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是CCG全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最早以全球化命名的智库,CCG创办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并设置全球化相关国际议题;在海内外举办了“WTO改革”、“多边治理”、“一带一路”等专题研讨会,把“一带一路”这一主题首次带到国际安全与治理领域的世界高规格会议——慕尼黑安全会议。基于多年对全球化领域的全面研究,CCG发布出版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全球化向何处去:大变局与中国策》等研究报告和图书,其中Edward Elgar 出版社出版的Handbook o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是为数不多的由智库在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全英文书籍。CCG提出的两项倡议入选首届巴黎和平论坛,为中国智库更充分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开拓了崭新模式。此外,CCG与WTO、UN 、经济合作国家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众多国际组织、国际智库和相关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
-
能源安全的全球化视角
在中国与俄罗斯签下天然气的世纪大单后,如无意外俄罗斯将成为中国天然气最大的供应方。中国目前天然气进口LNG与管道天然气各占一半,LNG的进口主要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分布比较均衡。随着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增加和美国开始向国际市场出口页岩气,中国的天然气供应应该在2018年后迎来比较宽松的局面,供应无虞。现在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进一步开拓天然气利用市场,扩大消费,理顺价格,提高中国对进口天然气的消纳能力,降低对煤炭的依赖。 由于海运线路的原因,中国目前有约85%的石油进口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有一些学者因此把这作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隐患,担心会在未来发生冲突时被敌对势力切断,因而需要采取措施分流。尚未正式开始输油(天然气去年7月已经开始运营)的中缅石油管道正是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分流马六甲海峡。然而从中国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说,所谓的通道安全其实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命题。 首先,如果是出现大的军事冲突,那么中国目前的海军实力的确不足以保障马六甲海峡的通航安全。同样中国也很难保障中缅石油管道缅甸段的安全,因为管道本身在战争中也更容易被破坏。何况管道即使能正常运行,其最大容量也只有中国目前石油进口量的十五分之一,保障意义不大。在战争情况下,中国的经济状况与能源需求水平也将大不一样,连国内产量能否得到保障都是另外一回事情,只能更多利用石油战略储备来满足国内需求。因此战争作为一种极端特殊的情况,不能用来指导正常情况下能源供应安全的考量。 在和平时期,马六甲海峡不但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通路,更是日韩等东亚国家最主要能源进口通路。每天有约1500万桶原油经过马六甲海峡,而中国进口的400万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除了能源通道,马六甲印度洋的路线也是中国和东亚进出口贸易的主要通路,占世界贸易的四分之一,欧美的消费品和工业产品进口都有赖于此。因此保护马六甲海峡航运的通畅不光关系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更与东亚的能源供应安全和世界的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即使出现小型的地区性冲突,世界各国也会由于经济利益要求冲突各方保证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畅。国际海运更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国际油轮的所有者、运营方、注册地、目的地都有可能完全不同,针对某一国家实行禁止通航将非常困难。因此除非出现大规模战争或像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那样极端严重自然灾害,马六甲海峡很难对中国能源供应安全产生实际影响。 事实上,在目前全球化的能源市场里,能源安全的关键在于多元化和共同维护一个有效运转的国际市场。即使是美国也不能独力保证自己的能源安全。无论对于生产国还是消费国来说,维护能源国际市场的正常运行都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也是他们之间的共同义务。全球性的能源市场将各国的能源安全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都可能由于其他国家的能源政策受损或受益,比如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减少了其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带来了更大的供应,因此对其他国家的能源供应也带来了利好。日本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导致了日本和德国的弃核政策,前者增加了天然气消费提高了LNG的价格,后者则增加了煤炭消费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 在能源系统日益复杂的今天,能源安全早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能源供应充足的范畴,而是一个国家甚至多个国家彼此相互影响的能源系统性风险。今天能源安全的含义除了供应充足、价格可接受,还需要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社会发展要求。同时,一国的能源系统需要具有足够的弹性以抵御外来的冲击和风险,尤其是在受到冲击时不同能源形式直接相互转换补充的能力。 以美国在两次天灾中石油供应的教训为例。作为国际能源署最大的成员国,美国拥有100天以上的战略原油储备和庞大的国内原油生产能力。当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墨西哥湾时,尽管美国拥有巨量的原油储备,但由于墨西哥湾的石油炼化基地全部停产,美国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成品油供应危机。而在2012年,飓风桑迪袭击纽约后,尽管当时美国有原油也有成品油,但是由于飓风造成供电网络的损毁,电动油泵无法将成品油送到城市的加油站,再次出现了成品油供应危机。 由此可以看到,能源安全既有传统能源供应的挑战,但现在更重要的是能源系统本身抗冲击能力和能源供应均衡性的挑战。另外,能源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也很重要。尽管目前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将美国的这两次飓风与气候变化直接联系起来,但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已经确凿地说明,由于包括石油在内的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气候变化将会增加飓风等极端天气的频度和烈度。而这会反过来威胁我们能源安全。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要增加能源安全不应该简单地将目光盯在能源供应来源和通道上,用传统的安全思想去担心只有在战争等极端情况下才会出现的能源通路中断,而是应该更多地注重整个系统的抗冲击能力,考察在未来气候变化或其他非传统安全因素挑战下整个能源系统的保障能力。 文章选自国家电网
2014年7月11日 -
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2013
日前,Interbrand发布2013年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苹果超过可口可乐,成为今年全球最具价值的品牌。苹果的品牌价值目前为983亿美元,较2012年上升28%。第二至第十名分别是:Google、可口可乐、IBM、微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麦当劳、三星、英特尔、丰田。品牌价值上升最高的前五名分别是Facebook(43%)、Google(34%)、Prada(30%)、苹果(28%)和亚马逊(27%),而品牌下降最多的品牌分别是摩根士丹利(-21%)、任天堂(14%)、Mtv(-12%)、戴尔(10%)和索尼(8%)。
2013年10月15日 -
全球竞争力年鉴 2013
借助于金融行业的复苏、科技创新和企业的良好表现,美国又重新回到了排行榜的首位。同时,中国(21)和日本(24)在排行榜上也有了大幅的增长,而日本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来源于安倍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
2013年10月1日 -
让中国去影响世界
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获得国会两院通过。全球经济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雷曼兄弟轰然倒下仿佛 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场全球金融风暴。近来,包括中 国在内的全球股市随着美国股市一路狂跌,全球各国救市行动也随之展开。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据美国银行业监管部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统计,今年年初以来,美国已有12家商业银行和吸储机构破产。仅二季度,就有117家商业银行和吸储机构被列入“问题银行”名单。全美五家 巨型独立投资银行,有三家被收购或破产,二家要回归商业银行。在目前全球经济正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状态中,中国可以有什么样的举措来缓解甚至化解目前殃及 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考验我们的智慧。
2013年2月19日 -
国际金融体系洗牌是中国战略机遇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已经逐渐演变成一次全球性的大危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这次危机很可能是百年未遇的大危机。如果格林斯潘的判断是准确的话,那么这次百年未遇的危机的产生,就一定有百年未遇的原因,并出现百年未遇的结果,同时也可能会带来百年未遇的机会。这次危机将会导致国 际经济金融体系的重新洗牌,国际经济规则的重新制订。中国可以审时度势,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新规则制订,改变现存的对我不利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金融规则, 为中国未来三五十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
2013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