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斌:尊重知识产权 共享创新成果
理事简介赵斌,美国高通公司法律及政府事务全球副总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 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 何中然)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央宣传部等23个部门联合主办的2016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20日在京正式启动,新华网深入采访产、学、研等各领域专家、企业家,就当前形势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探讨。 美国高通公司法律及政府事务全球副总裁赵斌在接受新华网专访采访时表示,知识产权保护是人类高度文明的一种表现,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经济进步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应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让创新成果更广泛地惠及普通大众。知识产权保护是新业态发展的基本支撑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如今已经进入数字信息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变革,也催生了众多新的经济形态。但随之也带来了许多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的新问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也是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面临的一个时代课题。 赵斌表示,不管这些新业态如何发展变化,知识产权保护都是这些新的经济业态得以生存、持续的基础和保障。没有了这些基础和保障,新的业态将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产权保护是对所有新经济业态最基本的支撑。 在稍早前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业创新”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未来将着力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加快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大合力。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需要建立一个与当前环境相适应的体制,来保护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如果要鼓励万众创新,就得有一个很好的体制能保护创新者。创新者愿意承担商业风险是因为有一个稳定的预期,一旦创新取得了成功,就可以得到法律的保护,这样创新者才愿意去持续创新。”赵斌说。“创新”与“共享”会形成良性循环 从知识产权的保护来讲,首先要保护创新的成果,另一方面又要把成果分享给所有的普通大众。这其中会不会存在矛盾关系? 赵斌解释说,从本质上讲专利保护和许可制度非常形象地印证了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共生关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专利申请本身就是要公开创新技术的细节,开放技术的应用,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而不是要把自己的技术掩藏起来敝帚自珍。它的目标是要把创新的技术申请国家的保护,同时这也是在保障发明人回收最初的研发投资、商业投资、和风险成本。这样发明人才可以更持续地创新。如果这个体制协调得好,就可以不断地从前端促进后端,进行良性正循环,不断地促进发展。 “高通发轫于七个志同道合的教授和工程师,在客厅里面进行头脑激荡,最后他们一致同意致力于用创新的技术和发明推动科技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不断地把我们的技术进行专利的申请,得到了专利的保护,在这个过程中高通公司进行了巨大的商业投入,也承担了很大的商业风险。”赵斌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产权体制保护是非常不可或缺和至关重要的。” 据赵斌介绍,高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将专利拿出来,通过法律保护的许可体制,与所有产业界的同仁分享前沿技术,强调“分享智慧”、“成就创新”。这个商业模式也已经被中国企业采纳,很多非常优秀的中国企业都在探索发展着同样的商业模式,最终带来的是消费者和产业分享专利、技术、标准的成果与实惠。尊重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非常重要 高通只有短短的3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不久之前它还一直是很小的公司,经过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才发展到今天。这也为国内的中小企业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赵斌认为中小企业要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要有自己明确的技术和产品方向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与此同时,每个人都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智慧财产。“如果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文化氛围,所有在这个领域的人都习惯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同时学会共享的机制,中小企业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地增加,这对他们的信心也是一种很好的鼓励。他们成功的希望就更大,整个国家的商业和产业的氛围也会越来越良性地发展。”赵斌说。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最近,国家又将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三五”规划纳入了20项重点专项规划之中。这表明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已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体制和文化,才能让智慧财富为国家和产业的发展提供应有的价值。”赵斌说。文章选自新华网,2016年4月25日
2016年4月29日 -
【BRINK】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ese Companies
Local workers prepare steel rods for concrete work at the Chinese-funded under construction sky train line in Hanoi on September 22, 2014.Photo: Hoang Dinh Nam/AFP/Getty ImagesBy Miao Lu, PhD,Executive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China proposed its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in 2013. This ambitious scheme seeks to connect China more closely with Europe, Southeast and Central Asia, the Middle East and Africa. The project is bound up with the promotion and exercise of China’s “soft power,” aimed at devising Asian solutions for Asian problems.One Belt, One Road is strongly influencing the flow of Chinese outbound investment. The initiative is creating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for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specially those involved i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railway construction, energy and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shipping and logistics firms. Small- to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volved in manufacturing light goods and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products are also boosting their investment activity in One Belt, One Road countries.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Chinese investment in One Belt, One Road countries amounted to $92.46 billion in 2014, 15 times higher than it was in 2005.Like any large-scale and ambitious undertaking, One Belt, One Road entails not just great opportunities, but considerable risks as well.Chinese investment in One Belt, One Road countries amounted to $92.46 billion in 2014, 15 times higher than it was in 2005.Potential RisksPolitical risksOne set of risks stems from the complicated political situation prevailing across large stretches of overland and maritime covered by One Belt, One Road. Myanmar is a case in point. 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country fell from $407 million in the 2012 fiscal year to just $46 million in the 2013 fiscal year, a drop of nearly 90 percent. This plunge was caused by rising anti-Chinese sentiment and opposition to key projects in Myanmar, notably the $3.6 billion Myitsone dam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ountry.Big power rivalry in ASEAN countries, South Asia and Central Asia may also threaten Chinese investment activities in these areas. China and Japan are competing to raise their influence in South Asian countries. At the beginning of 2016, Japan secured Dhaka’s approval to begin building an 60-foot–deep port in Matarbari, 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Bangladesh. Meanwhile, China and Bangladesh were continuing to negotiate approval for the Sonadia deep water port, which is located about 15 miles away from Matarbari.Potential risks also exist in the One Belt, One Roa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Conflicts exist between Kyrgyzstan, Tajikistan and Uzbekistan. For example, Uzbekistan strongly opposes China’s hydropower project in, as the proposed dam is located upstream on the Amu Darya River in Tajikistan. This investment could therefore adversely affect Uzbekistan’s access to water, a scarce resource in Central Asia.Security risksChinese investment in countries along One Belt, One Road may be exposed to regional turmoil and conflicts, terrorism and religious conflicts.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Chinese enterprises investing overseas have yet to devise a comprehensive security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such risks. They currently rely mainly on Chinese consular and diplomatic protection, which are certainly inadequate safeguards against major threats such as terrorism and ethnic and sectarian religious violence.For its part, China has repeatedly stated that One Belt, One Road is for promot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as opposed to being a Trojan horse for extending Chinese geopolitical influence. But China still seems to have problems establish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is message.Economic riskChinese enterprises with investments in One Belt, One Road countries face economic risks. One major risk is the potential of these countries defaulting on foreign lending and investment projects. Many of the One Belt, One Road countries, especially those in Central Asia, are among the poorest economies in the world and have dysfunctional and corrupt governments. This lack of creditworthiness makes them poor bets for investment on the part of China’s government and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businesses.Another source of risk lies within the Chinese companies themselves doing business in One Belt, One Road countries. A great deal remains to be done with respect to engineering safety and management issues. At times, firms also have difficulties obtaining sufficient intelligence and financing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investment projects. When these fail to properly gather information and conduct due diligence, they are more prone to engage in speculative, bubble-like investment behavior. Chinese companies planning to “go global” by undertaking One Belt, One Road projects need to up their game when it comes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CountermeasuresOutsourcing experts to conduct risk analysisChinese enterprises need to be business-like and realistic in factoring potential risks into the cost of investment projects. They need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top-flight foreign risk analysis firms, while also employing the expertise of leading Chinese think tanks doing risk analysis, such a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Let think tanks play a big role in risk management of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sThink tanks, particularly those run independently, are in a better position to evaluate development risk. Firms investing in One Belt, One Road should involve such organizations in planning for such projects and attempting to balance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keholders involved in them. Setting a network of cooperative the One Belt, One Road zone think tanks should promote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s and concerns of the relevant parties.Set up a security mechanism to address security concernsIn the short term, Chinese companies ought to beef up their internal security by making use of good private security contractors. In the long term, however, they need to establish trust and build durable partnerships with local stakeholders in the One Belt, One Road countries targeted for investment.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hinese companies investing abroad should be more concerned abou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ich can be a key element in enhancing China’s “soft power” in the One Belt, One Road area. Firms should pay especially close attention to their treatment of local workers an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investment projects (both issues in Myanmar). Effectiv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an go a long way in reducing the internal security risks faced by firms seeking to invest in One Belt, One Road countries.Capacity building in nurturing partnership with NGOs and the civil societyChinese enterprises with outbound investments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loc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work with civil society actors in One Belt, One Road countries. One road countries where NGOs are very active are becoming important spokesmen for civil society. While doing projects, NGOs should be invited to express their concerns and interests.Recruiting and nurturing talent with an international mindsetTo better understand conditions in diverse and complex foreign environments, Chinese companies investing in One Belt, One Road must effectively integrate knowledgeable foreign talent into the management of overseas investment operations.Equally important, two-way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local people in One Belt, One Road areas should be promoted. This can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between China and One Belt, One Road countries. To this end, a One Belt, One Road scholarship fund ought to be established to enable students from these countries to study in China, and likewise, Chinese to live and learn about places like Kazakhstan, which have very different and unique cultures and social norms.Miao Lu, PhDExecutive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Dr. Lu Miao is the cofounder and executive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and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China Global Talent Society under the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She is also deputy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Writing Center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From BRINK, April 28, 2016
2016年4月29日 -
【China. Org】US election won’t impact China-US relations
The outcome of the U.S. election will not impact the country’s relation with China, said Wang Jisi, China’s prominen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 and a professor at Peking University, in response to a question from China.org.cn at a seminar in Beijing on April 25.Wang Jisi, China’s prominen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 and a professor at Peking University, speaks at a seminar on superpower strategy, co-organized by CITIC Publishing Group and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 a think tank. [Photo by Guo Yiming / China.org.cn]"No matter who the next U.S. president is, China-U.S. relations will remain the same," The scholar made the remark at an event on great powers’ strategies, co-organized by CITIC Publishing Group and the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 a think tank.The history of China-U.S. relations, Wang agree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first one starting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ending on 1911 wh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the second from 1911 until the bir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the third from 1949 until China unveiled it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in 1978, and the fourth is ongoing.In Wang’s view, the four stages corresponded to transformative events in China. He said that China is the "variable" and the U.S. a "constant" when it comes to bilateral relations."Being a mature power, China should change itself and think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added the scholar, urging the country to focus more on inclusiveness and openness. Wang thought that China will only rise as a globalized nation, by playing the "talent" card, which attracts people from other nationalities not only for investment but also to become Chinese citizens."Only when plenty of ’Johnsons’ or ’Mohammeds’ want to become Chinese citizens can the country become more powerful."The scholar also urged to avoid one-sidedness and to follow the trend of China-U.S. relations through multiple lenses.(By Guo Yiming )From China.Org, April 27, 2016
2016年4月29日 -
游忠惠:从“人才大数据”到“人才大智库”
理事简介游忠惠,海云天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这句经典的电影台词,道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真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掌握国家人才储备与发展状况、最大限度发挥人力和智力资源的效用,可以说是大变革时代中国不得不面临的现实命题。这道命题的解答,大而化之,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发现人才,二是评价人才,三是人尽其才。 当我们从大数据思维的角度,将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收集挖掘分析能力,运用到人才发现、评价以及使用体系之中,不难发现,大数据与人才的碰撞,必将催生出一个全新概念——“人才大数据”,而“人才大数据”的建构,必将对国家教育改革、人才培养选拔乃至“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智力支持,成为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人才大智库”。“人才大数据”缘起:从考试到评价的跃升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教育考试服务行业的企业领导者,国家教育发展趋势、考试制度改革、人才评价与培养,始终是我关注、思考与研究的重点。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传统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侧重于选拔性与结果性评价,考试成为教学效果与教育质量的主要评价手段。这种单一评价方式的弊端随着教育发展也越来越凸显。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原有的教育观念已不能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国家随之提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人才培养的重点逐步转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教育质量的评价不再仅仅以单一的考试来反映,而是开始基于教育的全过程,探索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的新模式,进而建立对人的全面的个性化、多样化、社会化评价标准体系。 海云天公司从1997年进入教育考试评价服务行业,从网上评卷到标准化考务管理,为国家各类考试的实施与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紧跟国家教育改革方向,公司又着力开展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服务,通过对中小学学生教育过程中各类数据的采集、分析与挖掘,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及教育机构的决策改进提供量化评价与科学依据。在探索教育质量评价的过程中,数据作为分析与评价的基础,变得尤为重要。 在多年的实践中,公司不仅积累了大量的教育考试数据,而且也具备丰富的数据处理经验。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挖掘,将科学分析结果反馈给教育管理机构,使这些数据得到有效利用。“在从考试到评价的跨越中,信息技术能起到什么作用?如何让这些数据发挥其真正的价值?”2014年1月,我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大数据时代:考试到评价的跃升》一文,作了初步探索。“人才大数据”背景: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改革趋势 信息时代,大数据席卷全球。2013年,被国外媒体预测为世界的大数据元年,并认为这场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将给社会的发展模式和决策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与挑战。教育作为国家深化改革的重心自不例外,国内外开始纷纷研究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欧美一些国家较早认识到考试数据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尝试。如,国际教育评价协会(IEA)、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分别在相关大型国际测试项目中充分利用其组织的测试与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影响各国教育的主要因素;英国还在其评价项目中引入了档案袋管理,结合计算机技术建立了形成性评价;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在其组织的考试项目的每个环节都对数据进行了有效应用,使它能从容地应对每年面向全球及国内的200多种、数千次的考试,并对考生进行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总之,通过考试数据挖掘,很容易了解学习者学习的现状,从而有助于掌握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优化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效果、提升教育质量。 顺应大数据时代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凭借多年教育考试数据处理经验和积累,海云天也积极与考试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合作,研究教育数据分析评价模型和方法,并在数据挖掘应用方面做出了典范。海云天教育测评公司作为我国第一家专注教育过程质量评价服务的提供商,在与深圳南山区、福田区以及广东肇庆市等教育部门的合作中,通过对基础教育过程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和有效利用,为当地教育管理机构和主管部门制定和落实科学的教育规划提供依据,为教师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提供改进建议,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和方法,从而帮助当地教育部门实现区域内教育质量提升后的优质均衡。 通过一些研究机构及部分企业的实践活动,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初见成效。海云天在进行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中,也越发意识到教育数据的重要性。我数次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撰文论述,对教育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有助于建立起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最大效率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在教育领域的数据挖掘应用还远远不够。首先,国内外机构或企业的数据挖掘实践多是针对某个教育阶段或某类考试的一个或几个环节,这些探索与尝试不仅是局部的,也是分散的,尚未能形成集群效应、发挥其最大效能;第二,教育主要在于培养人才,而人才最终要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流动和人才开发等环节构成完整的人才价值链,数据挖掘应从教育环节延伸到整个价值链,从而真正为国家人才战略发挥作用。因此,在大数据浪潮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看得更远、站得更高,建立一种以“人才服务社会”为宗旨的“人才大数据”观。“人才大数据”透析:什么是人才大数据? 这里有一个感人的小故事。一位朋友有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女儿,作为父亲,从女儿出生起,他便开始搜集关于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到现在一直坚持了14年。这位父亲,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悉心呵护着一株幼苗的茁壮成长,而他十几年的积累,则构建了女儿生命成长过程的“数据库”。 在提倡“人人成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教育改革发展新时期,一个人从婴孩到成年,其成长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数据,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型数据库”。人才大数据就是通过采集、存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技等相关有价值的信息,用数据的形态,形成人才成长过程海量数据库,并运用先进的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心理测量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对人才成长全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为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管理与开发提供依据,为个人、学校、企业、教育管理机构、人力资源部门乃至国家层面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更具效率和针对性的人才服务。 建设一个完备的人才大数据系统,是一项工作量浩繁的巨大工程。如果按照传统的线性思维,是难以想象的,但在大数据时代,一切皆有可能。这个由国家建立的“人才大数据”系统,人才资源的数据不再是信息孤岛、数据孤岛。这个规模浩大的人才大数据系统,可以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采集、存储、分析与挖掘流动于中小学、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它可以由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子系统聚集而成,如学生基础数据库、学生成长记录、学历认证体系、人才素质评价体系以及人才资源管理平台等。学生基础数据库以学籍数据、学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德育、美育等数据为依据,而学生成长记录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可以清晰反映人才培养阶段的成长过程;学历认证信息可以以信息化学历认证平台为基础,在学位授权、证书发放和学历认证过程中获得就业信息和人才资源信息;企业人力信息库则可以通过查询服务及认证系统逐步丰富起来。这些数据的融合和聚集,最终形成人才资源的大数据库,可以正确及时地分析中国人才的结构和质量状况,分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相关关系,进而成为国家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人才决策的科学依据。 关于人才大数据的深入研究,将在我们专家团队创作的《人才大数据》一书中得到系统性的阐述与论证。该书由中国知名教育专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戴家干教授担任总编辑,从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角度,以海云天公司多年的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以及数据挖掘、分析和评价经验为基础,结合大数据时代和云服务技术,从互联网思维出发全面提出“人才大数据”概念,并对人才成长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挖掘分析、有效利用和评价反馈等进行深入阐述,真正做到让沉睡的海量教育数据“醒”过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价值。我们相信,“人才大数据”的实现,将为政府、社会及各行业带来重大变革,为国家人才战略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从“人才大数据”到“人才大智库” 人才大数据,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选拔、引进、使用,又是人才战略的重中之重。世界各国都在建设人才智库,为国家各类重要决策和各项事业发展服务。“人才大智库”的建立,离不开“人才大数据”,换言之,“人才大数据”是“人才大智库”的基础信息库。在人才领域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人才大数据平台,其最终目的就是将无处不在的人才数据经过挖掘分析变成一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为全球范围的引才用才、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通过对人才成长过程的有效管理与引导,推动实现国家的“人才强国梦”,进而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2012年,美国国际考试业协会(ATP)年会期间,游忠惠与ATP创始人、总裁William G. Harris 博士合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这充分表明智库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智库,又称“思想库”,一般是指研究公共政策的专业机构,主要职能是提供高质量的思想产品,为公共决策者解决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方面的问题出谋划策。现代意义上的智库产生于19世纪的西方国家,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结果。现代智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政辅政、启迪民智、平衡分歧和聚贤荐才四个方面。从“人才大数据”到“人才大智库”,就是要从推动人才发现、人才评价、人才使用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从“人才大数据”到“人才大智库”,大势所趋。文章选自中国教育信息化网,2016年4月28日
2016年4月29日 -
黄靖:中美关系视角下的台湾问题
黄靖,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角色,而目前世界经济、政治的重心在转向亚太,并且台湾很难在文化上独立于中国。” 2016年3月28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李氏基金特聘讲席教授、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黄靖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做题为《中美关系视角下的台湾问题》的学术报告。 黄靖教授首先梳理了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角色的起伏过程。1949年以后,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中美建交后,受台湾自身政治经济转型、冷战结束西方向中国施压等因素影响,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持续上升,且对台态度成为美国内部重要的政治议题。三十多年来中美双方在涉台问题上密切互动,使得近期的台海局势发生了两个质的变化,一是岛内政治领袖即便具有“台独”倾向也在各方压力下不再敢公开主张“台独”,另一是大陆逐渐主导两岸关系局势,而美国由曾经的主导者转变为有一定作用的旁观者。 黄靖认为,经过多年来中美两国关系的磨合、大陆对台政策的完善以及两岸局势的变动,在反对“台独”问题上,中美两国已形成了共识;但在两岸统一问题上,中美尚存在分歧。首先,大陆认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手段,统一是目的,而美方认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本身就是目的,这也使得中美在美国对台军售问题上立场各异。第二,美方主张的“一中政策”与大陆主张的“一中原则”存在差异。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台湾,毕竟美国要考虑其在对亚太盟友的战略信誉与承诺,“弃台论”并未对美国主流政策有实质影响。 黄靖认为在中美关系层面上的“台湾问题”大局已定。第一,台湾对美国的战略价值下降,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美国的包袱而非资产;第二是中国国家能力增强,中国掌控周边局势的能力突飞猛进,在台湾问题上更不会让步;第三是台湾经济已不可逆转的依赖大陆。在国家认同问题上,黄教授认为台湾在文化、民族认同方面并未走远,大陆需要加强的是公民(政治)认同建设,练好内功,使台湾的公民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紧密贴合。 在评论环节,陶文钊认为中美经过数十年的互动,美国已认识到不能随便打“台湾牌”,否则牵涉面太广,对美国来说代价太大。黄嘉树从台湾自身及两岸关系视角,认为两岸统一在涉外关系、行政当局、两岸社会三个层面都还存在需要克服的难题,而且对于“维持现状”的界定上存在中美两国及台湾方面的复杂博弈,蔡英文并未改变其立场。张沱生表示台湾“拒统”在加强,民进党不会主动接受“九二共识”。因此,台湾问题依旧是一个重大、复杂、影响面极广的问题,依旧是中国的核心利益问题。 黄靖回应指出,美国在两岸是两边下注,但从长远来看,时间在中国一边。这是因为中国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角色,而目前世界经济、政治的重心在转向亚太,并且台湾很难在文化上独立于中国。他认为大陆应该从经济影响、两岸关系方向着手,不要轻易将台湾问题国际化。而且,目前中美关系超出了双边关系范畴而具有世界性意义,中国应吸取世界史上霸权国的历史教训,做应该做(强调价值面)、而非能够做(强调实力面)的事情。文章选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网站,2016年4月6日
2016年4月28日 -
【财新网】王缉思:美国大选对中美关系影响很小
美国人谈论中国时,更多指的是中国对于美国的影响,而非评论中国本身,不应该被过分放大;真正影响中美关系的是中国自身,中国应该聚焦国内改革。王缉思,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 【财新网】“我们经常说美国人怎么说我们,但中国在美国大选中占多少分量?我想说的是,很小的分量。”。4月25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携新书《大国战略——国际战略探究与思考》(以下称《大国战略》)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中信前沿经济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国际战略探究与思考研讨会暨新书交流会上表示。 时下正值美国总统大选年,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在美国大选中掀起的“民粹主义”浪潮以及其对中国的态度在中国国内备受关注。但在王缉思看来,美国大选对中美关系影响很小;真正影响中美关系的是中国自身,中国应该聚焦国内改革。 “美国大选选出任何一个人,中美关系还是这样,因为我们是主导,实际上不仅中国如此,俄罗斯也一样,俄美关系的变化正是俄自身的改变。”王缉思说。 这一判断也与其新书《大国战略》所阐述的关于“战略”的理解相一致。他认为,所谓“国际战略”或者“大战略”反应的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以及核心利益。跟任何其他国家一样,中国核心利益的第一位是政治稳定,中国外交其实最主要的是国内的政治外交。他指出,要形成完整的“大战略”,不能只是看国际关系,要把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结合起来看。 具体到中美关系,他更侧重观察两个国家的国内政治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他认为,谈论中美关系时,不能停留在中美关系本身,除了要看到中国国内政治、美国政治以外,还要考虑全球环境的问题。 在《大国战略》一书中,王缉思提出“两个领导权”的说法,认为中美关系核心问题是“两个领导权”或者“两个秩序”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内政治秩序,这是中方在中美关系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关切。 在王缉思看来,美国关心的是其在世界上的领导权,以及其所主导的国际秩序。“对于美国,它也在乎中国国内发生什么变化,包括政治和经济的变化,但美国更关心中国在世界上是否在挑头。” 王缉思认为,中美关系的改变归根结底取决于中国自身的改变,“美国是常量,中国是变量,你想它干什么?你想想自己,实际上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改变了中美关系。”(实习记者 莫业林)■文章选自财新网,2016年4月26日
2016年4月28日 -
【人民网】王缉思“国际战略探究与思考”研讨会暨新书交流会 在京举行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 人民网北京4月27日电 “王缉思‘国际战略探究与思考’研讨会暨新书交流会”日前在京举行。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王缉思携新书《大国战略——国际战略探究与思考》在CCG北京总部发表演讲,深入剖析当下国际环境的新趋势、中美关系、中国新地缘战略等问题,分享他对全球化环境下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中美关系未来向何处去等问题的见解。 王缉思认为,国家的核心利益有三个,即政治稳定、国家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要研究外部世界对这些核心利益造成什么威胁,必须要有多维视角,不能只是看国际关系,要把国际和国内结合起来看,才能形成完整的大战略。 关于中国的国际战略,他特别介绍了关于“西进”的想法,认为在“东西”和“南北”间,中国居中。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并不想做西方式的发达国家,中国有发展中国家的特性。客观上,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些共性,可以在两者间起到桥梁作用。 对于中美关系,王缉思更侧重看两国国内政策对双边关系的影响。他认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两个领导权、两个秩序的问题。中国关心的主要是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而美国更关心的,是它试图主导的世界秩序和中国在世界上对美国的挑战。 关于世界政治,王缉思认为经济、人口、社会变化、生态环境、世界财富分配等一系列世界发展的总体动向,都影响了世界政治。一国的外交政策是由国内政治决定的,而国际关系是由世界政治决定的。理解世界政治,要找出国家之间政治的相同点、不同点,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与其他社会层面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副所长倪峰在随后的交流会上指出,当今世界大国实力的比拼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各方面,如果转化成国家战略,最重要的可能不是一个国家做得比其他国家好,而是在日益加剧的博弈过程中少犯错误。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明昊指出,中国面临国内政策与国际秩序的两个再平衡,都需要深刻、艰困的转型。目前中国外部环境不利的因素非常多,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的外交基础也在发生变化,需要挖掘新的合作的互补性,调整对外关系。他强调,克制对于大国来讲永远是美德,转型期对于中国、美国等主要力量都是重要的,需要深思、静思。文章选自人民网,2016年4月27日
2016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