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财经】“一带一路”下 如何助力企业走出去?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球智库峰会上,来自30多个国家、地区的智库专家、前政要和国际组织代表等300多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讨论热点。目前,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先后与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50多份“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协议。谈到‘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相关国家政策协调、战略对接、优势互补,专家学者等是如何看的呢?INTRODUCTION嘉宾介绍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扬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辜胜阻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王辉耀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陈文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李稻葵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郑新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层次一:如何与各方加强政策协调对接? 郑新立:我们到“一带一路”国家去投资,首先要跟这些国家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对接起来,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因为我们去投资,能够实现互利共盈,首先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满足用户的需要,要满足用户的需要就要跟他政府的规划,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消费的需求、民众的需求考虑进去。 李扬:“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当时习主席提出的,最早作为倡议,总有一个倡议国,三年多来,逐渐地深化,在各个领域扩展,其中就是这样一个倡议,中国发起的一个倡议,如何和参与建设国的各种战略对接,慢慢地成为了我们的重点,就是习主席讲话里面谈到了,我们有50多个国家的自己的倡议在一起。昨天的峰会上,普京总统,还有巴基斯坦的总理,都分别谈到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他们自己国家的一些原来有的大的发展战略对接的问题,我觉得这肯定是一个方向,通过它的实施,现在逐渐地和各国已经水乳交融了,做得可能更好的是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大铁路,以及瓜达尔港,这个对双方都产生非常好的作用。我想今后作为制度建设,肯定这是我们的主攻方向,我觉得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作为体制机制的一个方向。因为我们知道中国主导的全球化,和西方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发达经济体他们主导的全球化,实际上是把他自己国内的制度,理念、规则推向世界,同时要求世界,其他国家去执行,如果不执行就不带你玩。中国我们“一带一路”倡议一开始,是尊重各国主权,尊重各国的多元化的文化,尊重宗教,各方面以尊重为前提寻找共同点,因此对战略的对接,就是它中间非常必要的一环。 迟福林:现在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一个首要的前提,所以你看这次开会,其实就是在政策沟通上,要能够进一步形成共识。我想我认为昨天习主席谈的五个之路,就是未来“一带一路”政策沟通的原则,政策沟通的一些方向,政策沟通的一些大的一些问题。那么以这个为基础,就是说的我们需要“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需要这种高峰论坛,需要智库之间的联系,更需要我们相关的部门之间经常地这样一种沟通,但更重要的今天的“一带一路”的沟通,要紧紧地围绕着比如说下一步整个面对新的经济全球化,我们“一带一路”在基础设施,产能合作上面怎么做?我们来推荐自由贸易的进程,所以要把政策沟通的重大问题提出来,所以这存在着多边、双边,整体的多方面的政策沟通,所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以智库能够为重要支撑的,多方面参与的政策沟通机制至关重要。 李稻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理解其他国家他的各种各样的发展战略背后的考量是什么?你不能只看它的名字,不能看它的一项一项的政策条文,最重要的是研究每个国家本质上需要什么?你要去研究每个国家的具体需要,根据我们中国的经济的自己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怎么办?智库很重要,所以需要我们的智库跟他们的智库,跟各国的智库要对接,要不断地开会,不断地搞研究,通过研究,通过对接,智库之间提出一个政策建议,这样的话,我们的“一带一路”的倡议才能跟沿线各国的自己的战略能够真正从根子上对接了,而不是文字上对接,而不是文件的对接,而不是在声明上的对接,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一定要真正地把脉。 王辉耀:“一带一路”从原来一个中国倡议的项目,变成一个世界倡议的项目,从一个单边的项目变成一个多边的项目,这个多边的机制非常重要,我觉得这方面的话,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机制,能够建立一个秘书处,同时能够建立一个国际合作,全球治理的模式,国际发展的一个共同的平台,这方面我觉得可能需要把各个国家的一些方法介入进来,他们的方案,这方面我觉得比较好的,有基础的我们有联合国,我们有世界银行,有IMF,有WTO,有国际移民组织,有国际劳工组织,这些机构他们都很熟悉这些国家的这些方案,可以通过这些国际组织来建设,包括特别是通过亚投行,已经有70多个国家参与,可以通过他们来协调这些国家,这样的话我觉得有了这么一个公共的,大家可以依赖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国家的事,这个事就比较好办。大家觉得你中国虽然是个发起人,但是这个公司我们都可以参股,我们都可以来投资,我们都可以把我们的计划放进来,我们共同来发展,做一个更大的“一带一路”的大蛋糕,这样的话共赢、共享、共建,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方法。 戴芮格:我想在“一带一路”倡议下 ,(生态环保领域)国际合作前景很好,中国十分重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 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在美国,不论是政府(州、城市)还是企业,或是个人都十分支持实现这些目标。我想特别是苹果公司、沃尔玛等美国大型大企业,都正在为实现生态目标采取。 一带一路倡议下,伴随更多中国企业、中国资本走出去,它们如何应对挑战和风险?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为它们提供怎样的支持呢? 层次二:如何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 郑新立:既然到海外投资就会有风险,那么在国内投资也会有风险的,这就需要对投资的项目做好可行性论证,做好技术经济的分析,包括投资对象国的政治风险也要做充分的考虑,要把这些投资的风险估计在内。那么为了规避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投资对象国或者是发达国家一个咨询公司来做顾问,因为我们这个投资企业了解的领域毕竟还是有限的,找一个爱资质的,有经验的咨询公司作为顾问,这样可以规避风险。另外根据经验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多元投资,找一些合作伙伴,比如说我们找一个当地的有资质的,有影响力的公司跟他合作,还可以找一些有跨国投资经验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跟他们合作,我们在里面占一个股份,甚至占一个小股也可以,这样通过多元投资也是规避风险的一个办法。 李扬:我们作为智库,我们这次会议提供的一个报告就谈到这个问题,谈到要提供公共产品,这个公共产品,它既然是走出国门,就不只是为中国的企业服务,也要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各个国家,各种机构服务。你刚刚说到安全问题,甚至是防御问题,教育问题,文化的交往问题,所有问题都必须考虑到,因为你既然想把它作为一次倡议,作为一种大家一起来共谋的一个大事,让大家做得舒服,做得便利,做得没有风险,我觉得这次习主席其实也谈了多次,就是提供公共品的问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何确定自己的真正的地位?大家都记得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了一句话,叫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大家对后一句话,都没有非常细的解释,我觉得现在有一个解释了就是要提供公共品,提供有效的公共品,让所有让市场更好地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对公共品,我们要分一分,我们确定有四类,与交易有关的所有东西都要有关,支付、清算。第二是与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有关的,第三像国际反恐,防御,国际交往跨国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不同的区域各种事情都会有发生,公共安全,公共卫生这类需要。第四类是公共规则,比如说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但是没有大规模出现,比如说纠纷的问题,怎么处置?用什么标准处置?现在大家简单地说,都说外国朋友都喜欢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要遵循国际规则,这肯定是起步一定是如此,是不是应当有“一带一路”的规则呢?我倾向于认为有一些,有一些是共同的,肯定是大家一起说,比如说反诈骗,要有公共安全,安全的设施,或者是标准,技术标准,这肯定都要有,还会有一些“一带一路”倡议所特有的东西。 李稻葵:经过调研,经过很多方面的一些仔细的研究,我的建议需要设一个长设的机构,需要有一个长设的机构,这个长设机构不断地给想投资的企业和其它的投资主体,提供咨询,提供支持,有些咨询基础咨询是免费的,其它咨询可以适当地收一些咨询费。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提供一些贷款担保,甚至资金的直接的投资,那么这个常设机构,我在不同的场合提出,应该叫“一带一路”国际开发署,对吧?BRIDA,belt and roa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 BRIDA,我提这么一个建议。这个国际开发署是一个非官方的国际组织,总部可以在上海,可以在北京,广州也可以,福州也可以,泉州也可以,都可以,这个可以讨论,是国际组织,在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有分支机构,它的经费原则上讲不需要来自任何一家政府,任何一国政府,是国际组织,各个国家都掏点钱,掏的这个钱不用去投资担保,(学)世界银行。 中国政府比如说给它5000亿美元担保,一分钱先不用花,那么有了中国政府这个担保,到全世界的金融市场干吗呢?去融资,这个融资成本非常低,因为当今世界资金量很大,拿了这个资金之后再去贷款,只要有一点点的利差,就能够维持这个机构的运行和生存,这个机构就可以搞咨询,这个机构可以搞论坛,这个机构可以搞研究,可以发报告,通过这个方式把“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一步一步地推进下去,一步一步地落实下去。 辜胜阻: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拓展的过程中间,应该讲有机遇,但是也有风险,机遇和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所以我们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风险很多。比如说我去年到巴基斯坦,沙特和印度尼西亚去,就“一带一路”进行考察,我们看到巴基斯坦的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现在整个规划投资是400亿美金,大规模的投资。那么在这个投资的过程中间,我最关心的一个是经济,如何获得回报?另一个怎样规避风险?所以规避风险一方面靠企业自己要(研判),另一方面我们的使领馆,我们还要发展国际性的中介组织,比如说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你刚才讲到的,法律风险,那就要靠这些中介组织,中间组织还有商会,和当地的使领馆和政府,和我们的商务部门,外交部门一起来和企业建立一个防范风险的体系,应该讲风险还是很大的。但是我们只有研判风险,我们才能抓住机遇。 层次三:“一带一路”将带来哪些红利? 陈文玲:我觉得未来在“一带一路”的建设的过程中,“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通过这种战略对接,规划对接,还有重大项目的对接,我觉得可以获得五个方面的红利,一个就是战略的红利,就是说和这些国家的战略对接,通过战略对接,国家和国家形成共同合作的意愿,当然这是主要靠高层,也靠政府之间的这种对接,形成这种红利,我觉得对于相关国家在推进合作中,会产生制度性的保障; 第二个红利,我觉得是市场红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占40%,当然这些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会快速增长,所以未来会创造非常大的潜在的市场,所以这种市场会是成为整个国际上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第三,会形成巨大的人口红利,因为我们中国的原来的劳动力的人口红利已经释放差不多了,但是我们又迈向了新的人口红利,就是我们的靠人力资本来创造红利,靠创新,靠创意来创造红利。现在像印度,孟加拉国,菲律宾,越南这些国家,正在走在我们七八十年代的,人口正处在这个阶段,像印度平均年龄才28岁,起码这样的人口红利还会释放,到2030年,15年左右。像孟加拉国,1.7亿人口,现在也正处在不到30岁的年龄,非盟也是30岁左右,这些人他的特点,一个是年轻,还能持续地释放人口红利。第二因为这个国家是在欠发达,在起飞阶段,因此这种它的人口和它的需求结构是相匹配的,这种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地释放十年,甚至二十年。再一个中国的制造业,现在开始特别是服装、鞋帽,这种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正在向这些国家转移,我说的第五轮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已经开始。我们制造业转移,我们企业走出去,在这些“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产业园区,建立我们制造业的基地,形成新的产业链,又分享了这些国家所创造的人口红利,这些国家也分享了中国所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再一个我觉得创新的红利,中国正在成为创新的国家,我们的产业会稳步地迈向中高端,按照“一带一路”沿线占全球40%人口的这个需求,一定是多层次的,那么有高端的需求,有中低端的需求,这种需求需要现在“一带一路”国家形成不同的产业层次,因此我觉得中国的这个创新红利,会使这些国家的制造业既发展,将来又能提升。 我觉得最后就是共享的红利,实际上“一带一路”搭建了一个共享的平台,搭建了一个能够发挥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然后形成一种集成优势的,这样的一个载体,我觉得它可以让大家互相分享机会,分享资源,分享我们的经验。文章选自第一财经,2017年5月25日
2017年5月27日 -
[Global Times] Top researcher sparks debate
Yan Ning receives award at the You Bring Charm to the World Award Ceremony that was held in Tsinghua University on March 31. The ceremony was held to honor prominent Chinese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for their contribution to and impact on the world. Photo: CFPA molecular biology professor and top researcher at a prestigious Beijing university who recently announced she has accepted a position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has sparked repeated debate in China.News reports on Yan Ning’s decision claim that she decided to move to the US due to her frustration with China’s research funding system, which has led to criticism of the country’s academic system. Yan has denied the claims.Meanwhile, Chinese experts say that people should think of ways that China can attract top talents, instead of censuring Yan.Untrue claims"I won’t reply to questions about this again… It should have been a happy thing, so please do not guess too much," Yan posted on her official Sina Weibo account on May 9.Yan, 40, a former professor at Beijing’s Tsinghua University, has recently accepted a tenured position at Princeton’s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the Xinhua News Agency reported on May 7.However, an article titled "Why Tsinghua’s talented woman angrily left for Princeton," posted on May 8 by public WeChat account "Diandaode Heibai," claimed that rather than being lured away by Princeton, she was driven away after failing to get her research projects approv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The article claims that "she left in agony because China’s academic system made her unable to do the research she wants to do.""If we do not reflect on Yan’s leaving and improve China’s academic system, we would be cheating ourselves," it read.The article went viral. The Sina Weibo hashtag "Yan Ning left Tsinghua" has garnered around 1 million views as of press time.The following day, Yan posted three Weibo posts, calling the article "ridiculous and groundless." The article was deleted soon afterwards.According to a post Yan made on her blog in 2014, as her application that year to the NSFC did not mention her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t was rejected. Her application in 2015 for the same project was unsuccessful, too."In the past 10 years, Yan has received more than 8 million yuan ($1.2 million) for six projects from the NSFC, and failing one application is actually very normal for scientists," Xiong Bingqi, vice president of the 21st Century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told the Global Times on Monday."I think Yan just published her experience on her blog to make a conclusion. It is not reasonable to say Yan’s leaving is out of her anger over unsuccessful research funding applications," Xiong noted.Great careerYan began her biology undergraduate studie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96. She then went on to study molecular biology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an Ivy League research university, in 2000, according to womenofchina.cn, a website under the All-China Women’s Federation.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in October 2007, Yan focused on studying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membrane protein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fields in structural biology. She has made a series of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years since her return, womenofchina.cn said.Yan’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have won her great recognition around the world. In 2012, she was selected for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Young Scientist Award, organized by th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Being employed by Princeton) of course shows that she (Yan) has done significant work," physicist, Nobel laureate and Tsinghua and Princeton alumni Yang Zhenning said in an interview on May 11, chinanews.com reported.Nothing to see here"I’d be really afraid if I stayed in one environment for too long, I would not be able to know if I’ve fallen behind; changing one’s environment can bring new pressure and inspiration for academic breakthroughs," Yan said in a May 8 statement."Yan’s move abroad is just a normal case of talents moving," said Wang Huiyao, vice director of the Western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 adding that "Chinese scholars studying abroad can enhance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nd quality."According to chinanews.com, since 2008, China’s "Recruitment Program of Global Experts" has attracted more than 6,000 high-level talents to China. Meanwhile, over 900,000 foreign nationals worked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in 2016, China’s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 Affairs said in April."In a normal academic environment, talent exchanges are personal choices. Attracting and keeping academic talents should rely on respect to the scholars and the development space for their careers," Xiong noted."Yan might not come back soon, but it does not mean she will never come back," Wang noted.(By Shan Jie)From Global Times, 2017-5-16
2017年5月26日 -
【澎湃新闻网】不安的欧洲迎来特朗普首访,将为新时期美欧关系定调
结束了对中东地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访问后,5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抵达欧洲。在那里,特朗普将同罗马教宗方济各、欧盟、北约及七国集团的领导人会面。 这是特朗普在今年1月就任美国总统后第一次出访欧洲。欧洲和美国的特殊关系不言而喻,这里是美国领导人多次强调的“遵循共同价值”的地方,奥巴马卸任前的最后一站就是在雅典发表关于“民主”的演说。 然而,特朗普时代的美欧关系正在经受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检验。这位奉行“美国优先”策略的新领导人曾数次将矛头指向奠定美欧间数十年合作基础的欧盟、北约机制。不过,在反恐等议题上,美国还是少不了这个“老朋友”的帮助。 据欧洲媒体报道称,特朗普将于当地时间5月24日傍晚抵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25日上午,他将先后会晤比利时国王及首相。中午时分,特朗普将首次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共进午餐。下午他将参加北约峰会,并先后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与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这也是特朗普首次在多边场合下与两位欧洲主要领导人会见。随后他将赴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参加G7峰会。 对于特朗普而言,这一系列的会议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机会推动欧洲盟友在国防预算上履行承诺;而对欧洲而言,这也是检验特朗普在欧盟、北约事务上诚信度的时候。 欧洲担心“被抛弃” 上任至今,特朗普的诸多表态显示出他同欧洲国家领导人存在广泛的分歧。 小布什政策团队前负责人、美国哈得逊研究所研究员彼得·拉夫(Peter Rough)在《外交政策》杂志撰文称,欧洲人一如既往地对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动十分敏感。在去年11月特朗普当选为新一任美国总统后,不少欧洲领导人对这位新的美国领袖表现出了公然的蔑视。 对于美欧关系前景欧洲领导人并不乐观。英国广播公司(BBC)分析认为,“如果美国总统在结束此访时,仍然觉得欧洲在某些方面是有用的,那么我们的任务也算完成了。” 德国伯恩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终身教授、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辜学武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北约已经成为了一个利益平衡共同体,所谓共同价值似乎已成过去式了,在这个平台中各国在安全利益上各取所需会是未来的常规模式。但特朗普现在完全不可预测,在全球利益冲突上可能突然抛弃欧洲,这是让欧洲担心的地方。 “不过欧洲真的很紧张。”让布鲁塞尔方面担心的是,对于美欧过去长期在国际合作上微妙的“软实力”互动,特朗普似乎没有多少时间去了解,或是不愿花时间去了解。让欧洲担心的还有特朗普在伊朗核协议、对俄制裁、中东问题,以及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同时,特朗普是否会采取为平衡国内法律、政治压力而对外强硬的制衡之术,是否为满足“美国第一”的承诺,对欧盟采取更多贸易方面的措施,还有太多的未知。 彼得·拉夫称,“本周在欧洲接连举行的美欧领导人会晤,正是美国领袖扭转下滑形象的重要时刻和契机。特朗普应该抓住这一机会重铸他的防务和安全观。” 英国诺丁汉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韦恩·里斯(Wyn Rees)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美国目前在欧洲角色仍然重要,可以说美国是欧洲的胶水,把欧洲国家粘合在一起,防止欧洲国家的内斗,这尤其体现在冷战之时。而现在美国在欧洲安全中的角色也呈现出不确定性,特朗普政府没有表现出任何希望继续主导欧洲安全的意向。 重新规划北约的作用 自当选以来,特朗普对于欧洲的言论已有所收敛。BBC指出,特朗普先后出席北约、G7两场峰会,是对过去一阶段双边破损关系的弥补,也是对重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尝试。 上述报道指出,访问期间欧洲也急于向特朗普强调双方的关系,尤其是美国同北约之间的关系。为使特朗普明白这一点,欧洲方面将特意通过两个物件来传递信息——一是柏林墙的残片,象征着欧洲在结束冷战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有就是“9·11”袭击后美国世贸中心废墟留下的变形金属碎片,这将提醒特朗普,根据《华盛顿条约》有关协议,当北约成员国中的一个遭遇袭击,也意味着对其他成员国的打击。 辜学武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指出,重新规划美国在北约的作用,确认北约在什么样的条件与情况下继续生存下去,是特朗普此次访问欧洲的一个重点。 据BBC报道,在此次北约峰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代表欧洲讲话,随后特朗普会致辞,双方的表态被普遍认为将确定未来美欧关系的基调。 “督促北约成员国防务预算达到各国GDP2%的标准,悬念不大,特朗普来之前白宫已经公布了一份计划书,要求北约各国今后每年提供年度报告,每次都要仔细核算军费开支与去向,这份计划书已经在北约成员国之间达成共识,这给特朗普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辜学武说。 里斯教授表示,当今各国政府,都非常强调一种“共同分担”的概念,毕竟美国将GDP的4.5%用于军事,而德国只有1.2%,这也是美国指责欧洲正在搭防务便车的最大佐证。 辜学武表示,美国能够践行对北约的承诺,也是欧洲国家最希望看到的。相应地,在承担防务义务方面,欧洲就必须做出更大努力,欧洲国家基本已经认同这点,这个利益交换的模式会在一段时间之内持续下去。 辜学武认为,欧洲国家甚至有可能会去支持特朗普刚刚在中东提出的“阿拉伯国家反恐联盟”,虽然不会在军事上有什么动作,但是在舆论上会积极支持。 反恐是特朗普政策中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他首访中东再到欧洲的原因,他希望把阿拉伯国家先“搞定”,再带着这样的前提来和北约国家磋商。《纽约时报》称,曼彻斯特恐袭发生后,据美国白宫官方消息,特朗普在欧洲的行程将按计划推进,不过在同欧洲主要领导人会晤时的主要话题将扩展至怎样在公共空间进行安全防范,以及世界对于恐怖主义的回应。而这也与特朗普在美国国内推行的反移民、反难民政策有一定程度的呼应,特朗普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同欧洲领导人在磋商反恐事宜上达成更积极的举措。 此外,彭博社21日援引德国环境部长芭芭拉·亨德里克斯的话称,在G7峰会期间,各国都在等待特朗普是否会恪守美国在巴黎气候协定达成期间的承诺。彭博社称,法国政府官员24日晨间表示,在北约峰会期间,法国新当选的总统马克龙也会敦促特朗普在环境议题上有所表现,这名官员同时指出,“美国的决定将带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这一论断也将在G7会议最后的公告中出现。文章选自澎湃新闻网,2017年5月25日
2017年5月26日 -
【China Daily】Trade war averted, but warnings of more friction ahead
Donald Trump’s administration has hailed warming relations with China as details of a new trade deal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ere released following a meeting between the two leaders at the US president’s Florida resort last month.The deal demonstrates both nations’ confidence i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helps to avert bilateral trade friction.Trump has long been focused on the trade deficit, the excess of imports over exports, as a sign of failing US competitiveness abroad. He particularly targeted China during his election campaign, accusing China of causing the loss of millions of factory jobs and vowing to impose a 45 percent tariff on imports from China. His comments cast a shadow over Sino-U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and led to fears of a trade war after his election.However, since taking office, Trump has realized the harm of a possibl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and chosen the smart option of cooperation. Trump’s choice is encouraging and enables the world to breathe a sigh of relief.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of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a Chinese think tank, praised the trade agreement in a seminar on Sino-US trade cooperation held in Beijing last week. He said it was the first step in a long term strategy that will eventually open China’s market to US industries, and that by establishing these friendlier trade ties now, the stage will be set for better negotiations on serious issues later. He also marveled at not only how quickly the deal was agreed upon, but how soon it will go into effect. These types of trade deals typically take months or years, rather than weeks.CCG senior fellow Jiang Shan echoes Wang’s sentiments, saying that the deal is excellent news because it creates momentum for Sino-US bilateral cooperation. It will be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mutual trust, reducing economic and trade friction, lowering uncertaint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and financial markets, and charting the course of China-US relations in decades to come.While many see the deal as a positive advancement, some experts from both countries are warning that plenty of friction still lies ahead and there is a need for a more balanced trade relationship.Huo Jianguo,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CCG senior fellow, says the US trade deficit is a problem – but not for the reasons that Trump and other critics seem to think.The key, Huo says, is that the trade deficit is due to a deeper problem - a re-balance in trade betwee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ross the East Asian trading nations and the US manufacturing sector.According to the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the US good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rose 21.7 percent to $347 billion last year while the deficit with Japan shrunk 16.1 percent from its level of $68.9 billion in 2000. The U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rises, but slides versus Japan. China has succeeded Japan as the US’s largest trade surplus country, filling the market gap left by Japan’s industr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The amount of US service exports to China is often overlooked when calculating the balance of trade. In this area, the US has a surplus with China. The US edge in service trade has huge potential to grow bigger in China as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consumer market is poised to open its service sector wider to the US.In Huo’s view, China and the US should reach consensus on the best way to understand and calculate the trade deficit.Some question what can realistically be achieved."How can Trump effectively make a trade plan when he doesn’t even have a full team in place to conduct the negotiations, since he does not have either a China strategy or a China-Asia team in place?" asks Derek Scissors, a resident scholar at 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a prominent conservative think tank. "With plenty of crucial positions to fill, there is still uncertainty for bilateral cooperation."Scissors says the new deal is meant to provide a "buffer zone" for settling trade friction. As China i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and the US is the largest developed economy, and as they share two-way trade valued at nearly $520 billion, Sino-US relations are certainly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ties in the world.The deal is an agreement that covers a number of long-standing barriers in areas ranging from agriculture to energy to the operation of American financial firms in China.China will open its borders to US beef no later than July 17, while cooked Chinese poultry is set to enter the American market. Companies from the US would also be able to ship liquefied natural gas to China.Some of the points have previously been argued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and not all observers are satisfied with these low-hanging fruits.Claude Barfield, a resident scholar at the AEI, makes this matter-of-fact observation."Beef and chicken are not a major part of China’s economy or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 it should go beyond that. More concrete policies on high-tech or internet kinds of things should be brought into bilateral discussion."Claude also criticizes Trump’s trade deficit frenzy and explained why it’s economic nonsense."Trade deficit has little or nothing to do with American jobs. The term ’trade deficit’ sounds like it must be bad. It can be, especially for the countries that don’t have the money to pay for imports," Claude said. "Protectionists claim the trade deficit costs jobs. They don’t even try to show it’s true, they assert it and hope everyone nods. They’ve been doing this for decades. They’ve been wrong just as long."Sino-US trade, while extremely important to both countries, has been "fraught with allegations and distrust, but also filled with expectations and support" says He Yafei, co-chairman of CCG and former vice-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He describes this trade deal as a very positive first step which has led to a noticeable improvement in Sino-US relation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 Jinping and Donald Trump promises to smooth over some of the rough patches of the past and hopefully, deal by deal, negotiation by negotiation, bring Sino-US trade into some type of balance that both sides can find acceptable," he said. (By Song Jingyi)From China Daily, 2017-5-25
2017年5月26日 -
【搜狐网】特朗普执政百日很“混乱” 但对华态度由负转正?
当被问到可能面临弹劾的特朗普,还能在总统职位上待多久时,AEI高级研究员卡琳·鲍曼认真地回答:4 Years(四年)。 近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和美国企业研究所(AEI)联合主办的“中美智库中美经贸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与此同时,特朗普正接连访问沙特、以色列和欧洲,美国国会通过了新任驻华大使的任命;而在更早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特朗普会面,中美经合“百日计划”浮出水面,美国派团参加了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尽管美媒还不敢相信这位任性的总统已走向“正常化”,但上述事实似乎说明,特朗普政府机器正在启动、走向正轨。正如卡琳·鲍曼虽对总统很不满意,但也在认真研究未来四年中,特朗普将如何治理世界第一强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双方智库进行观点碰撞、探讨“习特会”后中美经贸现状和未来方向,研判中美经贸的机遇和挑战,成为了很有意义的新话题。 两个“百日” 大相径庭 到5月初,特朗普就职已满100天,但民调的支持率却是1945年以来历任美国总统最低。“‘混乱’成为特朗普政府的关键词。”卡琳·鲍曼说。 但在对华关系上,看上去正在走向正轨:之前所有人担心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美贸易战没有开启的迹象,特朗普还取消了对中国“操纵汇率”的抨击。 就在不久前,美国商务部和财政部发布了中美经合“百日计划”。CCG副主任苗绿描述该计划是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海湖峰会后“两国在贸易方面实现早期收获”。 总体上,中美两国专家学者对“海湖峰会”和“百日计划”普遍看好。CCG主任王辉耀说:“海湖峰会之后会有4个对话机制,多于原来2-3个对话机制,在中美经贸关系方面我持积极乐观态度。” 因此,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中美贸易如何帮助美国经济复兴?”——以及“中国如何在贸易中满足自身需求”,成为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 AEI 高级研究员、美国前司法部法律顾问、前白宫法律顾问彼得·沃里森认为,由于中国常年保持对美贸易顺差,所以特朗普在竞选时对中国的评论较为负面,但他当选后又发现如果和中国做生意,可以获利更多。 CCG高级研究员,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的建议是:中方可以扩大从美国进口,但美国一定放开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等,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合作、培养氛围。 正·逆向全球化之争 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也是世界上的主要大国——CCG联席主席、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在研讨会上发言指出,所以两国需要共同承担一些责任、减少不确定的因素,来促进双边的合作以及共同推动国际化的发展。 “对于美国来说,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很有可能是个错误。”卡琳·鲍曼指出——尽管中国国内舆论对于TPP抱有不同的态度,但退出TPP被普遍看成特朗普逆全球化的标志性动作。 王辉耀则判断,美国应该吸取退出TPP的错误教训,特朗普政府会作出回调和补救: “TPP在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国企改革、劳动法权利方面也都是中国希望改革的目标。未来两国可以在TPP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共建FTAAP(亚太自由贸易区)。” “总之,前任美国政府想将中国排除在TPP之外是不明智的。”王辉耀说。 而事实上,尽管在竞选期间有不少对华的负面言论,但特朗普却是就职后最快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面的美国总统。至今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已进行了四次电话沟通。 “这样频繁的交流很好地说明了中美两国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中美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太平洋国际交流基金会秘书长陈永龙在研讨会上表示。 关于“一带一路”:特朗普更倾向实用主义 虽然美国没有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但显然并不打算完全放弃这个机会——派出了由总统特别助理、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高级主任马修·波廷格率领的代表团参加了峰会。 CCG高级研究员,原驻纽约、旧金山商务参赞何伟文在研讨会上表示,国外一些观点误解了“一带一路”:它是由中国提出的倡议,并不是中国自己的。它不是完全独立的一个机制,而是与现有的双边和多边机制相结合来进行投资、贸易及工业、金融方面的合作,以推动国家之间的交流。 而马修·波廷格此前曾称,希望美国公司能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保持开放心态,寻求参与机会。 “现阶段,特朗普在竞选阶段对中国的负面言词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AEI常驻学者史剑道指出,特朗普对“一带一路”态度更倾向实用主义,因此中美经济双边关系会进一步加强。但他又说,双方找到能够合作领域非常难。 何伟文则强调“包容”的重要性:“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我们需要可持续的全球化,但这必须是包容性的”。 未来5年中国对美投资将超美对华投资?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收(并)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规模也越来越大——尽管一些收(并)购案因不同原因而中止。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卢进勇透露,截至2016年底,中国在美有约三千个企业,总投资金额达700亿左右美元。 事实上,这是个不大的数字。相比之下,美国仅通用汽车一家公司在过去三年中对中国投资就达160亿美元。 卢进勇因此认为,中国对美投资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私营企业及个人赴美投资的积极性高涨。未来的五年内,中国的投资可能会超越美国在华的投资量。 另一方面,特朗普当选时高调宣布加大基建投入,引发人们对债务增加的担心。而如果此时引进中国投资,似乎可以解决“钱”的问题。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说,中国在基建领域有着全球最丰富的经验和最强大能力,而美国则有巨大的需求,因此美国政府高官基本明确采用政府和私人资本相结合在内的融资方式,并表达了欢迎中国投资的意愿。 “中国对美投资的增加,不仅能对美国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作出大贡献,还将缓解一部分美国对华贸易的不公的指责。” 当然,这也将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增强全球竞争力。正如英国《金融时报》19日发表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撰写的文章称,“一带一路”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合作倡议。中国正以更积极的姿态走上全球舞台。 至于中美的未来,用AEI研究员亚历克斯·布里尔的话说,“是合作、是朋友,大家的不同意见只在于是怎样的‘朋友关系’”。 而这,可能要取决于特朗普总统先生了。文章选自搜狐网,2017年5月
2017年5月25日 -
US and China Can Work Together on Asia Pacific Trade Arrangement
CCG President Wang Huiyao in a dialogue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EO Council meeting in Tokyo on May 16, 2017. (sourc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ebsite)Dozens of policymakers and multinational CEOs gathered in Tokyo on May 16 to atten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EO Council meeting for a high-level discussion about the most concerned issues such as globalization, free trade agreement, TPP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situation. It is the first time ever th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EO Council held its annual meeting in Asia.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at the U.K. Parliament Liam Fox, Former US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Kurt Campbell, Former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Charlene Barshefsky, and Former Chinese Vice Minister of Commerce Long Yongtu.As the only representative of think tank from China, CCG(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President Wang Huiyao delivered a keynote speech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dialogue about the prospect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 in Asia Pacific. He believes it is a mistake that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kept China outside of TPP and it is high time to make a change. Since US President Trump has softened his attitude towards NAFTA, Wang pointed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United States may return to the negotiation for the free trade agreements in Asia Pacific. In addition, if President Trump would indeed like to start a dialogue with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China “can make help to make that happen,” Wang says.When asked abou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ang emphasized that it was initiated by China but it doesn’t belong to China. Instead, the whole international communiy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contribute their ideas and actions and share the benefit from it. China will be dedicated as always to boost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promoting free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ang added.
2017年5月25日 -
【光明日报】探路者·推动器·粘合剂 ——迸发在“一带一路”上的智库力量
回眸“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会议研讨:智力先行,当好参谋助手1 4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光明智库、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论坛:深化沟通与务实推进”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1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就“作为全球多边合作新范式的‘一带一路’面临的新挑战”“‘一带一路’建设与具体合作领域的推进”“基于国际视角推进‘一带一路’的对策建议”等问题深入探讨,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行展望。2 5月9日,为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在京举办“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国的理论、方案与机会”智库峰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使领馆、相关国际组织、国外工业园区以及我国各地政产学研金融界的400余名嘉宾参会。峰会从理论高度和历史深度刻画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度合作、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在基础设施、资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方面给沿线国家创造了机会,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思路可以帮助各国抓住机遇。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要落实在产业结构转移升级上,需要做出一些有指标意义、对各方长期短期都有利的大项目。 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塞尤姆·梅斯芬表达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实现互惠互利的希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副国别主任何佩德提出,将“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促进区域与全球治理。3 5月13日,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金砖国家经济智库、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峰会暨第四届金砖国家经济智库论坛在京举行。 与会者认为,“一带一路”是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问题的新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一带一路”区域将建立灵活、有效的金融合作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助于实现区域共赢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 美国保尔森基金会主席、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表示,期待“一带一路”更加开放包容。“一带一路”将改变亚洲面貌,但基础设施的投资也要关注是否有回报、项目的工程进展状况等。开放度能够带来更多建设机遇,更好地获得全球支持。 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执行长和创始人马克·乌赞建议,用机制协调各方确保各方获益。要确保“一带一路”具有可持续性,需要有协调机制来协调参与方,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中国可建立秘书处,在成员国设立总部。欧洲已经存在相应的连接性,合作关系已经比较成熟。建议各方协调,共同应对挑战。4 5月14日,为响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清华大学发起成立“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并举办“一带一路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 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网络(SDSN)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杰弗里·萨克斯认为,“一带一路”是全球治理的优秀典范。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开幕式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回顾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并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当今世界的问题。中国在历史上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将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值得重视的是,“一带一路”中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有可持续性,如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发展等。 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理事会理事、国务院参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刘燕华指出,软基础设施是指文化、人文、宗教、体制、民生、情感等无形设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软基础设施是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粘合剂,需要稳定的支持和保障。在当前产业转型、世界治理格局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要积极搭建平台,整合原有的碎片化资源,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分工合作,在以下方面重点推动:瞄准新经济、颠覆式的创新、新的国际规则寻找动力:瞄准未来需求,跳出传统思路解决问题;瞄准新的商业模式和运作模式,通过用户体验、用户资源的价值化来实现新型经济发展;通过合作让各国民众真正有获得感。5 5月15日,由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中国工商银行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产业金融高级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表示,要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丝路产业与金融国际联盟应做好以下工作:进行国内外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源整合。根据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的双边合作协议,推动双边合作协议落实。分享项目库和专家库,整合政策资源和市场资源,推进国内外联盟成员间的交流合作。组织国内外高水平专家通过发展规划研究,向政府部门提出关于产业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建议。 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认为,亚欧非将从“一带一路”获益。立足当前实现梦想的黄金时期,要有共同的努力目标,“一带一路”就是这样的概念。在过去10年,美欧贸易流动已经转化成亚欧和亚非之间的贸易活动。“一带一路”是一个能把亚欧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的项目,这些地区都将受益。6 5月16日,“丝路国际智库网络2017年会”在京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的43个智库、12个国际组织、20个跨国企业以及国内有关地方政府机构代表等,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的方案与对策”“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共同行动”议题,积极研讨。 “丝路国际智库网络2017年会”成员和伙伴共同发布《丝路国际智库网络北京共同行动宣言》。他们表示,将继续共同努力,积极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知识分享、合作研究和能力建设,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撑。会议还启动上线“丝路国际智库网络电子工作平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指出,进一步做好丝路国际智库网络运行发展。要坚持共商共建,促进共赢共享。用好丝路国际智库网络电子工作平台,同时发挥好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为“丝路国际智库网络2017年会”的发展战略、合作机制、成果报告等提供意见和建议,提升年会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互学互鉴,促进共同发展。年会的成员要相互学习发展经验,探索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要聚焦重点领域,深化合作研究。确定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金鑫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精耕细作阶段,鼓励我们的伙伴智库走“专精特”发展路径,为具体项目合作提出更加专业化建议。 研究报告:支撑引领,做好桥梁纽带 ● 讲述“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 5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在京发布《“一带一路”故事》丛书(六大语种)。丛书分别从“古丝路”“新丝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7个维度,通俗易懂地对外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与外延。 ● 探索“一带一路”合作共赢路径 全球化智库(CCG)5月10日在京发布《“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报告建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企业合作机制,打造国际资金池;建立“一带一路”国际联盟和“一带一路”国际委员会;大力发展“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发挥华人华侨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加强“一带一路”留学交流与教育合作等。 ● 把各国共同利益“焊接”在具体项目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月10日在京发布《中国“一带一路”投资与安全研究报告(2016—2017)》。报告全面梳理总结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安全的影响因素,通过选取投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四大指标、32个子指标,系统构建投资安全指数模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外投资安全的政策建议。 ● 构建“一带一路”互利合作网络 5月10日,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在京发布《打造“一带一路”升级版:从顶层设计到国际共识》。报告指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首要的是要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报告建议,中国可以创建“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组织。比如: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常态化;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元首会议筹建“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组织理事会;依托亚洲大学联盟建立“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的行动型社会联盟。 ● 推动“一带一路”双向投资良好发展 5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在京发布《“一带一路”双向投资丛书(国际产能合作)》。丛书收集了2015年中国国家与各地方双向投资的发展情况,向境内外投资者展示中国开放的新政策及投资导向;同时,提供了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国别研究报告,并收集了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典型案例。 ● 国外视角看“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欧洲学会中东欧研究分会5月16日在京发布《匈牙利看“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合作》智库报告。报告邀请匈牙利著名智库学者撰文阐述对“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机制的理解。报告收录了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多和匈牙利央行行长毛托尔奇·捷尔吉的相关重要发言及匈牙利总理欧尔班2017年1月的重要演讲。 ● 国情调研让“一带一路”建设心中有数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一带一路”研究丛书中英文版新书5月18日在京发布。《海上丝绸之路调研报告》就福建等沿海地区如何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建议。同日发布的还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的问题与前景》《“一带一路”面临的国际风险与合作空间拓展——以斯里兰卡为例》《“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港口与港口城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全球海洋支点对接研究——中国福建、印度尼西亚调研报告》《“一带一路”合作空间拓展:中拉整体合作现状、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视野下亚非经济圈重构》等。
2017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