财政部长姆努钦和商务部长罗斯联合牵头下,进行了密集沟通。这是特朗普上任以来首次在对华问题上偏离竞选承诺。此前,在竞选美国总统期间,他声称要对中国产品征收45%的重税、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名单等表态曾给中美经贸蒙上了阴影,而自海湖庄园“习特会”之后,这种形势发生了转变。据朱光耀透露,这份从4月23日开始磋商的清单,直到“一带一路”峰会前夕的5月12日凌晨才得以正式确定。与《百日计划早期收获》一同被宣布的,还有美国代表团出席“一带一路”国和合作高峰论坛的消息。由美国总统特别助理、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波廷杰率领的美国代表团在论坛开幕前的最后时刻搭上了“一带一路”号高速列车——这同样被人们看作是“百日计划”收获之一。朱光耀表示,磋商过程中,中方把百日计划分为三个类别,第一个就是此次早期收获;第二个类别是在百日内可以取得重大成果的领域,中方建议美国和中国的省、州合作作为第二类的一项内容;第三个类别是在百日之内可以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比如关于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讨论。在5月18日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中美智库中美经贸发展研讨会上,多名学者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对百日计划及其所带来的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呈现乐观态度。前商务部美大司司长江山表示,在2016年,中美双边贸易达到了5100亿美元,根据“百日计划”来看,中美双边贸易非常重要,双方都能获益。江山透露,根据美国农业部门的信息,美国在牛肉方面的市值可能有600亿美元。他对经济观察报说,如果美国的牛肉能够持续保持高质量,那肯定能够在中国找到市场。然而,一些学者对“百日计划”仍存疑虑。曾任美国国防部部长办公室国际经济与能源执行官的美国企业研究所(AEI)学者史剑道就表示,“百日计划”很可能是拖延战略。他对经济观察报分析道,重要位置的官员对于中美之间的关系政策制定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商务部还没有关于负责执行贸易的副部长,很多制定贸易政策的官员也还没有到位,导致现在对美国的贸易政策并不稳定。刚刚从华盛顿归来额中国美国商会副主席包崇侃认为,虽然特朗普的顾问各有角度,但没人希望能看到贸易战,同样,也不希望中美关系出现问题。来自美国商务部的估算是,中美对等开放畜食产品市场后,可共同打造出年交易额25亿美元的消费市场。如何能实现这一数字?朱光耀表示,希望在百日计划100天的时候,实现美国牛肉输华。而除了涉及农产品贸易、金融服务、投资和能源等领域的“百日计划”,未来还将讨论中美经济合作一年计划。文章选自经济观察报,2017年5月
2017年5月31日 -
【学习时报】从 “ 中国倡议 ” 到 “ 全球共识 ”
编者按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当天下午,欧美同学会与中央党校报刊社联合举办了“归国留学人员学习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各自不同领域做出贡献的13位归国留学人员纷纷发言,畅谈学习体会,就如何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献智献策。欧美同学会党组书记、秘书长王丕君主持座谈会。“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了全球发展空间 “千人计划”专家、达闼科技董事长黄晓庆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回答了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回答了今年1月他在达沃斯论坛上做出的深刻发问,即“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不仅回答了“一带一路”建设怎么办,还指出了面对世界大变局,我们该如何推动全球治理,这是以“一带一路”丰富的实践为支撑而做出的回答。二是回答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什么这么有凝聚力,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做了系统地阐述。“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打造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投资合作为牵引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平台,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为国内各行业提供了国际合作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致力于实现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这一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三是回答了如何将“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地推进下去,提出要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为建成这“五条道路”,我们不仅投入资金,也应投入机制,更重要的是投入理念。五条道路落脚在文明之路上,是崭新的丝路文明,站在文明的高度,将具有长久的吸引力。 “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一带一路’核心概念下的全球化新理念,并且提出了清晰的行动纲领,既突出了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先导规划,又强调了建设事业朝‘共商、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发展的基本方向。”展望未来,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零点有数董事长袁岳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将在已经确定的六大经济走廊的框架下,在亚投行、丝路基金与所带动的全球资本的推动下,借助于强劲的系列重大合作项目,其发展将会超越传统路径,透过线上线下协作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在尊重沿线国家体制的前提下,沿循新的互联互通路径而形成的经济合作区建设,将形成当地大环境下的经济与公共管理小环境,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群、商会组织、企业家组织实现快速地对接融合,从而形成更高效的经济合作机制。在“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高度认同的良好态势下,相关国家有必要形成新的社会发展对话与合作机制,建构起合作共赢的新型全球合作机制,同时与丰富多元的落地型合作推进机制结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迈上新台阶。 “对这一倡议的历史意义,我个人认为是怎么预估也不过分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与金融风险研究中心主任邓旭分析道。他认为,首先,整篇讲话是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阐述问题、描绘未来的,致力于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口。其次,我们始终强调,“一带一路”追求的是互利共赢和优势互补的合作,强调要与相关国家的国家战略、发展愿景、总体规划等进行对接,而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会将之作为地缘战略的工具。我们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再次,“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仅是一次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而且是一次非常伟大的创新。在这一创新过程中,发展模式、商业模式的共赢极其重要。 除此之外,邓旭对接下来如何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加强各级政府及各个部门,尤其是和“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相连的地方的配合和协同。二是发挥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我国走出去的企业,不管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该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一带一路”建设须重视提升软实力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造一个互利共赢、合作发展、优势互补的国际合作与发展的大平台,但也必将面临一系列挑战。法国欧瑞泽基金董事、总经理陈永岚认为,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但是在架构、机制等全方位的顶层设计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完善。比如在非经济及金融领域,包括社会责任、教育发展、扶贫、文化保护与传播、妇女儿童保护、科学技术转化、法律援助等领域,需要形成新的机制和方式,这些都属于“软实力”的范畴。由于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不算高,纯粹为经济目标的、而不关注社会发展的开发模式,会造成不平衡,最终制约经济发展的目标。而软实力建设的难度则要远大于经济金融方面的建设。 因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在顶层设计层面,可依托专门机构,打造社会科学、法律、国际关系法、医疗健康、教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国际化专业团队,可以进行国际公开招聘,特别是要注意吸纳沿线国家的专业人士;第二,可以考虑与联合国系统内的专业性机构进行合作,譬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儿童基金会、科教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与上述机构协商,在中国成立联合国“一带一路”联合办事处总部;第三,设立多个“一带一路”非盈利和慈善专业类别的基金会,进行市场化管理,让沿线国家的弱势群体也能够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文化的差异也是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大障碍。德国中德科技园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周松波举例说,比如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形态和宗教渊源等都导致中国和西欧文化在思维方式、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对不同的文化群体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各自的文化导向类型,并探寻对其最契合的发展战略、执行策略和管理方式。这就需要在“一带一路”建设有一个高标准做导向,以其示范作用为带动,将加速战略的整体落地和推广。中德贸易已超过中国与法、意、英三国贸易总和,中国对德投资也非常大,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可与德国工业4.0对接,双方的互补成为最好的合作基础。而且,德国的地理位置对于这一倡议的深度实施影响也十分重大。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须注意发挥德国的影响力和作用。 “民心相通乃‘一带一路’倡议之本。”欧美同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民间外交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新玉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虽然辐射的地域、民族众多,政治、历史、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差异巨大,各自发展的目标与诉求千差万别,但仍具有两个最根本和不可忽视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一个共同的丝路情结,都有一个追求发展的共同愿望。因此,在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这四个看得见、可量化、有形的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民心相通这一需要用心、用情培育建设的领域。 对于如何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她也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必须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和路径。向世界介绍中国有许多方法和路径,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搭台唱戏”,另一类是“借台唱戏”,而后者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发挥城市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节点作用,以此为抓手,夯实国家关系的社会基础。城市是“一带一路”五通建设的重要节点和保证,我们应加大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城市交流的倾斜力度,充分借助友好城市的平台,促进城市之间的经济互助、文化互鉴、民心相通。第三,民心相通的根本在于民众,希望在基层。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层民众的深入互动交流,可借鉴向海外派出青年志愿者的做法,建立“丝路青年志愿团”,即选派优秀大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志愿者活动,同时出台配套激励机制。总之,“做实、做活、做大‘朋友圈’是‘一带一路’倡议成功的根本所在”。将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果落到实处 “一带一路”建设要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千人计划”专家、北京尚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曲兆松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也要强化政府引导,实现市场驱动与国家支持的相互促进。政府引导主要应体现在顶层设计、宏观谋划、政策支持、资源投入和指导服务等方面。此外,还应尽可能广泛地调动智库、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在强调政府作用的同时,还要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以商业化原则、市场化机制和手段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同时,他认为,在积极盘活现有存量的同时,也要努力创造增量。除抓紧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进入实质性运作之外,我们还应有效整合日益增强的金融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从亚洲区域和基础设施领域向纵深拓展,通过大规模金融动员,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做好金融准备,把我们在互联网金融、基础建设融资等领域的创新技术有效地发挥。根据沿线国家科技发展程度的不同,可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把我国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嫁接”过去,合作开发高新区和孵化器研发中心,开办技术培训班,广泛地培训合作方国家的科技人员,为开展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要把创新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优先方向。上海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吴玉华着重强调了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第四条倡议,即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他指出,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使之成为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也应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的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同时,要为互联网时代的各国青年打造创业空间、创业工厂,成就未来一代的青春梦想。 他还强调,“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框架也应是创新的,并聚集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其实施。中国将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续联络机制,成立“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同多边开发银行共同设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建立能力建设中心。除此之外,应着力打造沿线民间组织的合作网络,打造诸如新闻合作联盟、音乐教育联盟等的人文合作新平台。 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对此,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中国业务首席顾问易珉用了四个“I”和一个“C”来谈了他的理解。其一,Infrastructure,即基础设施,公共轨道服务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中国企业在跟沿线国家探讨完善公共服务时,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其二,Industrialization,即工业化水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用自身先进的工业化能力提升当地的工业化水平,协同当地的发展来创造经济共荣。其三,Inclusion,即文化包容,只有实现与不同政治、宗教、文化等的融合,才能够逐步实现从共存向共赢的飞跃;其四,Innovation,即创新,这一点非常重要,如何在共存的基础上完成共赢需在基础设施和文化包容模式的创新上花心思。其五,Compliance,即合规,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搭建符合国际规则的平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最终实现共赢。“一带一路”:能源交通领域的新机遇 能源的清洁化和汽车的电动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绿色发展的大棋。“千人计划”专家、精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蔡蔚指出,“一带一路”是解决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家间贫富差距悬殊等“赤字”的创新模式,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等硬件的投资建设和互联互通是提升沿线国家——特别是欠发达国家——造血功能的全球经济的良性循环模式。因此“一带一路”给高铁、汽车电动化等的中国交通行业提供了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以千载难逢的机遇。对此,他建议说,如果在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的初期,就将清洁能源发电和便民设施等融合到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之中,将促进这一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可以改善我国大城市的空气质量,也能够帮助沿线国家共同达到全球2030年和2050年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千人计划”专家、北汽福田汽车公司乘用车设计院副院长李奉珠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沿线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绿色通道,能够调动各类经济主体发展的积极性,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与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对中国来说,我们能够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这是中国发展的新契机。 汽车以及其他工程机械设备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他强调我们需重新认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将我国在汽车领域,尤其是绿色制造、低碳发展方面的发展经验,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更多地惠及沿线国家。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欧美同学会是中国留学人才荟萃的资源宝库,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欧美同学会党组书记、秘书长王丕君介绍说,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欧美同学会要努力成为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开展民间外交的生力军。2016年5月,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欧美同学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党和国家外交工作总体部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广大留学人员具有跨语言、跨文化、跨专业、跨国别的特殊优势,他们有的在国际组织中长期任职,熟悉国际交往的制度和规则;有的是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掌握国际企业经营管理规律;有的长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活和工作,了解不同国家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还有些多年从事对外交往、咨询、贸易等领域工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近年来,欧美同学会团结凝聚海内外广大留学人员,积极响应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今后,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党和国家外交工作总体部署,在“一带一路”“五个通”和“五条路”建设中发挥人才库、智囊团、生力军的作用。 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谈到,留学人员是我国国际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和沟通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桥梁和纽带,应重点发挥其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在治理机制和平台建设中的作用。经过四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已经进入到打造国际平台、推进国际治理体系实施的新阶段。具有专业背景和国际沟通能力乃至国际治理背景的留学人才积极参与其中,能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有力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完善和提升。二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落实过程中的作用。大批留学人员活跃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各个领域,包括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高管、本土国有和民营企业负责人等,他们拥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背景,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同时,金融、法律、财务、咨询等高端服务业也聚集了很多留学人员,他们也将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欧美同学会具有会员优势。”欧美同学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明杰说,留学人员视野开阔,人脉广泛,了解国际规则,应主动运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于接受的方式,把“一带一路”的真实意图和伟大成就、把大家在国内的所见所闻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欧美同学会是“一带一路”人才资源的宝库,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 “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协会会长徐昌东介绍了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要做的三件事情。一是要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将聚焦“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题,深入研讨具体的建设路径和办法。二是发挥企业家会员优势,聚集更多资金,发展国家通用航空事业,配合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三是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发挥欧美同学会在世界各地都有会员的优势,多交朋友,广交朋友,促进民心相通。文章选自学习时报,2017年5月22日
2017年5月31日 -
李彦宏:互联网只是前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
李彦宏,CCG资深副主席,百度公司创始人5月23日,2017年百度联盟大会在重庆召开,百度公司董事长、CEO李彦宏,发表主题为“AI时代的思维方式”的演讲。李彦宏在演讲中对过去一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并对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分享。移动互联网时代与PC互联网时代相比,思维已经发生了改变,那么到了AI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应该有什么不一样?李彦宏透露,过去一年,百度内部围绕这个问题有过多次探讨,过去一年在这方面也有很多思考。李彦宏认为,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与人可以交流,但人与物无法沟通;互联网的出现提高了人与人的沟通效率,而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则是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万物交流的问题;所以互联网只是前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互联网只是使原来已经存在方式更加有效,而人工智能是把原来不可能的变为可能;这也是为什么百度最近会对使命做出改变——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李彦宏介绍,过去一年,百度人工智能在语音技术、视觉技术以及无人驾驶技术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展。语音技术从手机走入家居、汽车等场景;视觉技术从线上走到线下,无人驾驶技术方面也推出了阿波罗计划。对于百度为什么要推出阿波罗计划,李彦宏认为,无人驾驶领域有很多的创业公司,在百度、谷歌(微博)工作过就能出去做一部分无人车的事情,能够得到包括福特等企业在内的很多投资,“但我们觉得这样的现象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其实每个人都在重新发明,因此既然百度已经积累了三年的技术,我们就开放出来让大家去用。”基于此,李彦宏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思维方式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手机还会长期存在,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已经不多了。“今天再去做一个APP获得成功,这样的事情已经不多了。”第二,From think Mobile to think AI 。李彦宏透露,百度内部开会的时候,两种思维方式有非常大的反差的。“上个月我们在内部开总监会的时候,有些PM站起来讲的时候就会提我们的字体应该多大,button应该重新设计一下,这样的思维方式明显是手机时代的思维方式。AI产品的PM,说着说着,拿出一个芯片说这是我们duerOS的芯片,价格能做到多低,形状能做到多小,这就是AI时代的思维方式。”第三,软硬结合,重新定义“以人为本”。比如语音交互中,麦克风技术就是典型的软硬结合的例子;更明显的是无人驾驶汽车,要激光雷达,要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第四,数据秒杀算法, 算法推动社会进步。第五,用AI思维做互联网产品, 降维攻击。比如语音输入与打字输入相比,语音输入就是降维打击,“如果你用AI的思维来做互联网产品,就实现了降维打击。”在演讲的最后,李彦宏回忆起十几年前刚创立百度的时候,他到各地与政府沟通希望能得到一些优惠条件。但是十几年前政府扶持软件行业,听不懂互联网。现在,政府都在大力支持互联网行业,但他希望全行业能更早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巨大机会。“当我们不被理解的时候,大家要坚持。如果十几年前我听了一些政府领导的话,把我们变成软件企业。那估计就不会有现在的百度了。”(图片来源网络)文章选自2005委员会,2017年5月23日
2017年5月27日 -
【Asia Times】China widens its Silk Road to the world
Let’s cut to the chase. China’s new ‘Silk Road’ initiative is the only large-scale,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project that the 21st century has seen so far.There is no counter-offer from the West.Which is why the two-day 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tarting this Sunday in Beijing, is being set up as a game-changer for the global economy. Here the initiative looks likely to switch to Mark II mode, accelerating into what President Xi Jinping dubbed, at Davos in January, “inclusive globalization.”The big ideas behind this grand Chinese plan, however, are still getting lost in translation. At first this trans-Asian trade expressway was billed as One Belt, One Road (OBOR), a literal translation from the Chinese yi dai yi lu. Now it’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but that still does not really fly in the West, even when China has tried adding a piece of soft power spin, as in its attempts to sell the Belt and Road to English-speaking children:I have been covering the New Silk Roads since they were first announced in 2013. The idea started at the Commerce Ministry and then developed as a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Go West campaign – focused on developing western Xinjiang Province – launched in 1999. The Commerce Ministry now insists OBOR/BRI is a global plan and not just tied to the Xi Jinping presidency.The summit will attempt to portray how its ambitious trade concept has become a multilateral “win-win” shared vision that connects all of Eurasia. Or, to put it more simply, Globalization Mark II.It’s enlightening to examine the pronouncements made by some of China’s top analysts. 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independen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says this is the “the new engine of globalization.”Shen Digli, from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Shanghai’sFudan University, stresses an “an inter-connectivity initiative on a global scale.”Wang Yiwei, from the Center of European Studies at Renmin University, is convinced this could be as important as the crea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And Shin Yinhong, from the Center of American Studies at Renmin University, points out, crucially, that OBOR/BRI would not work if it were merely a geopolitical gamble.Geopolitics as geo-economicsAs much as this will act as a boost to economies from Bangladesh to Egypt and Myanmar to Tajikistan, it is also a far-reaching economic/free trade/investment plan that will open up markets for Chinese technology and merchandise. And with this comes priceless geopolitical reach for China.In parallel to this connectivity extravaganza, arguably spanning 65 nations, 60%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nd a third of global economic output, China will accumulate extra capital from Central Asia to the Middle East. It will also polish its status as leader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allowing it to once again try and reignite the 120-nation Non-Aligned Movement (NAM).Representatives from more than a hundred nations will converge in Beijing and most of them are from NAM. Of course we will have Vladimir Putin, representing the Russia-China strategic partnership (BRICS, SCO) that spans everything from energy to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cluding the future Trans-Siberian high-speed rail). But, crucially, we will also have Pakistani Prime Minister Nawaz Sharif and Turkish president Recep Tayyip Erdo?an, leaders of two key hubs of OBOR/BRI.Most of the West still needs a weatherman to see which way the wind is blowing. And a lot of Western media revel in dismissing OBOR/BRI as a conspiracy, a “scheme”, or a Chinese attempt to “encircle” Eurasia. Only one G7 leader will be in Beijing; Italian Prime Minister Paolo Gentiloni, who is very keen to investigate symbiotic links between Italy’s Industry 4.0 program and China’s Made in China 2025 manufacturing initiative.Angela Merkel might have turned down her invitation but it doesn’t really matter as German industrialists are all for OBOR/BRI.And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is starting to wake up to the action following Trump-Xi at Mar-A-Lago. The US delegation will be led by Matt Pottinger, Special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and senior director for East Asia at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And India? The US$62 billion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CPEC),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OBOR/BRI, and enthusiastically lauded by Pakistani officials, runs partly through Kashmir. Diplomacy, not trade, would better advance Indian interests. But the reality is the Narendra Modi administration – which has accused China of trying to “undermine the sovereignty of other nations” – is obsessed that the real Chinese agenda is to strategically control the Indian Ocean. So no India in Beijing.Have yuan, will travelThe New Silk Road comes with a crossfire of numbers. No one knows for sure the true value of projects already signed along the overland belt and across the Maritime Silk Road, but numbers are said to already be as high as US$300 billion. Most of these projects will be developed well into the next decade.Ratings agency Fitch quotes US$900 billion in projects planned or already happening. Speculation is rife that OBOR/BRI may need as much as US$5 trillion up to 2022. According to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 Asia will need a mind-boggling US$26 trillion fo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up to 2030.The Silk Road Fund, set up at the end of 2014, for the moment relies on just US$40 billion – a mix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nd input from the China Development Bank and 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 It has invested US$6 billion in 15 projects so far, plus US$2 billion to fund projects in Kazakhstan.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 with 70 member-nations, went online in January 2016 with capital of US$100 billion, but disbursed less than US$2 billion last year.The New Development Bank (NDB), the BRICS bank, is bound to step up soon, after it got a AAA rating from Chinese credit agencies.China has belonged to the 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BRD) since 2015; that’s the European financing leg for OBOR/BRI. It’s also linked to a fund in Luxembourg and another one in Riga, Latvia.So the key issue for OBOR/BRI remains how to come up with low-cost funding in global capital markets. That will be a top discussion topic at the summit. Zhou Xiaochun, governor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s already laid down the law; “governments” – includ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 simply cannot pay for all that’s needed for OBOR/BRI.So everyone will have to rush to capital markets; set up their own OBOR/BRI-related financial mechanisms; and, crucially, do business in local currencies. That is shorthand for using, most of all, China’s currency. So if you are hitting the New Silk Roads, don’t forget your yuan.From Asia Times, May 13, 2017
2017年5月27日 -
【人民网】中美经贸发展研讨会:中美合作将为世界经济做出贡献
人民网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 贾文婷)CCG-AEI中美经贸发展研讨会18日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上,18位中美专家深入探讨了“习特会”及特朗普执政百日后中美经贸现状和未来,研判中美经贸的机遇和挑战,为两国关系建言献策。学者认为,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联手合作可以给世界经济做出贡献,给两国人民带来益处。中美基础设施合作空间广阔。 AEI研究员亚历克斯·布里尔认为,中美两国需要彼此的责任与担当,中美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双边贸易关系非常重要,整个世界也需要两个大国共同承担责任。中国在推动全球化过程当中,决心是坚定的。中美关系建设中,双方对话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而且需要有公开渠道,中美关系的讨论中应该加入更多的数据。 对美国来说,很多人都会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中美关系的走向。所以建议大家思考宏观问题时是更具体一些,比如讨论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双边投资等问题时更具体更客观中美是合作还是对抗,答案是肯定的,中美是合作、是伙伴。 在美国的医疗改革、税收改革、简政放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这四个议题中,税收改革和简政放权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对中国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美国税改问题对美国的政策决定人来说非常重要,跟中国的关系也非常大。再者,基础设施建设是特朗普在竞选过程中经常提到的,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非常多的投资机会和空间。所以,必须要保证这些议题的推进与两国外交政策不冲突。 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认为,需要用创新推动中美关系顺利发展。中美两国在沟通的过程中,都认为应该创新和推进中美关系。中国对于美国国内现阶段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也需要高度关注,这些事情跟中国都是有联系的。 虽然最近发生的很多事情,对中美关系产生了很多影响,但特朗普不可能切断同中国的联系。目前,中美双方的政策已经有了一些改变,也有了一些创新。 AEI常驻学者克劳德·巴菲德认为,中美应在高科技和电子技术领域开展合作。 “贸易赤字影响到美国的经济和就业,贸易政策改变能够改变这种贸易赤字”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而“美国是唯一进行公平贸易的国家,需要对其他贸易不公平的国家采取措施”的做法也大有谬误。 美国并不是要退出WTO,更多是开始注重WTO规则方面的内容对其的影响。目前的情况显示,美国必须要在高科技和电子技术等领域和中国合作。而数据显示,现在美国25个最常用网站当中其中有8个是不对中国开放的。 CCG高级研究员,前商务部美大司司长江山称,中美需建立互信,增强经济政策合作。 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联手合作可以给世界经济做出贡献,给两国人民带来益处。根据中美“百日计划”来看,中美双边贸易是非常重要的,双方在金融、服务、环保、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江山表示,当然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挑战,比如说贸易逆差、市场准入、网络安全的问题,这是美国面临的问题。中国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的国有企业所面临的质疑,还有出口的控制,我们需要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中美通过建立互信,增强经济政策的合作,就能够将这些问题处理得更好。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认为,中美基础设施合作的空间广阔。首先,人类的日常活动范围依赖于交通基础设施,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时空概念也随之改变,传统的空间距离感知已经被时间距离感知所取代。其所营造的共享环境直接左右着人类共享资源的能力、规模、空间范围和共享效率。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有着全球最丰富的经验和最强大能力,中美开展基础合作的前景非常广泛。美国在基础设施投资上有着巨大的潜力和需求,国内的许多基础设施整体情况不佳、老化严重。自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政府高官基本明确采用政府和私人资本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并表达了欢迎中国投资的意愿。 全球化智库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简称CCG,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全球治理、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文章选自人民网,2017年5月23日
2017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