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是CCG全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最早以全球化命名的智库,CCG创办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并设置全球化相关国际议题;在海内外举办了“WTO改革”、“多边治理”、“一带一路”等专题研讨会,把“一带一路”这一主题首次带到国际安全与治理领域的世界高规格会议——慕尼黑安全会议。基于多年对全球化领域的全面研究,CCG发布出版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全球化向何处去:大变局与中国策》等研究报告和图书,其中Edward Elgar 出版社出版的Handbook o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是为数不多的由智库在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全英文书籍。CCG提出的两项倡议入选首届巴黎和平论坛,为中国智库更充分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开拓了崭新模式。此外,CCG与WTO、UN 、经济合作国家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众多国际组织、国际智库和相关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
-
经济学人智库《全球人才指数2015》
尽管许多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储备不断增加,然而考虑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持续蔓延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全球对人才,特别是关键人才的需求,将会日趋激烈。人才仍然是国家和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未来如何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将会是政府和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2013年10月1日 -
“人才流失”现象 引发英文版《中国日报》特别关注
【《国际人才动态》评述】10月30日出版的英文版《中国日报》封面故事,整版主题关注了中国海外“人才流失”的现象。这是继新华社前不久关注“留学赤字”现象后,中国官方主流新闻媒体,再次将新闻观察视角--跟踪连续关注“中国海外留学人员群体”,对中国留学人员“归”与“留”的实际问题,进行媒体评论。毋容置疑,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从中国走出去的留学人员从2013年的12万,跃升到2013年的40万。可谓是对中国教育与人才领域,敲响了一个人才培养的“新警钟”,迎来了的一个人才引进的“新挑战”。
2013年9月22日 -
买美债不如买“脑袋”
2009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曾表达对中国的“美元资产”的担心说:“我们把巨额资金借给美国,当然关心我们资产的安全。说句老实话,我确实有些担 心。”随后,英国《金融时报》用数据解释:中国外管局持有约1600亿美元海外股票,但当时这些投资已缩水逾50%(即亏损超过800亿美元)。
2013年3月14日 -
创造型人才难觅,只能“海外抄底”
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2007年495万大学毕业生有100万未就业;2008年560万大学毕业生大约150万未就业;2009年将有 610万大学毕业生,同时又遇上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预计起码将有200万大学生不能如期就业。与此同时,许多企业苦于无人可用,纷纷热衷于海外“人才抄 底”。这似乎形成一个鲜明的矛盾。
2013年2月28日 -
中国技术移民政策构想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技术移民是各国必须重视的课题。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中国要现代化,必须引进外国人才,虚心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移民制度上的成功经验。中国需要把握技术移民的发展趋势,更多地思考,技术移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以一种新角度来看待技术移民,确定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技术移民政策,吸引国家所需人才和资金,增进社会融合,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技术移民权益,将技术移民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最大化。
2013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