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邱震海:亚洲价值观:中国该如何跟世界相处
2015年7月12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企业发展新思路--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北京银泰柏悦酒店举行。这是国内首次探讨全球化与全球命运共同体的论坛,也是国内智库首次举办的广泛汇聚官、产、学各界精英的圆桌论坛。80余位官、产、学各界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把脉全球化浪潮,探寻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
2015年7月22日 -
吴建民:中国“走出去”应警惕封闭观念
2015年7月12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企业发展新思路--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北京银泰柏悦酒店举行。这是国内首次探讨全球化与全球命运共同体的论坛,也是国内智库首次举办的广泛汇聚官、产、学各界精英的圆桌论坛。80余位官、产、学各界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把脉全球化浪潮,探寻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
2015年7月22日 -
总理访欧,产能合作要冲三节点
储殷/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 近日来,克强总理再次出访欧洲,这既是与中欧建交40周年相符的外交活动,也是中欧关系处于蜜月期的明证。此次出访,除了签署大单贸易协议之外,克强总理还将与欧洲方面就深化中欧经贸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磋商。在大势看好的背景下,中国与欧洲的关系正在向更高层次的合作进化,而在这个进化的过程当中,有三个重要的问题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 “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的对接问题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终点都放在欧洲,如何连接亚洲与欧洲,亦是“一带一路”成败的关键,而中东欧地区则是中国自欧亚联盟进入欧洲的关键节点。在2014年11月,我国与中东欧国家设立了投资常设秘书处(“16+1”秘书处),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水平。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如何将我国在中东欧国家的工作与欧盟在中东欧地区的战略相协调的问题。尤其是,当欧洲的“容克计划”提出以后,中欧如何在中东欧地区展开产能合作,更成为了近期中欧关系的重点。 坦率而言,欧盟对于中东欧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方面,尽管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时至今日,中东欧国家的经济仍然主要依附于欧盟。中欧诸国基本上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而其主要出口对象皆为欧盟,并且比例一般都接近或高于80%。相比而言,中东欧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一般都在1%左右,并且大多数没有到达1%。就进口而言,除保加利亚从中国进口份额达到全国进口总额50%以上外,其余中东欧国家都不到10%。因此,欧盟对于中东欧国家巨大的经济影响力,是中国拓展中东欧市场所必须面对的事实。另一方面,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6+1框架中,有11国是欧盟成员国,4国是候补国。这意味着欧盟的价值观以及制度安排,已经基本为中东欧地区所接受。中国在中东欧的经济行为同样要受到欧盟制度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出台容克计划,增大对于中东欧地区尤其是中东欧地区基础建设的投资,实际上可能进一步缩小了中国在中东欧的存在感。因此,加强与欧盟的协调,拓展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空间就成为了当务之急。中国在亚投行上为欧洲打开了大门,欧洲也不应该在中东欧的发展上将中国排除在外。“容克计划”可以也应该为中国的“一带一路”留下接口。 中俄合作与中欧合作的协调问题 由于此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欧亚联盟诸国获得了十分积极的回应,中国与欧亚联盟的合作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因此,如何对接“中国-欧亚联盟-欧盟”这一线就成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点。这绝非物理联通那儿简单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诸多法律、贸易、货币、关税制度的协调问题。尤其是在欧俄关系进一步恶化,欧盟可能会长期制裁俄罗斯的情况之下,协调工作将更为复杂。坦率而言,乌克兰的分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欧亚联盟与欧盟在制度上无法对接带来的悲剧。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东欧诸国对于俄罗斯警惕颇深,对于中国与俄罗斯的密切关系也倍加关注。除塞尔维亚等极少数亲俄国家之外,中东欧国家都将俄罗斯视为其国家安全最为重大的威胁。因此,中东欧国家在政治上对于美国和北约都表现出高度的依赖。波兰新总统杜达就是典型的主张防务上向北约和美国一边倒的代表。中国要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在中东欧的紧张,就必须考虑解决中东欧国家的这种安全焦虑。 中法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问题 在目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与欧盟核心成员国的合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相比于德国与英国,中法关系仍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坦率而言,法国的优势项目与中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合,比如它的高铁、核电也是其产能输出的拳头产品。因此,如果处理不好与法国的产能合作,那么中法之间很有可能会形成竞争大于合作的态势,而这将对中国与欧洲的产能合作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法在高铁、核电上虽然都有优势,但其实各有所长,完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比如中国核电强在中前期的基建能力,而法国核电则强在中后期的核废料处理等环节,正好形成前后完整的链条。又比如中国高铁强在硬技术,而法国高铁则强在运营与管理的软实力,这又正好可以形成软硬搭配的结构。也正因为此,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欧的一大重点,就是推进中法的产能结构。其中最鼓舞人心的动议,莫过于中法共同进军英国的核电市场。这样既把可能的竞争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又借助法国人良好的口碑打开了市场,还可以在合作的过程当中,学习对方的管理、运营上的经验,可谓一举三得。 从根本上来讲,中欧之间由于没有国家安全上的冲突,其合作大于竞争的态势将会长期存在,但是在合作的过程当中,一些由于文化、经验等方面的原因,的确会存在一些制度上的壁垒。如何协调一致、打破壁垒,将是中欧产能合作进一步提升的关键,而这也是李克强总理此次欧洲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文章选自光明网,2015年7月1日 (本文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5年7月6日 -
储殷:习总书记欧亚三国行展现中国独立的大国意志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储殷
2015年6月4日 -
能源安全的全球化视角
在中国与俄罗斯签下天然气的世纪大单后,如无意外俄罗斯将成为中国天然气最大的供应方。中国目前天然气进口LNG与管道天然气各占一半,LNG的进口主要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分布比较均衡。随着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增加和美国开始向国际市场出口页岩气,中国的天然气供应应该在2018年后迎来比较宽松的局面,供应无虞。现在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进一步开拓天然气利用市场,扩大消费,理顺价格,提高中国对进口天然气的消纳能力,降低对煤炭的依赖。 由于海运线路的原因,中国目前有约85%的石油进口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有一些学者因此把这作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隐患,担心会在未来发生冲突时被敌对势力切断,因而需要采取措施分流。尚未正式开始输油(天然气去年7月已经开始运营)的中缅石油管道正是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分流马六甲海峡。然而从中国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说,所谓的通道安全其实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命题。 首先,如果是出现大的军事冲突,那么中国目前的海军实力的确不足以保障马六甲海峡的通航安全。同样中国也很难保障中缅石油管道缅甸段的安全,因为管道本身在战争中也更容易被破坏。何况管道即使能正常运行,其最大容量也只有中国目前石油进口量的十五分之一,保障意义不大。在战争情况下,中国的经济状况与能源需求水平也将大不一样,连国内产量能否得到保障都是另外一回事情,只能更多利用石油战略储备来满足国内需求。因此战争作为一种极端特殊的情况,不能用来指导正常情况下能源供应安全的考量。 在和平时期,马六甲海峡不但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通路,更是日韩等东亚国家最主要能源进口通路。每天有约1500万桶原油经过马六甲海峡,而中国进口的400万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除了能源通道,马六甲印度洋的路线也是中国和东亚进出口贸易的主要通路,占世界贸易的四分之一,欧美的消费品和工业产品进口都有赖于此。因此保护马六甲海峡航运的通畅不光关系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更与东亚的能源供应安全和世界的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即使出现小型的地区性冲突,世界各国也会由于经济利益要求冲突各方保证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畅。国际海运更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国际油轮的所有者、运营方、注册地、目的地都有可能完全不同,针对某一国家实行禁止通航将非常困难。因此除非出现大规模战争或像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那样极端严重自然灾害,马六甲海峡很难对中国能源供应安全产生实际影响。 事实上,在目前全球化的能源市场里,能源安全的关键在于多元化和共同维护一个有效运转的国际市场。即使是美国也不能独力保证自己的能源安全。无论对于生产国还是消费国来说,维护能源国际市场的正常运行都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也是他们之间的共同义务。全球性的能源市场将各国的能源安全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都可能由于其他国家的能源政策受损或受益,比如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减少了其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带来了更大的供应,因此对其他国家的能源供应也带来了利好。日本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导致了日本和德国的弃核政策,前者增加了天然气消费提高了LNG的价格,后者则增加了煤炭消费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 在能源系统日益复杂的今天,能源安全早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能源供应充足的范畴,而是一个国家甚至多个国家彼此相互影响的能源系统性风险。今天能源安全的含义除了供应充足、价格可接受,还需要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社会发展要求。同时,一国的能源系统需要具有足够的弹性以抵御外来的冲击和风险,尤其是在受到冲击时不同能源形式直接相互转换补充的能力。 以美国在两次天灾中石油供应的教训为例。作为国际能源署最大的成员国,美国拥有100天以上的战略原油储备和庞大的国内原油生产能力。当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墨西哥湾时,尽管美国拥有巨量的原油储备,但由于墨西哥湾的石油炼化基地全部停产,美国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成品油供应危机。而在2012年,飓风桑迪袭击纽约后,尽管当时美国有原油也有成品油,但是由于飓风造成供电网络的损毁,电动油泵无法将成品油送到城市的加油站,再次出现了成品油供应危机。 由此可以看到,能源安全既有传统能源供应的挑战,但现在更重要的是能源系统本身抗冲击能力和能源供应均衡性的挑战。另外,能源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也很重要。尽管目前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将美国的这两次飓风与气候变化直接联系起来,但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已经确凿地说明,由于包括石油在内的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气候变化将会增加飓风等极端天气的频度和烈度。而这会反过来威胁我们能源安全。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要增加能源安全不应该简单地将目光盯在能源供应来源和通道上,用传统的安全思想去担心只有在战争等极端情况下才会出现的能源通路中断,而是应该更多地注重整个系统的抗冲击能力,考察在未来气候变化或其他非传统安全因素挑战下整个能源系统的保障能力。 文章选自国家电网
2014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