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Global Times】Manila may look to Beijing for economic growth
Philippine president-elect Rodrigo Duterte and his economic cluster cabinet proposed a 10-point agenda to ensure inclusive economic growth during a workshop in Davao City earlier this month.At the two-day workshop co-organized by the Philippin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Inc. and Mindanao Business Council last week, the incoming president highlighted recommendations including ease of control on foreign investment and rise in infrastructure spending. Will these initiatives help open a new chapter in Sino-Philippine economic cooperation?Duterte attaches enormous importance to Chinese investment. To begin with, he needs to fulfill his pledge he made i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s. He vowed to build railroads on many occasions during and after the campaign.At the Davao workshop, he further displayed his willingness to accept China’s assistance in constructing railways, telling Filipino businessmen, "Can you match the offer? Because if you cannot match the offer, I will accept the goodwill of China."Duterte wants to spur economic growth by ramping up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hilippine economy has achieved relatively fast development, which could partly be attributed to its government’s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country’s economy will grow by 6.8 to 7.8 percent in 2016. To achieve this target amid worldwide economic stagnation, the Philippines has to enhance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The new administration badly needs assistance from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China-led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nd strategies like the "Belt and Road"(B&R) initiative.In addition, Manila needs foreign capital to boost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oosening control on foreign investment will likely lift the 40-percent cap on foreign ownership, thus creating a more relaxing environment for foreign investors.Meanwhile, Beijing also needs to ramp up trade cooperation with Manila, an important market of ASEAN. Despite the political stalemate between the two sides on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their trade volume has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The Philippines has enjoyed an annual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n 6 percent since 2010, ranking among the best economic performers among ASEAN members. China has no reason to ignore a market with such colossal potential.Since China introduced the "B&R" idea, it has yet to launch substantial collaboration with the Philippines. The inauguration of Duterte will provide a critical opportunity to implement the grand vision in this nation.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can help promote political dialogues. Duterte has demonstrated different attitude from the incumbent Benigno Aquino administration toward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ention with Beijing.He has revealed on various occasions the intention to attract more investment from China in a bid to ease tensions in the territorial deadlock. Beijing can offer more investment and assistance to Manila at the opportunity of the 10-point economic agenda.In general, Beijing-Manila cooperation has a bright prospect. However, China must reinforce risk control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vesting in the Philippines. First of all, the country used to have a bad record. In 2015, it expelled 16 Chinese experts in the National Grid Corporation of the Philippines jointly operated by China and the Philippines in the name of national security. Therefore, China must clinch legally binding agreements with the Philippines prior to investing in relevant projects.Another reason lies in social instability in the Philippines. The three forces of secessionism, terrorism and extreme nationalism, or anti-China sentiment, pose a threat to the country’s stability. And how the new Philippine government handles the South China Sea conundrum will become a key element to its foreign policy, especially policies on foreign investment.Therefore, we should anticipate the opportunity to improve Sino-Philippine ties while prudently evaluating possible risks to make full preparation for any contingency. (By Huang Rihan,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From Global Times,2016-6-28
2016年7月4日 -
【凤凰卫视】中国透视:中外企业家专家共研“一带一路”
【视频简介】2015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了18.2%。中国企业家越来越多地参与海外服务和外包合同,在海外投资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呢?另外,民营企业在海外更多需要靠自身能力谋求发展,那么在遇到具体的风险时该采取哪些办法呢?2016年5月15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第二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讨论了以上热点话题,期间CCG联席主席、亚洲协会联席主席陈启宗、CCG秘书长苗绿分别就如何利用华人华侨人力资源、企业文化适应性接受了《中国透视》栏目组的采访。
2016年7月4日 -
【中国网】中国加入国际移民组织:深入参与全球治理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移民组织6月30日举行特别理事会,通过决议批准中国、所罗门群岛和图瓦卢的加入申请,从而使该国际组织的成员国总数增加到165个。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欢迎中国加入国际移民组织。 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马朝旭在30日的特别理事会上表示,中国目前正从移民来源国向移民来源国、过境国和目的国的多重角色转变。中国正式成为国际移民组织成员国,是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深化国际移民合作的必然选择。 国际移民组织总干事威廉·斯温在发言时表示,新成员国的加入增强了国际移民组织的广泛代表性。他对中国决定加入国际移民组织深表赞赏。“我热烈欢迎中国成为国际移民组织的一名成员。移民组织与中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在中国一起开展工作,2001年中国成为移民组织的观察员国。我要重申,我们对中国在目前的重要时刻做出加入国际移民组织的决定深表赞赏。”斯温总干事强调,新成员国的加入有助于加强在移民问题上的对话和相互理解,也有助于加强国际移民组织的能力建设,为日趋势复杂的移民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马朝旭: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的必然选择 据联合国新闻网6月30日报道,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马朝旭表示,中国正式成为国际移民组织成员国,标志着中国同国际移民组织的友好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这是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深化国际移民合作的必然选择。 马朝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移民数量显著增加,跨国人员流动更加频繁。移民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重要议题。同时,全球移民事业依然任重道远。战争、冲突、自然灾害等导致的被动移民数量创历史新高;一些国家和地区针对移民的排外情绪有所抬头;非法移民、偷渡、人口贩运等犯罪行为增多;发展中国家移民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马朝旭表示,中国主张坚持以开放、包容、公正的态度看待移民问题,充分肯定移民在各国经济、社会、文化事业中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其次,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责任共担的原则。移民来源国、过境国、目的地国应加强对话与合作,拓宽正常移民渠道,提高移民事务管理能力,减少对移民的歧视和排外现象。此外,要坚持综合施策,努力减少被动移民的产生。坚持通过对话和谈判和平解决争端,努力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国家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加强对自然灾害、突发疫情等问题的应对能力。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人员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正从移民来源国向移民来源国、过境国和目的国的多重角色转变。2015年,中国出入境人员5.2亿人次,外国人入出境5192万人次。海外华侨华人达6214万,是全世界最大的海外侨民群体。 马朝旭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移民管理,先后出台了《出境入境管理法》、《外国人入出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提升边检通关能力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完善更新入出境和停居留便利政策,打造外国人“入境、居留、出境”全过程动态综合管理体系,推动外国人融入社区。与此同时,中国在促进移民融合、减少非正规移民、打击人口贩运和偷渡等领域也面临许多挑战。 马朝旭强调,中国加入国际移民组织后,将加强与该组织和各国在边境管理、移民融合、打击人口贩运、防灾减灾、人道救援等领域的经验交流与务实合作,促进国际移民组织的宗旨和原则,为促进世界的繁荣稳定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潘基文:欢迎中国加入国际移民组织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欢迎中国加入国际移民组织。据新华社6月30日消息,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当天在例行发布会上宣读了这一声明。声明说,潘基文欢迎中国加入国际移民组织,他相信中国将为这一组织作出宝贵贡献。在当前移民和难民问题比以往更需要关注和行动的关键时刻,中国成为国际移民组织的成员国尤其重要。 迪雅里克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国认为中国加入国际移民组织是一个重要进展。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移民组织30日举行特别理事会,通过决议批准中国、所罗门群岛和图瓦卢的加入申请,从而使该国际组织的成员国总数增加到165个。 国际移民组织成立于1951年,是国际移民领域的主要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的任务是协助确保有序和人道地管理移民流动,促进国际移民合作,协助寻求移民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并为有需要的移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文章选自国际在线、中国网,2016年7月1日
2016年7月4日 -
【环球时报】中国顺利加入国际移民组织 潘基文发表声明表示欢迎
【环球时报记者 范凌志】当地时间6月30日,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移民组织(IOM)举行特别理事会,通过决议批准中国、所罗门群岛和图瓦卢的加入申请,从而使该国际组织的成员国总数增加到165个。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欢迎中国加入,称在当前移民和难民问题比以往更需要关注和行动的关键时刻,中国成为IOM成员国尤其重要。从申请到被批准,中国只用了短短17天。7月1日,IOM顾问理事会理事王辉耀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述了这背后的故事。 IOM顾问理事会是国际移民组织最高端的顾问和咨询理事会,针对当前全球移民趋势与现状为决策层提供独立客观的咨询建议,由10人组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是唯一的中国人。 “这是中国第一次提交加入国际移民组织的申请”,王辉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一开始,理事会中一些外国代表对中国是否愿意加入有些顾虑,毕竟自2001年成为观察员国已这么多年,他们觉得中国部门太多,加入不会很快。 加入IOM,需要外交部、公安部、侨办、国家外专局等各个部门协同努力。“中国一旦决定做什么事,效率是很高的,展现了很积极的态度”,王辉耀说,过去几年,IOM在中国举办了很多讲座、会议,都得到各个部门支持。“一位部长告诉我,加入IOM的提议还得到国家高层领导的批示。”作为以研究人口流动为重要话题的智库,CCG也积极奔走呼吁,两次与IOM联合发布《世界移民报告》中文版。 由于IOM特别理事会在6月底召开,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加入,必须赶在这之前提出申请。中国的申请书由外交部长王毅亲自签名,于6月13日由外交部副部长王超当面递交IOM总干事。 虽然从提交申请到被批准只用了17天,但中国人了解移民问题却经历了并不算短的过程。谈到中国人早期对于IOM的认知程度,王辉耀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趣事:很多年前IOM刚到中国,他们的工作人员在东北某地调研一个移民案例时被当地扣下,因为当时中国普遍对IOM不了解,误认为是类似“偷渡中介”的非法组织。 现在,中国特别是政府机构中的不少人已经意识到积极参与国际移民治理的重要性,但仍有人质疑,“中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加入这样的组织有必要吗?王辉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事实上,中国确实是个移民国家。中国每年输出移民很多,每年仅到美国的就有8万人。另外,IOM所涉及的领域并不只是国际移民,国内移民的安置、融入、管理、服务、文化冲击等一系列问题都是IOM所关注的。“所以,我们需要掌握国际移民体系的游戏规则,也需要与国际分享移民治理的经验。” 2015年10月,IOM与广州市联系,由副市长谢晓丹作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出席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移民对话会议,介绍广州移民管理和服务经验。回忆当时的感受,王辉耀说,中方一开始还没什么自信,认为我们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国际社会分享,结果中方的发言得到很高评价。广州专门设立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既负责为外省的农民工提供服务,也面向外国务工人员,把国际移民和国内移民统一到一个机构来管理,在每个社区都有外来人员服务中心。“广州的移民管理经验在世界上都是个创举。” 近年来,移民问题渐成全球性重大问题,中国也迫切需要建立现代的移民体系,而IOM是全球移民领域最重要的政府间组织。“15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取消了货物流通的壁垒,经济取得巨大发展。IOM则是负责制定和研究人口流通的规则、规律的组织。加入IOM将会渐渐消除人才流动的壁垒。”王辉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由于移民问题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联合国今年将吸纳IOM为下属机构。文章刊于《环球时报》,2016年7月2日
2016年7月4日 -
王辉耀:关于成立国家移民局的建议
文|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特别提到了完善移民管理机构设定问题,文件指出“进一步完善国家移民管理机构设定和职责配置”, 说明我国已经有设立移民局的考虑。● 建立移民局是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需要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分析,外国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是3%。而我国只有0.06%,几乎为世界最低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发达国家,外国人口占该国人口的比例大多超过10%。同样是人口大国,印度的这一比例也高于我国,达到0.4%。同时,我国在华留学生比例也仅为0.05%,远低于OECD 国家的平均比例8%,也几乎为世界最低水平。 移民人才是发达国家创新创业的很重要的力量,发达国家的近几十年,一直在享受移民红利。国际移民对移入国的经济贡献非常突出。20世纪90年代,移民对新加坡GDP增长的贡献率一度超过40%。在美国,移民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获得的创新专利量占据了总量的1/3。在美国的7大顶级癌症研究中心中,42%的研究人员出生于外国。在教育领域,2011年,美国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中,国际学生占71%;2011年,美国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国际学生占65%。在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拥有博士学位的就业者中,外国人比例从1993年的23%增至2010年的42%。在美国,移民创建了占总量1/4 的高科技公司。美国市值前50名的上市公司中,有近一半是移民创建或共同创建的。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外籍人才办理证件都是由一个政府部门受理,如美国公民与移民服务局(USCIS)、澳大利亚移民和公民部、日本厚生劳动省、韩国就业和劳工部、香港特别行政区劳工处、台湾“行政院劳工委员会”。 因此,对外为更好地参与国际移民人才的竞争并与国际接轨,我国也应建立专门的外国移民管理部门。从国内发展来看,我国正在经历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创新驱动发展,实质上是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建立移民局,也符合国家从招商引资向招财引智转型的要求。● 我国移民体系建立已经开始,设立移民局的时机逐渐成熟 目前,我国逐渐成为国际人才的向往之地,外国人才集聚的态势逐年在加强。据联合国估计,2013年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士为84.85万人,近十多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9%,比1990-2000年的3.0%有所提高。英国汇丰集团2014年10月公布的《外派人员调查报告2014》(《Expat Explorer Report 2014》) 显示,在“最吸引外籍人士居住的国家或地区”排名中,中国总体排名位列第三,超过了美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 自去年开始,我国移民管理制度框架已经开始搭建。中央层面,2015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2015年6月9日,公安部扩大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外国人工作单位范围。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实行更加灵活务实的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制度。 地方政府层面,2015年7月6日,上海发布了《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2016年1月份,公安部发布“支持北京创新发展20项出入境政策”(简称“北京人才新政20条”),包含外籍华人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或在中关村企业连续工作满4 年,每年境内居住不少于6个月,可申请永居;允许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毕业后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在中关村设立外国人永居服务窗口等创新性的政策突破。福建自贸区也在出台自己的人才新政。 因此,我认为,当前建立国家移民局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外国人才出入境和居留的行政手续,还比较复杂,签证、居留、就业、入籍都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建立统一的移民局,便于综合管理,更好地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从功能上讲,一方面,移民局可以统一管理外国人签证、居留、移民等事务,统一审批绿卡和入籍申请,以及处理包括外国人申请绿卡、入籍成功之后的社保、档案以及可能的集体户口等有关问题。另一方面,移民局还可以承担建立国际人才信息库、设立和管理海外国家猎头、国际人才研究等职责。 另外,我国日益成为外国人才目的国,特别是广州地区非法移民增加,对此类群体管理应纳入日程。再者,移民融入问题需要面对并加紧研究。移民局可以就如何保障来华移民的正当权利,保护国际移民在中国的人身、居住、财产等合法权益,增进国民与移民的和睦相处,在语言培训、文化融合、提供职业信息等方面发挥作用。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6年4月刊总58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7月4日 -
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分享海归创新理念 探寻创业中国趋势 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于8月16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酒店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海内外留学人员如何在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民间外交等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创“海归中国” 创业创新的新局面。该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十届,被称作“一年一度中国海归的盛会”,本次论坛再次汇聚国内顶尖海归精英,超过600余名海归精英与会,同时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包括新华社、人民网等数百家媒体报道和转载本次盛况。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陈竺教育部副部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党组副书记、副会长刘利民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国中央统战部六局局长王永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孙建立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王辉耀欧美同学会秘书长张学军 开创“海归中国”创新创业新局面 截至201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351.84万人,留学回国人数已达180.96万人,仅2014年一年就有36.48万人回国,相当于2001年回国人数的三十多倍,留学人员工作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重视,也成为中央人才工作新的着力点。 论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的战略布局大背景下,深入探讨了海内外留学人员如何在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民间外交等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创“海归中国”创业创新的新局面。 论坛开幕式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秘书长张学军主持。教育部副部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党组副书记、副会长刘利民,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孙建立分别致辞。 本次论坛设置五场分论坛,分别以海归发展机遇、海归技能优势、互联网+与海归创新创业、政府如何为留学人员服务、新生代优秀海归如何创新为主题展开讨论,500多名来自海内外的留学人员和欧美同学会会员以及来自官、产、学各界精英汇聚一堂,分享海归创新理念,探寻创业中国趋势。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旗下中高端招聘平台智联卓聘在论坛上联合发布“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 洞悉海归创新创业契机与路径 大会论坛一以“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与海归发展机遇”为主题,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主持。智联集团首席执行官、智联卓聘创始人郭盛,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共话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工作中将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为自身立业,为国家建功。郭盛表示,目前海归的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乐观,一线城市为海归创业就业首选,但海归仍然需要时间来适应国内就业和创业的环境。......详细 大会论坛二锁定“当今中国就业市场下的海归技能优势”主线,由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任汤敏主持,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UR WORK创始人毛大庆、香港铁路中国事务首席执行官易珉、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军、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毅、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周成刚就当前中国就业市场情况、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留学归国人员技能优势变化的趋势等展开讨论。......详细 互联网时代正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双引擎”之一,“互联网+”创业潮不仅激发了无数海归的激情梦想,也预示一个崭新的海归创业时代正在到来。大会论坛三“互联网+与海归创新创业”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任孙玉红主持。深圳前海达闼科技有限公司CEO黄晓庆、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总裁韩小红、e袋洗CEO陆文勇、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陶景洲、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严望佳、飞马旅创始人兼CEO袁岳共同思考与分析了海归应当如何把握中国互联网大潮发展的时机,发挥自己的优势创新创业。......详细 随着“四个全面”的有序推进,中国各级政府从自身建设出发强调简政放权,放松登记管制、“有进有出”、“先照后证”。这些软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推进创业便利化,并能有力地提高工作效率,为海归创业提供更加可靠的软环境。大会论坛四以“政府如何为留学人员服务与众创空间发展”为主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副院长陈亮主持。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袁方、青岛市外国专家局局长于炳波、浙江省委组织部人才办副主任张滨,北京朝阳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肖振祥、东莞松山湖(生态园)人才工作局局长吴毅斌、环球资源公司合伙人,千人计划政府关系委员会副主任刘科等共同研讨了地方政府应如何打造众创空间,进一步做好力学人员的服务工作,带动扩大创业与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详细 大会论坛五以“新生代海归如何进行实践创新”为研讨主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主持,集合各行业优秀新生代海归:骑士集团中国区合伙人陈顿斐、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何梅、上海朗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平凡、湖南省衡山县村官耶鲁毕业生秦玥飞、修正药业总经理修远、首都医疗集团执行董事张哲,以切身经验畅谈如何走过企业和社会创新之路,未来的80、90后新生代海归自身的特点以及他们将面临着怎样的机会和挑战等。 ......详细中国留学人员 “思想碰撞盛宴” 作为一年一度中国留学人员的盛会,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九届,数千名来自海内外的留学人员参加了历届论坛。作为国内高水准的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思想碰撞盛宴”,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已成为沟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深度交流思想的盛会,成为国内外创业精英获取最新创业政策与信息、彼此交流的新平台与新机制。 以“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为主题的本次论坛,充分展示了中国最高规格的留学归国人员创业高峰论坛的号召力与影响力。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潮迭起,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的战略布局,为广大留学归国人员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优良的环境。广大海内外留学人员在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民间外交等历史使命中,必将发挥自身的优势,走出一条风景独好的“海归中国”创业创新之路。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论坛大会主席王辉耀表示,海归拥有国际的人脉、国际的网络、国际的资本,国际的视野,创业资源丰富,是中国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发挥海归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将为中国未来的创新带来很大提升。中国正在把海归工作作为中国国际人才工作新的着力点,以加大创业创新的力度,引领全球化时代潮流。相关媒体报道:【光明日报】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举行【光明网】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京举行【人民网图文直播】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央广网图文、视频直播】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China Daily】Returnees more willing to go it alone【中国网组稿】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新华社CNC】Students encouraged to return after overseas study【中新社】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京举行【环球网】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京隆重举行【环球网】王辉耀:要做创新大国必须面向世界【中国报道】分享海归创新理念以探寻创业中国【中国科学报】近五年回国留学人员逾131万【中国经济导报】“海归”创业:除了互联网还应做什么【中国社会科学报】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京举行【中国日报网】海归就业扎堆金融 创业偏爱高新技术【新浪智库】郭盛:应改革创新制度 创造海归良好发展环境【中评社组稿】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凝聚海归的力量 教育部副部长:充分发挥留学人员的优势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專家學者聚京城:留學歸國,如何創業?留學人員論壇:政府如何為留學人員服務留學人員論壇:探討中國就業市場下海歸優勢王輝耀答中評:一帶一路 海歸發揮大作用【中青在线】民营企业成为新生代海归就业最大领域【社会科学网】分享海归创新理念 探寻创业中国趋势【侨报】过半中国留学生归国 超一成人难融入国情 【网易教育】分享海归创新理念 探寻创业中国趋势【首席财务官网】保护原创,推动海归创新力度【和讯网】郭盛:应改革创新制度 创造海归良好发展环境
2016年7月1日 -
郑永年:中国需要战略新精英
专家简介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从当前备受瞩目的南海局势来看,中国与世界相处似乎面对这样一个境况:小国挑战、大国调戏,但无论对大国小国却都显迷茫。近日,著名学者郑永年访问北京,并出席“重塑亚洲价值观”研讨会暨新书交流会,期间接受凤凰大参考专访。郑永年认为,中国要与世界打好交道,需要有自己的精英群体发挥关键作用。但显然,中国目前并没有形成这样一个群体。王道外交小国适用、大国不灵记者:今年早些时候,阎学通教授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提出“王道外交”的概念,也就是实行国际公认的公平、正义和自由等原则,增强中国外交的道德感召力;放弃不结盟政策,以军事援助代替经济援助来发展盟国关系。并引起国内外学界关注。您如何看待这一概念?郑永年:中国以前提出王道外交是有依据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受制于本身的缔约政治,中国的王道里面均是缔约政治的结果。中国诞生之初,周边就有众多国家,一直面临对待较小国家的问题,这就是王道的主题。在这一点上,从前朝到现在,基本上没有变化。但近代以来,王道这一操控体系被设成了中国的帝国主观主义,这就把操控体系妖魔化了。操控体系其实是一个自由贸易体系,例如中国跟东盟的自由贸易群。王道体系现在也在实施,例如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给柬埔寨等国家提供自由贸易特殊条款,都是王道的表现。我认为,这个王道的体系对小国不成问题,但是,对于美国这类大国就不一定适用。中国现在思考的是,针对大国要使用什么方式的问题。记者:当前的南海问题上最为典型。郑永年:目前,中国跟许多小国家的关系都与美国有联系。例如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如果没有美国的参与,中国可能会使用比较等级化的王道体系,但美国一旦参与就不同了。所以中国才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国追求互利共赢,但中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显然不同,这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就南海问题而言,假设中国跟越南顺利地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美国即使声称它担心中国进行帝国主义扩张,也没有证据。这就是上面谈到的中国对大国采取什么方式的问题。记者:还有菲律宾,目前南海仲裁案备受瞩目。国内舆论甚至出现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说法——中国应直面“小国威胁论”。很多人看到,菲律宾凭一已之力,连纵合横,用一系列弱小之国的打法,借口中国威胁论,先状告中国,再拉美日澳入伙,将一个两国间的主权问题,变成了一个世界问题。并造成一个事实上的“菲律宾威胁”。这种小国威胁对于中国似已成为常态,如如朝鲜等周边国家,以小欺大,给中国造成了许多事实上的被动。郑永年:所谓的小国威胁其实来源于大国,是因为小国想挟持另一个大国。实际上,中国真正的国家安全威胁就来自美国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国家都威胁不了中国,这些小国只是想利用美国向中国多争取一些利益。我认为,菲律宾也不是一定要威胁到中国,只是想利用美国多争一些好处。美国在南海的成本很高,但不得不做记者:研究中美关系的学者目前基本形成一个共识,当前两国关系处在15年来最低潮的时候,您对这个走向怎么看?郑永年:我觉得不是那么悲观。首先这是正常的现象,哈佛大学的研究项目表明,人类历史上进行了16次挑战国与霸权国的权利转移,12次发生战争。4次实现和平权力转移。中国和美国都是大国,两国本身没有纠纷,贸易往来很多,互相依赖。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是中国和美国盟友的关系。中国没有自己的门罗计划,没有想把美国赶出去。在中美关系中,美国扮演主要角色,不应捣乱。例如南海问题,其实美国的成本是很高的,反倒是中国并没有什么成本。CCG举办“郑永年:‘重塑亚洲价值观’研讨会暨新书交流会”记者:您指的成本主要是军事上吗?郑永年:军事上成本很高的。美国人支撑多长时间还需要观察。南海问题的政治化很严重:美国必须要来,不然无法向其盟友交代,而中国则必须抗议,否则无法向国内交代。但是,政治和实际要分开,美国不至于把中国的扩建岛礁炸掉,双方都要耐心处理,学会危机管理。总之,我觉得实际情况没有那么悲观。记者:目前的状况考验两个国家的危机管理能力。郑永年:对,就是危机管理。南海问题是中国现在必须回应的问题。不过一个明显区别是,中国现在变被动为主动了,美国则是被动了。现在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已经高于中国对越南,以及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反应了。这一点必须看到。目前的南沙岛礁中,越南占了那么多,中国也占一些了,菲律宾也占领几个,我想中国既不会放弃,也不会要把越南占的全都拿回过来。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是个后来者,但国家实践能力很强,没几个月就把人家十几年做的建设工作做起来了,这是有很大好处的。以前在邓小平时代,中国人寻求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没有人理。大家你做你的,他做他的,这是因为当时国家没有能力。但现在中国有能力了,就不一样了。中国可以向美国表明,对于那些岛礁,中国可以像其他国家一样把它军事化,但也可以不军事化它。这是大国之间的“互相调戏”,但这个调戏之后就需要耐心和危机管理。记者:中美南海博弈,谁更强一些?郑永年:中国的实力还不够,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英美两国这个过程都用了很长时间,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不到,已经发展的够快了,但距离真正的崛起还早。中国的崛起不等于美国的衰落,对美国来说,只是自身相对衰落,但是也有复苏机会。美国还是一个大国,苏联解体以后,这种霸权极少。俄罗斯目前显得衰弱,但还是有他自己的缔约政治地,印度也有。实际上,看现在的南海和东海问题,要从中国近代以前看,当时中国是最强大的,也有自己的缔约政治地,但后来被帝国主义打败,缔约政治利益都被西方拿走。现在东南亚趋势是西方趋势的延伸,中西双方的缔约影响共同产生作用,这肯定需要调试。记者:这又回到建立亚洲价值观体系的问题,有人觉得这并不着急。郑永年:我觉得比较着急。比如,现在有人提出亚洲共同体,但是建设共同体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怎么弄?中国真要建立一个价值共同体的话,首先要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记者:这需要精英发挥关键作用。郑永年:任何社会都是这样。中国儒家文明盛行几千年,我们目前也是一个大众性的政党,而不是一个精英性的政党。新加坡那么小的国家,但其外交做得那么大,就是因为一小群精英发挥关键作用,但中国还找不出这样一小群精英来。记者:中国聪明的人很多。郑永年:当然了,中国的潜力有得是,只是说体制阻碍了他们的上升。整天骂美国,但是有人了解美国吗记者:您觉得当今世界的大势和主题是怎样的?郑永年:当今世界没有一个文明在主导。西方尽管强势,但已经不如以前,而中国还没有强大到世界都认可的程度,所以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元世界的持续。世界上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对世界的认知和认定也不同,从来没有一个所谓的世界秩序,都是多个秩序的并存。如果要假定有一个世界秩序,那我觉得这首先就错了,世界就没有秩序。郑永年新书论中国系列。记者:中国国内在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和平发展是主题,还有人认为革命和战争才是,只是还没有打起来而已,您如何评价?郑永年:如果说和平是主题,要解释那么多冲突就有点困难,像中东和朝鲜;但肯定不是战争时代,总体来说是和平的。在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找到一个没有冲突的时代。和平和战争永远是一个共同体。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考虑怎么维持和平,如何避免战争,然后形成一个价值观。我们能做的只是这些。记者:我们当前认识世界有哪些不足?郑永年:中国认识世界当然不足。我们现在有多少人理解美国?整天骂美国,但是有人理解美国吗?我们有人理解东南亚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只是站在自说自话的立场上,否则,我们会那么紧张吗?记者:那培养国际人才去认识世界,我们需要如何做?郑永年:精英主义。我们现在最遗憾的就是,现在因为大家都愿意学英语,大家都搞国际关系研究,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在搞中美关系,那小国家谁去弄?现在,我们精英体系的培养太商业化了。国家利益一定要由国家出钱培养,但这些东西似乎没有人注意到。外交人才量也少,这也和中国的退休制度有一定关系。中国的外交官刚刚学会怎么做外交,就要退休。在国外,外交官是越老越吃香,经验非常重要。媒体也是一样,到美国的媒体去看看,从20岁到80岁的人都有。但在中国,哪里能找得到一个80岁的记者?文章选自凤凰网,2016年5月15日
2016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