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TV】He Weiwen: Strong and Competitive Manufacture Industry Necessary to Fulfill China Dream
He Weiwen, a senior fellow at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 (CCG) spoke on Global Business CCTV news program about “Made in China 2025” plan. He pointed out that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create an ecological system of providing incentive for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under market competi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expand the pilotcities beyond Ningbo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realization of China Dream.
2016年8月24日 -
郑永年:中国可通过主办G20拨正全球议题航向
专家简介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 人民网北京8月23日电 (记者 杨牧)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召开前夕,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低迷、增长乏力,然而民粹主义、反全球化的声音却日渐增多。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责任通过主办G20拨正全球议题航向,促进国际社会的关切转移到经济合作。 当前,世界经济虽已基本走出危机,但复苏高度脆弱,增长动力不足。国际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称当前经济形势为“新平庸”。郑永年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并不比2008年深陷危机时好多少。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与危机刚出现时二十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时的情况不同,西方国家目前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消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所谓负面影响,实施贸易保护主义。 “1980年以来,各国都曾大力提倡全球化。但西方国家没有及时解决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内部体制跟不上外部环境变化、内部改革不到位,导致问题演变为内部民粹主义、外部贸易保护主义的基础。现在西方,谁提自由贸易谁就会受到攻击。”郑永年说。 当前,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合作走到一个重要转折点,G20同危机的较量已进入更为艰巨的相持阶段。在以精诚合作化解经济危机的短期风险后,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平台——G20要推动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与繁荣,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郑永年指出,今年中国主办G20任务艰巨,主要应解决2个问题: 首先是诊断“病情”。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但在经济表现不佳之时,地缘政治问题频发,南海仲裁案、中东乱局、欧洲难民潮、恐怖主义等,使本来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有些国家故意搅浑水,企图把国际社会的议题引至地缘政治。可以说,当前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最大不确定性的,甚至不是经济本身,而是地缘政治的回归。 其次是树立信心。国际治理和各国内部治理的双重危机,导致世界范围内民粹主义的崛起。从世界历史来看,民粹主义的崛起不仅是内部问题,如果管控不好会演变成严峻的国际问题。国际合作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层,如果各国政府不作为,缺乏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信心,不直面解决全球化问题,世界经济将走向恶性循环,很难实现可持续增长。 郑永年认为,经济安全是每个社会最基本的安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责任利用担任G20轮值主席国之机,有效消除地缘政治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促成人们的关切从地缘政治转移到经济合作。 “要形成一切问题的根源在经济的共识,并讨论怎么解决。“郑永年指出,拨正全球议题的航向,引导议题实现范式性的转移,中国责任重大。“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对中国来说,这也是一次展现大国崛起的重要机会。” 深化结构性改革是有效应对全球经济中长期挑战的根本手段,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郑永年指出,金融危机发生后,每个国家都表示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增长。但在二十国集团里,只有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是最好最快的。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经济中消费占GDP比重达66%,服务业超过55%,投资占比大幅减少,但社会投资特别是技术设备投资增长较快。这些改革措施使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支撑了全年GDP6.9%的增长,这是在10万亿美元高基数之上的增长。2015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以上,仍是拉动世界经济的动力之源。 ”目前看,中国改革总的效果是好的,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郑永年认为,中国应该通过主办G20峰会,积极向国际社会介绍发展经验,用自身的经验提振G20合作应对挑战、实现发展的信心,并为改革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注入新活力。 郑永年表示,全球治理体系要有制度层面的创新,不能仅做救火队,还应对潜在危机作出前瞻性的判断。做好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补救。应该积极预防民粹主义,预防反全球化浪潮,积极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包容性增长。文章选自人民网,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6年8月24日 -
徐小平:痛苦促使我寻找好项目!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近日,徐小平接受了《中国企业家》等媒体的专访。作为新东方此前的“三驾马车”之一,他曾是俞敏洪的密友。而今,他的密友变成了新一代的创业者。据说他们可以经常出入徐小平家里,徐对每个项目都亲力亲为,投资后也会为所投项目指导、站台。近年来,徐小平连续投出了数家上市公司。2015年,真格基金投资的不少初创公司,也都获得外界大量的关注,如蜜芽宝贝、出门问问、格林深瞳、Nice、找钢网、亿航无人机、野兽骑行、优客工场、易会、云造科技等新兴科技和互联网公司。多年积累下来的投资经验,也让他对国内的投资、创业环境保持着前沿的认识。3500字 | 阅读时长:4m“千万不要把我迟到的事报道出去。”徐小平大步跑进来,一边擦汗,一边和记者开玩笑。作为早期风险投资人,他每天要见三四个创业者。①VC的寒冬是天使的春天天使其实上就是低估值的投资人,穷人的投资家。假如VC遇到寒冬的话,对我们来说是好事,估值低了,创业者就更加接近创业的本质了。创业的本质不是说我牛逼,估值高,而是在于我需要多少钱?做多少事?所以我们今年以前,真格资金比去年投资项目还要多,今年上半年的速度明显的比去年多。其次,确实我们的好朋友,许多VC,包括天使出手慢了,但是这是一个现实。第三,我们看到许多伟大的公司,还是在蹭蹭的成长,高速健康地,有利润地在成长。我是经历过经济周期的。比如2008年经济危机,但你反过来看看,今日中国很多了不起的公司,应该就是在那个时候成长起来的。这个不是一个哲学观点,而是一个历史事实,在人们最不敢出手的时候,真格基金应该最大限度的拥抱未来5年、10年的领袖及企业。我自己觉得,今年上半年以来,创业的浪潮一点没有停止。我倒是希望质疑的声音更加多一点,这样能够帮助创业者反思。但今年创业的热潮,创业的质量,不比去年差,甚至更好。我讲个好玩的事,昨天来了一个小伙子,一个指挥家,二十七八岁,跟郎朗、谭盾是铁哥们。古典音乐不景气,他说要做一个东西,就是给电影找配乐。每一个电影老板,每一个电视制片人都要找人配乐是不是?三大导演,到所有的小导演,要配乐你找我。这是最精彩不过了。你看传统是什么呢?你做了电影,你认识徐小平,做一个音乐,它是小作坊,能不能做到10亿美元?可以说做不到,但是它能做到1亿美元是不是?它就可以成立一个中国交响乐团,反哺伟大的古典音乐。此时此刻,王强老师正带他见投资人。这就是去中间化,这就解决了我们现在所有行业里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其实是互联网往下沉的一个表现。前几天我的一个好哥们从美国回来,说小平我想做一个婚恋版的,比世纪佳园好的婚恋网站,我一听我就吐了,我说世纪佳园一度要死翘翘了,你还想按照一个死亡样本做一个东西,扯淡。我的想法是,许多创业机会已经没了,你真的再去做一个传统的线下教育,坦白说,这个机会基本没了。②“痛苦促使我去找好项目”当我看到许多优秀的创业企业迅速崛起,给人们带来欢乐,带来价值,带来利润的时候,我发现我们不在里面,我就有一种失落感和挫败感,而不管我昨天做的怎么样?我总觉得我今天需要再抓到一个滴滴,再抓到一个美团,没有它,我是永远受煎熬的,痛苦的。不知我者谓我心忧,知我者谓我何求?我求什么呢?我求更好的一个BAT。这个本质还是对时代的参与感,对于优秀创业者的一种陪伴。当然,也有占有欲在里面,但也是成就感,当然社会最终说一个人为社会做了什么贡献的时候?他为社会做了很多好事,这是一种维度。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只为项目。但是我也在不断的反问我自己,这是贪婪吗?这是无耻吗?这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还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我的结论这还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真的,我每次到办公室,我是很和善的,但是其实我的语言会透露出一个信息,真格基金什么都不是,我们一定要拿到好项目,明天要投到一个好项目。你明白,这种焦灼感,这种一无所有感,驱使我跟更多的创业者见面,聊天。刚才我就见了一个创业者,昨天深夜见一个创业者,昨天见了四五个,我平均每天要见三五个创业者,读十来个创业报告。③下一个独角兽在哪里?投资人最大的梦想就在于投到一个BAT,投到一个小米。我们每投一个项目,我都觉得它是一个独角兽,我不敢说每个项目都有1000亿的可能,每个项目在我投的时候,我都觉得它应该是有10亿美金的可能性,否则就不投了。所以这种梦意义在哪里?它的意义在于每一个创业者来到这里,我用钱来给他证明,我用钱来给他背书,说这是一个10亿美元的梦想。天使投资人是创业中国梦的支票签署人。创业中国梦,公益中国梦,还有教育中国梦,环保中国梦。每一个项目我觉得都是一个10亿美元的项目。但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毫无疑问(我很看好)。我觉得人工智能它本身是各种学科的集合者,比如说大数据,计算机视觉,我们在这些领域里边都有很多投资,比如说在广州有一家公司,他在沃尔玛安装防盗系统,一个月就把被盗损失降了一个数量级,而且不需要有人干预。设想这种东西装在全世界的商场里边,这该给商场带来多么伟大的贡献?千亿美元这件事,可以说是一种狂野的梦,但是10亿美元是每一个创业者都可以实现的梦。今日的创业者,其实最主要的两点,第一你得是这个问题的解决者,第二你得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你得是参与者里边的领导者,或者咱再说的好一点,人性一点,你得是这个痛点的按摩师,你的手指必须在那个痛点上按摩,你还必须在这个按摩师里边,还得是头牌。我要去泰州做一个演讲,跟那儿的人讲讲我在新东方怎么创业,我的痛点。我的痛点是没有钱,要解决没有钱的痛,就教书。后来我做真格基金的痛点是什么?我有钱没事干,也挺痛苦的,而大量的学生,有事干但没有钱,也是痛点。两个痛点一结合就是欢乐,负负得正。两个痛点一结合就好了。我的判断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模式创新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而基于人工智能这些硬科技的,AR、VR这些东西,这个时代可能已经到来。有一次我跟蔡文胜讨论一个纯粹的命题,说怎么才能颠覆微信。其实微信是颠复不了的,犹如只有智能机才能颠覆功能机。所以怎么能颠复微信,一定是跳出微信的维度,不是一个更快更好更漂亮的应用界面,永远不可能。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技术平台,才有可能颠覆巨头,巨头对新科技的这种反应,对能够动摇它的新科技的反应往往都是迟缓的。我们昨天投了一个项目,是两个斯坦福的顶级的教授,天才级的博士做的大数据应用,帮BAT级别的企业做服务。这种东西的出现,马云也只能望洋兴叹,对于这种技术,我就只有脱帽的份儿了。我们要投就投这种,这样的企业是我们顶礼膜拜的企业。文章选自天使茶馆,2016年8月21日
2016年8月23日 -
深圳打造人才供给“梦工厂”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深圳,作为最近三十多年才成长起来的新兴城市,缺少高等院校、缺乏源头创新,但是却汇集了14位两院院士、200多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00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些数据在国内名列前茅。那么深圳是用怎样的标尺衡量人才、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呢? 从一百万人里一秒钟搜索还原出犯罪嫌疑人两年内的活动轨迹,这样的火眼金睛已经不是科幻作品。由两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开发的人脸识别追踪系统,能在监控覆盖区域内,以全球最快速度完成这项侦查工作。 凭借处理器芯片领域的60多项国际专利,这套监控系统从研发,到被警方、大型超市等各类客户广泛应用,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而两年前,深圳市看到这个原创设计的第一眼,就想方设法要把原创团队留下来。 近年,深圳推出“孔雀”计划,专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给政策、给补贴、给资源,顶尖团队最多可以拿到8000万的研发资金。 在深圳,90%的创新来自企业。引进这些创新团队,从源头激发了制造业的创新活力。深圳推出灵活的办学政策,陆续引进和建设的一批高校和研究院所,进而吸引了众多世界知名学者、教授加盟。 最吸引郑春苗的,是深圳人才政策的务实和变革。组建学科和团队,用什么人,怎么用?教授专家有充分的自主权。 目前,深圳建成了12所高校和45家新型研发机构,依靠资金、环境和先进的引才理念,深圳聚拢了3600名地方领军人才级别以上的精英力量。人才的聚集已经释放出可观的创新动能。深圳在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前沿。文章选自央视网,2016年8月19日
2016年8月23日 -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家电抢滩海外市场
8月的南半球正值冬季,然而低纬度的里约却宛如盛夏。本届奥运会期间,里约的气温也不时飙升至30℃,让人酷热难耐。要让成千上万的观众在大大小小的场馆中观看赛事时感觉舒适,对场馆空调设备的性能是一种考验。进驻里约奥运会,不论是中国格力还是美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品牌。而透过奥运,世人看到了中国家电正跻身世界顶级品牌的信号。图为俄罗斯切尔尼市的海尔冰箱制造基地流水线。新华社记者 白雪骐摄海外并购 布局全球扩大版图 从冰箱、洗衣机、空调、平板电视,到吹风机、热水壶、电熨斗,大大小小的家用电器正在从中国走向世界。2015年以来,中国家电企业在海外市场一路高歌、所向披靡,一个属于中国家电企业的全球化扩张大幕再度拉开。 去年,海信、创维相继收购夏普美洲电视业务、德国电视机制造商美兹,势头不减当年TCL的全球并购。继海尔今年年初以54亿美元收购美国通用电气集团家电业务后,美的也不甘示弱,短短半年时间里对日本东芝、德国库卡和意大利克莱门特发起三连购,业务覆盖家电、机器人、中央空调等多个领域。与此同时,中国其他家电企业也不断开拓新的海外市场,扩大自己的全球版图。 不久前,TCL宣布与埃及当地最大家电企业Elaraby合作,计划共同在埃及设立液晶电视生产线,将产品拓展至整个非洲及中东市场。随后,创维收购印尼东芝TJP工厂并成立东南亚制造基地,尝试利用“东芝”和“创维”双品牌销售创维电视。乐视也斥资20亿美元吞并美国最大智能电视巨头Vizio。图为巴西的格力生产线。 (资料图片) 中国家电企业的国际化布局,使其出口及海外市场占比日益提升。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彩电品牌出口全面增长,出货量达505.9万台,年增长率18.9%。在全球十大彩电品牌中,海信跃居第三,其次是TCL、创维、海尔及长虹。中国品牌前十占有率高达72.8%。 据了解,在营收超千亿元规模的中国家电企业中,海外市场都占据着重要地位。2015年,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占TCL集团的47%;长虹海外业务销售规模超100亿元,是中国在印尼的第一家电品牌,年均增长率30%以上;美的海外销售占比达40%;海尔家电的海外生产及销售比例从2012年的41%上升至2015年的55%,去年仅海尔冰箱在海外生产及销售的比例就已高达70%。 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缺乏技术优势和自主品牌影响力的中国家电产品占有的国际市场份额少,这是我国家电企业“走出去”的弱项。随着我国家电制造产业链日臻成熟,在具备一定技术实力、市场规模和资金能力后,我国家电企业现在有能力通过国际并购来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和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图为TCL公司亮相2015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新华社记者 张帆摄产品升级 重视研发关注需求 中国家电品牌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企业对技术研发的重视。据了解,海尔在全球拥有五大研发中心,基本能实现本土化设计;格力每年仅在空调领域的研发投入就超过30亿元人民币;TCL在全球有近53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美的现在已有9个国内研发中心、6个国际研发中心,其研发人员数量每年递增10%,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去年研发投入总额高达53亿元。图为广东佛山的美的电器用户测试中心。新华社记者 梁旭摄 除了技术提升,如何紧随时代潮流,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也是家电企业从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美的董事长方洪波认为,现在制造业“大规模、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已经走不通了。“必须壮士断腕寻找新模式,不要在非战略机遇上浪费战略资源。” 因此,对明显缺乏品牌竞争力的剃须刀、电子鞋柜、太阳能热水器、橱柜等30多个品类,美的关闭了生产。加上低毛利、亏损的产品不做,美的的产品类型削减了近一半。“当时100元以内的电饭煲、风扇和300元以内的电磁炉也下马了。”美的负责研发工作的副总裁胡自强说。 但是,一些传统产品经过改良,市场空间又会增大。“以前卖几百元的电饭煲,现在能卖到几千元。”美的生活电器事业部总经理李国林说,“要把现有的家电这碗饭吃好,必须进行‘产品革命’。” 无独有偶,海尔在产品改进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甚至与智能化趋势相结合。在去年的柏林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上,海尔展示了双滚桶洗衣机和带有可设定冷藏保鲜和冷冻功能的四开门冰箱。这些产品都可通过APP应用,用智能手机或便携设备控制操作。 “我们从2010年年初开始在欧洲做用户交互工作,在欧洲拥有超过60万的粉丝。通过当地研发中心,我们可以把用户需求落实到产品上面去。”海尔欧洲大区总监孙叔宝说。 海尔集团负责企业文化的高管孙明法表示,“工业4.0战略”由德国率先提出。在家电领域,以海尔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则将用户需求看作智能制造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搭建用户、企业和资源方的利益共赢生态圈。“中国家电企业由此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工业4.0道路”。图为海信赞助2016欧洲杯。 (资料图片)落地海外 本土认可品牌建设 2016年7月26日,乐视控股旗下子公司乐视全球收购美国本土第一大电视机制造商Vizio。乐视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贾跃亭(左图)和Vizio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蔚(右图)出席发布会。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摄 在技术提高、产品升级的同时,如何使中国家电产品落地海外市场显得更加重要。这首先要求产品实现本土化,获得当地市场认可。在这一点上,海尔做得很好。 巴基斯坦天气炎热,当地人对冰块、冷饮需求很大,海尔于是开发出能快速制冷的大功率冰箱和冰柜;巴基斯坦人喜欢用毛毯、穿大袍子,常常一次清洗多件大件衣物,海尔因此扩大了洗衣机容量,并针对当地电压不稳、时常断电的情况给洗衣机增添了“自动启动”功能,让洗衣机在恢复电力供应后能自动工作。 现在,海尔已成为巴基斯坦第二大家电品牌和第一大外资家电品牌。其中,洗衣机、家用空调所占市场份额居第一,冰箱所占市场份额居第二。 由于俄罗斯人习惯每日多餐,且喜食面包、甜点和汤品,因此常需储备大量食材。为此,海尔推出了节能高效、大容量的三门冰箱等产品,且冰箱高度多在1.9米至2米,便于身材高大的俄罗斯人使用。 尽管海尔冰箱在俄罗斯市场上售价比冰箱平均售价高15%,但海尔仍在当地大受欢迎。去年,俄罗斯家电市场销售额下降15%,而海尔冰箱销售额却增长78%。 如今,在中国家电海外扩张的路上,品牌认可仍较为欠缺,尤其在欧美发达地区,因为中国企业最初进入这些市场就是以贴牌或代工为主。中国家电要脱离低档形象,品牌建设需持续投入。 捷孚凯市场研究集团全球电子消费总裁乔根·鲍依认为,一些中国品牌缺乏与当地消费者和零售商的交流。“很多德国消费者都不知道中国品牌,零售商也不知道他们可以在店里销售中国品牌。” 近年来,中国家电企业在海外品牌建设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和资源,比如TCL冠名好莱坞中国大剧院,海信成为欧洲杯成立56年来首个中国赞助商等。而此次美的和格力的空调竞标里约奥运,也是看中了“能进入顶级赛事的产品一定也是顶级品质”的大众逻辑。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认为,以前中国制造业更多是为发达国家品牌做配套,为人家打工做贴牌,但以后会逐步形成以中国品牌、中国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生产网络,形成比现在更加多元化的全球生产体系和网络。“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将不仅能向全球提供更优质产品,也会给很多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张建平说。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8月22日
2016年8月23日 -
李铭: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的专家与伙伴
理事简介李铭,达信中国区首席执行官,CCG常务理事。 2014年11月24日,全球领先的保险经纪和风险管理专家达信(Marsh) 正式宣布,任命李铭为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全权负责达信中国区的运营。对此,达信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韦朴评价说:“此次任命李铭担任达信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是我们执行本地化战略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作为首位担任达信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的本土中国人,李铭完全具备带领达信中国区继续前进的经验和能力。他拥有丰富的客户管理经验,与中国保监会和当地主管机构保持着密切而良好的关系,深谙中国和国外保险行业的情况。对于公司和客户而言,这些都是宝贵的资产。”见证达信中国成长 在担任达信中国区首席执行官之前,李铭已在保险行业工作超过23年。他的保险生涯始于中国太平洋保险的核保人,很快便被提拔为业务部门的副总。1997年,李铭加入美国达信公司,曾任职多个管理岗位,后晋升为达信中国区副总经理、中国区特险业务负责人以及上海办公室负责人。 李铭拥有丰富的客户管理经验,深谙中国和全球保险行业的情况。作为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他理解绩效管理对于达成客户、团队和公司目标的重要性,带领团队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在李铭服务达信的17 年里,他一路见证了达信在中国的成长和发展,也深刻理解达信深耕中国的决心和承诺。他决心运用行业经验和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带领达信中国不断发展壮大,为在中国的企业及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提供一流专业的服务,实现全球经验和本地专长的完美结合。定位风险管理专家 国内保险市场的保险经纪机构大多数为本土公司。虽然定义为保险经纪,但在某种程度上,国内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在本质上并不能称之为“经纪”,更多是在扮演“代理”的角色。很多保险经纪公司更像是保险代理,代表保险公司的利益,向企业推销保险产品,而不是像成熟市场的保险经纪公司一样,代表客户的利益,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服务,设计投保方案,以最合理的价格选择最适合的保险公司,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服务和各项增值服务。 保险经纪行业有超过400年的历史,达信作为一个超过140 年历史的公司,看到在很多行业有很多公司兴盛衰落,唯一不变的是风险一直存在。对很多企业来讲,他们需要靠保险转移或者分散他们的风险,这一点是不变的。在保险经纪行业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经纪公司起起落落,达信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并购日益成长壮大。达信从一开始建立公司,就专注于风险管理方面。李铭强调:“我们先是成为一个风险管理专家,然后才是保险经纪人。” 李铭说,作为保险经纪从业人员,应该时刻将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站在客户的角度上,为其提供风险管理建议、设计保单、安排保险以及进行索赔管理,旨在帮助客户从保险公司获得合适的保险产品,协助客户处理索赔。同时也要一直秉承创新的理念,积极创新。打造差异化优势 随着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达信中国在清晰的专业定位指导下,持续打造差异化优势。据李铭介绍,目前达信中国的差异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全球网络。达信迄今已有超过140年的历史,是全球最大的保险经纪公司和风险管理专家,在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500多个办事处,有超过30,000名员工,业务范围覆盖各个行业和领域。达信在中国运营30 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为这一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市场提供最优的保险咨询和保险服务,而得益于母公司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达信在中国拥有300多名业界专家,并拥有保险行业内规模最大的风险咨询团队。经过百余年的经验积累以及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达信为客户提供了一种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到风险的量化和优先排序,再到风险缓解和风险融资的风险战略方法,帮助客户寻求风险中的机遇,将风险整合为其战略的核心部分。 二是理赔管理能力。与其他业内同行相比,达信专门有一个部门FACS,法务会计和理赔服务部。很多企业发生大的灾难的时候,特别是一些比较大而复杂的案件时,尤其涉及到营业中断,保险赔付的计算都是很复杂的,保险公司可能会请相关人员帮助做计算的工作。但是保险公司在理赔的时候会尽量希望将他们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保证利益最大化。所以作为保险赔付的计算,需要一个独立的公正的第三方进行。FACS有很多的专业的理赔专家,具有多年经验,完全代表客户的利益,帮助客户真正地衡量和计算他们的损失状况,然后与保险公司进行协商和讨论,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 三是风险管理专知。目前大部分保险经纪公司不具备提供风险咨询和风险管理的能力,这是达信与他们最大的不同。作为专业的风险顾问,达信帮助企业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同时防范任何可能损害利润或名誉的风险;作为保险经纪人,达信将已识别风险通过保险方式转移,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包括设计、安排与管理符合成本效益的保险方案,提供保险尽责报告,监督保险年度内执行、保单修改和变更情况,提供专业索赔建议和支持等。风险顾问和保险经纪人的双重角色,让达信能够提供全面而专业的服务,这个才是真正区别达信和其他公司的最主要的因素,也是达信在中国制胜的关键。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断加速,随着规模的扩大,涉及的国家越来越多,企业风险也在增长。李铭表示,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海外投资的多样化问题,一定要了解境外投资的不同风险。因为境外投资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对基金或是金融机构的投资,在基建项目上的工程承包投资,或者并购其他公司的投资等。投资多样化也是海外投资的重要趋势。 李铭强调,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复杂的风险,如何在“走出去”之前充分评估风险,做好提前的预备方案,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一旦走出国门,会发现保险是一个非常好的风险转移手段。在海外遇到的风险,如政治动乱、地震、洪水等,都有相应的保险方案对接。风险咨询和保险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由于中国保险业还是比较初期的阶段,大家接触的相对较少。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讲,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风险的状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面临着不同的风险,企业需要对当地,或者对他们做投资的项目风险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做好风险预警,进而准确识别与有效应对相关风险,是中国企业提高海外投资成功率的重要前提,而达信将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的支持。人物简介李铭,CCG 常务理事,达信中国区首席执行官,199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并于2001年获得东华大学MBA 学位。达信(Marsh)是全球排名第一的风险顾问和保险经纪专家,作为达信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李铭将负责制定、实施和实现达信集团在中国区的财务与运营计划。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6年4月刊总58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8月22日 -
游忠惠: 在工作中学习,这更重要
2016年7月31日,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2016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北京举行,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第十一届,被称为“中国海归一年一度的盛会”。深圳海云天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CCG副主席游忠惠参加了本届论坛并在圆桌论坛四“海归职业发展与继续教育”中担任研讨嘉宾。她指出,关于创业和就业的选择,我觉得我们应该客观的衡量自己。我并不主张每一个人都去创业,其实在刚回国的时候去就业也是无妨的。海归回到国内应该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去工作,在实践中去学习,去提高,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继续学习。以下为她的演讲实录 在做是创业和就业的选择时,我觉得我们应该客观地衡量自己。我并不主张每一个人都去创业。深圳海云天科技公司是给全国高考考试教育测评的公司,在过去19年中一直为全国高考服务,有18个省的高考都是通过我们公司网上阅卷系统做阅卷的,现在我们延伸到做人才服务。其实考试和教育的核心都是培养人才,目前我们的人才服务是跟国家外专局合作,做国际人才大数据。其中有很大一个板块就是为海归人才,高层次人才服务,用互联网的方式。我们希望未来海归的人才通过我们的网站也可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如果想创业的话,通过我们这个平台我们也可以拿到项目孵化资金,包括你们做出国留学服务,我们这个平台都会提供一个机会,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我希望我们海外留学人员在国内的平台,国内的舞台能发挥自己的所学和专业,过一个非常精彩的人生,回到祖国的怀抱我觉得应该比在国外更加能施展才华。 毛主席有句话“实践出真知”,所以有关继续学习应该在工作中学习。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包括在海外读书时间已经很多很长了。海归回到国内应该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去工作,在实践中去学习,去提高,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继续学习。 在规划职业生涯的时候要理性分析自然擅长什么,或者未来想做什么,要不找好的平台发挥,要不去创业。我不太主张一回来就创业,因为这是很大风险的事情。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取得这样的成就的,或者那么幸运的,我们要非常现实的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平台去工作。其实学生是一生重要的事情,终身学习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非常提倡的。 目前海归在国外就业是非常严峻的问题,但在国内应该是很受欢迎的,同时有很多海归在过去十年,在不断的吸收海归。而且我们现在投资的“前海智库国际大数据中心”,也是专门为海归人才提供创业就业平台。我认为要在工作中学习,这比在书本上学东西是更实用,更有价值的。本文根据深圳海云天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CCG副主席游忠惠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2016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16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