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永年:特朗普为什么赢,他将把美国带向何处?
专家简介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编者按美国大选结果终于出炉,特朗普赢得了选举。实际上,特朗普在今年美国大选中的意外崛起,令美国(甚至整个西方)精英阶层一片愕然。当特朗普刚刚开始加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竞选时,没有人认为他是认真的;之后特朗普一次又一次地闯关向前推进时,也没有多少美国精英相信,特朗普可以走到今天的这一步。当他们意识到今天的特朗普已经势不可挡时,才醒悟过来,意识到美国民主竟然也能产生这样一个他们所不能接受的候选人。郑永年教授指出,这次的美国大选犹如英国脱欧在美国的重演。美国的精英层欺骗了自己。这场选举可以看做是美国的社会革命,这场社会革命能否导致政治革命则是关键。以下是IPP学术讨论会的文字实录。社会科学面临死亡IPP执行主编李明波: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后英美舆论一片哗然,您对这个结果感到意外吗? 郑永年:这个问题应该我向你们提出来。我觉得如果你们感到意外的话,那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了。我从来不觉得这是意外。我以前也谈过如果特朗普这次不赢,四年后共和党会赢得更漂亮。尤其是英国脱欧公投成功之后以后,如果我们对特朗普的获胜还感觉到意外,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了。谁对今天的选举结果感到意外?特朗普的支持者肯定不觉得意外。美国的既得利益者觉得非常惊讶,资本会觉得惊讶,美国整个知识界会觉得很惊讶。为什么?我觉得所有的美国既得利益者,或者说全世界的既得利益者,现在都是皇帝的新衣。所有的既得利益都脱离现实,脱离社会。不过,他们是自己做了一件皇帝的新衣,只有自己相信自己。资本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资本太自私自利了,就看不到本质性的问题。知识分子更糟糕。我觉得当代社会科学面临死亡的状态;要么死亡,要么重生;如果以后不能重新改造自身,就会和现实毫不相关。在这件事情上,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更应当感觉到害羞。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忙于反对特朗普,包括一大堆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干什么呢?他们也都在搞政治活动,联名反对特朗普。但是大家没有时间去反思社会根本的问题。现在整个社会科学、知识分子的心态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中国也是一样。大家很难看到社会真实的一面,大家拼命说话,去参与政治,而不是认真地去研究问题。这样,大家自然就没有判断能力。 当你用一个特定的意识形态,或者从特定的利益或者权力视角来看问题的话,你肯定会失败。所以这次谁赢了?当然,特朗普赢了,支持特朗普的人赢了。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会赢。但是权力输了,资本输了,知识输了。所以如果你们感觉惊讶,你们就要反思了。为什么要做出克林顿会赢这样的预判?尤其是英国脱欧以后,我写了很多篇文章说明民主世界在发生什么。时势造英雄,特朗普是时势的产物。大家都没去分析时势。我觉得,对于我们做政策分析的人,这次失败的预判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研究,研究为什么预判错误。 那些认为特朗普会输的人,他们所持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是从利益出发?从权利出发?还是从特定的意识形态出发?这不仅仅是美国的现象,欧洲也是一样,甚至中国也是一样。权力、利益和知识结合在一起,大家变得很自私。自私了就有局限性,但不到大局。简单地说,就是大家都为自己做了一件皇帝的新衣,自己骗自己。今天世界,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需要我们深刻反思。 大众民主制度的危机 IPP执行院长杨沐教授:郑老师,按照您刚才的逻辑,是否可以说这次选举本身就是美国民主制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一个结果?不能说特朗普普的胜利是民主的失败,当然也不能简单的说是民主的胜利。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大众民主称为民粹主义,是不是不合适,我们仍然应称之为民主? 郑永年:这次特朗普的胜利可以说是选票的胜利,是大众民主的胜利。我们首先要意识到,民主有不同版本的民主。这是现代、当代的版本——大众民主的胜利。民粹主义里面,个人要素很重要。例如希拉里·克林顿,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漂亮,都很完美,但漂亮言语背后的希拉里本质上就是一个政客。从一开始,特朗普和希拉里两个人之间的玩法就决定了特朗普会赢。希拉里玩的是西方那一套马基雅维利主义,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漂亮,但大家都知道她的话就是一个久经考验的政客所说的,有什么可行度呢?没什么是可行的。老百姓不愿意听这些了。只有那些认同她的人、从特定意识形态看她的人、恐惧特朗普当选会损害自己利益的人才认同她。 特朗普呢?有的时候他像个落水狗被人打,但是很多美国人就觉得他特别像美国人,“像我们自己”。他以前没有任何的从政经验,对很多美国人来说,他就是“我们”。希拉里玩马基雅维利主义玩得太过分了,老百姓反而不信。邮件门就是这样。希拉里因为用私人电脑处理国务,这危害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她是可以被起诉的,但是因为既得利益不喜欢特朗普,所以就“原谅了”希拉里。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大选民主党又把普京和俄罗斯牵涉进来,以此攻击特朗普。但这些跟一般的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呢?对老百姓来说,真正的国家安全有几个人会去关心呢?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现实生活。 可见,主流的那些东西,无论是既得利益者、白宫、共和党、媒体、民主党,他们所要传达的信息根本很难传达到特朗普的支持者那里,或者传达到那些摇摆不定的人那里。因为他们已经有自己的主见和决定了。 还有一个因素特别重要,那就是社交媒体。上次我跟莫道明先生讨论二次元、三次元时说过,今天西方的政党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特朗普现象首先是一个社交媒体现象。特朗普这次可以说只是借用了“共和党”这个名字,并且共和党也是很不愿意借给他的。大部分的共和党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也都反对他、嘲笑他,把他当成一个笑料。他所依靠的就是社交媒体。美国的年青一代,很少去看CNN,New York Times等主流媒体,大都看社交媒体。大家已经不信任现存体制了。这次选举很难说是传统上民主党跟共和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体制内外的对决,就如英国的公投。 我注意到,在特朗普侮辱妇女的丑闻爆出之后,共和党领袖公开反对他。特朗普就表示:共和党都反对我了,我反而轻松了。在此之前,特朗普还要顾及到共和党,还要和共和党的既得利益者们合作。当他发现共和党都在反对他的时候,他反而很轻松。这为他操纵民粹主义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特朗普的胜利就是大众民主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的产物。在大众民主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已经暴露出深刻的矛盾。我把这次美国选举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革命相比较。当时的西方民主也经历了巨大的危机。在社会主义运动时候,西方民主发生了巨大的转型。任何制度不会像福山从前所说的会出现“历史的终结”的阶段;相反,任何制度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进行重大的调整。 现在已经到了调整大众民主制度的时候了。特朗普当选,会引发美国乃至西方巨大的社会政治变化。历史都是这样的。中国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然“三十年”是太短了一些。不过,任何一个制度,无论是民主还是专制,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蜕变。以前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早就说得很清楚,没有一个完美的制度,任何一个制度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蜕变。我想美国的民主,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它是最理想的民主,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竞选言论不会转为政策IPP研究助理德新健:郑教授,您认为特朗普这个人、他的竞选言论和政策,以及他未来就职后的政治行动,这三者之间会有多少的一致性?就特朗普这个人而言,他自己也说过,他是一个生意人,他懂得如何做生意。未来他就职以后,会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其竞选期间那些比较极端的言论或政策?还是,那些言论和政策更多的只是一种取胜的策略和吸引眼球的噱头,未来他会调整得更“正常”? 郑永年:首先,特朗普一直是商人,不是政治人物。如果你认为特朗普赢得大选是因为他的政策,那你就错了。特朗普毫无政策,他完全是在打一场选战,是在搞一场社会革命。在竞选期间,他并不需要拿出一套政策来说明他要改善这个制度,他只是想获得权力,总统的位置。所以你如果按照政策来预测他,肯定会错误。他现在只是发动了一场社会革命。像他所说的那些口号,例如“build a wall”,只是个口头禅,让他的支持者记住,而不是政策!很多人都把它视为是政策。他的那些竞选言论会是政策吗?肯定不是。他所从事的是体制外对体制内的一次反叛。这一点就像英国的脱欧公投。 特朗普的支持者在投票时,他们相信特朗普的任何政策吗?也不是。他们只想要阻止既得利益者,推翻既得利益。他和支持者没有其他的目标,他们也不需要其他的目标。这导致了很多人判断失误。以前总统选举都是不同候选人的不同政策之间的竞争,这次完全不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说,这是英国脱欧在美国的重演的原因。这些人不需要政策。特朗普的胜利,就是平民、底层不满意体制的人对既得利益的一次惩罚。很多人正是因为把特朗普的言论视为政策,所以判断他会输。 再者,特朗普竞选时的言论未来会转化成政策吗?我认为不会。现在的美国社会严重分化,基本上是50%对50%。未来四年特朗普面对的将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美国社会。大家也看到了,这一次美国竞选已经产生了诸多暴力,特朗普应该会首先把美国社会的情绪制止住,稳定社会。没有这一条件,特朗普什么都做不了。 特朗普也不会那么蠢,去挑衅另一半反对他的人。就算他稳定下来后,美国民主制度的制衡机制(例如三权分立)对他也是一个巨大的约束。王赓武教授说过了,民主是世界上最保守的政体,谁都可以说话,但是谁都做不了事情。你看台湾当局就是如此:马英九做不了什么,现在蔡英文也是什么事都做不了。美国、日本、欧洲,所有的民主都是这样。 特朗普不会破坏民主体制 IPP执行院长杨沐教授:郑老师,刚才新健的问题跟您的回答是不是包含了一种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希望未来的特朗普政权还是在民主的框架中运作?但是有没有可能,特朗普会破坏这个民主框架?我们看,现在整个美国参众两院,都是共和党占多数,所以共和党控制着政治权力和立法权力,所以在这种情势下,未来的美国民主体制是不是有可能会有所破坏? 郑永年:这种担心是有的,但也不是很有必要。首先,现在全世界的确很多国家都有集权的情况,不过我觉得美国民主还是不一样。俄罗斯等国家是从以前的帝国政治转型而来,政治永远是高度的集权,权力的运作是自上而下;并且是先有国家,再有社会,国家有高强度的权力来控制社会。但是,美国的这个体制就像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美国民主》中所说的,它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体制,分权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并且它是先有社会,后有国家。所以,美国的国家权力还是很弱的,是白宫听华尔街,而不是反过来。再者,美国的民主是反抗专制、反抗暴政过程中产生的,美国人有强大的革命精神。也很重要的是美国的中央地方关系。如果出现你说的联邦层面发生高度集权的这种情况,我想说不定很多州会闹独立。 冷战期间,美国发生过麦卡锡主义,对付和反对美国的“共产主义”因素。不过,现在美国并没有面临这种情况,冷战那样的局面已经不再。 底层不满既得利益者 IPP研究助理张骏:既然川普当选不会瓦解美国的民主制度,不会带来宪政危机,那美国民主出了什么问题呢?是不是这一切都是美国民主可接受的范围内的东西呢? 郑永年:美国的中产阶级规模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70%多下降到现在的50%还不到,这个格局的确非常危险。实际上,奥巴马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一上台就想搞社会主义,搞医疗改革。但是,奥巴马的改革并不彻底,意识形态很明显。并且,奥巴马最后也是被资本所收买,搞TPP等,在很多老百姓中间造成了非常负面的效应。因为TPP完全是资本主导的,在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框架下进行的。 为什么大家不投票给希拉里?很简单,因为希拉里完全是资本的代言人。现在的情况是资本坐大,资本与政府结合在一起。特朗普如果要改变现在的情况,就必须使政府在资本和社会之间有一个比较中立的立场,政府不能完全跟资本走在一起。现在资本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社会越来越弱化。你说的宪政结构和社会结构,我想这还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因为现在面临的问题首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要转化成一个宪政问题,路途还是很遥远。 从美国民众现在的态度来观察,他们并不认为美国的宪政出现了问题。他们主要认为是现存制度和既得利益不够开放,资本完全把权力给垄断了。这需要我们反思。一方面是大众民主,是一人一票。那么,为什么在一人一票的情况下,政客还是会脱离社会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过,这个问题从历史上来看并不难以理解。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很多社会政策,大部分都是西方专制时代产生的,例如德国的社会保障政策、法国的教育政策、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等。很多都是以前的资本有产阶级为了防止社会革命而进行妥协的结果,是非常保守的政策。不过,民主制度产生以后,确实改善了这种情况,福利制度开始偏向于社会。今天,福利社会就面临过度福利的现象。 特朗普的政策如何呢?我说他竞选过程中所说的并不是政策,这是因为他的政策语言根本就不连贯。如何让美国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好处?这就离不开发展经济,继续推动自由贸易。特朗普必须做的是重新使得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力三者之间的平衡。如何重新达到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三者的平衡?这种平衡能否在现有的美国宪政框架下再一次实现?我想可能性是有的。但政府必须要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现在面临的社会问题,首先是因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就是这些社会结构的变化影响到了这次选举,并开始对政治产生影响。那么下一步,政治如何反过来影响社会结构呢?我想这是特朗普需要考虑的。如果他不能做到这三者的平衡,而是简单地把社会问题归结于黑人、墨西哥人和自由贸易,他就大错特错了。 在另一个层面,从1980年代开始盛行的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它的形式确实需要有所变化。1980年代之后,全球化完全有利于少数资本。这在中国香港、台湾和大陆本身都看得非常明显。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如果不改变这个情况,特朗普很难有所成就。我也想起来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它们的代言人和实践者也都是大企业家,就像特朗普那样。因此,也不要低估特朗普。他毕竟是个商人,从企业家的角度说不定能够做出一些成绩了。真的要解决社会矛盾,企业家的见识也是不可缺少的。美国的政治人物,就象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变成了专业的政治人物,他们本身就是强大的利益集团。为什么共和党和民主党都反对特朗普?因为特朗普不是体制的一部分。也正因为特朗普不是体制的一部分,大众把希望放在他身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面临革命IPP执行主编李明波:特朗普当选对未来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有什么影响?现在看起来,特朗普很可能要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做一个大的调整了。 郑永年:特朗普的当选对外交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他对内政的影响。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导致总统对国家内部的影响权力其实并不是很大,因为有太多的制约。但是美国总统在外交上有相当大的权力。特朗普在外交上可以做很多事情。 如果特朗普在内部可以促动一场社会革命,那么在外部完全可以促动一场地缘政治革命。这场革命不完全是因为特朗普个人的因素,也不完全是因为他作为总统拥有巨大的外交权力,而是因为美国的客观因素。美国本身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强国,但很多客观因素已经不允许美国的外交政策像现在这样进行下去了。二战以后,美国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方面都强大,是一个全方位的大国。但到现在为止,美国只是军事最强大的国家。尽管美国还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它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强大了。这些客观因素会促动一系列的地缘政治的大变化。 首先,美国在东亚方面的政策变化会比较大,美国会慢慢地“退出东亚”,至少不会进行像奥巴马和克林顿所做的“重返亚洲”。当然这个退出来,也不会一下子就退出去。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还是很大,会以某种方式退出来。比方说,美国会与中国合作的方式,和中国共治,但不会像奥巴马政府那样跟中国对抗,搞恶性竞争的关系。美国可能从某些方面,如在亚太地区向中国分享权力空间,但是需要中国共同承担责任,防止中国搭便车。 特朗普对盟友的支持也会逐渐减少。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日本,日本已经没有机会成为一流大国了。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在今后十年二十年很难办,它既不能完全靠向美国,同时又对中国非常担心。所以,日本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犹豫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如果平衡外交搞得好,它在两边都收获一点。但如果搞不好,就会比较麻烦。日本既不会附庸于中国,美国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对待它。 特朗普的当选对东南亚的影响也很大,因为美国对东南亚国家很重要。在东南亚,美国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平衡作用。 特朗普的当选对俄罗斯的影响更不容忽视。如果美国逐渐从全世界退出来,俄罗斯就会再次成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历史上,俄罗斯在搞地缘政治方面是一流的,不亚于美国。俄罗斯首先会占领美国退出所产生的地缘政治空间,比如说中东。第二,俄罗斯可能会对周边小国家动心。第三,俄罗斯会与北约发生矛盾。这些对中国影响会很大。不像一些中国学者所说的那样,中国和俄罗斯可以结成联盟。我的判断恰恰相反,中国和欧洲之间会达成某些比较友好的关系来对付俄罗斯。在美国力不从心之后,俄罗斯和中国的矛盾会暴露出来,例如和中国产生地缘政治冲突。 俄罗斯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跟美国一样有着帝国扩张的传统。中国和欧洲国家反而会比较友好,因为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没有任何地缘政治的冲突,所有的大都是经贸方面的关系。中国跟东欧、中欧现在有“16+1”的机制。西欧对这个机制是非常担心的,担心这个机制是否会分化欧盟,但如果到了俄罗斯成为欧盟的主要敌人的时候,欧盟和中国的关系反而会更好。 特朗普当选对中国的影响最大。中国不能有错误的判断,以为美国衰落了。实际上,中国没必要将美国排斥出亚太地区。中国还是需要美国在维持世界和平方面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的。即使特朗普对中国并不友好,他也会愿意同中国进行利益交换。 中国在近代被帝国主义打败,失去了自己传统的地缘政治影响范围,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南海地区等。现在,随着中国的崛起,其地缘政治影响力肯定是扩展了,这是毫无疑问的。哪怕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只能保持在5%、6%,中国仍然会变成世界上强大的经济体。东南亚很多国家都会慢慢向中国靠拢。最近大家注意到了,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都在调整他们同中国的关系,更不用说老挝、柬埔寨、泰国等这些国家了。但这个调整的时间会比较长。 中国的这种地缘政治影响,对本区域国家的政治体制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过去,东亚地区的政治体制可以说是西方地缘政治影响力向本区域延伸的结果。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首当其冲的便是香港。香港未来的“一国两制”制度,可能就逐渐趋向“一国”而非“两制”。同样,台湾的体制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中国应该非常理性地重视这个重大变化。这或许会给中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带来一个重大契机。从经济角度看,大陆和台湾的经济已经一体化,台湾经济已经不可能脱离大陆了。蔡英文上台后,不承认“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立即面临困难。中国大陆其实没采取什么手段,只是中国大陆的旅游人数下降了,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就已经非常明显了。如果大陆的政策手段再多一点,台湾经济面临的压力就会更大。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有可能的。 尽管东南亚一些国家会慢慢向中国调整,但这不是说中国会改变它们的政体。不过,它们会逐渐调试自己,和中国的政体共存。亚洲本来就是“和而不同”,不同的政体如何在缺少一个像美国那样强大外力的影响下,找到一个大家共同发展的模式。 不要紧张特朗普的贸易战 IPP研究助理李玲:中国是否要为美国接下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做好准备? 郑永年:我们不能把特朗普竞选时说的话当成是政策,选举语言与政策之间的距离还是非常大的。我的基本判断,美国接下来需要调整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方式。我并不相信美国真的要在墨西哥边境线上建一个巨大的城墙,也不认为美国这个国家会真的关起门来。美国这个国家的强大就是因为它的开放。美国如果关起门来,其衰落得会更快。这不是特朗普的本意,特朗普的目标是要让美国更强大。 特朗普最多是要修改自由贸易,而不是废除自由贸易。中美之间的贸易接下来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并不是说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全球化就会停止。很多人说美国有孤立主义的传统。我的理解是,1890年之前,美国实行孤立主义,但它并没有自己关起门来,而是在周边扩张。只不过对整个世界事务而言,当时的美国是实行孤立主义的。 美国的利益遍布全世界。现在美国要调整其维护自己在世界各个地方利益的方式,而不是把自己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全部撤回来。即便特朗普真想要把美国的利益从全世界撤回来,他也是做不到的。任何一任美国总统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白宫控制不了华尔街,控制不了美国的企业。美国的政治逻辑和经济逻辑是两码事,政治和经济的关联不是那么紧密的。美国经济在短期内当然会受到特朗普新政策的影响,但从长远看影响不会那么巨大。 像TPP这种受资本主导的协议,国会通过就很难。奥巴马任期内一直在推动TPP,但现在TPP肯定要胎死腹中了。TPP没有了,但另外一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又要开始了。我估计特朗普上台后会强调双边的自由贸易,就是美国和一些大的经济体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议。中国在很多场合也是强调双边的自由贸易。双边的自由贸易比较容易实现公平。所以中国不用太过于担心。朝鲜半岛局势面临大变IPP研究助理李玲:特朗普当选后,美国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政策会如何调整? 郑永年:美国会减少对日本的支持,日本可能要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摇摆。未来美国对日本的支持不会那么大了。 接下来,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最重要的变化将是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到现在为止,中国和美国都认为,朝鲜不应该拥有核武器。但分歧是中国认为朝鲜核问题是美国的问题,而非自己的问题。如果美国逐渐减少在朝鲜半岛的存在,美国和韩国的同盟关系发生变化的话,萨德导弹的部署问题也会悬了。这样的变化对中国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美国慢慢减少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影响,中国不得不把朝鲜核问题看成是自己的问题。中国就不得不承担起朝鲜无核化的责任,这对中国是巨大的考验。文章选自IPP评论,2016年11月10日
2016年11月11日 -
王辉耀:特朗普当选,如何在挑战中把握新的机遇
文 |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经贸是中美两国共同利益交集最多的领域,也是两国通过双边合作和管控分歧获得切实利益、实现互利的领域。特朗普当选新任总统后,需要代表国家意志,考虑整体社会利益,而不是完全按照竞选时的主张施政。 当地时间11月8日晚,2016年美国大选结果公布,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出乎此前众多专业人士的预料,甚至有评论认为此结果是今年的又一大“黑天鹅事件”。由于近期世界范围内所谓“逆全球化”的现象此起彼伏,特朗普又在竞选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具有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反移民色彩的主张与口号,其当选美国总统令不少人担忧下一步中美关系和全球化进程的走向。但是在我看来,特朗普的当选在给中美关系和全球化进程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美国总统大选和政治体系的一些基本背景。一是通过以往历次美国总统大选的经验来看,竞选时的口号和主张不等于执政政策。正如里根在总统选举时说要升级同台湾的关系,但当选之后态度发生很大改变,在其任职期间,美国与中国建立了良好关系;克林顿在总统选举时提出中国的人权问题,但当选后促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二是美国总统大选的同时也在选举新的国会,国会能够对总统的权力构成限制,包括各种预算和重要的政策。三是美国是联邦制国家,50个州各自有独立的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所以,特朗普当选新任总统后,需要代表国家意志,考虑整体社会利益,而不是完全按照竞选时的主张施政。 特朗普当选带来的挑战,目前主要是一定时期内美国相关政策的不确定性、双边关系的磨合,以及可能对全球化进程产生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这些问题可以在中美两国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上,通过管控分歧,加强全方位、多层次的对话与合作得以解决。 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贸易总量占世界五分之一。经贸是中美两国共同利益交集最多的领域,也是两国通过双边合作和管控分歧获得切实利益、实现互利的领域。自中美建交以来,从建交之初的不足25亿美元到2014年的5551亿美元,中美双边贸易额30多年来增长了200多倍,2015年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美双边贸易额和双向投资存量的高速增长,促进了两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而并非片面地说对华逆差造成了美国的低就业和经济增长放缓。实际上,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是加工贸易,而该领域大多数企业是外商投资企业,例如苹果在华组装手机再输入美国市场,沃尔玛在中国采购大量价廉物美的产品满足美国民众生活需要,这些既有利于美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也有助于避免当地的通货膨胀。此外中国每年有约50万学生出国留学,中国是美国第二大移民来源国,中美之间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员交流,两国间的合作具有很大的集成效应。 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2014年两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7.8%和15.3%,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两国共同肩负着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的重要责任。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化进入经济治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经济阵营的对立趋势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中美两国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实际受益者,应该坚定地支持和引领全球化发展,共同促进世界各国的包容性增长。 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G20提振世界经济的中国方案的关键组成部分。现在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谈判双重受阻、压力增大,新一届美国政府将面临新的体验和新的思路,尽管特朗普此前也声明反对TPP这一构想,预计其就任总统后也将变相提出TPP的实质内容。在此背景下,中国获得了很好的机会,可以高姿态地提出新的更大范围的多边贸易投资协定。 中国应准备好新的替代方案,发起设立更加宏大的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区(FTAAP)多边贸易机制,将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中国支持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衔接在一起,以涵盖TPP和RCEP两个多边机制下的所有成员国家,引领和推动新的、更大范围的贸易投资合作,让所有的亚太地区国家都能从中受益,并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此外,中国还可以藉特朗普就任后的契机,邀请美国加入亚投行,推动更大范围的共商共享共建,促进中美关系的更大进展。
2016年11月10日 -
俞敏洪:真正的核心素养无法通过考试来衡量
图片源自网络俞敏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人民网北京11月7日电 (孙竞)近日,在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2016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上,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表示,只有考核机制改变了,才能真正改变方向。 在俞敏洪看来,核心素养包括很多方面的要素,审美能力、情感能力、同情心等都是重要部分。如果一个人从小能够在教育的带领下懂得欣赏优美的文字,培养对生命的热爱,培养自律和遵纪守法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是核心素养的意义。真正的核心素养还来自于孩子们可以共同在一起,能够互相合作,懂得尊重别人,理解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概念。但是这些素养,并不能通过考试来衡量。 然而在目前的考核机制下,学校和老师一切以分数为标准,每个学生都希望考上北大清华。中国最精英的孩子通过最努力的方法进入最好的大学,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我和北大心理学教授讨论北大学生问题的时候,他说大概30%左右的学生有心理问题或者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每年想要自杀的不在少数。”在俞敏洪看来,这是一个大失败。 “我们的孩子之所以变得压抑,就是因为被限制在了人生的窄窄小道上,走完这条小道走到北大清华,突然发现前面就是汪洋大海,自己根本游不过去。”俞敏洪说。文章选自人民网,2016年11月7日
2016年11月9日 -
【侨报网】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
【侨报特约记者张星星11月7日北京报道】“华侨华人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是7日出席华侨大学新书发布会学者的共识。如何发挥华人华侨的独特优势,怎样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焦点。 华侨大学联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以下简称CCG)当日在北京发布了新书《搭桥引路: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书籍重点介绍华侨华人在各国的境遇及发展情况,强调了“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华侨华人在双边往来中,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并指出中国与华侨华人所在国,发展双边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与会专家认为,华人华侨是连接中国与所在国的天然桥梁与纽带,中国或需要有一些政策突破,吸引更多华侨华人,为“一带一路”建设献智献力。 连接中国与所在国的天然桥梁与纽带 华侨大学副校长曾路说,“华侨华人群体具有连接祖(籍)国与所在国的桥梁和纽带的特殊性,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全世界6000多万华侨华人中,有逾4000多万人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主要覆盖区亚洲是华侨华人传统聚居区,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全球华侨华人最为集中,约有3000万人。 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干部学校副校长赵健认为,华侨华人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仍然有很大的潜力。他们不仅人数很多,经济力量相对也比较强,在当地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据估算,“一带一路”主要覆盖区的亚洲华商经济实力,占世界华商经济的2/3以上,世界华商500强中约1/3分布在东盟各国。在许多国家中,华商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除了经济领域的影响,赵健认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更多地强调,要发挥华侨华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战略作用。这本新书为怎么发挥这个作用提供了一些初步的答案。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龙登高教授表示, “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存在着潜在的政治风险以及宗教与文化冲突形成的风险。华侨华人既了解中国,也熟悉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状况;既熟练掌握中国及所在国的语言系统,又了解两国文化环境和民众心理差异,是连接中国与所在国的“天然桥梁和纽带”,在传播中国文化、向世界说明中国、推动民间交流、化解偏见、降低风险等方面,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吸引更多华侨华人献智献力 “中国最缺的不是资本和项目,而是人才和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赵磊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目前的短板还是在人才。中国可以吸引更多华侨华人参与其中。 三年前“一带一路”建设,大多数还是工程、机械、项目等的“硬联通”。赵磊表示,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力点是要实现民心或人心等的“软连通”,华侨华人不仅可以是润滑剂、融合剂,也可以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一带一路’建设最重要的是民心相通或者人心相通。” CCG主任王辉耀也认为, “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最重要的人才资源,就是华侨华人。 改革开放,中国引进外资,70%是华人华侨或是者通过他们引进的。中国现在走出去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也是要依靠华侨华人。王辉耀认为,“依靠华侨华人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王辉耀介绍,CCG近期的研究发现,印度对海外侨民实行的是普惠制的,在凝聚海外民心方面做得很好,对中国或有借鉴意义。他举例说,印度给海外一千多万印侨,办理了海外印度侨民证,拿到证就可以免费回印度,就可以享受印度所有的待遇,这是非常得人心的一个政策。 “如何让华人华侨更多的参与,怎样更多的凝聚海外华人华侨的民心,可能我们也需要有一些政策和突破。”王辉耀说。文章选自侨报网,2016年11月7日
2016年11月9日 -
宗庆后:制造业是立国之本
宗庆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大力发展制造业,扶持实体经济,一直是中国官方文件和高层讲话中强调的关键词。中央政府也一直在努力采取措施,来降低企业成本、减少行政审批等等。 但宗庆后认为,这些政策的具体落实还不够。他说“全国的土地都被国土资源部定了价,现在工业用地需要几十万、上百万/亩,水、电、气都是国有垄断企业,要把水、电、气接入工厂都需要高额的费用,而且审批各道环节也需要不少报告,什么环评、能评、清洁生产等一系列的审批均要费用,如此高的投资成本,而盈利又无把握谁还敢贸然投资?” 他同时表示金融也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更要在资金上予以支持。 宗庆后还对互联网技术发表了看法,称互联网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和工具,但虚拟经济不能搞过头,否则会损害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本、富民之本。 “希望政府对电商管起来,要征税,对互联网经济也要管起来,让其健康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他说。 宗庆后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也有一番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投资和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很有限,所以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将主要依靠内需。但是怎么拉动内需呢,“当务之急是提高老百姓的收入问题”。 宗庆后说,“有钱人的消费,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只有提高10亿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解决医疗、教育、社会保险问题,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才能真正地拉动内需。而解决的方法之一是改革财政部门,降低企业与老百姓的税负。” 宗庆后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充满信心,他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因为我们有党的英明领导,有能集中办大事的体制,我认为当前解决的关键是分配问题。” “现在据说中国已有三亿人富起来了,仅这三亿人就创造了一亿人次出国旅游的纪录,而且是到哪哪里的市场就火了,试想如果还有十亿多人也富裕起来,进一步拉动消费,我国的经济会是怎么样?我相信又会进入一个高速的发展时期。” 宗庆后的话,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作为中国商界传奇人物,在今年10月13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6年度《胡润百富榜》中,宗庆后家族以112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五。而他掌控下的哇哈哈也在全国工商联发布《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排名第70位。同时,宗庆后也是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关于他的传闻很多。曾有媒体把宗庆后比作“霸王”,以显示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度强。确实,已经71岁的宗庆后,现在依然奋战在哇哈哈一线,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 而在他的传奇中,最著名的无疑是“达娃之争”。1996年达能与娃哈哈成立合资公司,达能出资4500万美元加5000万人民币商标转让款,占合资公司51%股份,娃哈哈集团占有49%的股份。 2006年,达能派驻合资公司的新任董事长范易谋发现,宗庆后在合资公司之外建立一系列由国有企业和职工持股的非合资公司,这些非合资公司每年也为娃哈哈带来丰厚的利润。范易谋认为这些非合资公司的存在拿走了本应由合资公司享有的市场和利润,因此要求用40亿收购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宗庆后拒绝了达能的收购请求。 于是,宗庆后在媒体上扯起民族主义大旗,捍卫娃哈哈品牌。舆论之外,达能公司通过法律手段,发起了一场针对宗庆后和非合资公司的全面诉讼。但最终在国内、国外数十起诉讼以达能的败诉而告终。宗庆后在思客讲堂上演讲近日,新华网上市前夜,旗下思客栏目的“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改革创新”论坛上,观察者网编辑在这里见到了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温厚的笑容,浙江口音,谈起当前经济热点,以及企业目前的困难,包括互联网金融的火爆,宗庆后敢言敢讲,15分钟内,全场竟连续响起五次掌声。作为实业界的第一代企业家,宗庆后在演讲中疾呼,要大力发展实业,发展制造业,莫要把虚拟经济搞过头。世界经济危机远没有过去很荣幸能够受邀参加新华网主办的这次思客会,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改革创新”,本人想就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说点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我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危机远远没有过去,继续下行的压力还很大。因为欧美政府并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政策,仅仅是大量印钱而已。欧洲高福利、高税收政策导致大家都不愿工作了,而且短时间难以纠正;美国高度负债的虚拟经济下,就业也难以解决。WTO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因为WTO最基本的原则是,哪里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发达国家把相关产业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廉价生产,发达国家财富创造得少,负债消费得多,等到发达国家出问题了,发展中国家也会受牵连。中国的经济一样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尽管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还是一枝独秀,但毕竟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了。而且不可否认,我们的经济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从投资、出口为主拉动经济发展转向以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迈进的过程中,还有一段路要走,特别是当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难度较大。当前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是分配问题我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因为我们有党的英明领导,有能集中办大事的体制,我认为当前解决的关键是分配问题。现在据说中国已有三亿人富起来了,仅这三亿人就创造了一亿人次出国旅游的纪录,而且是到哪哪里的市场就火了,试想如果还有十亿多人也富裕起来,进一步拉动消费,我国的经济会是怎么样?我相信又会进入一个高速的发展时期。我认为首先要提高老百姓收入问题。党中央已经提出要在2020年让老百姓收入翻一番,今年又提出精准扶贫问题,要全民进入小康,我认为当前要认真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让老百姓富起来,特别是中低收入的人群富起来,因为有钱人的消费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了。现在关键还是要增加10亿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拉动起这部分人的消费才能真正拉动内需。而且不但要解决他们的收入问题,还要解决医疗、教育、社会保险问题,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他们才能放心大胆地用钱,这才能真正地拉动内需,才能促进经济的再次腾飞。我认为,财政部门要进行改革,要降低企业与老百姓的税负,促进经济发展。用于这方面的赤字负债我认为是能收得回来的,因为经济发展了,税基扩大了,税收也会增长。而老百姓收入提高了,生产发展了,成本也提高了,人民币肯定会贬值,政府的债务也会减轻,有钱人的财富就会贬值,实际上是平和地进行了均贫富,而我们对外可以使人民币升值、让其坚挺,因为我们不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发展了,这样我们进口的产品价格就便宜了,我们将会享受人家的劳动成果。如果人民币坚挺了,世界各国都藏人民币,把人民币变成硬通货了,我想这个好处是不得了的。我认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经济上要充分放开、搞活。我们改革开放初期就是靠对外开放、中央对地方放权、中央对地方让利发展起来的,但后来对经济又集中管起来了,把企业管死了。制造业是立国之本 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我认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本、富民之本。因为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经济,若不创造财富哪里有虚拟经济、金融行业的生存之地,不创造财富国家百姓如何生存。我认为中央现在主要抓两件大事,一是强军发展国防力量,免得被人欺侮;二是发展经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奔向小康社会。这两件大事都要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例如清朝末期GDP占全世界30%以上,也是一个经济大国,但闭关锁国没有参与工业革命,GDP增长靠的是丝绸、瓷器、茶叶,没有洋枪、洋炮,八国联军三万多人把慈禧太后打得落荒而逃。现在中央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制造业,我认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民富国强必须要花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及高端制造业。目前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实体经济税费负担较高,资金成本、人工成本太高,利润率太低,因而导致生存不下去及没有人愿意干。实体经济对国家贡献很大,现在应该让其休养一段时间,要放水养鱼了,少收点税,取消一些费。另外资金成本对民营企业来讲也比较高,现在银行把钱贷给国有企业,标准利息甚至还下浮,然后国有企业再把贷款贷给民营企业赚利差的比比皆是。我认为应该一视同仁,同时银行的贷款利息太高,把企业利润都赚走了,企业活不下去了,反而变成坏帐了,因此适当降低点利息,希望国家不要给银行过高的利润任务,也不要光对民营企业的坏帐追责,实际上金融也是依附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没有实体经济金融业就像没有水的鱼。至于人工成本高,我认为也是应该的,不断提高老百姓收入,使人民生活更幸福是我党的宗旨,但按现在企业的盈利水平要提高员工收入是相当困难的。我认为企业可以实现全员持股,一则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性,二则也能让员工得到分红收入,进而提高员工收入。同时政府也要设法降低五险一金的税率,提高个税的起征点,不要让企业给员工涨工资,结果大部分又被国家收回去了,实际上得不到收入的增长。目前退休工人的收入比在干活的年轻人收入高的现象要改变,否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降低投资成本,现在工业用地也需要招拍挂,而且全国的土地都被国土资源部定了价,现在工业用地需要几十万、上百万/亩,水、电、气都是国有垄断企业,要把水、电、气接入工厂都需要高额的费用,而且审批各道环节尚需要不少报告,什么环评、能评、清洁生产等一系列的审批均要费用,如此高的投资成本而盈利又无把握谁还敢贸然投资?就是这样政府也不愿意把土地给工业制造业,因为做房地产地价更高。目前房价过高留不住人才,年轻人买不起房,不能安居乐业,影响社会稳定,农民买不起房很难实现城镇化,真的是后患无穷。现在买地的钱是银行的,造房的钱是银行的,买房的钱也是银行的,绑架了银行,我认为不能再扩大这个泡沫了。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更要在资金上予以支持。银行要对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更加深入了解,对于被淘汰的企业与产品不管是国营还是民营都不要盲目贷款,对国有与民营企业要一视同仁,适当降低贷款的利率。同时我认为银行是否可以与强势企业共同筹办风险投资基金 ,现在美国掌握了大量的高新技术,实际上这些技术都不是美国开发的,而是美国风险基金从全世界买来的,而且是从初创就买来的,很便宜,但他买了十个如果有一两个成功了,上市了,就把成本和利润赚回来了,我认为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办法,能掌握更多的高新技术,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弯道超车高速发展。文章选自观察者网,2016年10月30日
2016年11月9日 -
郑永年:制造企业要有国际化眼光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中国的制造业也在积极向国际接轨。作为制造业大区的顺德,昨日也再次成为国家经济研究团队考察的对象。近日,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教授指导的华南理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到访顺德,开展珠三角企业发展状况的实地调研。 专家简介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 南都讯 记者卢凯阳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中国的制造业也在积极向国际接轨。作为制造业大区的顺德,昨日也再次成为国家经济研究团队考察的对象。昨日,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教授指导的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到访顺德,开展珠三角企业发展状况的实地调研。 昨日,郑永年团队对千亿制造业企业美的开展调研,他评价美的能够坚持“以我为主”,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大技术升级的投入,以及开展全球化布局等手段发展实体经济。 调研结束后,郑永年接受了媒体采访。他认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应该开始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实体经济应该借助互联网、金融等手段,开展全球化的布局。他还提到,广东作为经济体量大省,佛山的制造业企业应该更积极地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号召,“有更大的潜力、更大的动力借此去推动中国的国际化进程。”谈实体经济制造业应鼓励技术升级 上月,郑永年发表署名文章,谈到了中国经济的过度金融化和过度互联网化问题。他认为,至少在国内一些地区,改革目标是发展实体经济,但结果却走向了“脱实向虚”。 昨日,郑永年再次谈到了制造业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他认为,在研究欧美发达国家、亚洲的日本和“四小龙”的经济历史时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是需要制造业实体经济。 “目前我们都在横向比较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去和美国的金融业、互联网看齐,这是不科学的。”郑永年举例,欧美发达国家现在的人均G D P达到4万美金,中国才8000美金,要填补这样一个空白,靠金融和互联网填补不了,只有实体经济才能填补。如果仅仅都靠金融业,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在郑永年看来,金融业、互联网赚钱快,就像一个气球一下子被吹大了,可吹大容易,破灭更容易。他认为,中国这么大体量的国家,肯定需要互联网和金融,但不管怎么发展都必须和实体经济结合起来,“不能说实体经济倒过来为他们服务,中国的实体经济要做到+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这一点中国应该向德国学习”。 “相反实体经济是没有泡沫的,有的只是技术升级问题。”在调研了顺德企业之后,郑永年表示,很高兴看到作为制造业企业的美的仍然是“以我为主”,“也有和电商结合,但美的是用这些平台来发展实业,而不是转向互联网或者金融。”郑永年说,美的大量投入于技术升级,这是实体经济应该发展的方向,也是国家所鼓励支持的。郑永年认为,佛山制造业基础不错,要想巩固这个基础,就要鼓励企业往技术升级、技术服务去努力。谈“去产能”企业产能布局要有国际眼光 今年5月,郑永年研究团队成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金澄博士在参加南都举办的关于制造业未来的讨论中曾提到,在走访调查东莞制造业之后,他发现在机械制造和机器人企业中存在扎堆式的行业振兴,“中国制造出来的机器人,目前全世界都消化不了。” 对此,郑永年认为,中国本身的体量很大,不管是钢材、煤炭,还是现在提到的机器人,只要进行集中生产就很容易出现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又往往与中国的刺激政策有关系。 “政府的刺激政策对企业很容易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令到企业不看市场需求就进行大量生产,所以我们现在才提出要‘去产能’”。郑永年认为,企业进行产能布局的时候必须要有全球性的眼光。 郑永年举例,董明珠在新加坡考察时就发现当地竟然没有格力的产品,“东南亚作为热带亚热带国家,对空调的需求量其实是很大的,很多都是日本的品牌,这就是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思考的地方。” “欧美的市场也都先是国内市场饱和了,才想到要跨国,要走出去,这些都是企业拓展的一种本能。”郑永年说,在大数据时代,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一定要有国际化眼光,“看西方怎么进入中国,大概也知道中国企业应该怎么走出去。”谈“全球化”全球化公司不仅是跨国公司 关于全球化的问题,郑永年认为,世界新兴国家现在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时候,作为金砖国家的领头羊,虽然中国还处于全球化的起步阶段,但在思考世界经济的时候,中国也要慢慢成为全球化的领头羊。 “以企业的全球化为例,以前都叫做跨国公司,现在开始叫全球化企业,但全球化企业和跨国公司还不一样,包括美的在内,现在也还只能说是初步的跨国公司,还没能成为一个全球化企业。”郑永年还提到,当美国的google等科技公司正在进行全球化布局的时候,“中国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科技型企业却大多在想着攻占国内市场,比如百度在做外卖”。 郑永年称,并不是不能抢占国内市场,而是应该更多地放眼国际市场,这时候政府应该引导企业向更高层面发展,培养更多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 中国从资本短缺国家变成资本剩余国家,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体,最大的贸易国家,“以前是要融入世界经济,现在可以提出自己的立场和方案。”郑永年认为,在这个阶段,广东也要思考自己能做什么,佛山的制造业能做什么。 “中国现在提‘一带一路’,我认为广东的企业应该表现得更加积极。”郑永年称,真正的“一带一路”需要像广东、浙江、山东这样的经济总量大省才能支撑起来,“一带一路”不是简单的边贸问题,制造业佛山应该有更大的潜力、更大的动力去借此推动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文章选自《南方都市报》,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6年11月8日 -
Long Yongtu: Beijing should play bigger role in global rule making
Long Yongtu, chairman of Center of China & GlobalizationThis December marks the 15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n the past 15 years, China could have played a bigger role in promoting global governance had the world’s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allowed it optimum participation in the global rule-making process. That will be China’s main objective in the future.Fifteen years ago, some people in China questioned the rationality of "wearing the chains" of the WTO. The opponents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China could not win the trust of foreign corporations and governments if it did not become a WTO member, and trust is quite important in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By pledging to abide by WTO rules, China has increased its foreign trade on average by 22 percent a year during these years, while becoming a major destination for foreign investment. China has also benefited by abiding by international rules, and it will continue to participate in making global rules, as well as executing them. Therefore, contrary to what some people assume, there is no reason for China to reject the current rules and world order.But global rules are always changing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ing circumstances. For example, recent years have seen the emergence of a series of new rules in the relatively new fields of e-commerce, interne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China is willing to do such "additions" without "subtracting" the existing rules, because it cannot pick which rules to follow and which to ignore to suit its own interests and development stage.In practice, however, many glob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have only conventions and cases, not rules. At the G20 Leaders Summit in Hangzhou, East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 in early September, China advocated that guiding principles for investment be worked out, and its efforts were recog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Only the collective effort of the world can transform conventions into detailed rules. China will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is process, as it is the world’s largest investor and a major investment destination.Som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till do not have rules in some emerging fields of trade. But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is a constructive one-regrettably the US Congress did not pass it-and shows many other countries are doing the "addition". China supports such efforts and holds an open attitude toward them, hoping other countries also have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 China’s efforts in this regard.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such as the World Bank and Asian Development Bank cannot meet all the countries’ demands for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unds. So China took the lead to establish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nd the BRICS New Development Bank, but to supplement their functions, not to replace them.Besides, China opposes the politicization of economic and trade conflicts. Anti-dumping cases in global trade are not bad things, because they can expose the problems and help to find the solutions within a framework of rules. Hence, countries should not politicize them.China will cooperate with the United States-as well as oppose it when needed-in making new global rules and improving global governance.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and the largest developed country represent the interests of countrie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It is natural for them to play key roles on existing as well as new fronts such as internet governance and the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No matter who is elected the next US president, the fundamentals of Sino-US relations will have to continue. China and the US have many common interests, so they need to cooperate in making new rules and fostering global governance.The author is chairman of Center of China & Globalization, a think tank in Beijing.By China Daily, Nov. 5, 2016
2016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