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中国网】2014年中国智库建设代表人物榜单
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无疑给中国智库带来了巨大的鼓舞。而中美两份智库榜单出炉——《全球智库报告2014》和《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更是让“智库建设”成为了热门话题。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在学界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但早已有学者走在为智库发展建言献策的前列,不仅引起了舆论的重视,更为中国智库研究奠定了基础。《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的印发给予孜孜不倦探索智库建设的专家以回应与鼓舞,同时也激励了更多的智库人员共同探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方法。 通过咨询相关专家的意见,“智库中国”作为中国第一家智库媒体平台,总结了十一位致力于智库研究和实践的代表人物的共同特点:一,本身是智库中专家,对中国智库现状和运行机制充分了解;二,到国外先进智库进行过系统考察;三,在重要媒体上发表过对“智库建设”进行的思考文章,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四,积极参加以“智库建设”为主题的研讨会,交流观点。(排名不分先后) 薛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多年关注智库发展,在“全球智库峰会”、“国研智库论坛2014”、“智库热的冷思考”等多个智库研讨会上发表对中国智库建设的思考。参加论道节目谈论《中国智库:期待国际话语权》引起广泛关注,发表《智库热的冷思考:破解中国特色智库发展之道》等文,成为智库研究的典范。 王辉耀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间智库之一,王辉耀即是中国新型特色智库的探索者、实践者,同时也为如何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平的高端智库提出众多建议。著有《大国智库》一书,全面介绍国内外智库,被视为指导智库建设的教材。主办“智库与中国发展” 研讨会、“中国新型智库建设”交流会,发表《中国智库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等多篇智库研究文章。 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探索者、实践者,王文带领人大重阳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成为中国智库中最闪亮的新星。组织举办了各类国际论坛,大大提升了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主办“智库热的冷思考”、《全球智库报告2014》北京发布会、“新型智库建设与中国经验”等多场以“智库建设”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对外传播》杂志上连续发表12篇智库专栏,引起学界热烈反响。 李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联合著有《海外智库:世界主要国家智库考察报告》,曾在“国研智库论坛2014”上发表了题为《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的演讲。并发表过《关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调查与思考》、《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在哪里新在何处”》等文章。 魏礼群 中国社会管理学院院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魏礼群是中国经济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被评选为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兼任多个智库的领导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同时著有《建设智库之路》,并主办“中国梦与智库建设”研讨会,提倡建设高质量智库。其任执行副理事长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每两年一次的《全球智库峰会》被视为中外智库交流的一次盛会。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参加多场智库论坛——“国研智库论坛2014”、“金砖国家经济智库论坛”、“亚洲智库发展论坛”进行关于智库建设的主题演讲。发表《智库的文化是智库的灵魂》、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深意何在》、《发出“中国声音” 提供“中国方案”》等观点。 王荣华 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社科院前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主任。带领中国首个智库研究中心发布了《2013中国智库报告》,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机构联合举办“科技创新与人才战略”——高层智库论坛(2014)。提出《新智库应当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成果转化是当前智库发展的薄弱环节》等观点。 王莉丽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新闻学院副教授,被誉为“中国智库第一女学者”。是首位进入美国顶尖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进行思想库研究的中国学者,也是全球智库峰会“智库论坛”的幕后推手。王莉丽是从新闻主播转做智库推动者的成功典型,也是《旋转门——美国思想库研究》作者。发表《以大学智库建设拓展公共外交平台》、《最高智库应成为经济决策的外脑》、《“智库形式建设”亟需转向“智库内容建设”》等大量智库研究文章。 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其著作《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胡鞍钢的观点》收录了关于智库建设的重要讲稿,是国内第一本书专门讨论中国智库建设成就的书,特别介绍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和作者本人的实践与体会。发表《将新型智库打造成国家发展的智慧型“外脑”》、《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参与全球智库竞争》等观点被广泛转载。 于今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第一套以智库为名的系列政策研究读物《国家智库》《中国智库》《中国智库发展报告》创办人、总编辑。首次提出“智库产业”的概念并展开专项研究,在“十一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智库发展报告(2012):智库产业的体系构建》一书之中首次对“智库产业”进行了定义。
2015年2月3日 -
【中国网】王辉耀:“走出去”的中国优势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合作层次。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认为: 我国重大装备产业的优势已经积累了五六年了。2010年前后在东南亚建设高铁时候,我国就已经开始显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这方面我国一直是走在前面的。现阶段,是到了让这些优势“走出去”的时候了。 目前我国国际地位已经明显不同与往日,2015年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元年”,一个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了外商在华投资,二是根据IMF测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显示出我国强势的经济发展能力。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从心里变得更容易接受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投资。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像中国在非洲的能源和基础设施投资已经持续了几年,经受住了其他国家媒体的舆论压力,但总体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比较好的处理了与当地民众、东道主政府的关系,为我国海外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积累了经验,也打消了很多国家的戒备心。 从外交和国际关系的角度讲,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之后,我国已经开始一种大国外交。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国际关系的改善,更加务实。如果我国的企业成长为优秀的、示范性的跨国企业,能够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或者在世界各地都有中国企业存在,那我国在全球治理方面,将理所应当具有更多的话语权。
2015年1月30日 -
【China Daily】Expatriates to be lured for startups
Policy incentives will be launched in different areas of China to support talent from overseasChina is aiming to attract more expatriates to start businesses in the country, amid efforts to lure international tal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 senior official said on Tuesday.Authorities will continue to introduce policy incentives in different areas to support overseas talent, including funding, workspaces and consultation on business startups.The move is expected to diversify channels for China’s global talent recruiting program and attract professionals in different fields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policy decision comes as many Chinese are being encouraged to start businesses as the country aims to become more innovation-driven.This follows the success stories of companies such as e-commerce giant Alibaba Group, whose market capitalization has reached more than $250 billion.Zhang Jianguo, director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said that a shortage of scientists and top talent in technology and the service industry has affected China’s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We have to focus on the nation’s strategic goals and attract high-level talent to start innovative businesses in China," Zhang said.He said the talent-recruiting program had been driven mainly by different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had become outdated."In the future, the model will be more market-orientated and driven mainly by demand and employers’ development priorities, Zhang added.In 2013, Fuzhou, the capital of Fujian province, launched China’s first plan to accelerate the arrival of innovative overseas talent.The Fuzhou Bureau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provides free workspaces for startup companies and funds for outstanding startup programs.Help is provided with related paperwork and meetings arranged with potential partners, such as venture capital firms. Ten startup companies have settled in the city under this plan.Lan Zhen, head of the bureau, said, "Fuzhou has advantages in cooperation with Taiwan and abundant resources in returned overseas students, but these are not enough."Attracting overseas talent to start businesses in China is new, and we are not sure how it will develop."Lan said that to date the results have been good and have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other provinces. Last year, 13 groups of officials from provinces including Hunan, Guangdong, Anhui and Shandong visited Fuzhou to see how the plan is working.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a think tank in Beijing, said that despite the small percentage of overseas talent recruited in China, overseas startups will provide impetus for the country’s innovation efforts and economic growth."Take Su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for example. It has a program to attract returned Chinese who have studied or worked overseas to start businesses at home," Wang said. "The outcome has been so good that Suzhou has extended the program to expatriates in China."China has missed the opportunity to attract multinationals to the country as the engine for innovation. Now, with individual innovation booming, China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is trend to leverage its development." (By Su Zhou)文章选自China Daily,2015年1月28日
2015年1月28日 -
刘永好:拓展国际空间是民企适应新常态的重要途径
人民网成都1月27日电 (记者陈曦 陈希)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三次会议昨(26)日在成都开幕,拉开了今年四川“两会”的大幕。而“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了“两会”期间众多委员代表讨论的热门话题。占四川GDP过半比重的民营企业,应当如何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人民网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先生。 人民网:作为全球知名企业家,请谈谈您对“经济新常态”的理解。 刘永好:我理解的“经济新常态”,就是在经过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的高速发展后的调整和变化。过去GDP长期是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现在还要保持那么高的增长,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环境也不允许,各种配套要素也不支持,国际环境也不支持。 在新格局下,保持中等偏高的发展速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以后,一些传统的产业必须会作出调整,必须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一些过剩的产业,传统的制作业,要向更适合市场,更有科技含量,更环保的方向调整,要看产品是否适合市场,是否更有竞争力。 简单点说,经济新常态就是把发展速度调在适当区间,把发展质量提上去。 人民网:我们知道,新希望是一家民营企业,请问民营企业应当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 刘永好: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好多都出现了减产或停产的情况。现在不能简单靠规模出效益了,特别是传统的制造业,规模会适度下降。在新常态下投资,要更加环保,更加有科技含量,更加满足广大老百姓的需求。 就拿我们从事的农业来讲,也存在调整的过程。过去的养殖业,比如养猪养牛,只是单一扩大规模,必须作出调整。现在规模也许会适度扩大,但要从以前的单一规模扩大,发展到走农业合作社道路,也就是发展方式要转变,同时要生产绿色产品,要生产让老百姓放心的产品。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更加注意发挥和探索两个资源,即国内的和国际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已经严重超载,体现在高强度开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高密度的养殖,进而导致环境恶化。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内市场增速下降,民营企业应该大力拓展国际空间。我们有很多好的产品和服务,资本也有一定的积累,国际上的交流也更多元化,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下,“一带一路”战略又给民营企业走出国门打开市场提供了方便。因此,拓展国际空间是民营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途径。 人民网: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新希望拓展国际空间的相关情况? 刘永好:好的。我们集团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大踏步走出国门向海外发展了,目前已在20多个国家建了40多家工厂,主要是食品、养殖业、肉食品加工、饲料业等行业。我们的战术是在发展中国家自己建厂,在发达国家谋求合作,在资源好的国家买资源。现在我们每年以大约新增10家厂的速度进军海外市场,已把拓展国际空间作为集团主要发展战略之一。 在G20峰会期间,习主席访问了澳大利亚,中国与澳大利亚签订了自贸协议的框架协议。该协议的亮点,就是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合作。澳洲比中国面积小不了多少,但只有二千多万人口,各方面资源都极其富裕,双方可以互补。 当地时间2014年11月17日下午,《中澳企业间农业与食品安全百年合作计划谅解备忘录》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国会大厦成功签署。我作为中方联席主席和澳方联席主席正式签署该项协议,该计划正式启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总理阿博特出席并见证了整个签署仪式。这次行动得到了统战部、工商联、外交部、商务部、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及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们花1亿多澳币收购了一家有八百多名员工的澳大利亚本土企业,百分百收购股权,主要业务为肉牛养殖和牛肉加工,每年有几十万头牛的屠宰和加工,供应全球市场,包括中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澳大利亚牛肉卖到中国,我们集团是第一位的。 【背景材料】 “中澳农业与食品安全百年合作计划”由新希望集团刘永好先生与澳大利亚福特斯克矿业集团弗瑞斯特先生经过近一年时间的酝酿联合发起,旨在建立一个民间的、长期的、稳定的、制度化的中澳间农业领域交流、贸易、投资与合作平台,由中澳双方各30至50家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以及涉农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中方成员包括新希望集团、中粮集团、中国农业银行、联想佳沃、北大荒集团等。
2015年1月27日 -
龙永图: 中国应有自己的大摩
经过几十年努力,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有四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应该成为一个海外投资大国,但事实是我们海外资产太少了,海外投资能力也差。 虽然近年来中国海外投资增长很快,但在全球对外投资总量中仍然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强中国海外投资,已成为了一个重要历史任务。 在此过程中,特别是在人民币国际化、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中,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大力支持海外投资的法律、咨询、会计、审计、信息服务等专业服务,中国应有自己的摩根士丹利,这样可以促使中国企业“走出去”变成市场进步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采取了两个重大战略来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一个是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互联互通大战略。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最基本的基础设施,需要公路、铁路、电力、物流设施和通信等。如果没有一个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格局,中国企业“走出去”将面临硬件条件十分困难的局面。 另一个重大战略就是自贸区战略。中国—澳大利亚、中国—韩国自贸区谈判的结束,中国及其他国家自贸区协定的签订,特别是在最近APEC会议上建设亚太自贸区进程的启动,通过这些自贸区战略,“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可以进入一个更加便利的组织环境、一个更加开放的贸易环境。 中国经济“走出去”的核心思想是惠及全世界人民,并促进地区和全球稳定。这与我们国内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一点国外也已开始注意到了。
2015年1月27日 -
曹德旺的出海经:在美国投资听起来很美
曹德旺 “在投资的手续上,俄罗斯比中国落后,中国比美国落后。”向来说话直白的曹德旺在谈及海外投资环境时,继续他一贯的大实话。 作为福耀集团的董事长,曹德旺亲历着福耀集团走出去的每一步,也多次亲自赴俄罗斯和美国进行考察和洽谈。被问到他在两个国家的投资经历时,曹德旺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吐槽了俄罗斯的繁琐手续,盛赞了美国的投资环境。 投资美国最方便 在2013年9月,俄罗斯生产基地正式投产时,曹德旺曾对本报称,俄罗斯在税收、签证和海关认证等手续上都非常麻烦,让其头疼不已。但在最近收购美国PPG工厂的交接仪式上,他却对本报说,在美国的投资很顺利也很便捷。 “在美国投资办手续比对中国投资和对俄罗斯投资都方便。”在曹德旺看来,美国拥有非常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福耀集团副总裁白照华全程参与了美国的收购案。提起和董事长曹德旺一同去美国的考察和项目洽谈,他记忆深刻。 白照华说,在俄罗斯建立工厂,按照当地的常规速度,得三年才能建好。但由于俄方政府的支持,当地利用一年时间就提前建成了生产基地。 “美国政府更是客气”,白照华提出,美国官员当时特地在市政厅接待了他们,并耐心地介绍了当地的投资政策。 对于去美国投资过程中得到的各界人士的支持,曹德旺也说自己很感动。 然而,他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美国投资听起来很美,补贴很多,却并不那么容易拿到。 他以此次福耀集团在俄亥俄州的投资项目为例。这一项目美国政府给予福耀集团的补贴总额会达到1700万美金。“我那个4、5万平方米的厂房是1500万美金买来的,等于厂房不要钱。”曹德旺称,“这听起来很美,但你拿不到钱。只有你实实在在做好了才能拿到钱。” 比如,美国政府在招工培训上会给福耀200万美金补贴,但只有企业招工了,并且工人经过培训之后才能拿到这200万补贴;如果不招工不培训,补贴自然免谈。再比如,给福耀集团高管所得税免税免5年的优惠,但也只有实际发了工资才有所得税,这样就既监督了企业雇人并按规定发工资之事,又以补贴的优惠政策吸引了海外投资。 曹老板的出海经 这个一有空就琢磨新工厂位置图的勤奋老板拥有着怎样的出海经验? 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的采访时,曹德旺表示,2011年到现在,福耀集团已经被国家批准立案了6亿美金的投资,势头很猛,“但是我觉得出去要慎重。” 在他看来,“走出去”之前必须要想清楚三个问题: 首先,你出去想要干什么? “是想去移民,还是想去出口到那边建立工厂。目的是什么一定要弄清楚。”曹德旺说,福耀集团去美国的投资目的就是将工厂搬移到市场的前沿,实现进一步的国际化。 第二,你要拿什么东西出去? “是产品走出去,技术走出去还是资本走出去?到底是什么出去。”对于出口已占总产量50%的福耀而言,去美国投资建厂输出的不仅仅只是产品,还有资本和技术。 第三,你对对方的投资环境了解多少? “像我们去美国,为什么我马上追加之后的投资2亿美元。因为我对他们已经有了解了。”曹德旺说,福耀的汽车玻璃在美国当地已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和良好口碑,所以当地对福耀并不陌生;经过实地的考察和沟通,福耀对美国的投资环境也有真切的了解。 投资美国的那本账 除了上述的三大问题之外,作为一位生意人,还必须清楚地了解出国投资的利润在哪里。 曹德旺心里的那本账就算得很明白。 “美国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将占到总营业额的40%多,的确比中国高。但制造业的税赋却更少。只征收所得税,没有流转税的税赋,这样就能省下一半。另外,美国的能源也比中国便宜。比如天然气的价格只是中国的五分之一。这对我们投资是个很大的鼓励。” 较低的税赋、便宜的能源、省下的运费,再加上美国政府给予的补贴和支持,哪怕美国当地的人工费用相对昂贵,工会的势力亦较强势,在美国投资的成本并不一定比中国高。 更重要的是,美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相当丰富。曹德旺说,“国内的公司有两个清华的就了不起了。但在美国公司,全球排名前五的理工大学人才一下子进来十几个。” 另外,白照华还提出,由于投资环境充分的市场化,在海外投资时与当地政府打交道比较容易,公关费用也很少,也不存在乱报价的情况,在操作上始终按照标准规范进行。 不管是在俄罗斯还是在美国投资,白照华的感受是,“不会有行政部门经常来,非常干净”。而且,答应过的事说到办到。 鉴于美国投资的种种优势,曹德旺如是表态:“我很支持去美国投资。近期我们也会集中做美国(的投资),对美国的投资还会再增加。” 当然,中美的文化冲突仍然存在。曹德旺说,中国人讲究面子,但美国人不同,讲道理习惯在桌面上讲,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真诚地交流。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充分理解美国人的方式,在交流中逐渐成熟。相关链接:http://house.dbw.cn/system/2015/01/21/056280054.shtml
2015年1月27日 -
龙永图:电动汽车离大规模进入家庭还很远
【编者按】2015年1月13日-14日,以"产业发展新生态"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首届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作为百人会论坛的"战略合作媒体",搜狐汽车将会围绕高层论坛及六大专题研讨第一时间现场直击,旨在透过众多重量级嘉宾的视角解读当下中国电动汽车发展最具争议的热点话题。以下是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先生的发言: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 龙永图:因为对这个问题研究不多,我就当小学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电动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还远吗?讲老实话我觉得还远着呢,并不是说我们搞电动车就无所作为,关键是我们要理清楚现阶段发展电动汽车目的是什么。目的当然很多了,改变能源结构,发展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解决环保问题等等。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政策制定者来讲,最重要必须有一个优先秩序。 我认为目前最关键的就是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大家搞电动汽车,弯道超越当然挺好,但是作为老百姓作为政府官员搞电动汽车是要解决城市污染问题,PM2.5的问题。这是我的观点,也许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是这样,我们看看目前汽车排放对于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我觉得昨天比亚迪的王总讲得还是不错的,他说空气污染三分之一是因为公交、出租车,另外三分之一是物流运输车,再三分之一就是私家车。私家车虽然数量很多,但是私家车每天就跑两个小时,不像大巴和出租车满街跑,跑十几个小时。按照这样的情况,目前设定我们搞发展第一目的就是解决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我提出这几条政策建议。 第一,大规模的发展电动大巴,解决公共交通问题,在政策上予以配合,这是很明显的。 第二,改变出租车现在的车型结构,逐渐把现有的燃油车改成以电动车为主体。当然因为出租车有时候要到郊外长途,所以在结构上可以考虑电动车和一般车各占多少比例。 第三,借助现在的公车改革,逐步把企事业单位公用的汽车逐步改变为电动汽车。 第四,大力发展公车的租赁公司,比如说现在出租车供应不足,特别是在限号的时候,很多都要租赁汽车出行,这部分车可以用电动车。 我觉得只要大家明确了当前发展电动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当然不排斥其它目的,其它目的也很重要,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一个优先秩序的考虑问题,只要符合老百姓、符合政府官员的考虑需要。 所以我从目前来看,电动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还远,当然就不是说不搞了,慢慢来嘛,我觉得可以顺势而为,依照客观规律。比如说现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中高收入的家庭,第二辆车让他买电动车,这样不就进入家庭了吗。 另外为了配合城市解决污染问题,对于汽车出行,政策上可以加强强化措施。比如说像北京前一段讨论,考虑以后汽车都是单双号限行,如果暂时做不到,那么可以先在像今天这种污染天气里面单双号限行。这样中高收入家庭买第二辆车的需求就来了,进入家庭的速度就快了一点。电动汽车进入家庭,需要慢慢来,第一,基础设施还不行;第二,续航能力还不行,我觉得还是要实事求是一步一步来,解决大规模进入家庭的问题,首先从大巴搞起,从出租车结构搞起,从公车搞起,从租赁汽车公司服务搞起。我觉得这样既可以比较符合中国现实情况,也可以解决我们的电动车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问题,谢谢大家!相关链接:http://auto.sohu.com/20150114/n407787270.shtml
2015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