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网】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开幕 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之道
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开幕式致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致辞。 中新网11月21日电 20日,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海南三亚开幕。该论坛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起主办,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三亚市政府等联合举办。本届论坛将围绕“中国企业全球化:新的历史 新的舞台”为主题,来自海内外多位政要、学者和企业家同台论道,共同交流探讨新形势下企业的全球化之路。 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开幕式致辞时表示:当前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从2008年以后,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失,新的发展动力正在形成,特点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低迷,债务高起,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和资本的外逃,再加上他们内需不振,结构调整的矛盾非常大,所以经济的增速下降很快,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因为我们经济增长占到世界经济增长30%以上,我们也遇到同样的困难,所以中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艰难的新常态时代。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计划,打破各自利益藩篱,所有国家都可以参加。另外我们一带一路是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陆上我们建公路、铁路、机场,海上我们建港口码头,我们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来推动贸易和文化的交流,来促进全球化。这样开放、多元式的体系,对所有国家都是机遇,因为它都可以在一带一路发展中,把自己国家的比较优势融合进去,从中获得互利共赢。他认为我们应该把这个理念贯彻到全球化国家,因为现在全球化的过程受到很大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包括世界贸易的总量现在应该说是增长,过去20年平均都增长5%,现在只增长2%多,不到3%,要重卷全球化趋势,需要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一起努力。 黄孟复表示,全球化大趋势下,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益最大的就是能够把自己国家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企业它所获得的优势是最大。全球化对企业来讲,是全球性的公司,它是获益最大的公司,因为它能够把全世界的资源为它企业发展服务,它能够把全世界人才笼络起来,为企业发展服务,它能够把全世界的资金为自己所用,这样全球化的公司肯定在今后是发展最快的,而我们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很多公司已经走向全世界,中国的全球化的公司,正在快速地形成,而且我们有一大批的企业不仅是国有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将来会成为中国的全球化公司的典范,因此植根于中国的全球化的公司,必将对全球化促进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中国驻法大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建民会上表示,中国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走出去”是应有之路,但仍面临许多意识上的不足。中国企业正处于“走出去”的大潮前夜——除了大企业之外,更多的中小企业也在逐步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但他强调,“走出去”需要面临几个问题:首先,需要更新知识,了解当地的“办事之道”。多数国内做得很成功的企业往往是遵循了中国的办事之道,而这些企业如果在国外碰得“头破血流”乃至失败,归根结底还是以为国内这套方法在国外还“行得通”。其次,要更新观念,活用中介机构。吴建民指出,包括国际咨询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在内的各色中介机构,在跨国贸易中是十分重要乃至必须的存在,“不是找一找当地的翻译就可以的”。再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标杆是由跨国公司逐渐演变为全球公司。凡是在国外失败的企业,往往没有与合作方做到“共赢”,或是没有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考虑对当地的环境和社会责任,从而留不住高管和各种人才,得不到当地的认可,从而失败。吴建民总结道,中国企业“走出去”伊始,失败不可避免,关键仍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表示,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创历史新高,达12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4.2%,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随着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和国内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力不断提升,并逐步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但是目前中国的投资存量与美国、日本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对外投资仍大有潜力。他还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要背景资料《2015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蓝皮书的编制情况。作为国内领先的国际化智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连续两年编制、出版企业国际化蓝皮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企业全球化现状,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全球化面临的问题与风险,总结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成功经验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随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龙永图介绍了2015年企业全球化的新特点。他表示,过去的这一年,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地区投资增加,开始逐步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投资规模在1亿到10亿美元的案例达407起,10-100亿美元规模的项目达121起;民营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2014年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呈爆炸式增长,比2013年同比增长295%,相当于2013年的三倍,占当年总投资案例数的69%。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中国企业中小规模对外投资明显增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数量保持增长势头,从单一控股向多元化转变。 他表示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政府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方向更加明确、政策更加清晰、支持更加有力,中国企业必将在“走出去”的“升级版”中实现国际产能合作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将我国优势产能和装备打造成国家“新名片”。 最后龙永图表示,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是国内专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国际论坛,论坛所搭建的交流平台,对于已经“走出去”和有意开拓国际商业版图的广大中国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现实意义的指导。(中新网金融频道)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5年11月21日
2015年11月26日 -
【China Daily】Private companies’ outbound investment sees growth
Chinese private companies have become a main force in going global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In 2014, private companies’ outbound investments saw a year-on-year growth of 295 percent.In the ongoing the 2nd Meeting of The China Outbound Forum, the 2015 Report on Chinese Enterprise Globalization published by the Beijing-based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notes private companies accounted for 69 percent of the total number of outbound investments last year.Wang Huiyao, director of the CCG, says there are mainly two reasons for this. One is the growing strength of Chinese private companies in the past few years, and two is the slowdown of Stated-owned companies going global, which are mainly caused by anti-corruption and overseas assets investigating them.Cui Mingmo,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China, says this year private companies’ outbound investment increased by about 180 percent in revenue.He says when Chinese companies go global; they are very active in acquisition and merger."In 2014 there were more than 300 overseas mergers that involved more than 50 countries and regions with a trade volume of $2.01 billion," says Cui.The 2nd Meeting of The China Outbound Forum in Sanya, Hainan province is hosted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and runs from Nov 20 to 22. It’s attracted more than 300 enterpris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forum demonstrates the latest trends of Chinese companies’ going global and looks into the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s of future development.Long Yongtu, former vice-minister of Commerce and former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Boao Forum, say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also encouraged Chinese companies to go global.Last year, Chinese companies invested in more projects in ’One Belt, One Road’ areas, with 407 investments ranging in size from $100 million to $1 billion, and 121 investments that targeting the $1 billion to $ 10 billion mark.From China Daily, Nov. 21, 2015
2015年11月25日 -
【新华网】黄孟复:“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促进全球化进程
新华网11月22日电(记者张钟凯、郑玮娜、刘邓)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日前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倡的包容开放和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和路径有助于重振正在放缓的全球化进程。 “当前全球化的进程因世界经济放缓而受阻,封闭性的双边或多边贸易体系对全球化贡献有限,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则有可能间接推进全球化。”黄孟复在此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表示。 黄孟复指出,世界经济从2008年开始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低迷,债务高企,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本外逃、内需不振、结构调整等因素,增速下降也很快,全球贸易形势严峻,全球化的趋势受阻。 目前双边和多边区域自贸区正方兴未艾,成为各国和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措施,但是黄孟复指出,过于封闭性的区域贸易交流和合作有搞“小团体”之嫌,对于全球化的实现贡献有限。 在黄孟复看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是打破“小团体”,走向全球化的替代形式。 黄孟复指出,“一带一路”包含的国家不是现在所有的自贸区谈判的国家所能够涵盖的,它把亚洲、欧洲、非洲等区域通过“一带一路”全部联通在一起,实际上是实行全球化的过渡形式。 除此之外,“一带一路”是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推动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从而促进全球化的进程。“这样开放、多元式的体系,对所有国家都是机遇,因为它都可以在‘一带一路’发展中,把自己国家的比较优势融合进去,从而实现互利共赢。”黄孟复说。文章选自新华网,2015年11月22日
2015年11月25日 -
郑永年:法国恐怖袭击——是西方的失败还是恐怖主义的成功
在反恐问题上,中国很难独善其身,因为恐怖主义今天已经是一个全球现象。实际上,中国本身也面临非常严峻的反恐怖主义任务。因此,反恐必须成为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的重要一部分。其次,中国本身的反恐必须防止西方化,尤其是美国化。 法国首都巴黎又发生了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这和上次恐怖袭击相隔不远。实际上,自从美国“911”大规模恐怖主义事件之后,恐怖主义似乎已经成了社会常态。 既然是常态,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社会似乎一直处于麻木状态。每次发生这样的悲剧,政治人物就会象往常那样,对受害者加以最深情的慰问,对恐怖主义加以最严厉的谴责,同时信誓旦旦地宣誓要和恐怖主义斗争到底。政治人物刻板的表现可以理解,但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们一边哀悼一边悲愤,以示团结和集体的力量。但过不了多久,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社会就俨然把悲剧遗忘了,他们的生活回归到了正常,没有做什么,似乎所能做的只是下一波恐怖袭击的到了。 更不为人理解的是,有关恐怖主义的话题经常被政治化,无论是内部政治还是国际政治。在内部,不同的政党尽管都对反恐表现出兴趣,但就反恐政策则并没有什么大的共识,而且往往是互相制约甚至否决。对反对党来说,似乎执政党的反恐政策一旦有效就会损害反对党的政治利益。此外,诸多反恐所采用的手段也经常违背西方一些国家的宪法精神,这也是反对党加以反对的法律因素。 在国际政治上,人们不难发现,西方世界尽管本身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但经常在反恐问题上持双重标准。例如,西方本身不管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恐怖主义都是合法合理的,而一旦到了其它国家,就演变成为“人权”等不同性质的问题了。所以,尽管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现象,反恐需要世界各国的大力合作,但这种双重标准一直在有效地阻碍着国际合作。 “911恐怖主义事件”过去那么多年了,而恐怖主义越来越盛。整个西方一直处于被动的反应。要真正有效反恐,恐怕就要回到恐怖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如果从宗教文化因素看,恐怖主义有其悠久的历史。但理解今天世界所面临的恐怖主义局面,人们无需回到很久远的历史,而是看看“九一一恐怖主义事件”以来的历史,大体上就可以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简单地说,西方反恐的方式本身产生着更多的恐怖主义,反恐本身成为新型恐怖主义崛起的温床。如果不能跳出这个恶性循环,那么恐怖主义会继续扩展,社会会越来越没有稳定和安全的常态。 这里首先要提问的是,为什么今天会出现那么多的失败国家?在西方,中东等地区失败国家的出现一直被视为是恐怖主义崛起的政治背景?问题在于: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在这方面,西方尤其是美国要负很大的责任。“911恐怖主义事件”之后,美国就开始推行硬软两大方面的反恐计划。首先是“硬”的,即暴力打击,用暴力摧毁和清除美国认为是恐怖主义的基地、基点和主要人员。其次是“软”的,即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西方认为象萨达姆那样的专制政权是恐怖主义的政治根源,因此希望通过在中东实行西方那样的民主政权来控制甚至根除恐怖主义。 如果说武力打击激进恐怖主义者在一定的阶段表现为必然,但是人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暴力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以暴制暴导致更多的暴力,这是历史的循环。用“软”的方式因此也成为必然。可惜的是,美国所推行的“大中东民主计划”仅仅出于简单的意识形态考量,而非实事求是的做法。“大中东民主计划”因此事与愿违。在这些政权被推翻或者弱化之后,所出现的不仅不是西方所希望的民主国家,而是失败国家,或者类失败国家。不仅如此,近年来美国西方到处制造和推行的“颜色革命”,也在制造着更多的失败国家。 事实上的情况是,当象萨达姆那样的目标存在着的时候,西方诸国还可以同仇敌忾,加以围堵或者绞杀;但是当目标变得极其分散的时候,西方就束手无策。今天西方的反恐成本极其巨大。例如,政府需要动用数十人的力量才能“盯”住一个可疑的恐怖主义者的行踪。被界定为可疑的人,这个群体数量庞大。和日夜都要“盯”的政府安全人员比较,这些“可疑者”占据着有利的战略地位。他们不需要一天二十四小时都醒着,而是可以挑选任何时候来实施他们的计划。 这就说明了,政府不管如何强大,光依靠政府的力量,反恐要赢得胜利的机会并不是很大。这也就是这些年来,西方各国视恐怖主义为常态的一个主要根源。这不是说,西方政府承认恐怖主义具有了合法性,而是一种无奈的表现。 单单政府不可能取得反恐的胜利,这表明恐怖主义的盛行不仅仅是西方政府的失败,更是西方社会整合的失败。社会整合的失败表现在哪里?人们可以从如下几个主要方面来看。 首先是文化整合的失败。西方传统上是“一神教”传统。这一点西方和穆斯林世界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人们信仰不同的上帝。历史上,不同的宗教信仰导致无穷的冲突和战争。小布什当时把反恐战争称之为新的宗教战争并非一点也没有道理。 近几十年来,西方提倡多元文化或者文化多元主义,希望多元宗教信仰可以和平共存。但这仅仅是理想,要转化成有效的现实非常困难。例如,法国被认为是典型的“共和”,一个开放的自由民主政体。不过,究其实质来说,法国仍然是一个建立在一元化宗教文化基础之上的国家,因为只有接受了法国的“共和”精神,才有资格成为法国国民。从这数十年的历史来看,文化多元主义的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很高。无论是西方还是穆斯林文化,其本质是“同而和”,而不是“和而不同”。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预见,这次庞大的欧洲难民潮会给未来的西方造成巨大的冲击。如果新移民不能被有效地整合,那么这些难民将改变欧洲的文化和宗教版图。从历史经验看,在这个过程中,很难避免充满血与火的暴力行为。 其次是社会经济政策的失败。尽管西方崇尚社会公平,但这个任何社会都接受的价值并没有反映在社会不同群体的社会经济生活水平上。往往的情况是,西方少数族群(尤其是穆斯林)处于社会的边缘,接受教育程度低、失业或者就业不足、所从事的往往是主流社会不愿意做的那些工作、收入水平和主流社会的差异巨大、日常生活空间流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等等。很显然,尽管西方社会往往有比较完善的社会政策,但社会政策显然并没有延伸到少数族群或者延伸不足。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已经被推到一个极端。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这给西方社会带来了自下而上的勃勃生机。但凡事不只有好处,而没有负面结果。例如,在宗教种族问题上,西方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言论自由对穆斯林人口造成了无限的困惑甚至愤怒。自从西方开展规模庞大的反恐怖主义运动以来,西方的文化和知识界也利用自言论自由的优势,毫无顾忌地讽刺和谩骂其它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习惯。这种言论自由或者“畅所欲言”,不仅伤害了大多数穆斯林人口的宗教感情,更是刺激了激进穆斯林人口的愤怒。正如过去数年所显示的,结果是对西方社会的整体伤害。 实际上,言论自由历来都是有边界的。西方很多国家迄今仍然有“诽谤罪”。如果言论没有边界,那么行为也就不会有边界。如果每一个人的自由意志都可以完全不受任何约束的情况而自由地发挥出来,那么什么行为都是有可能的了,所不同的是,不同个人对行为的性质有不同的“定义”。而这个定义是高度主观性的,也就是个人“自由意志”的发挥。言论自由者有自己的定义,而激进主义者也有自己的定义。 “911恐怖主义事件”以来的反恐已经有些年了,人们可以从这些年的反恐运动中学到很多经验和教训。反恐的无效和恐怖主义的盛行表示人们并没有在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相反,因为很多无效甚至是错误的政策,反恐运动本身在为恐怖主义的发展提供着无穷的资源,拓展着无限的空间。今天的“ISIS”(伊斯兰国家组织)简直就是一支穆斯林世界的“联合国军”。数万人从西方各国投奔战乱的中东加入这个组织,而中东的激进分子又走向西方各国。这个形成中的庞大网络本身更在预示着一个不祥的未来。 恐怖主义的盛行和西方反恐的无效,对中国本身来说,也具有深刻的意涵。首先,在反恐问题上,中国很难独善其身,因为恐怖主义今天已经是一个全球现象。实际上,中国本身也面临非常严峻的反恐怖主义任务。因此,反恐必须成为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的重要一部分。其次,中国本身的反恐必须防止西方化,尤其是美国化。 在反恐问题上,尽管中国也要硬软两手一起抓,但关切点必须在软的一方面。反恐的重点必须是社会层面的民族整合。如果社会整合层面失败了,政府最强大的力量也会在恐怖主义面前无济于事。在社会整合方面,较之西方国家,中国的优势在于动用强大的国家力量来促进社会的整合;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国家的力量转化成为社会的力量。作为个体或者集体行为的恐怖主义,只有在社会层面,受到同样是个体和集体的制约(监督和管制),才能得到有效的遏止。 现实地说,如果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不能向下延生和融入到社会层面,那么任何形式的反恐只会是“外部的”。而任何形式的“外部”反恐仅仅是临时的和运动式的。只有植入社会层面的反恐才能成为“内部的”,是可持续的反恐。从长远看,国家的反恐政策只有深入到社会层面才有可能转变成为社会的反恐意识。 一句话,如果说恐怖主义成为了常态,那么我们所生活于此的这个社会就不再是常态了。要我们的社会重返常态,就必须遏止和清除恐怖主义。反恐任重而道远。 本文发表于观察者网,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5年11月20日 -
【经济日报】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投资加速
本报讯 记者徐惠喜报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近日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规模投资呈加速态势。去年以来,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已有141起,其中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29起,1亿至10亿美元的投资55起。统计显示,2002年至今,中国企业在上述国家投资规模为1亿至10亿美元的投资407起,10亿至100亿美元的投资为122起。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业、交通运输及制造业。同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的投资有明显增长。 该报告建议,要通过打造样板工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报告称,中国的“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已经具备,在落实过程中,要打造样板工程,通过发挥中国企业与当地开发区和产业园的合作经验,为以后推进建设树立模板。文章选自《经济日报》,2015年11月13日
2015年11月20日 -
【国际商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逐梦全球
随着自身实力的壮大、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经营能力的提升,中国企业更深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并推动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走出去”向纵深方向发展。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呈现出哪些特点、面临着哪些挑战?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近日召开的第八届跨国公司圆桌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企业进一步“走出去”给出了相关建议。十大特点 王辉耀总结出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十大特点:一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从双向投资对比来看,中国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并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14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达1160亿美元,加上海外利润再投入,实际已达1400多亿美元,超过来华投资额。从与其他经济体的对比来看,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仅次于美国(3360多亿美元),且增长势头强劲。二是民营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最近两年民企对外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2014年同比增长300%,相当于2013年的3倍。三是中国企业中小规模的对外投资明显增多。其中1亿~10亿美元的项目占到投资项目总数的63%。四是中国企业的海外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局面。2013年中国海外房地产投资金额达219亿美元,同比增幅达88%。五是中国的制造业开始走进发达国家。美国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如2014年福耀玻璃投资6亿元在美国新建汽车玻璃厂。据统计,制造业投资占到中国对美投资的41%,同比增长24%。六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始重视当地的优质企业,投资领域覆盖了上下游价值链,如到澳大利亚投资能源项目势头开始减弱,投资者将目光更多地转向房地产和制造业。七是中国企业重视创新对“走出去”的推动作用,重视企业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包括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都开始走向世界。八是集群出海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方式,如中国五矿联合中信金属等企业投资秘鲁、江苏省组织企业集体投资海外等。九是私募基金海外投资活跃,如联想、吉利等的海外投资均吸收了私募基金。十是中国保险企业海外布局开始多元化,如平安集团收购海外房地产、中国人寿收购伦敦的码头、阳光保险收购酒店、安邦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等。六个变化 在对外投资规模增长的同时,中企对外投资亦呈现出不少新趋势。首先,中国企业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流量稳定增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未来投资的重点,中国企业还将继续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其次,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从单一控股向多元化转变。此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比较倾向于控股,但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参股,包括参与国际跨国公司的管理,搭上他们的发展快车。第三,欧洲、北美超越亚洲成为最热投资目的地。传统上,内地企业境外投资大量集中在亚洲,如香港、新加坡等地,现在有意愿“走出去”投资的企业更多地瞄准了美国和欧盟市场。第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数量保持增长势头。第五,中国企业的TNT行业投资持续大幅度上扬,美国仍然是首选地。第六,各国升级版的产业园区成为中国中小企业全产业链集群出海的新模式,该模式亦将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新亮点。四点建议 “缺乏国际经营人才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近期所作的调查显示,25%的企业认为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阻碍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50%的受访企业认为在经营过程中的障碍并非是由市场风险造成的,文化差异大、沟通不畅等成为主要因素。 就如何进一步“走出去”,王辉耀以“一带一路”合作为例,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旅游业可成为“走出去”的有利抓手。2014年中国出国旅游超过1.1亿人次,海外旅游消费1600多亿美元,超过了同期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额。同时面对宗教、文化、地缘政治等各个方面的挑战,旅游及文化交流合作将很好地规避这些矛盾。其次,充分利用当地侨商的网络。过去有60%~70%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项目依赖侨商的介绍或者投资,中国有6000万海外华人华侨、200万海外留学生,仅东南亚就有3000多万华裔,利用他们的网络可以大幅降低海外投资风险。三是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联盟,建立海上互联互通机制。四是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国家人才。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15年11月17日
2015年11月19日 -
【理事观点】跨国并购:人才大会战
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陶景洲在首届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人才挑战”分论坛上介绍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各个阶段需要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谈到国际人才的作用时,陶景洲表示,作为国际化人才,你要脚踏实地,就像一个桥一样,在岸的一边立的比较稳,同时要把手伸出去,把在外面的事物接进来。 陶景洲:我是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的,一直在做跨境兼并收购。最早十几年主要做外国企业在中国兼并收购,建立合资、独资企业,比如麦当劳、家乐福、欧莱雅等。过去十几年又一直代表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参与过中海石油管道、油气田的项目和工业项目等。 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是一个新课题。1991年时,我就帮助中远、北方工业公司、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在法国建公司,这也是走出去。只是那时大家都不太重视此事。最近这些年,中国成了跨境并购的主力军,大家开始真正关注这个领域。在国际兼并收购中,人才到底发挥什么作用?我认为国际兼并收购就是一场人才大会战。这里需要很多专业人才,比如审计师、会计师要为目标公司做评估;媒体联络、游说集团关系到未来项目政治上的风险和大众接受的程度;技术评估告诉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技术,在全世界受保护的程度如何,收购后能否消化;知识产权、专利商标注册权需要有人告诉你有没有侵权,在哪些国家有侵权的可能性,这需要法律和技术人才才能做到;并购中投行对作价、交易安排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税务规划需要有人告诉你到底是直接从中国收购还是通过毛里求斯收购好,哪种在税收安排上可以减轻你的税负。简言之,这是一个团队的工作。有了各类人才,还需要将他们有机整合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库。所以,我认为“人才大会战”是国际兼并收购的一大特色。 国际兼并收购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人才需求。 第一个阶段,收购开始到签订合同。收购阶段需要具备批评眼光的人,需要那些能站出来告诉老总这个项目不能做的人。可实际情况是很多国企老总都把兼并收购看作志在必得的东西,认为花了那么多时间,而且律师、兼并师、投行都请了,最后又说不做了。做到此点非常困难。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签了数以百计的无底洞交易,签完后亏得一塌糊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购阶段没有人敢跟老总说“不”。在交易阶段,需要具有桥梁作用的人才,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具备两种文化以上背景的人,把中国的精神和国外的做法相结合。 第二个阶段,收购后的整合阶段。在此阶段,如何实现“1+1=2”或“1+1=3”的效果,需要看整个团队的运作。整合过程中还需要思考如何能留住当地人才。过去,很多大公司的高管不太愿意为中国企业服务。如何增加中国企业的吸引力,这当中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第三个阶段,发生争议需要退出或卖掉的阶段。现在,全世界有40%~50%的交易不成功。有20%~30%的交易要进入诉讼或仲裁程序。这不是中国企业做得差,而是交易本身就这样,在其他国家投资就会遇到风险,你要做好未来打架的准备,你需要在签订合同时把相应事项写清楚。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国际化的、需要各种专业知识的社会,需要不同的专家组成一个队伍,真正为我们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保驾护航。本文选自《出海潮: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主编王辉耀、苗绿,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