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是CCG全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最早以全球化命名的智库,CCG创办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并设置全球化相关国际议题;在海内外举办了“WTO改革”、“多边治理”、“一带一路”等专题研讨会,把“一带一路”这一主题首次带到国际安全与治理领域的世界高规格会议——慕尼黑安全会议。基于多年对全球化领域的全面研究,CCG发布出版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全球化向何处去:大变局与中国策》等研究报告和图书,其中Edward Elgar 出版社出版的Handbook o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是为数不多的由智库在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全英文书籍。CCG提出的两项倡议入选首届巴黎和平论坛,为中国智库更充分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开拓了崭新模式。此外,CCG与WTO、UN 、经济合作国家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众多国际组织、国际智库和相关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
-
王辉耀:如何解决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问题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不仅是我们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参与因素。当前,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人”的不可持续,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发展的不可持续。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014年7月29日 -
“走出去”战略与国际化人才
一、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现状及问题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本土环境竞争增加的同时,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本土企业利用国际资源、走向世界,实现中国市场与世界竞争市场的全面接轨。2000年, “走出去”战略上升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的高度,经过十二年的发展,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取得了明显成就。2001年到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 我国对外直接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包括投资主体单一(国有企业比重过大)、投资领域单一(集中于资源类领域)、投资失败率高、跨国经营能力较低等。投资失败给我国“走出去”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率(指已宣布的跨境交易被撤回、拒绝或听任其过期失效的比率)为全球最高,达到12%;2010年,这一比率降至11%,但仍为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公司2010年从事海外收购的失败率仅为2%和1%。跨国经营能力方面,据联合国贸发会研究,2013年,中国前100跨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指数平均13.98%,低于世界前100的64.7%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7.91%的水平。 中企联将中国企业500强和美国企业500强进行纵向对比后发现,2013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增速都高于2013美国企业500强,但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收入利润率明显低于美国企业,这说明两国大企业的规模差距在缩小,但经营质量差距却在拉大。 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国际化人才短缺现状及原因 国际化人才短期是导致对外投资失败和跨国经营能力较低的最大瓶颈,是我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2008年博鳌论坛上,麦肯锡的调查, 88%的企业高管认为缺乏人才是海外并购难以成功的首要原因。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人才短缺问题十分严峻。入世之后,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迅速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主体。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中,国有企业比重达曾高到67%。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前20强中,有16家是央企,2家是国企,民营企业仅有2家。2012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桶油”的海外并购金额创下25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而国有企业决策层及管理层外国人才比例普遍较低。挑选跨国经营较为成功的跨国公司(壳牌集团)、中国民营企业(联想集团)和国有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代表进行比较,壳牌集团的外籍董事的比例达到66.67%;联想集团为45.45%,中石油和中石化董事会成员中,具备长期跨国工作经验的人才(也包括中国人)才分别仅有1位,差距较为明显。
2014年7月4日 -
国侨办将在全球建60个“华助中心”
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9日在北京表示,将在全球60个侨胞超过10万人的地区支持建立“华助中心”,为侨胞们提供关爱帮扶、促进文化交流。
2014年3月19日 -
促进解决海归创业“融资难”问题
【《中国国际人才》新视点】2014年中国海外学成归国人员的增速,即将会有很大的增幅,其中选择回国后自主创业的海归比例逐年攀升。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社科文献出版社编著出版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关于“海归创业调查现状”显示:随着各地政府吸引海外人才政策的频繁出台,中国日益成为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沃土。调研发现,14.8%的海归选择在江苏创业,海归创业地开始由“北上广”转移到沿海二线城市。另据最新数据来看,海归创业意愿亦有逐步转向二、三线城市的新趋势。据调查五成以上的海归拥有个人专利,六成以上的海归从国外带回了技术和商业模式。同时,蓝皮书也指出:海归对创业地“营商环境”的评价方面,更多地凸显在“融资难、贷款难、筹款难”问题上。如何破解这一海归创业资金领域的“三难问题”,着实成为普遍困扰海归回国创业的新社会问题。
2014年3月18日 -
海鸥跨国创业:人的回归与才的回归
由海鸥创业平台和怀雅迅大学商学院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次海鸥创业论坛在多伦多成功举行。在论坛上,我做了题为“海鸥回国创业现状与展望”的演讲。我介 绍了海鸥人士回国创业的整体情况,和与会来宾共同探讨了海鸥人士如何能把在中西文化夹缝中求生的劣势转化为贯穿中西、跨国提升的优势。现场有150余位华裔听众,提问很踊跃。
2014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