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China Daily]Trump’s team should help him treat China-US relation
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is delivering speech during the launching seminar of the report “Trump’s Coming Era: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Policy Responses”.[Photo by Wu Zheyu/chinadaily.com.cn]The day before Trump takes office, in order to prepare for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es and suggestions for tackling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US,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recently released the report “Trump’s Coming Era: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Policy Responses” and held a seminar to launch it.After several months of concentrated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 on Trump’s past life and New Deal features, with a think tank’s vision the CCG research team identified eight major opportunities, eight challenges and 10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at Sino-US relations will face in the future. More than 20 well-known experts on aspects of China-US relations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public policy spheres discussed the issues in depth during the seminar.Paul Haenle, director of the Carnegie-Tsinghua Center for Global Policy, suggested that Trump’s team should help him to treat Sino-US relations more carefully: “I think China’s leadership is very smart to wait and see what he will actually do after the inauguration, instead of over-reacting; as you know up to now Trump has just been an ordinary citizen of the United States. We really hope there will be some efforts to make sure he doesn’t cause too much damage, and to help him treat the China US relationship very carefully, to ensure that the progress made by generations over decades won’t be damaged.”From a corporate perspective, Alan Beebe, the president of AmCham China, expressed his expectations of Trump’s coming term: “I think what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companies want is firstly predictable regulators and a consistent policy environment, secondly it’s the transparency -- transparency of information and the limits of power. We’re worried about whether there’s going to be a trade war or massive investment, or other things, it really doesn’t seem like a win-win situation. Fairness is a good concept for us to promote, fairness in China’s market place, fairness in the US’ economic and trade environment. It might be both a challenge and an opportunity; it’s a complicated situation.”He Ning, the former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American and Oceanian Affairs, Ministry of Commerce of PRC, thinks that maybe we should not be too worried about Trump’s coming inauguration. He said, “We usually take economics and trade relations as a vital part of Sino US relations, and describe them as both propeller and ballast stone in the relationship. If Trump wants to fulfill his promise to ‘make the United States great ag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well-being and sufficient employment are three areas that can’t be avoided. But without China’s help, how can he achieve improvement in these areas? That’s a problem he can’t avoid. I believe that although he doesn’t have much political experience, as a businessman he must weig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 think what he’s doing right now is just testing all the stakeholders’ baselines.”“There’s an old saying in the US, “Where you sit decides where you stand”; Trump, in his position, is unavoidably contained by various parties. And from my experience, 95 percent of the decision-makers in America don’t go to extremes because they need to take care of different kinds of stakeholders’ interests. So we shouldn’t be too worried about Trump. Just wait for some time after his inauguration, and then try to figure out how to respond to his request,” He concluded. (By Wu Zheyu)From China Daily,2017-2-1
2017年2月7日 -
徐小平:这是黑科技和平民创业的时代
理事简介徐小平 ,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真格基金创始人。VC行业是否有资本寒冬?我在五年前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VC 的寒冬是天使的春天。天使投资实质上是低估值的投资人、穷人的投资家。假如现在真的是 VC 寒冬的话,对我们来说其实是好事,估值低了、创业者也更接近创业的本质。创业的本质不是说我牛逼、能拿到多高的估值,而是在于我用多少钱做了多少事。我是经历过经济周期的人。比如 2008 年经济危机,但你反过来看看,今日中国很多了不起的公司就是在那个时候成长起来的。所以这不是一个哲学观点,而是一个历史事实:在人们最不敢出手的时候,真格基金应该最大限度地拥抱未来 5 年、10 年的领袖级企业。事实是在创投领域其实没有整体的寒冬、只有局部的寒冬。2016年VC机构的募资总额并不比2015年低。做得好的基金依然会oversubscribe(超募)、被LP追捧,但也总会出现一些基金浮亏,最后难以为继。2016年真格投资的项目比去年同期还要多,2016年的投资速度明显比去年快。我认为2016其实是真格投资历年来最好的一年。项目质量和数量大幅度提升。这跟其他投资人退缩有关,竞争不那么激烈。2016年投资市场是回归理性的一年,估值下降是一个重要表征。2014、2015年的平均估值要比之前两年高一倍,而2016年的平均估值与2015年相比则降了50%左右。真格已经是市场上最慷慨的投资公司之一了,当我们都觉得贵的心疼时,市场估值肯定是虚高的。作为投资人我期望估值不要虚胖。我认为2017年整体来说会有更多资金进入创投市场。中国创投机构仍然是稀有的,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天使和VC基金还没有形成强手林立、各显神通的局面。但我也呼唤投资界不断提升和加强自己的实力,包括我们真格基金自己。从2017年开始,我们在内部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From Angel to PreA,投资频谱覆盖天使轮和PreA,不再局限于“首投”、也不再拘泥于估值,但依然是在天使投资的火力范围内。真格希望做中国创业者永恒的天使。我做天使投资很多年,今年年初我发现中国的创投环境在我眼皮底下简直是一夜之间变了。简单来说,就是创业出现了平民化和高精深两个趋势。用一个点子创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拼的是科技和对行业的精深理解。我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创业者的两大特点,要么是致力于精深科技,要么是行业领袖。首先是“网红”的涌现,这给我们的创业环境带来了很多冲击。我曾经给网红下过一个定义,网红是不依赖任何权威机构赋权而有影响力的人。一个人或者两三个人能动辄带来几百万、几千万的销售,让整一个群体为之疯狂、为之追随。很多公司产品出来了、服务出来了,但找不到用户,要到处花钱登广告。但找一个网红转发却能帮他们带来几万个用户,这已经是商业里快速提升销售额的一个方式,网红现象让我感到震惊。所以当我们团队的顾旻曼问我要不要见Papi酱的时候,我特别高兴。投资Papi让我的投资理念发生了很多变化。我提出创业者一定要做“网红”的观点,这是说每个 CEO 一定要学会在这个时代建构自己的网络,推销你的产品、公司、品牌。每个CEO 都应该主导公司的品牌形象和营销工作,如果 CEO本人没有这个能力,那就要找一个副手。“网红”现象的背后是2016年内容创业、平民创业的崛起。直播成了生力军,每个网站,无论是传统电商还是社交网络,无论是大网站还是小网站都在做直播。人人都在谈论直播、人人都在投直播、人人都在做直播,关于直播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平台级的、垂直性的、单一的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涌现出来。其次是由小V带动的微博复兴。以前大家都关注大V,现在大V不那么活跃了,但是无数的小V玩起来了。无数的三四五线城市的人,无数过去不玩微博的人,无数关心消费、关心时尚,追星、喜欢艺术,喜欢表现自己的人、有一点点才艺的人在微博上活跃起来。与之相应的,是微博的市值在一年间翻了3倍,市场是最敏感的。许多人开一个微博账号,最终不仅是出名了,而且能变现。当年的大V,现在通过微博卖酒、卖茶、卖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微博成了中国新经济的一个聚集体。此外,2016还见证了高精尖创业的扩展和渗透。去年实际上也是技术创业年,大量的顶级大学的教授,顶级企业的科学家、CTO纷纷下海创业,真格也投资了不少这样背景的团队,比如斯坦福教授和博士创立的的杉数科技。另外真格投资的高黑深科技在2016年也开始爆发,比如依图参与了杭州G20的安保工作,这是国家级的大数据和人脸识别项目,还有手术机器人Remebot等。共享经济领域则是2016年的另一个亮点。我们参与了对ofo 共享单车的投资。投这个项目很有渊源, ofo 创始人戴威两年前还在北大读书时就来过我家,当时就谈到了他的创业想法。后来ofo融资,戴威也愿意让真格基金进来,我们投资了几百万人民币,现在已经翻了近 30 倍。这些趋势在2017年依然会持续,我们持续看好以下几个领域:首先是共享经济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的优客工场成为了2017年第一个独角兽。第二,人工智能领域毫无疑问也会诞生重量级的公司。第三就是在线教育领域。这些也是2017年真格会重点关注的投资领域。新年伊始,我们已经投资了好几个项目,其中就有汽车共享,也有机器人学习的顶级公司。真格基金创立迄今,我们有一个原则:不投模式、只投人。因为牛人意味着学习力、工作力、影响力,所以我们投人、还只投牛人、不断寻找牛人,尽量做创业者的第一个投资人。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依图科技就是其中的代表。它的创始人朱珑、林晨曦在人工智能领域是顶级的科学家,朱珑是UCLA的博士、MIT的博士后,可以说是霍金的徒孙;林晨曦2008年加入阿里云做技术总监,曾搭建飞天系统。2013 年上半年他们来到我家,我从下午 3 点钟跟他们聊到深夜一点,用完下午茶吃晚、吃完晚饭吃夜宵,之后还到我楼下酒吧泡了一个小时,最后睡在了我家。吃我的睡我的还要跟我砍价,当时都崩溃了。当天夜里我说,我给你们 200 万美金占 20%的股权,这在当时其实是天价了。我以为他们会感动得拥抱我,但他们居然说200 万美金只能给16%的股权。就为这4个百分点,我们纠缠了一个多月。我曾经专程早上 6 点钟飞上海跟他们聊了一天,晚上 6 点钟再飞回来。我们就这么认真的去争取这个机会。最终他们咬死 100 万美元占 8%的股权。不过庆幸的是,我们最终还是决定投资。现在依图科技已经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公司之一。经纬创投的张颖在一次演讲当中提到,基金要“歇斯底里”地努力退出。退出是衡量一个基金成败的唯一指标,这也是我们2017年的工作重点之一。今年是真格的第六年,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两三年中给股东的不仅仅是账面回报,而是direct return on investment(直接投资回报)。真格基金在五年的历史中,并没有主动推动过退出,但其实已经有相当多的中小型退出案例。比如去年51Talk在美国上市。我们投资的时候51Talk的估值是100万美元,现在的估值是3亿美元,从天使投资的角度来看,这是漂亮的创业胜仗。文章选自腾讯财经,2017年1月30日
2017年2月7日 -
【环球时报】硅谷对华人的吸引力下降了?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李因;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倪 浩,吴志伟,丁雨晴】4个多月前,被称为“硅谷最有权势的华人”的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离职。作为中国人在硅谷奋斗的成功典范,他的去向在这之后的4个月时间里被外界猜了又猜。当百度1月17日为此事“一锤定音”,宣布任命陆奇为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后,国内舆论出现了复杂的声音:“从陆奇归国看华人在硅谷被印度帮碾压”,“华人彻底沦为‘技工’和‘码农’”,诸如此类“华人败走硅谷”的论调不少;更多人则发出疑问,这是否意味着硅谷的魅力正在下降,中国的吸引力正在上升?在不少外媒看来,中国有发展成为“新硅谷”的潜力。但相关行业人士对《环球时报》说,硅谷至今仍是众多年轻工程师的“朝圣之地”。事业上升有“天花板”,但并非全面溃败“年龄25岁至35岁,在美国拥有硕士学位,工作是留学的延续,从事研究开发工作。”27岁的罗天意如今在硅谷一家大型企业工作,他接触的大部分中国人与他年纪相仿,做管理工作的不多,因为希望“首先把技术学到位,这样有助于加深对自身专业领域的认识和理解”。而年龄再大些的40岁至50岁的中国人,“往往在大公司居于管理层,职务从经理到总监不等”。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中,华人员工数量庞大,然而这些人大多是技术工程师或开发人员,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技术方面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公司业务方面的管理人员来自中国的比例很小,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国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更多是理工科人才”。罗天意对《环球时报》说,一般来讲,总监这个层级是中国人的“天花板”,原因除了有文化、语言和公司内部斗争等,还包括中国人通常不愿意花更多时间突破“天花板”,“照顾家庭往往是我们这个群体更优先的选择”。与中国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人拼命往美国跑,因为这是他们能够完成人生质的转变的主要路径。来到这里后,他们接着在公司挤破头往上爬”。“印度人在硅谷发展得很好”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微软、谷歌、Adobe,这些知名企业的首席执行官都来自印度。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陆奇离开微软,华人在硅谷高管层级留下一大片空白,只有脸谱等少数高科技公司有华人高管。另外,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称,有研究显示,2012年硅谷的初创公司中,16%的创始人来自印度,印度群体在该地区的人口占比仅6%。另有统计称,2006年至2012年间,硅谷每10家企业中,有大约4家的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是外来移民,他们创建的公司中约1/3由印度人发起。紧随其后的中国人占比5%。“他们能够登上高管的位置一点都不奇怪。”曾在硅谷工作10年的方亮如今回国发展,他目前是凡普金科集团首席技术官。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优秀的印度人很多,他们的勤奋程度不亚于中国人,加上他们善于表达,会‘推销’自己,又比较团结,所以中国人在高管岗位上确实很难与他们竞争”。方亮认为,不应该过多强调族裔之间的竞争,“中国人应该多多反思,不要过分强调语言上的劣势。根本原因或许在于中国人不善于交际和沟通,倾向于关注个人的工作和家庭,这样久而久之,容易被边缘化”。虽然从硅谷的管理层级来说,中国人逊于印度人,不过,“全面溃败论”很难被广泛认同。“管理人员少,并不代表印度精英比中国精英多。中国人从事的往往是最困难的研究工作。一个发展得好的公司,既需要擅长从事管理工作的印度人,也需要努力做研究的中国人。”罗天意说。回国工作,“既可行又极具竞争力”在陆奇回到中国的议论声中,一些人认为这意味着硅谷吸引力正在下降。“近年来,确实有不少美国硅谷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回归中企。”科技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孙永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早在2015年8月,美国科技博客TechCrunch网站就以“中国正在吸引来自硅谷的高管”为题刊文称,对硅谷人才来说,为中国公司工作是既可行又极具竞争力的选项,因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高管薪酬正与硅谷接近。该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在雇员超过1000人的企业中,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员工级别越高,中美公司提供的薪酬越接近,例如初级工程师的税前年薪分别为5万和9.5万美元左右,而总监及以上级别的年薪都在20万美元左右。提高薪酬正是中国公司努力吸引硅谷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孙永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在的大背景是,以阿里、百度、小米等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都面临国际化问题。从企业发展战略上来讲,他们需要从国外,尤其是美国高科技企业引进高管人才。因为这些人能够站在产业发展的前沿,他们拥有国际视野,而且经验丰富。”孙永杰认为,高速发展的中国科技企业不仅为硅谷华人高管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而且还提供丰厚的股权回报等现实利益。“相形之下,一些外企近年发展并不如意,业绩下滑、业务停滞经常发生。大的企业如戴尔、惠普等发展不如以前,这导致很多中高层管理人员看不到职业前景而纷纷跳槽中国企业。”除了企业的积极招揽,中国的发展大环境也成为吸引硅谷人才的重要因素。TechCrunch网站说,尽管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嘀咕声”不断,但其发展引擎仍在连续高速运转,6年来稳定在6.5%以上。其中主要的发展推动力是中国新兴科技行业、中国的BAT公司(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已成为日常活动的创业热潮。在这种高速增长下,人力资本占中国GDP增长的11%至15%,但高素质员工的供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增长。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认为,中国已崛起为世界最大电商市场和移动互联网服务创新的领军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全世界290万件的专利申请中,中国约占100万件,而美国仅为52.6万件。在这样的创业环境中,深圳被广泛视为“中国的硅谷”。然而在麦肯锡董事华强森看来,高科技人才发挥才能的地方绝不止深圳一个城市。他认为,从经济层面而言,中国并不是一个“同质体”,每个大城市都可以“独立运转”。鉴于各个城市的庞大规模和差异,“我看不到中国未来为何不能有15至20个硅谷的理由”。“美国政治环境的变化,也有可能导致华人高管回归。”孙永杰提出另外一种可能,“特朗普近日签署的有关难民、移民的禁令已体现出其保守倾向,不排除以后还有其他政策会限制华人流动。中国高科技企业待遇在不断提升,与其在外受排挤,为何不考虑回来呢?”“去年11月,百度CEO李彦宏就曾呼吁硅谷移民避开特朗普,前往中国。”美国《财富》杂志网站说,李彦宏在第三届互联网世界大会上表示,“我看到特朗普的一位顾问抱怨硅谷3/4工程师并非美国人的消息”,“我非常希望各国人才都能移民到中国来”。硅谷仍然是个“传说”不过,在中国工作是个不错的选项,并不意味着硅谷的吸引力在显著下降。“选择回国的中国工程师,通常在硅谷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他们的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因此希望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方亮看来,“硅谷的多样性强,具有技术创新土壤,仍然是业内人士的朝圣之都,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人都渴望过去”。方亮2006年获得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后,曾先后就职于硅谷多家知名高科技公司。2015年秋天,他看到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空白,并考虑到个人职业发展,选择回国。同样在2015年,张晨带着妻子前往硅谷。他2010年拿到国内某高校计算机系硕士学位后进入百度工作,当时1.3万元的月薪让很多职场新人羡慕不已。然而,他依旧选择前往美国。张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就职的这家硅谷初创公司里,我能够参与的业务范围很广,这让在国内职场有些疲惫的我能重燃斗志。另外,想在那里生个有美国国籍的宝宝。还有一个原因是,之前总是从同学那里听到关于硅谷的‘传说’,所以想去见识一下”。“‘在这里,我能在所有想要得到的东西里找到平衡’,一名从伦敦搬到硅谷生活5年的同事曾对我这么说。”除了工作机会多,罗天意还说到他想长期留在硅谷的其他原因,“这里气温常年10度至25度,夏天有阳光,可以冲浪;冬天有充足的雨水,而且可以滑雪。工作虽然有时很累,但身心愉悦。在这里可以有更多时间与家人相处、锻炼身体以及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中国国内的技术创新领域“生态圈”,方亮也有他的个人看法。他认为,很多国内公司如今在技术创新上建树不多,喜欢跟风,这一点跟硅谷不同。另外,国内喜欢过多强调某个公司想做什么,硅谷则是一群公司共同做某件事,在这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在竞争方式上,硅谷比较常见的是良性互补,但国内更多的是同质恶性竞争”。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7年2月3日
2017年2月7日 -
马蔚华:引入金融思维做公益事业
理事简介马蔚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原招商银行行长。 从1999年到2013年,十五年的行长任期内,是招商银行与马蔚华相互成就的十三年。 在马蔚华的执掌下,招商银行进行多项改革,实施两次转型,成为银行业改革的一面旗帜,而作为银行家,招行的十三年,也让马蔚华迎来了职业生涯高峰。 从招行卸任之后,马蔚华的工作重心,从银行业转向了公益事业,为国内公益事业奔走呼吁,并身体力行在公益事业一线。踏上新的战场之后,银行业的丰富经验,又让他为公益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引领招行转型 1999年,马蔚华担任招行行长之后,针对当时该行业务规模偏小、竞争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主持制定了业务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和发展国际化三步走的战略。2004年,该行又实施第一次转型。 鉴于IT技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早在1995年、1998年,招行就已推出基于客户号管理、本外币及定活期储蓄的一卡通、网上银行一网通两大业务产品。 一网通、一卡通在马蔚华上任前就已推出,但在马蔚华任期及此后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以一卡通为例,截至2015年底,卡均存款达1.18万元,累计交易额达2万亿元,同比增长20.1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大战略中,通过A+H上市,解决了此前困扰招行的资本补充问题。而国际化战略,也逐步得到实现。2002年,招行设立香港分行,并于2008年,招行在美国设立纽约分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 随后,在马蔚华主持下,招行又在2004年实施第一次转型,加快发展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业务和中间业务,致力于调整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客户结构与收入结构。截至2015年末,招行储蓄存款占自营存款的比重为34.1%,零售贷款占自营贷款的比重为41.8%,非利息收入占零售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3.4%。 面对国内高净值客户快速增长带来的财富管理需求,招行还在2002年、2007年先后推出“金葵花”理财,并成立私人银行。截至2015年末,招行在京、沪、深等重点城市成立了45家私人银行中心,客户超过4.9万户,管理客户总资产接近1.3万亿元,户均资产居于境内同业首位,而且开办三年即盈利。 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观念转变的持续推进,国内银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约束条件和社会需求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基于这种考虑,在马蔚华担任行长的第十年,招行于2009年再次提出并实施二次转型,其目的就是降低资本消耗,提高风险定价能力,节约成本,并最终实现提高资本收益率的目标。 转战公益 除了招行原行长兼首席执行官的银行家身份,热心公益事业的马蔚华,卸任之后除了继续活跃于金融领域,还多出了一项慈善家的社会身份,在多家慈善机构担任职务。 马蔚华还在行长任上时,招行就与壹基金进行了合作。卸任之后,在王石、李连杰力邀之下,担任了壹基金理事长。此外,他还任职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等公益机构,并担任董事会主席职务。 在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同时,马蔚华将在金融领域的经验引入进来,提出了公益信托的思路,将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分离,资金的所有权是捐款人的,使用权是被捐赠的人,管理则由专业团队负责。并从2014年起,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提案。 值得一提的是, 2014年全国两会后,银监会发布《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完善了公益信托制度,明确要大力发展公益信托。 马蔚华一直呼吁,用商业的模式做公益,并在壹基金进行实践,以慈善信托、公益创投等新领域,以新的形式参与公益。要求壹基金员工要加强产品和服务意识,要有一种狼性的精神去开拓市场。在战略层面着眼于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制度层面,建立市场化的管理机制,激发机构活力。 马蔚华认为,商业创新是顺应国际公益事业新潮流之举,也是应对竞争、优胜劣汰的需要。社会企业、公益创投,都是新生事物,普遍重视寻求公益与商业的整合,促使公益组织带来重大的社会变革,使得资金得到增值,更多更好地用于公益事业。 作为资深银行家,马蔚华至今仍活跃在金融一线。2014年1月17日,科技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文,正式任命马蔚华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会筹备组组长。2014年7月16日,科技部、财政部正式委任马蔚华为理事长,任期三年。该基金是由国家部委层面成立,专门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母基金,现已完成对多个子基金的投资。文章选自第一财经,2017年1月28日
2017年2月7日 -
黄亚生:特朗普无中生有攻击中国将让美国自食恶果
黄亚生,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政治经济和国际管理教授。特朗普蓄意攻击中国并破坏TPP,看似是在挑衅中国政府,实则是在让中国拥有更多权力,让它承担责任。 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狂言频出,其中一些矛头就指向了中国。他指责中国利用贸易政策“侵犯”美国,并将全球气候变暖作为“幌子”破坏美国竞争力。那么,为什么一些中国政策顾问和评论家对未来的中美关系持乐观态度? 推理似乎是:特朗普是个商人,用美国前总统卡尔文.柯立芝的观点来解释,美国和中国的来往就是做生意。这种观点认为,比起希拉里·克林顿这样的“意识形态者”,中国愿意与特朗普这样虚张声势的商人合作。特朗普和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通话一事曝光后,这一希望可能已破灭。因此,新一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有可能打破惯例。 美国与台湾当局通话破坏了中美协议,即美国和台湾地区领导人不能直接联络,四十年来美共和民主两党均谨慎遵守该协定。 特朗普发布一系列推文,质问中国无论在贬值货币前还是在中国南海建立庞大的军事基地都未曾咨询美国,让原本恶化的中美关系因而雪上加霜。 可是,特朗普质疑一个中国的政策的行为犹如在玩火。历届共和党和民主党政府费尽心思地维持着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脆弱的和平。美国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现状,劝阻台湾积极寻求“独立”,阻止大陆压迫台湾迅速统一。 在另一条推文中,特朗普问为什么美国卖台湾数十亿美元武器给台湾,他却不能与蔡英文来往。无论真假,美国新当选总统的这种困扰阻挠令人担忧。美国对台出售军事设备,却拒绝与台高层来往,故意弱化这件事,旨在纠正台湾人民认为如果台湾宣布“独立”,他们可以投靠美国的错误想法。 海峡两岸高层领导人几经换任,双方一直和平共处。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贸易投资已蓬勃发展。 特朗普打破长期以来的外交政策,势必会带来不好影响。他会鼓励台湾新任领导者更加激进地尝试改变现状。蔡英文和她的民进党还没有设法实现他们的修正主义目标,可是,如果她觉得特朗普同情她的事业,这可能会改变。 若特朗普坚持破坏中国“核心利益”,就会激怒中国。中国外交部长起初只是轻微批评特朗普和蔡英文的电话会谈。随后,《人民日报》态度更加强硬,警告美国是在“给中美双方惹麻烦”,也是表明中国的立场。 特朗普的疯狂让人无可奈何。他推文中为自己辩解电话内容,还重复了一个虚假的指控:中国正在贬值其货币以获得相对于美国的出口优势。他学过的国际经济学的知识要么不存在,要么过时太久了。事实上,中国外汇储备损失严重,正在资本外流的情况下努力支撑人民币价值。 特朗普无中生有地毁谤中国。不过,宣布美国将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该协议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算根据西方规则,而非中国的全球化的愿景塑造全球贸易和投资流动,特朗普却放弃了本可以控制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的政策。自特朗普宣布退出TPP后,许多亚洲国家纷纷承诺加入中国牵头的地区贸易组织。多亏特朗普的帮助,“中国世纪”可能会提早到来。 特朗普蓄意攻击中国并破坏TPP,看似是在挑衅中国政府,实则是在让中国拥有更多权力,让它承担责任。这可不是交易的艺术。而是通往灾难的道路。文章选自中国日报网,2017年1月22日
2017年2月7日 -
李成:对中美关系要有想象力
李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中评社华盛顿2月3日电(记者 余东晖)美国知名华裔专家李成对中评社表示,在特朗普治下美中发生正面冲突的可能性有,但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他指出,人们常说的“中美关系好不到哪里去,也坏不到哪里去”的说法存在误区。中美关系存在各种可能性,要有想象力,中美关系出现戏剧性改善并非绝无可能。李成认为,中美关系在特朗普治下出现戏剧性改善并非绝无可能 中评社记者 余东晖摄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日前在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分析了在美中两国都出现强势领导人的背景下,发生硬碰硬冲撞的可能性。李成最近刚出版了新书《习近平时代的中国政治》,分析中国高层集体领导体制的演化,以及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李成认为,中美发生硬碰硬相撞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不能说大,因为两国领导人都清楚美中关系的重要性。尽管特朗普没有这么说,但他作为商人,当然知道中国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美国很多重振计划需要中国的合作。 在经贸问题上,李成认为,不管美国谁做总统,都会在经贸问题上与中国讨价还价,而且美方的关切不能说全没道理。因此虽说不太可能向中国产品征收高达45%的关税,也不太可能真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者”,但完全没有压力也是不可能的。特朗普政府在经贸问题上加大对中国施压是一定的。而在台湾问题上,李成认为,特朗普执政之前的一些说法主要是想让他自己在谈判中处于较好的位置。 从中方而言,李成相信,习近平虽是强势领导人,但他在特朗普竞选和当选以来并没有与特朗普针锋相对,也没有诉诸民族主义,他与特朗普进行了很好的通话。李成说,特朗普与蔡英文通话后,中国当然会有些反应,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并没有过度反应。这并不说明中方软弱,而是说明中国外交的成熟。因为在目前这个阶段过激反应容易使的矛头指向中国,尤其是特朗普团队中有不少对中国比较强硬的人。而且“川蔡通话”后,美国国内已有很多人在批评特朗普,中国不急于自己跳出来指责他。 李成表示,特朗普迄今给中国传达的信息不完全一致,包括在讲硬话的同时,又任命与习近平有私交的布兰斯塔德做驻华大使,所以中方耐心等待是对的。加上习近平最近在达沃斯的讲话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到目前为止习近平是得分而不是失分,他不急于在冲突道上走下去。李成分析新时期中国集体领导体制之演化 中评社记者 余东晖摄 在李成接受中评社专访的当晚,“第一千金”伊万卡带着正在学中文的“第一外孙女”阿拉贝拉去中国驻美大使馆参加春节联欢会。李成认为,此举有助于弥补特朗普没有亲自给亚裔和华人拜年带给中国人的失礼感,而且说明中美高层沟通的渠道是通畅的,特朗普一家借机示好传达了对中国并不那么反感的讯息。 李成指出,美国目前主要的敌人不是中国,而是ISIS等极端主义。美国各界对特朗普的俄罗斯政策多有批评和质疑,这实际上也给中国带来机会。他说,现在美中俄三角关系不是冷战时期的三角关系,特朗普从来没讲过要用俄罗斯来打压中国,考虑更多的是美国在中东和欧洲的利益。即便特朗普想打俄罗斯牌,普京也不会跟着美国的节奏,中国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多杠杆。 “因此我觉得,冲突的可能性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当然,即便只有5%或1%的可能性,领导人和学者都要小心谨慎。”李成说道。 蒂勒森2日正式走马上任,他在听证会上说“不允许中国进入南海岛礁”的言辞变成实际行动,从而引发美中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大不大?李成指出,在南海问题上特朗普和蒂勒森的表态并不完全一致。特朗普在竞选中曾说过南海不是美国最根本的核心利益。以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到底是国务院、白宫还是五角大楼主导?目前尚不清楚。蒂勒森没有与中国打交道的经验,所以不必把他的话太过当真。他在听证会上也说过TPP要继续,但实际上TPP已经中断。李成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或许有蒂勒森与特朗普沟通的问题,但也有可能是他有意为之。 中评社记者问:如果要避免中美面对面、硬碰硬冲突的话,您会跟双方领导人提的最重要建议是什么? 李成表示,常有人说:“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他觉得这种观点是有害的。他说,在两国贸易战迫在眉睫的时候,或者说有些问题已经触及底线的情况下,讲两国关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是不负责任的。 李成指出,所谓“两国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的说法也有误导。他认为,特朗普挑战一中,只是想作为谈判要价,真正的目的是想得到贸易上的好处。同时美中在很多方面需要合作,两国关系出现戏剧性的变化不是没有可能的。所谓“尼克松去北京”的情形是有可能发生的,只要他是为了美国的利益。 李成承认,在大家都担忧美中关系的时候,自己说这些话似乎有些奇怪,但他坚持认为,两国关系明显改善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设想一下,特朗普去北京见习近平,如果两个人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能够投缘的话,两国关系发生戏剧性变化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比如有学者议论的中美第四个联合公报也未必全无可能。 “中美关系存在太多的可能性,要合作的可能性远超过有冲突的可能性。我们要避开一些双输的问题,台湾和南海就是属于这类问题。我们要走向双赢,贸易和反恐问题实际上是可以双赢的。关键是看往哪个方向走,将哪个问题提到更关键的位置来讲。我们对中美关系要有想象力,要相信两国领导人有想象力,他们不需要我提建议。”李成最后如是说。文章选自中评社,2017年2月4日
2017年2月7日 -
朱锋:特朗普任内 中美关系大趋势不会改变
专家简介朱锋,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 国家主席习近平14日同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通电话。习近平祝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并就中美关系发展交换看法。虽然世界重要国家的现任领导人和另外一位准备当然总统的候任领导人之间的电话沟通,是基于礼仪的国际惯例,但中美两国这两位领袖之间的越洋电话却寄托了太多的希望。 美国时间11月8日的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日,是一个注定会留下深刻烙印的日子。选举前普遍不被看好,没有任何政府工作经历和从政资历的美国亿万富翁、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冲破美国诸多主流媒体对特朗普的“集体围剿”,击碎美国的欧洲和亚太盟友的诸多反对和排斥,赢得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世界在这一天确实充斥了惊愕和诧异。 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将按照法定的程序成为美国未来四年的总统。随之而来,中美关系也将进入新的调试期。 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但又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中国社会同样充斥着对特朗普本人、他的内外政策、以及未来他会在美中关系中有何作为的激烈争论和分歧。不过,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的决心,完全可以超越对美国总统个体情怀与价值的怀疑。 什么是中美合作的方向、路径和目标?习近平主席在通话中给出的信息非常直接和坦诚,那就是中美“双方要加强协调,推动两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增长,拓展各领域交流合作,让两国人民获得更多实惠,推动中美关系更好向前发展”。 中国领导人简单实在的话语得到了特朗普先生的热情回应。 就特朗普目前表述的外交政策来看,特朗普崇尚“美国优先”,并不愿意过多干涉到亚太地区局势中。未来,美国很有可能在亚太地区呈现收缩状态,这将为中美保持良好关系奠定重要基础。特朗普又特别重视经济,考虑到中国市场对美国的重要意义,特朗普应该不会在中美良好关系方面,做出什么太出格的事。特朗普目前在叫嚣要对中国征收惩罚性关税。这一做法具有很强的贸易保护特性,值得中国警惕。但是我们也无须过于紧张,毕竟这还只是特朗普的单方面说法,离真正的政策形成,还有不小距离。 总体来说,我们认为在特朗普任内,中美之间维持良好关系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中国领导人已经向特朗普伸出友谊与合作之手,我们期待他能够还之于对中国的信任和对中美关系坚持合作的决心。文章选自中国网,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7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