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China Daily】Business studies losing appeal
博客中国As family incomes increase, Chinese students overseas find less need to pursue a major seen as path to wealthFewer Chinese students who are going overseas to study are choosing to major in business, according to a report.Last year, 25.5 percent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chose to study abroad majored in business. In 2010, the proportion was 45.1 percent, according to the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The report was released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 (CCG), a think tank in Beijing, on Wednesday.The report said business is losing its appeal among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foreign universities.By comparison, 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remained at the top among that student population because of its future employment prospects. Meanwhile, some liberal arts disciplines,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re favored increasingly by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overseas, the report said.Wang Huiyao, director of CCG, said the cooling down of business as a major i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n China."During the past several years, the Chinese economy has been growing at a high speed and business talent has been in great demand, which encouraged many Chinese students to choose business when deciding to study abroad," he said."But now, as people are enjoying the frui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ny Chinese families are getting richer, Chinese students may drop the idea of studying business to pursue material benefits. Instead, they may turn to some majors and disciplines that are less materially beneficial but can arouse their passion and interest, such as liberal arts."Miao Lyu, executive secretary-general of CCG, said China’s current commitment to improve soft power is another factor.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made efforts to developing the country’s soft power and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eral arts field," Miao said.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Report, released in 2014 by British education company Quacquarelli Symonds, showed that the disciplin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gradually gained popularity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cross the world from 2009 to 2014.Wang said a similar interest was also found among Chinese students who went out to study a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 possible reason may be that the interest in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is growing, a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nese people have been making trips to other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he said.From China Daily, Oct. 22, 2015
2015年10月27日 -
【光明日报】《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在京发布
光明日报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张胜)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21日在京发布。 《报告》分析了中国2014—2015年留学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指出,“一带一路”沿线等与中国经济交往活跃的国家受到我国留学生关注,建议“亚投行”增加在教育领域的投资,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加强沿线国家来华留学和我国出国留学,为“一带一路”培养所需国际人才。《报告》指出,目前在外深造的中国留学生总数达到108.9万人,2014年共有37.7万留学生在华学习,出国留学人数远超来华留学人数,留学“赤字”持续增加。以美国为例,2014年我国在美国留学生总数为27.4万人,比2013年增长16.1﹪,中美留学单向流动趋势明显,建议为来华留学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增强中国对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以开放包容的人才友好型社会环境吸引国际人才,充分挖掘国际“人才红利”。出国留学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双向增加,留学人员回国现象逐年明显;回国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于国内读研毕业生;与国内读研毕业生相比,国外读研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更高。此外,我国留学发展还具有低龄留学现象加剧、海外留学创业教育需求明显等特征。 发布会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表示,随着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所创造的“人才红利”将与“改革红利”一道,助推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对于我国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文章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6日
2015年10月27日 -
【CCTV】2015年留学观察:中国留学生低龄化趋势明显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为期两天的2015中国国际教育展北京站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落下帷幕,逾4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600所院校参展,近百所学校现场进行面试。中国国际教育展期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还发布了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报告指出我国低龄留学人员人数不断增加,相对应的问题引人关注。同时,近年来“互联网+”逐渐进入了留学服务行业,产生了“互联网+留学”的新模式,也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青睐。一、中国留学生低龄化趋势明显二、互联网加留学模式兴起三、赴大洋洲国家留学人数持续增长四、区域化合作加快 短时间内体验不同文化选自央视新闻,2015年10月26日。
2015年10月27日 -
【中国网】中国留学发展报告:国外研究生就业质量高于国内
中国网10月21日讯 2015年10月21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在北京发布。 一、出国留学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双向增加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5.98万人,同比增长了11.09%;从1978年到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已达351.84万人次。从2000年到2014年,15年间中国留学人员人数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接近22%。其间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历年的增长率也经历了微妙的变化。比如,2003~2005年期间,受到主要留学国家如美国的移民政策等影响,中国出国留学生增长率曾一度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从2008年起一直到2012年,持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虽在2013年年度出国留学人员增速相对放缓,不到4%,但2014年的增长率再次加快,达11.09%。 CCG的研究显示,留学回国人数持续增加,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总人数增速有所回落。2014年,留学回国人数达到36.48万人次,比2013年增加了1.13万人次,增长了3.20%。截止2014年,中国留学回国累计总人数已达180.96万人次,占出国留学累计总人数的51.4%。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认为,留学生归国的趋势反映了全球经济发展形势高度吻合。2008-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美国家就业难度加大,大批留学生归国就业,这两年回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均超过55%,2008年达到最高值57.50%。同理,由于受到欧元危机和欧盟经济衰退的影响,以及部分欧美国家因为本土就业问题而限制留学生就业的政策影响,2012年在欧洲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也出现大规模的归国潮,当年归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再次达到峰值。二、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的就业质量高于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指出,留学人员回国现象逐年明显,约六成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已回国,回国后近五成居住于直辖市。回国的就业毕业生三年后的主要去向是工作、读研以及自主创业,其中自主创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内读研毕业生。就业的毕业生多就职于具有国际化特点及规模较大的企业。与国内读研毕业生相比,国外读研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更高。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分析了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的就业现状及就业的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在过去十年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约六成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已回到中国,实际回国的比例比该届毕业生在出国半年后的回国意愿比例高。该届国外读研毕业生回国后多居住于直辖市。 二是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78%集中于工作,15.7%读研,工作的比例比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的比例低,读研的比例比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的比例略高;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约是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的3.3倍;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有约四成就职于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等具有国际化特点的企业,五成以上就职于1000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企业。 三是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的就业质量高于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的月平均收入比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高1854元;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高于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综合看来,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在职场中的综合竞争力要高于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文章选自中国网,2015年10月21日
2015年10月26日 -
【中国新闻网】中国留学发展报告:建议亚投行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电 (郝爽)“加强沿线国家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才培养和交流的重要载体。”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21日在《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发布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亚投行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加大留学教育的投入,培养国际人才。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由王辉耀等编著,据《报告》统计,近5年来,中国留学生赴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留学的人数持续减少,而赴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留学的比例有较大提升。 王辉耀介绍说,随着“中国-拉共体论坛”、“一带一路”的提出以及APEC会议举行等经贸大事的发生,与中国有较为活跃的经济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将成为留学生关注的目的地。 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观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将会成为核心稀缺人才,这也将刺激中国留学生向相关国家分散。重点国家如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对留学生所采取的优惠措施对中国留学生有着明显的吸引力。 王辉耀认为,“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推进,中国社会面临着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型,国际化的人才无疑成了转型能否成功地关键要素之一。 为此,他建议,增加亚投行在教育领域的投资,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 王辉耀还从全球跨国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他说,落地国企业用人还是以当地人才为主,因此,培养熟悉、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成为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途径。 “我们要想做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交流,就必须要更加开放,让他们来留学。”王辉耀介绍,目前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的非常少,分布也很不均匀,三分之二都集中在广西。 王辉耀表示,要充分依托海外孔子学院培养“一带一路”所需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人才,同时要借助中国海外留学生,为未来“一带一路”实施解决国际人才问题。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5年10月22日
2015年10月26日 -
【澎湃新闻】2014年百万中国人出国留学,高中留学生占比激增
10月21日的最新报告指出,目前在海外深造的中国留学生总数已过百万人,而来华留学生无论是增幅和数量上都差距明显,中国的留学“赤字”依然高位运行,凸显中国在打造软实力方面存在“软肋”。 据中新网报道,这份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称,2014年在外深造的中国留学生总数达到108.89万人,同期,只有37.71万外国留学人员在华学习,增速也从2012年的12.21%下降到5.77%。 来华留学生中读硕博者少 “不仅数量上有明显的差距,质量上差距更为明显。”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在外深造的108.9万留学生,全部为攻读专科以上学历的学历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 而同年,约37.7万来华国际留学生中,只有16.4万即43.6%的学生来华是为了攻读相应学历和学位,与在外留学的学历生相比差距近6倍;其中读取硕士和博士的人数相对更少,仅分别为3.5万人和1.2万人,约占总人数的9.4%和3.2%。 从修读专业来看,出国留学的学生主要以学习商科、理工科为主;来华留学生大多以学习语言、文化等社会学科为主,折射出中国相关院校和学科建设水平的不足。 以美国为例,2013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数量为23.56万人,同期美国来华留学人数仅为1.44万人,二者差值达到了22.12万人;与五年前(2009年)的8.45万相比,差值扩大了161.78%。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认为,面对汹涌奔腾的人才流动浪潮,来华留学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新亮点。积极应对人才流动潮流,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人才友好型社会环境,是吸引国际人才“为我所用”、充分挖掘国际“人才红利”的关键所在。 出国读高中的越来越多 报告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高中生出国留学的热度持续。 高中生选择出国留学就读高中或者本科的比例明显增加。与2012年相比,2015年的调查显示,在国内读完高中课程再出国读大学的学生比例从61%下降到44%,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比例则从17%上升到了27%。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早在今年5月,美国人口协会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比起2005-2007年,在2011年-2013年,在美居住的中国移民中增速最快的年龄组为15-19岁,以及20-24岁。 这两个年龄组正是准备上大学或接受高等教育的年纪。这与此次CCG的报告论断不谋而合。 再来看美国国土安全部今年3月底发布的报告。报告指出,美国高校招收外国学生的人数创下新纪录,其中包括许多富裕的中国学生。他们构成了外国学生的最大群体,占在美留学生总数的近30%。 关于低龄留学扩大的原因,报告分析,主要是留学生为了能够进入教育质量更好的国际知名大学。 报告总结称,全国每年近百万弃考大军中,因选择出国留学而放弃高考者达两成。这些都加剧中国高校的生源危机,同时也将会倒逼中国高等教育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开放程度。文章选自澎湃新闻,2015年10月22日
2015年10月26日 -
【一财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逐渐受到中国留学生亲睐
10月21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共同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蓝皮书称,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中国企业将更多地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既熟悉当地情况,又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才极为短缺,互派留学生无疑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方式。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表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的双向往来,尤其是加强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势在必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受重视 苗绿说,目前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国仍是英语国家,但与中国有活跃经济交往的国家逐渐受到重视,未来将可能吸引更多的中国留学生。 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对2012-2014年主要留学接收国中国留学生人数的统计,目前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国仍是北美和英联邦等英语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公布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日本、韩国、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平缓增加,而法国和新西兰留学人数略有减少。 从近五年对本科毕业生留学的调研来看,赴美国、加拿大、英国留学的学生占比在2014届有较大的减幅,从前四届的55%左右降到40.7%,赴英国留学的学生占比从前四届的24%以上下降至17.3%;赴美国、加拿大留学的学生占比从2013届的31.4%降到23.4%;而赴日本、韩国、德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留学的比例均有较大提升。 蓝皮书称,随着“中国-拉共体论坛”、“一带一路”的提出、APEC举行及中澳自贸协定签订等经贸大事的发生,与中国有较为活跃的经济交往的国家将成为留学生关注的目的地。 根据CCG的观察,“中国-拉共体论坛”成立后,市场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将不断上升。全球共有4亿人以西班牙语为母语,而在美国有600万人、法国有200万人、德国有50万人学西班牙语。中国学习西班牙语者不足2.5万人,远不能满足经贸交往对西班牙语言人才的需求,由此相关国家留学生也将成为重要人才。 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也将会成为核心稀缺人才,也将刺激中国留学生向相关国家分散,重点国家如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对留学生所采取的优惠措施对中国留学生有着明显吸引力。 此外,部分非英文国家出台各种措施,吸引留学生,也将促进中国留学生进一步从英语国家分流。如从2014年冬季学期开始,德国16个联邦州将全面取消收取学费,仅萨克森州还在收取每学期不超过500欧元的学费。日本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明治大学等30多所名校在本科阶段开设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全英文授课(G30)课程。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 “建议增加亚投行在教育领域的投资,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蓝皮书提出。 苗绿说,随着“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推进,中国社会面临着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国际化的人才无疑成了转型能否成功地关键要素之一。而“一带一路”、亚投行所涉及的区域对中国诸多企业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地区,没有大量的专业性人才的储备,很难推动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表示,从全球跨国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落地国企业用人还是以当地人才为主,因此,培养熟悉、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成为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途径。 而人才培养方面,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好分布在134个国家的495所孔子学院,依托他们培养起来的数百万亲近中国文化的学员和已经打造好的文化交流基础,加强来华留学,并且从孔子学院学员、来华留学人才中,培养和挑选“一带一路”所需国际化和本土化人才。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相应国家中国海外留学生和孔子学院培养起来的数万名中方院长及外方院长,为我国未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解决国际人才缺口问题。 王辉耀认为,加强沿线国家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才培养和交流的重要载体,而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加大留学教育的投入,将成为培养“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所需国际人才的重要抓手。文章选自一财网,2015年10月21日
2015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