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网:首个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榜单发布 中石化居首
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 丁栋)首个系统评价中国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榜单29日在北京揭晓,中国石化、联想控股、中国工商银行位列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的前三甲,三一重工、凤凰出版、万科股份等凭借创新性和有影响力的国际化项目入围中国企业国际化新锐50强。 该榜单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与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介绍,这一榜单在对2000年至2013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1310个案例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以企业国际化战略、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市场、社会责任和国际化绩效为指标的企业国际化评价体系。 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榜单中,中国石化2013年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三成,海外并购达89亿美元,海外员工超过5万人。排名第二的联想控股的海外收入占比高达57%,排名第三的中国工商银行境外机构总资产逾2091亿美元。此外,中兴的国际市场占比超过50%,海外员工本地化比例达70%;华为65%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海外人才本地化比例近80%;成为中国企业市场、人才、经营国际化的领先者。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原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指出,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和海外投资也将持续发展,这对于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将起到重要作用。这一榜单充分反映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质量、效果,并将不断深入和完善,为中国制定国际化政策和企业国际化战略提供参考。 中国企业国际化新锐50强榜单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包括实体企业、股权投资基金、境外并购、贸易拓展等不同类型的国际化案例。榜单中,三一重工起诉美国总统的案例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司法维权树立了典范,凤凰传媒收购美国童书出版龙头PIL为中国出版业在海外的首起并购,这些国际化的开拓成为中国企业未来国际化的“风向标”。 (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4年10月29日)
2014年10月31日 -
东方卫视:中国企业国际化名单50强发布:中石化、联想、工商行位列前三
企业蓝皮书报告指出:中国2014年有望成为资本净流出国 中新网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 李金磊)29日发布的国内首本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2014)》指出,2014年将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水岭,中国有望在今年成为资本净流出国。 这份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蓝皮书称,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6.5%,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突破千亿元大关。 从存量上看,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6604.8亿美元,比2004年的449亿美元高出近14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13位上升到了2013年的第11位。 蓝皮书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指出,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笼罩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阴霾之下,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萎缩,增长乏力,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势上扬。 综合联合国贸发会以及商务部等的统计数据,2014年1-7月,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525.5亿美元,同比增长4%。同期,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711.4亿美元,同比下降0.35%。 “由于发达国家资金在继续回流、中国对亚非拉等国家与地区的投资不断加快,以及受一些大型跨国并购项目的影响,中国最快可望在2014年迎来对外直接投资拐点,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国。”蓝皮书指出。 蓝皮书称,根据邓宁的投资阶段理论,当一国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会明显表现为正值,并呈逐步扩大的趋势。而中国人均GDP已超过6700美元,如果市场发展如分析那样,那么2014年将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水岭”,中国将迈入资本净流出国的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本月22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预计今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速在10%左右,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将达1200亿美元。“中国的对外投资的金额超过吸引外资的金额,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如果今年不能实现,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实现。” (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4年10月29日)
2014年10月31日 -
CCTV:《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蓝皮书》发布 今年我国海外投资首超外商投入
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提高人才国际化是关键 中国网财经10月30日 10月29日下午,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第一本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2014)》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厅发布。报告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较低,应大力提升企业人才的国际化程度。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论坛原秘书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龙永图,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CCG主任王辉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等有关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会并做了演讲。 据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CCG主任王辉耀博士介绍,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才的国际化,中国企业距离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雇员本土化还有较大差距。 王辉耀博士表示,根据CCG的研究,中资海外公司员工国际化程度、管理层国际化程度、董事会国际化程度都普遍较低。海外公司雇员以国内员工外派为主,外籍雇员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 王辉耀博士指出,国际化人才是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加快建立国际化精英人才支持体系应成为“走出去”企业的当务之急。 报告同时就建立企业国际人才的支持服务体系提出了建议。报告认为, 首先,应坚持把培养国际化精英人才作为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并优化多层次国际精英人才培育体系。 其次,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充分发挥中国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作用为企业国际化服务。中国在海外有400多万专业人才。这些人士大多既了解中国企业的情况,又熟悉当地的政策环境,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运营管理不可多得的财富。 再次,政府设立国际化精英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利用市场渠道培养懂金融投资,通外语商务,熟财会法律的国际化精英人才,支持企业在实践中锻炼培养精英人才。 第五,要打造有吸引力的文化制度环境,简化出入境手续。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应急需简化签证申办手续,增加免签国数量,延长停留时间,优化通关手续,在签证、社会保障及居留等方面提供便利。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是由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及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所组成的智库研究机构,并与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等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CCG致力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的研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领袖和政策制定者建立了国际化的智库研究网络,共同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CCG的宗旨是“以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世界眼光为中国献策”。CCG成立于2008年,目前拥有专职智库研究和工作人员60余人,在北京、广州、青岛、深圳、香港都设有分支机构,并在纽约、华盛顿、巴黎和法兰克福设有海外代表,是国内领先的国际化智库。 蓝皮书发布会上还同时发布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50强、中国企业国际化新锐50强与中国企业海外上市50强榜单。这些中国企业国际化企业将受邀参加11月21日23日在三亚将举办的首届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共商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新战略,新发展,新机遇。(文章选自中国网财经,2014年10月30日)
2014年10月31日 -
CCG智库主任王辉耀出席“全国人事人才科研工作研讨交流会”
10月22日,“2014年度全国人事人才科研工作研讨交流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办,主要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人事人才工作”进行研讨。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出席研讨会,并参与人才研究讨论。王辉耀认为,人才工作是中国创新的核心。推进人才工作关键要转变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 我国日益重视留学人员和国际人才的吸收引进,为这些人才提供便利的在中国居留工作的条件,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是人才工作急需重视的部分,这部分工作对于推进中国人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10月23日 -
中国企业大举进军欧洲
投资者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之际纷纷撤资,但中国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大量来自中国的资金进入那些遭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欧元区外围国家。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存量略高于61亿欧元,落后于印度、冰岛和尼日利亚。但到2012年年底,中国对欧投资存量已增长4倍,达到近270亿欧元。 分析师表示,这股投资热潮可以说标志着中国对外投资模式的转变。预计中国对外投资将在今后10年稳定增长。 研究中国对外投资的专家、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研究总监韩其洛(Thilo Hanemann)表示:“我们看到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大幅增长,尤其是在债务危机最严重时期(展开并购活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机会主义的收购,因为那时资产价格低廉,但也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长期结构性转变,从确保获得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转向收购发达国家的品牌和技术。” 英国《金融时报》最近就中国在欧投资、移民和雄心的现代轨迹展开了调研。从北京到米兰、马德里、里斯本和雅典,一系列报道揭示出中国在欧洲发展规模、投资动向以及中国投资者和移民的策略——这一切全都与中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走出去”政策密切相关,目的是发现新市场和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 中国对欧洲的扩张并非全都一帆风顺。当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Covec,简称中海外)赢得从华沙到德国边境的公路的建造合同时,北京方面将其誉为中国承包商在欧洲达成交易的典范。 但在中海外成本超支和屡次违反当地劳动法之后,波兰政府在2011年取消了合同,当时该项目开工还不到两年。 最令中海外感到困惑的是波兰的环境保护法。该法规定,在公路下方必须为野生动物修建隧道,还有一次要停工两周,以便让青蛙、蟾蜍和蝾螈等7种珍稀动物搬家。 这场挫折在中国商界广为流传,寓意着中国投资者在欧经商或收购时面临的法律和文化问题。然而,即便在市场动荡时期,中海外以及其他先锋企业所遭遇的困难也未影响中国在欧洲投资的信心。 中国年度对欧投资总额相比2011年和2012年的高峰期已有所下降,但欧洲各国的分析师认为,强劲的交易正在酝酿之中,同时有迹象表明,本十年期间中国对欧投资将显著增长。 中国对外投资(以及外国对华投资)的官方数据以不可靠出名,原因是政府在统计中并不计入本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的大部分活动,也不试图确定投资最终流向哪里。 荣鼎咨询和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等独立机构记录了近年中国投资目的地的变化——从资源丰富的非洲发展中国家,转向在欧洲这样的发达世界结盟。传统基金会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持保守立场的智库。 中国私营企业在这一转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德意志银行的数据显示,国有企业是中国对外投资的先锋,在2008年至2013年期间,国有企业占到中国对欧投资的78%。在国内,大型国企在电信、交通、能源和金融等行业占据主导地位。 但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显示,从2011年到2013年间,中国私营企业在欧洲并购活动中的份额上升至逾30%,远远高于之前3年里的4%。 美国传统基金会编制的数据显示,中国在某一年的对外投资往往会集中于某个国家。2014年迄今,意大利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投资目的地,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意投资大幅飙升。在70亿美元的中国对意投资存量中,近一半是在2014年作出的投资。中国对葡萄牙的投资在2011年和2014年大幅飙升。中国企业曾经有两年在英国并购活动频繁。自债务危机以来,中国对西班牙的投资逐步增长。 中国对欧投资在增长的同时仍面临多个障碍。美国保守派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学者、一个独立的中国对外投资数据库的编制者史剑道(Derek Scissors)表示:“相对于中国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对欧投资规模仍不是太大,因为欧洲不愿向中国出售其尖端技术,而且它也没有多少中国真正想要的其他资产。未来几年,中国对欧投资额将稳步增长,但不会取得重大突破。” 史剑道说:“中国企业正在收购2亿美元、而非2000万美元的德国企业。” 中国商务部(Ministry of Commerce)的数据显示,外国对华直接投资额去年达到1170亿美元,仍显著高于中国对外投资额(1080亿美元)。 商务部数据似乎表明,在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中,只有对欧投资额下降了,下降幅度超过15%。但该数据似乎大幅低估了实际投资流量,并且没有计入经由香港流入欧洲的投资。 只举一例就能说明官方数据的问题有多大。官方数据传统上将欧洲小国卢森堡统计为中国对欧投资的最大目的地,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往往会利用卢森堡较为宽松的税收和公司结构要求,而在那里注册法人实体,进而通过这些实体向欧洲其他地区投资。 中信银行(Citic Bank)首席经济学家、研究主管廖群预计,到2017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将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对欧洲投资的份额将会越来越高。 中国欧盟商会(Euccc)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将劳动法、人力资源成本、移民法规和“管理风格上的文化差异”视为在欧开展业务的最大障碍。 但突显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迹象是,在已经在欧洲投资的中国企业中,绝大多数(97%)表示他们计划在今后几年加大投资。 延伸阅读:中国私人股本买家的兴起 今年7月,英国广受欢迎的餐饮连锁店PizzaExpress被出售给总部位于北京的弘毅投资(Hony Capital),这突显出有意买入欧洲资产的中国私人股本买家的兴起。 高盛(Goldman Sachs)银行家、在香港为私人股本集团提供咨询服务的伊恩?德雷顿(Iain Drayton)表示:“突然之间,欧洲越来越有兴趣了解这个新的买家群体。许多中国私人股本公司筹集了大量的资本,而且寻求将其投向亚洲以外的地方,如欧洲或美国。” 弘毅投资旗下7只基金管理着逾68亿美元的资产,它属于中国新一代本土投资公司,它们在物色它们认为自己可以协助打开国内市场的海外公司。它们这么做是在效仿国有企业,后者在过去几年先是谨慎试水,随后开始加快收购欧洲的技术和消费者品牌。 上月,总部位于上海的复星集团(Fosun)在最后一刻提交了对Club Med的竞购文件,与意大利私人股本集团Investindustrial争夺这家法国度假胜地运营商的控制权。 银行家们表示,中国私人股本集团不太可能像前些年的那些收购者那样遭遇可信度危机。 法国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银行家、为复星等中国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的埃里克?迈耶(Eric Meyer)表示:“过去,中国企业做出收购决定所需的时间往往比西方企业要长,而且达不到自己引发的价格预期。现在情况不再如此。它们是真正有动力的买家。” 有政府背景的中国消费者集团——光明食品(Bright Food)曾在2010年试图收购生产饼干和雅法蛋糕(Jaffa Cakes)的英国联合饼干公司(United Biscuits),但未获成功。然而,两年后,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公司成功地以12亿英镑收购早餐麦片品牌维他麦(Weetabix)。此后该公司在欧洲的收购还包括法国葡萄酒商Diva Bordeaux。中国的房地产及娱乐集团万达(Wanda)去年斥资3亿多英镑收购了多塞特郡(Dorset)的豪华游艇制造商圣汐国际(Sunseeker International)。 德雷顿认为,这种趋势只会加强,因为中国私人股本集团将有能力支付比西方收购集团更高的出价,从而赢得竞标。(文章选自FT中文网, 2014年10月10日)
2014年10月11日 -
张懿宸:中国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容忍度高于美国
中国网财经2014年9月12日讯 (记者 马艺文) 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昨日在出席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重塑中国金融业”分论坛时表示,我国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的容忍度非常高,“如果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在美国市场做同样的事情,美国监管层一定不会这么包容。” 张懿宸称,历史上中国在形成完整的金融系统方面比较落后,因此互联网金融或许可以成为超越美国的机会。“马云说在美国电商不会是主菜,只能是餐后甜品,因为美国的现代商业已经发展得很好了。而在中国,电商有可能成为主菜,互联网金融也具备这个潜力。” 张懿宸表示,我国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的容忍度非常高,“如果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在美国市场做同样的事情,美国监管层一定不会这么包容。从这一点来讲,我觉得我们的政府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文章选自中国网
2014年10月11日 -
王广发:70%精力放在学校
北京王府学校校长王广发,已连续几年获得园丁奖评选活动的优秀校长奖。虽说他创办的北京法政集团拥有三十几个产业,他本人也非做教育出身,但目前他“把70%的精力放在学校,集团挣钱支持教育产业,实现教育接轨国际、引领国际。”王广发认为,在中国与世界接轨、产业转型的新时代,中国的教育必须与国际全方位接轨,努力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国际复合型人才。 追求全方位国际教育 新京报:王府学校是一所国际学校,在你眼里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国际教育? 王广发:从宏观来看,我认为教育要真正按照产业转型标准来进行人才培养,真正按照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速度,把教育、人才、产业、经济结合起来。要正确理解何为国际教育,首先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种国际视野势必给孩子带来国际知识结构的转型、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能够看到世界并适应国际市场,在全球的国际舞台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我认为追求国际教育是全方位的,不是请几个外教就能够满足。在这方面,王府学校追求教学方式国际化、教学教材国际化、教学环境国际化、校园文化国际化、校园环境国际化,利用信息化去满足教育与国际化接轨。 应对多元化国际教育 新京报:你认为王府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特色是什么? 王广发:王府学校用国际课程多元化、师资队伍多元化、考试多元化、应用技术信息多元化来应对国际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我们的学习体制,决定了孩子全方面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他们在这里学习美式、英式的课程,接受美国新教学法,综合提高应变能力、自制力、自信力、自理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用新视觉辩证法看待、判断、处理事物发展。获得各种与国际接轨的创新思想、开放性思想。这些孩子与国际化接轨,最终会走入发达国家的大学。应该说,我们与其他学校培养孩子的基本标准是不同的,有它的路径,有它的路线图。 教师培训走向国际化 新京报:对国际学校而言,最难的是找到能教好国际课程的老师。学校在师资招聘和培养方面有哪些心得? 王广发:王府学校的师资结构达到“40:40:20”,即拥有40%外籍教师、40%海归教师、20%中教双语教师。学校教师团队每年都与国际一流大学、教育机构展开交流。如和美国北卡各大学教育学院、商学院、教学法研究所有合作项目,选拔老师全程带薪到那里读教育学硕士、博士。还有一些教师中长短期的哈佛教育学院面授、远程项目。 高中全实现移动教学 新京报:王府学校在在线学习、移动教学方面会有哪些动作? 王广发:王府学校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已完全实现了卫星、网络、平板、视频互动。今年,王府学校1270名高中生将完全实现移动教学。王府学校的移动教学应该说完全实现了这样的基本的标准,通过卫星、光纤、计算机、Ipad、手机,通过美国的远程视频教育教学、采取视频互动的模式实现了王府学校及盟校移动教育的重大突破。 投资建国家级实验室 新京报:你认为国内国际学校的发展正处于什么阶段?王府学校在今后有哪些发展规划? 王广发:目前来看,国际化教育规模发展在国内仅仅是一个开始,可以说北京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率先探索了教育与国际接轨,为全国国际化教育的发展起了一个带头作用,或者说样板示范作用。 今后我们会加快推进建设立体综合的国际化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移动教学工具、社会实践活动、教材教法更新引进、教师队伍建设、考试升学指导、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把学校办得更好。 今年我们会投资2500万元建设国家级的实验室,这在全国中学中也是少有的重大决策。据我了解,我们的孩子走进美国大学到了大二、大三根本进不去实验室,尤其是生命科学实验室。我们的孩子要进行国际化素质教育,适应学生试验的国家级实验室在中学必须要有;同时,今年学校也会投入7000多万元,对校园进行改造、博士工作站建设,让其信息化完全符合国际化标准,甚至超越我们国家中学乃至大学的标准。文章选自《新京报》
2014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