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汤敏:防止贫困传代 通过互联网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输送
专家简介
2017年12月6日 -
范正利:盛名之下的中国高铁注定要坚守那份荣耀
据美国CNNMoney报道,前总统奥巴马曾在2012年对波音的工人说,“我应该得到一块金表,因为我一直都在推销这个东西。我将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为美国产品开拓新市场。”在中国,高铁正逐渐受到如同美国波音一样的顶层优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始于2013年的“高铁外交”在世界各国刮起一阵阵旋风。2014年8月22日,李克强考察铁路总公司时说,“我每次出访都推销中国装备,推销中国高铁时心里特别有底气。”
2017年12月4日 -
储殷:读研就能找到好工作?
文 | 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储殷 对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硕士的学生,寄希望于硕士文凭能帮助自己在两三年以后更好地就业,也许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又到一年考研冲刺期。无数的考生,在“寝室-食堂-自习室”三点一线的两个月、半年甚至一年多里,在吃了无数泡面、快餐、外卖之后,要迎来第二次改变人生的重大机会——高考是第一次,考研是第二次。作为高校教师,每年都有本科生真诚地也是充满困惑地咨询我:到底是否应该读研呢?是应该考学术型硕士还是专业型硕士呢?说实话,每次我都很为难:很可能我的一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至少是好几年无比珍贵的青春时光,难道不应该慎之又慎吗?尤其是,硕士又处在一个略显尴尬的位置。 以我多年的观察,硕士研究生可以说是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夹缝里:对于全民教育、国民教育来说,他们可以算是精英了,但是对于从事专业研究的科研教育,他们大部分只是刚入门、甚至未入门的低乎其下的“小学生”。事实上,以我所见,大部分硕士生通常只是为了弥补本科因通识教育而匮乏的专业知识而不得不作进一步的深造,但是两年、三年的学习,又无法真正像博士生那样对学科、学术有一个较深的把握,因此,硕士生往往成为毕业时期最迷茫最纠结的群体:就业还是读博?这是一个难题。 博士教育培养学术人才,本科教育培养通识国民,那么硕士呢?其实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论文,具备独立科研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并可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但是在很多高校里,哪怕是博士生也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或者说,一些学校在培养博士的时候,也没能真正达到这些目标。本科之后,只有那些有志于学术的人,才需要继续留在大学里,攻读更高的学位,也就是硕士或者博士。而按照西方学位制度设计者的本意,硕士生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段,只是博士生阶段的预备期。 但是在国内,硕士生成为一个独立的阶段。而且,由于从本科到硕士的一轮轮扩招,再加“通识教育”,使得一些本科教育在专业知识的传授方面,明显不足,以至硕士生教育的整体质量下滑,硕士生培养本科化甚至专科化、硕士生“掺水”之类的批评屡见不鲜。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在读研究生为198.11万人,在学博士生34.2万人,硕士生163.9万人;毕业博士生5.5万人,硕士生56.39万人。也就是说,大部分硕士都没有走上学术道路,而是直接就业。与此同时,“多读几本书不如找个单位好好实习”“待遇还不如本科生”“读硕士就是给导师打工”等论调不绝于耳。 那么,硕士毕业生的竞争力到底在哪里?论理论,他们比不过博士;论实务,又比不过在同样岗位上已经干了两三年的本科学历者,他毕业的时候,真正的竞争对手其实是别的硕士。我碰到很多学生,他们幻想着,获得硕士文凭就等同于求职力的提高,他们认为有了硕士文凭,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然而,我看到的是,大部分人在硕士毕业的那一天,忽然发现,三年过去了,依然没能找到比当年更好的工作。理由何在呢?从内因看,是很多人在硕士期间混日子,不好好学习,长年龄不长能力,从外因看,是用人单位对硕士本身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对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硕士的学生,寄希望于硕士文凭能帮助自己在两三年以后更好地就业,也许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文章选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11月30日
2017年12月1日 -
傅成玉:企业应主动服务服从国家战略 否则没有发展前途
任何企业如果没有跟国家战略相融合的意识,就会没有市场。“企业大了,就跟民生有关了,就跟国家安全挂上关系了。
2017年12月1日 -
储殷:拿什么来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近日,一则有关北京市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7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