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Today】China looks to think-tanks to fill CCP’s ideas gap
BEIJING — The southern Chinese manufacturing hub of Dongguan’s decision to lure elite workers with cash payments of up to US$3,000 (S$4,085) owed much to a think-tank founded in late 2013 after President Xi Jinping urged a greater role for research houses in policymaking.Dongguan Talent Institute submitted a report early last year to local officials that showed the region’s nascent robotics industry was craving new talent. Months later, measures were unveiled to attract top brains, including payments of 6,000 yuan (S$1,225) for graduates and up to 20,000 yuan for doctoral students.“Local governments now ask for field research and advice before making policies,” said DTI director Chen Liang, who holds a PhD in history from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In the past, some of them just decided things off the top of their heads.”While Mr Xi’s administration has tightened censorship in the press and social media and increased oversight of academia, officials are simultaneously striving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advice available to policymakers.Yet to be seen is whether the hundreds of new think-tanks prove able to shake up a sector that remains dominated by elite institutions ranging from Beijing’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o the Communist Party’s own school.There is no shortage of weighty topics that need addressing, from the upgrade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to debt deleveraging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structuring.Last year’s US$5 trillion Chinese equity-market meltdown also showed room for macro-policy improvement.“The one-party system can be highly efficient, but once it makes a wrong decision the losses can be huge,” said Mr Wang Huiyao, founder and director of the Beijing-based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sation (CCG).“China needs think-tanks, especially independent and private ones, more than an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 It needs their voices to fill in the debate that is missing in its internal system, he said.The nation face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s it restructures its economy away from old-line heavy manufacturing and towards consumption and services.The central government itself bemoaned a lack of “institutionalised channels” for outside advice to penetrate policymaking, in a January 2015 plan to boost the role of think-tanks. There is a pressing need for “decision support”, it said.The think-tank research centre at the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hich releases a ranking every year, now monitors about 400 groups, up from 279 last year. Smaller institutions like DTI do not make it onto its radar, suggesting an even greater expansion.Independent Advice?While access to policymakers in China’s one-party state is the ultimate test of a think-tank’s influence, such influence also has drawbacks. Dependency on funding from and approval of the government “might undermine their capabilities to produce independent advice”, according to Ms Abigael Vasselier and Ms Angela Stanzel, co-authors of a paper on Chinese think-tanks.With all spheres of Chinese society subject to the Communist Party, independence on the part of think-tanks will be limited, according to Dr Steve Tsang, a professor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in the United Kingdom.“Some may push the boundary a bit, but few will ever dare to go beyond what the party will tolerate,” he said.Dr Chen at DTI, who leads a seven-member team, agrees that over-reliance on government funding cannot make great think-tanks. He is also worried about those who are already in the game.“This sector is a bit fickle,” Dr Chen said. “Too many people have jumped on the bandwagon, and few of them can really sit down and do real research.”An official from Dongguan’s talent coordination office confirmed it consulted with DTI when formulating the policy to attract experts to the city.As with other spheres — from solar power to the soccer industry — onc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etermines a priority, there is a rush of activity that follows.Witness a proliferation of think-tank research into Mr Xi’s “One Belt One Road” (OBOR) vision to deepen development and Chinese influence along the old Silk Road maritime and land routes.The International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championed an “OBOR Think-Tank Cooperation Alliance” last April, gathering about 60 official and non-official research bodies.A key member was Chongyang Institute for Financi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 privately funded entity established in January 2013. On its website, more than 500 articles related to OBOR were available.Yet there is plenty of need for smaller-scale development planning, too, said Mr Wang at CCG.In a country with more than 2,000 county-level governments, he estimates there could be 5,000 think-tanks in years to come, twice as many as in the United States.Mr Wang’s institute earns about 40 per cent of its income from advice for government projects, while the remainder comes from publications, events and donations, he said. Its branch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south has worked with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help roll out plans to boost the 3D printer industry.“On economics issues, think-tanks and government have a shared agenda in being credible, evidence-based and at least producing robust work,” said Dr Kerry Brown, professor of Chinese Studies at King’s College, London.“On issues about domestic matters like rural conditions, social conditions, and so on, think-tanks in China are the best placed and can offer very valuable work.”Meantime, overseas observers are starting to take note of the rise of China’s think-tanks.Ms Naoko Nemoto, who works at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s own think-tank in Tokyo, said her institute is considering inviting about nine Chinese research groups to their global summit next May, alongside names such as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in Washington, and the Chatham House in London. “They are not just participants, sometimes they are taking the lead,” Ms Nemoto said.From Today, SEPTEMBER 27, 2016
2016年10月24日 -
陈爽:战略先行,顺势而为
理事简介陈爽,CCG常务理事,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战略先行,顺势而为,是陈爽历来信奉的哲学.机遇面前,他总是尽心尽力做到最好;困难面前,他又总是勇于接受挑战,寻求创新与突破.一路走来,有艰辛,更有辉煌,然而陈爽则认为,无论获得的成就如何,未来仍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 陈爽,光大控股的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从2001年空降光大集团香港公司至今,陈爽在香港成就了自己的金融事业,成为香港最活跃的金融人之一。但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这位金融人的本行却并非金融,而是一名“中国制造”的法律人才。 上世纪90年代初,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本科及民商法专业硕士毕业后,陈爽进入交通银行,负责法务工作。“当时交通银行并没有法律部,我从无到有建立了交通银行的法律部和全行的法律管理体系。” 法律部是防火墙也是灭火队,身在其中的陈爽参与了包括交通银行从多法人到单一法人的转变、香港分行从中国银行分离、太平洋保险和海通证券从交通银行分离等关系大局的重大事务。 陈爽说,虽然做的是跟法律相关的工作,却要配合业务,这就要求让他比业务部门的同事更懂得银行业的运作,为他日后的“转行”埋下了伏笔。 “可以说,学法律专业教会了我思维方式,也使人变得严谨、守信,而在交通银行的九年是法律与金融实践结合,积累金融业深厚的业务基础的九年。”2016年5月陈爽先生参加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涉足金融,缘定香港 1995年,陈爽以交通银行法律事务负责人的身份,第一次来到香港,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协调交通银行香港分行的重建事务。由于历史原因,1949年解放后交通银行香港分行归属中国银行托管,陈爽和同事要完成的是如何将这香港分行从中国银行中剥离出来。 这一年的香港,尽管仍在英国政府的管辖之下,但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收回其主权已成定局。 “那时候香港仍然是英国的殖民地。当时第一个感觉是香港文化有中西合璧的气息,金融体系成熟,全球大型的商业银行、保险、资管和投行都进驻香港,觉得香港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金融中心、是个有活力的城市。” 陈爽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初识香港的感受。 从1997年初次到香港,到如今以香港为家,陈爽见证了香港从一个转口贸易中心,向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转型,更亲身经历了1997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这些历练,让陈爽更加透彻地了解了金融行业的风险与机遇。 陈爽的声名鹊起,与金融危机相伴。2008年9月14日,美国金融巨头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同一天,美国银行宣布收购美林证券,从而引发美国次贷危机,激起金融动荡,并迅速发酵,导致全球股市暴跌。 距离纽约一万多公里的香港第一时间受到波及,股市之外,楼市、就业市场也一片暗淡。 这个情形是陈爽万万没想到的,一年多以前的2007年8月,他才被正式任命为光大控股的行政总裁,精心构思的公司发展计划尚未来得及逐一展开,一场关系公司存亡的“保卫战”却意外出现。 回忆起当年的情形,陈爽说,光大控股当时持有5笔共计39亿港元的累股期权面临重大风险,涉及股票、期货、石油等多种资产,市场剧烈波动时,这种衍生产品无从对冲,也难以抛售。 “2008年,整个金融市场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态,仿佛天要塌下来。这五笔累计期权极有可能亏损35亿港元,而那时光大控股的净资产仅有70多亿港元,无法跟现在的400多亿相比,如果当时亏损30多亿港元,意味着我们难有翻身机会。” 那段时间,陈爽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他回想说,当时巨大的压力足以使人一夜白头。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权衡、分析,陈爽意识到,全球金融市场的下跌远未结束。于是,光大控股果断将两笔累计期权平仓,虽然即时亏损4.7亿港元,但同时卖空另外三笔累计期权,盈利2亿多港元。最终,光大控股以约2亿港元的亏损换得重生的机会。 在这次危机前,陈爽主导清理了光大集团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遗留问题,而这正是陈爽的事业得以在香港“开花结果”的起因。 2001年,在曾经的老上司、时任光大集团董事长王明权的邀请下,陈爽加入了光大集团,担任法律部主任,职责就是处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光大集团产生的大量不良资产。 “当时香港总部投资项目从百万美元到上亿美元不等,加上集团业务多元化,牵涉的行业众多,单是香港总部已经拥有470多家公司,处理不良资产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而我还要兼顾在港大专业进修学院的学业和家庭,压力可想而知。这漫长的四年时间,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也拓宽了跨行业的视野和知识。” 陈爽说,当时光大集团面临一系列法律诉讼,整个集团在流动性方面遇到很大的困难,濒临破产边缘。为了将光大集团从破产边缘拉回,陈爽花了四年时间,清理了集团旗下的不良资产。 除了在金融危机中练得“真功夫”,陈爽也从金融危机中淘得真金。从两次险象环生的金融危机中成功“逃脱”,陈爽现在觉得,做金融风险控制是第一位的,刚干必须可控,以盲目的加大杠杆获取盈利,公司不可能持续发展。 他以跨境资产管理为切入点,让光大控股得以在香港生根发芽,近十年间,该公司净资产由70亿港元,攀升至400亿港元。 工作之外,陈爽也是香港金融业界最活跃的高管之一。他是香港金融发展局成员,也是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名誉主席,以及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副会长。 如今,陈爽已在香港生活十余年,早已视香港为家。经历过商海的大起大落,陈爽对香港资本市场也有着自己看法。 “我在香港已经16年了,于我而言,心态上香港已经是个「家」了。我观察到香港受到中国内地经济改革开放的影响,主要的中资金融机构都到来香港,成为香港金融行业的新动力,在香港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H股和红筹股的市值占主板市值总量超过50%、占交易量超过60%。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起飞对全球带来巨大的影响,香港正好像一个缩影。” 与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一样,陈爽关心着香港的未来。“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系,外围经济的影响无法避免。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对于香港的影响很大。香港四大支柱产业,包括贸易及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和专业服务,中国内地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经济处于调整期,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一部分会向香港传导。” 但无论如何,他始终相信,香港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保证了它独特的竞争力,只是,香港需要调整看待内地发展的眼光,多点理性,少些情绪。 “这并不等于香港没有机遇,多年来积累的优势,结合全球经济中的机遇,可以形成新的发展条件。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年代,香港充分吸纳了中国经济开放连接世界的机遇,成为中国对外的贸易中心,进而发展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回归中国之后,香港同样吸收了来自中国的庞大机遇,反映出香港和香港人灵活变通、适应力强的特质。” 在他看来,香港需要推动创新,可以为发展高科技产业创造发展条件,透过高科技提升支柱产业的技术含量,继而提升经济的附加值,打造新的增长动力。 此外,陈爽认为,在金融方面,香港拥有国际化平台和“一国两制”的优势,长久以来中国超过50%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都到来香港,超过50%的外来直接投资经过香港进入中国。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下,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对接国外高科技的诉求明显,但是海外融资和投资遇到不少困难、对于国外市场也比较陌生,香港可以思考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经验,解决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遇到的困难。陈爽先生参加人人全球CEO会议勇于创新,寻求突破 时间退回到2007年8月,陈爽刚刚被任命为光大控股首席执行官,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尚未爆发。那时的陈爽正在忙于如何改造光大控股,从而得以在日益繁荣的香港金融市场获得立足之地。 “2007年我开始担任光大控股的CEO,分析了当时全球经济形势和自身的优劣,我及时调整了光大控股的战略,针对国外资金「引进来」中国和中国资金「走出去」的实际情况,决定全面拓展资产管理业务。直到现在,光大控股的跨境资产管理业务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布局在国家重点产业上的产业基金、开展连接中国制造业和全球高端制造业的海外并购板块、培育服务飞机全生命周期的中飞租赁,并且大幅舒缓长期依赖光银和光证分红获利的问题。回头看,进到金融行业是缘分,能在众多角色中快速融入,持续学习和多年积累是不可少的。” 光大控股的投资侧重于金融与产业的结合。如今,光大控股旗下的31个基金覆盖从私募、创投,产业投资和并购整合等各个投资阶段。截至2015年底,基金募资规模至490亿港元。光大控股与首誉资产管理合资成立的首誉光控,经过两年多发展,资产规模达542亿元人民币,两项合计超4亿元。 “机会不会天然有,要把握市场的变化,我们在投资一些行业时,往往是行情不好的时候,这就考验团队的判断能力,管理、盘活项目的能力。团队里的每个人是公司最重要的财富,要尊重他们的价值。” 光大控股的跨境和国际化优势明显,资产管理业务也已迈向成熟。最近光大控股与IDG共同设立了2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IDG光大产业并购基金」。未来,光大会逐步推动基金管理业务向「大基金」的方向走,进行规模化发展,同时,透过多策略另类投资基金引进内地大型机构投资者成为LP。 “秉持这个发展方向,我们将致力于逐步推动光大控股致力成为在中国国内具有黑石般领先地位的资管机构。 战略先行,顺势而为,是陈爽历来信奉的哲学。机遇面前,他总是尽心尽力做到最好;困难面前,他又总是勇于接受挑战,寻求创新与突破。一路走来,有艰辛,更有辉煌,然而陈爽则认为,无论获得的成就如何,未来仍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 “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时代发展太快了,总感觉自己落伍了。除了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也要从别人身上学习,从朋友、企业家、同事的身上学习,没有学习就没有未来。”人物简介 陈爽,CCG 常务理事,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中国飞机租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非执行董事。陈爽曾任交通银行总行法律事务室处长、诺亚控股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监事和中国有色矿业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现为香港金融发展局非官方委员、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名誉主席及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副会长,香港中资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并担任华东政法大学客座教授。陈爽持有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衔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之法律文凭,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资格,并为高级经济师。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6年9月刊总62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10月24日 -
【Global Times】BRICS ‘will star on world stage’ in decade to come
Given a decade’s time, the emerging-market bloc of BRICS, which groups 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 and South Africa, could enjoy the same significance as that of the Group of 7 (G7), an expert on trade told the Global Times Monday.The G7 groups major advanced economies: Canada, France, Germany, Italy, Japan, the UK, and the US.As the eighth BRICS summit concluded in the Indian state of Goa on Sunday, the BRICS issued a joint declaration, saying they look to play a bigger role in and contribute more to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The year 2016 marks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BRICS cooperation mechanism. Speaking at the annual BRICS summit on Sunday,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loc over the past decade and said the BRICS cooperation platform has grown into an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with major influence and actively pushed forward the reform of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The five BRICS countries contributed more than half of global growth in the past 10 years, Xi noted.Chu Yin, a researcher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in Beijing, said the BRICS bloc will mature over the next decade to become a stage for non-Western economies."Now more or less out of the limelight, BRICS countries will equally share the world stage with G7 countries in 10 years. And China could very likely become a bridge between the world’s developed and emerging economies," Chu told the Global Times Monday.The next BRICS summit will be held in Xiamen, East China’s Fujian Province, in 2017."In the next 10 years, we will also see changes taking place among the BRICS nations, due to their differing level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ir roles in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Some countries, like China and India, are likely to continue down the path of high-speed growth while others, like South Africa and Brazil, could face more uncertainty," Chu said.Free trade deals among BRICS nations will make strides in the next decade, as a wave of anti-globalization sentiment affects the US and Europe, according to Chu. "For example, China’s cooperation with India under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could be seen as a remedy for th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anti-globalization moves," Chu said. He noted that in the emerging-market bloc, there ar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s among resource providers and processors as well as markets and capitals. The RCEP is a proposed free trade agreement that would cover the 10 member states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nd six other states that include China and India.The group won’t be exclusive, noted Chu, saying it could also expand to include other emerging countries such as Turkey, Pakistan and Indonesia.From Global Times, Oct 77, 2016
2016年10月24日 -
亚投行是中国抛弃WTO另起炉灶? 龙永图如是说
►中国是现有规则坚定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也是执行者,WTO就是中国愿意遵守全球规则的最好例证。►中国现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国和投资目的地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理所应当也要关注投资领域规则制定者的利益。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享受“入世”红利已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中国高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对外投资国。但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引发的新一轮保护主义,不同形式的区域协定兴起,英国脱欧等事件折射出的内顾倾向抬头,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 近日,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同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上表示,在此国际新格局下,不少人认为中国要“另起炉灶”,事实上中国愿意加入WTO并从中受益,非但不会颠覆现有秩序和规则体系,还会成为坚定的、负责任的建设性成员。 他认为,G20杭州峰会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积极推动在投资领域的规则指导原则并获得大家的认可,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不应总将国际间的经贸现象政治化。以下根据其发言整理: 全球治理也是讲全球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全球规则制定、修改和完善。目前现有的全球机构,有些是常设机构,比如世界银行、WTO,还有一些是非常设的对话机构,包括G20、APEC,这些机构并不是制定规则,而是为制定规则做各方面的准备,制定一些规则体系的指导性原则。 大家讨论全球治理的时候,在经济领域扮演的角色,还应进一步丰富全球治理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制定修改完善全球规则;二是丰富制定规则的机构,执行机构的规则,还要有机构来监督实施。 对中国来讲,在规则问题上也有几个判断和观点。中国是现有规则坚定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也是执行者,WTO就是中国愿意遵守全球规则的最好例证。花了15年时间就是要加入这套全球既定的规则贸易体系,参加谈判的人很清楚,当年很多人都不同意,为什么我们要戴上这个枷锁,为什么要用这个套。 后来经过长期沟通,不参与这个体系就得不到全球包括政府和商业界的信任,而信任在国际经济贸易当中是最重要的,只有承诺遵守规则才可能在国际经济贸易的交往中得到信任,只有成为被信任的一员,才可能成为在全球经济贸易中迅速发展的一员。 中国加入WTO承诺遵守这一规则后,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遵守了规则,承诺国民待遇,承诺开放市场,我们的外贸以22%的速度在过去十几年发展,还有大量的外资进来。所以事实证明,中国加入WTO正是中国愿意遵守全球规则的最好例证。中国从遵守国际规则中也确实获得了利益,但我们也会继续遵守全球规则,成为全球规则最好的参与者和执行者,这也是中国入世15周年对全球来讲很重要的一点。 中国崛起后,有相当一部分人质疑中国是不是要“另起炉灶”,是不是要把全世界的规则体系搞乱,当然不会。中国花了15年加入这个规则而且得到了好处,为什么要颠覆现有的规则和秩序?中国要成为负责任的建设性成员,这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也非常重要。 做“加法”,不做“减法” 但是也要看到规则在不断的变化着,全球新的经济现象也会不断出现。比如十年前国际电子商务发展没有现在这么快,全球新技术发展也没有现在这么快,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大家形成了一些新的共识,这在十几年前都没有过,所以现在我们是需要不断制定新规则的。 在规则问题上,我们总的原则是愿意参与做“加法”,基本不做“减法”。我们不会把这些现有的规则去掉,不会按照中国利益,按照中国现有的发展水平甚至意识形态来挑选哪些规则我执行、哪些规则我不执行,规则就是规则,这一条也很明显。 但我们可以做“加法”,因为我们不做“加法”,不对全球新的治理体系做最新的建设性意见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实际上在全球经济体系中还有很多领域根本没有规则,只有一些惯例、先例、律师和案例来规范,根本没有清晰的规则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也是需要制定全球很多领域的新的规则体系,这点在投资领域就非常明显。 这次杭州G20峰会,中国积极推动在投资领域的规则指导原则并且获得大家的认可,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当然G20不是中国一家来起作用,但中国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会做一些引领。中国现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国和投资目的地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理所应当也要关注投资领域规则制定者的利益。 做“加法”,现有的国际机构,比如世界贸易组织在多少回合后一直没有大的进展,这时候有很多新的全球贸易规则就成了空白。在这样的情况下,像美国和其他国家搞起来的TPP,我们认为是建设性的。因为到目前还没有制定这方面的规则,如果你也不让其他国家来制定,这也说不过去,中国愿意这样做。所以,我们不认为TPP是针对中国的,对于做“加法”,我们都会采取开放的态度。 建亚投行“合情合理” 还有从结构来讲,世界银行也好,亚洲开发银行也好,资金已经不能满足全世界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世行的钱很有限,两行的钱也很有限,中国搞亚投行又有什么可非议?这是建设性的,是做“加法”的。 我们并没有想建立一个新的世界银行,我们还是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重要的成员,也是建设性的成员。只是因为现在钱不够,大家又都愿意,所以我们就愿意,包括金砖银行和其他一些银行,都是为了补充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不足。这正是在做“加法”,有些国际机构满足不了现有的需求。 所以,中国愿意在过去没有国际规则,或者一些国际规则还不完善的地方往前走两步,并不是要推翻和颠覆现有的国际规则,这一点是合情合理的。 不应把国际经贸现象政治化 关于一些反倾销案例,打官司,并不是被人家告就是坏事。被人家告恰恰提醒你在这方面有问题,通过律师或通过WTO,我们败了我们就接受,也有胜的时候,互有输赢,这都是国际贸易间的正常现象,不要把它政治化。 所以,看到美国、中国、印度都是被人家告最多的国家之一,我们的贸易量大,当然被告得多。马尔代夫谁去告?这很正常。再加上你的规则上还有很多问题,中国那么多企业不是每个企业都做得很好,反倾销也不是只针对中国,而是针对中国的某些企业,所以不要把它政治化。 中美要建立“命运共同体” 中国和美国在制定新的全球规则和新的全球治理方面应合作起来,碰撞起来,这一点我是非常赞成的。因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都在反映不同阶段国家的要求和诉求,这两个国家发挥重要作用和关键作用,是历史的选择。 这次G20杭州峰会,中国发挥的作用大家还是很支持的,因为中国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了。中美两国元首在G20杭州峰会中一起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巴黎协议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但要说还要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中国和美国有很多共同利益,现在我们也提出要建立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就是利益共同体,只有利益共同了,才有共同的利益,有了共同的利益才可能制定相似的规则,在制定规则方面才会有很多共同点。 所以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中还有很大的合作潜力,美国大选不管谁当选,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两国间5600亿的贸易量,上千亿美元的相互投资,这些基本面是谁也改变不了的,所以我相信,中美两国在全球化治理方面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文章选自一条财经,2016年10月20日
2016年10月24日 -
【Xinhua】China not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game rules changer, improver instead: scholars
BEIJING, Oct. 19 (Xinhua) -- China is not seeking to change the rules of the game, known as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but is striving to improve the current, outdated system, scholars pointed out.To some western politicians and analysts, China is creating new mechanisms that counter, rather than support, current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processes. The fact of the matter is, conversely, the opposite, with measures, policies and projects designed by China to integrate harmoniously with the current system, said Scott Kennedy, deputy director of the U.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Freeman Chair in China Studies.China’s membership of and performance with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s one example of its commitment to cooperation, Kennedy said at a recent seminar held by the think-tank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 (CCG). The seminar focused on emerging issues brought about by globalization, as 2016 was the 15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accession into WTO.The rules of the game are not set in stone, and for many sectors such as monetary policies, are conspicuous by their absence, therefore, there should be room for discussion and improvement, and China should advocate reforms within the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mechanism to address existing problems, Kennedy added.The global economy is changing rapidly and it is practical to adjust the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mechanism in response to these emerging trends, said Long Yongtu, CCG chairman and chief negotiator for China’s WTO entry.China wants to play a constructive role within the existing framework instead of diluting old ones, Long added, ci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s a way to support other multilate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aced with growing global financing demands.Former Chinese government coordinator for G20 and CCG advisor He Yafei suggested that China should draw wisdom from the country’s history and culture when proposing ways to improve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During the just-concluded G20 Hangzhou summit, China pushed for the issue of development in the front and center of the global macro policy framework. Moreover, China called on G20 trade ministers to push for more investment policy coordination.From Xinhua,2016-10-19
2016年10月24日 -
【一条财经】亚投行是中国抛弃WTO另起炉灶? 龙永图如是说
►中国是现有规则坚定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也是执行者,WTO就是中国愿意遵守全球规则的最好例证。►中国现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国和投资目的地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理所应当也要关注投资领域规则制定者的利益。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享受“入世”红利已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中国高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对外投资国。但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引发的新一轮保护主义,不同形式的区域协定兴起,英国脱欧等事件折射出的内顾倾向抬头,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 近日,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同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上表示,在此国际新格局下,不少人认为中国要“另起炉灶”,事实上中国愿意加入WTO并从中受益,非但不会颠覆现有秩序和规则体系,还会成为坚定的、负责任的建设性成员。 他认为,G20杭州峰会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积极推动在投资领域的规则指导原则并获得大家的认可,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不应总将国际间的经贸现象政治化。以下根据其发言整理: 全球治理也是讲全球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全球规则制定、修改和完善。目前现有的全球机构,有些是常设机构,比如世界银行、WTO,还有一些是非常设的对话机构,包括G20、APEC,这些机构并不是制定规则,而是为制定规则做各方面的准备,制定一些规则体系的指导性原则。 大家讨论全球治理的时候,在经济领域扮演的角色,还应进一步丰富全球治理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制定修改完善全球规则;二是丰富制定规则的机构,执行机构的规则,还要有机构来监督实施。 对中国来讲,在规则问题上也有几个判断和观点。中国是现有规则坚定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也是执行者,WTO就是中国愿意遵守全球规则的最好例证。花了15年时间就是要加入这套全球既定的规则贸易体系,参加谈判的人很清楚,当年很多人都不同意,为什么我们要戴上这个枷锁,为什么要用这个套。 后来经过长期沟通,不参与这个体系就得不到全球包括政府和商业界的信任,而信任在国际经济贸易当中是最重要的,只有承诺遵守规则才可能在国际经济贸易的交往中得到信任,只有成为被信任的一员,才可能成为在全球经济贸易中迅速发展的一员。 中国加入WTO承诺遵守这一规则后,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遵守了规则,承诺国民待遇,承诺开放市场,我们的外贸以22%的速度在过去十几年发展,还有大量的外资进来。所以事实证明,中国加入WTO正是中国愿意遵守全球规则的最好例证。中国从遵守国际规则中也确实获得了利益,但我们也会继续遵守全球规则,成为全球规则最好的参与者和执行者,这也是中国入世15周年对全球来讲很重要的一点。 中国崛起后,有相当一部分人质疑中国是不是要“另起炉灶”,是不是要把全世界的规则体系搞乱,当然不会。中国花了15年加入这个规则而且得到了好处,为什么要颠覆现有的规则和秩序?中国要成为负责任的建设性成员,这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也非常重要。 做“加法”,不做“减法” 但是也要看到规则在不断的变化着,全球新的经济现象也会不断出现。比如十年前国际电子商务发展没有现在这么快,全球新技术发展也没有现在这么快,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大家形成了一些新的共识,这在十几年前都没有过,所以现在我们是需要不断制定新规则的。 在规则问题上,我们总的原则是愿意参与做“加法”,基本不做“减法”。我们不会把这些现有的规则去掉,不会按照中国利益,按照中国现有的发展水平甚至意识形态来挑选哪些规则我执行、哪些规则我不执行,规则就是规则,这一条也很明显。 但我们可以做“加法”,因为我们不做“加法”,不对全球新的治理体系做最新的建设性意见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实际上在全球经济体系中还有很多领域根本没有规则,只有一些惯例、先例、律师和案例来规范,根本没有清晰的规则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也是需要制定全球很多领域的新的规则体系,这点在投资领域就非常明显。 这次杭州G20峰会,中国积极推动在投资领域的规则指导原则并且获得大家的认可,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当然G20不是中国一家来起作用,但中国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会做一些引领。中国现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国和投资目的地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理所应当也要关注投资领域规则制定者的利益。 做“加法”,现有的国际机构,比如世界贸易组织在多少回合后一直没有大的进展,这时候有很多新的全球贸易规则就成了空白。在这样的情况下,像美国和其他国家搞起来的TPP,我们认为是建设性的。因为到目前还没有制定这方面的规则,如果你也不让其他国家来制定,这也说不过去,中国愿意这样做。所以,我们不认为TPP是针对中国的,对于做“加法”,我们都会采取开放的态度。 建亚投行“合情合理” 还有从结构来讲,世界银行也好,亚洲开发银行也好,资金已经不能满足全世界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世行的钱很有限,两行的钱也很有限,中国搞亚投行又有什么可非议?这是建设性的,是做“加法”的。 我们并没有想建立一个新的世界银行,我们还是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重要的成员,也是建设性的成员。只是因为现在钱不够,大家又都愿意,所以我们就愿意,包括金砖银行和其他一些银行,都是为了补充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不足。这正是在做“加法”,有些国际机构满足不了现有的需求。 所以,中国愿意在过去没有国际规则,或者一些国际规则还不完善的地方往前走两步,并不是要推翻和颠覆现有的国际规则,这一点是合情合理的。 不应把国际经贸现象政治化 关于一些反倾销案例,打官司,并不是被人家告就是坏事。被人家告恰恰提醒你在这方面有问题,通过律师或通过WTO,我们败了我们就接受,也有胜的时候,互有输赢,这都是国际贸易间的正常现象,不要把它政治化。 所以,看到美国、中国、印度都是被人家告最多的国家之一,我们的贸易量大,当然被告得多。马尔代夫谁去告?这很正常。再加上你的规则上还有很多问题,中国那么多企业不是每个企业都做得很好,反倾销也不是只针对中国,而是针对中国的某些企业,所以不要把它政治化。 中美要建立“命运共同体” 中国和美国在制定新的全球规则和新的全球治理方面应合作起来,碰撞起来,这一点我是非常赞成的。因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都在反映不同阶段国家的要求和诉求,这两个国家发挥重要作用和关键作用,是历史的选择。 这次G20杭州峰会,中国发挥的作用大家还是很支持的,因为中国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了。中美两国元首在G20杭州峰会中一起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巴黎协议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但要说还要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中国和美国有很多共同利益,现在我们也提出要建立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就是利益共同体,只有利益共同了,才有共同的利益,有了共同的利益才可能制定相似的规则,在制定规则方面才会有很多共同点。 所以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中还有很大的合作潜力,美国大选不管谁当选,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两国间5600亿的贸易量,上千亿美元的相互投资,这些基本面是谁也改变不了的,所以我相信,中美两国在全球化治理方面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文章选自一条财经,2016年10月20日
2016年10月24日 -
【论道】聚焦全球化 新一轮挑战
2016年10月20日晚贵州卫视《论道》栏目播出《聚焦全球化 新一轮挑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就有关全球化的诸多问题发表看法。文章选自《论道》,2016年10月20日
2016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