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增军:面对疫情应保持敬畏 吸取经验

2020年4月1日

2020年3月25日,全球化智库(CCG)以“中国经验能否为世界所借鉴?疫情折射的全球化问题与趋势”为主题举办线上研讨会。会上,CCG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董增军就对新冠病毒的认知和防控应采取的态度和对策贡献了真知灼见,并提醒人们应重新思考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并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时刻自省,协力抗疫。


 

以下为董增军发言全文:

 

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有责任,我愿意贡献我的一点所知和所悟,尽管所知和所悟都是有限的。首先就三个因素我谈一下。

一个是所知,一是新冠病毒本身是一个未知。从开始到现在,仍然有很多我们是不知道的,打个也许不是十分恰当的比喻,一个外星人来到我们地球,他长什么样什么脾气秉性,我们一开始是一无所知。后来慢慢地知道他长什么样,它的 sequence——序列有了,我们可以去针对他做一些检测,做一些治疗方面的思考。但是对他的脾气秉性仍然是不了解的。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了解,如果片面错误地了解,然后纠正错误的一个过程。本身它是一个新的冠状病毒,是我们人类不知道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了解,但到现在我们仍然还有很多不知道。从开始对它的结构,然后现在功能,怎么进入机体,我们机体怎么反应的,尽管现在知道它的受体,知道它的序列,但是很多仍然还是不知道的,比如新冠病毒怎么传播的所有可能途径,病毒携带者,无症状感染者,假阴性,变异,致病机理,后遗症,中和抗体和疫苗等。所以这是第一点,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未知。而且目前为止还有很多还不知道。

第二点是说我们应该做什么?第三点就是如何做到?应该做什么?这是一个传染病。对我们人类来讲,传染病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1.这个传染源在哪里?2.传播途径是什么?3.易感人群有哪些?从大道理上讲,怎么能够明确传染源,然后切断传染途径,最后保护易感人群。这些规律我们人类是知道的,比方说一开始传染源方面,我们应该知道他的传染源,那么应查尽查,尽量地早期检测,早期找到这些传染源,然后潜伏期有多长,什么时候发病,从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这个过程是不断地了解的。早期的时候,我们是怎么个做法?它有传染性,我们保守一点,就是尽量地隔离,尽量找到更多的、一些比较普遍的方法来找到这些传染源,然后尽全力去切断传染途径,还有保护一些易感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怎么能够保护他们。但是怎么做到这每一步,就是说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到,其实这与我们的认知是相互有关系的。

在这种未知情况下,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一个敬畏的态度,而不是肤浅地说我们对这个病很了解。有人说“我对这个病毒非常了解,我当时甚至都不应该去竞选总统,我应该去当病毒学家去”,当然这是都调侃的。有些人这么讲,所以其实在这个病毒认知面前,应该采取一个正确的、科学的态度。我们知道哪些、我们不知道哪些,根据我们有限的和当时知道的情况进行一些科学的判断。刚才有位老师讲过,有的地方采取的措施是群体免疫,当时作为一个免疫学专业的科学企业家,觉得这个方法欠妥,简单算一算,1减去1/3,也就是说67%的人要感染才能有群体免疫,所以马上我觉得这个风险太大,病死率会太高,还呼吁了一下。

这个认知上,当然英国肯定是也有一些根据或者听取了一些专家的意见。后来当然是马上纠正了,所以从一个认知的过程到后来采取的措施,然后认识到这个是错的,然后马上纠正,像这样科学的态度,采取一些比较有效的管理措施,这是本身也是在不断摸索的过程。像我们有一个比较好的经验,这几天也参加了不少国际的研讨会,有个明显的感觉,现在的国际情况就像我们一开始两个月以前的情况,大家很紧张,甚至医护人员都不知道保护,甚至问“N95好,还是医用口罩好”这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这都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

这些认知的过程中,已知的东西是不是可以尽快地利用到,我们是否有科学的认识和有效地做到。这几点实际上我们也反思了很多,一个未知的病毒,我们人类还有很多不知道的。病毒也还可能继续变异,它传播性之强,甚至超出了我们很多科学家的想象,甚至在潜伏期都传染放毒,在发病早期都放毒。所以随着我们不断认识,措施不断加强,然后能够相互学习。本来医学科学都是吸取一个前人的经验,循证医学,然后怎么能够不断改进改善,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我们有些经验,现在也已经在国际上分享,比方说刚才说的是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怎么能做到?这几点,怎么有效地做到这几点,都是有经验和教训的。所以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科学家、医学家在分享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在科学研究方面,其实大家都在分享,实际上是国际间互相在分享,在防控方面有效地阻断传播途径,有效地检查到传染源。

比方说传染源本身就应是应测尽测。我们当时的一些经验,除了核酸检测,还有抗体检测,后来我们卫健委新一轮指南应该是2月初加了一个CT影像检测,尽量把这些传染源都检测到比较到位一点。但是世界上也有的地方说,我们就要用我们自己的试剂,只有(美国)CDC的试剂去检测,国际的一些检测方法我们不想用,甚至别的国家提出来,我们可以帮忙,比如德国提出来,我们可以帮忙,也被拒绝。

拒绝的结果就是什么呢?检测不到位,人排大队。我前两天看到一个小的脱口秀在调侃说,有一个人在排队等检测,然后这个队排得太长了,他说他实在是烦死了,他跟旁边那个人说你在这给我排着,我去揍老川一下去。后来没一会儿就回来了。那个人问他怎么回来得这么快,原来发现那边想揍老川的人,排的队更长,所以直接回来了。

这是脱口秀的一个调侃,但是意思就是说,我们面对这些怎么能够应查尽查,怎么利用所有的资源,怎么能够互相帮助,来达到这个目的,这是我们的认知的局限也好,还是我们的态度的局限也好,还是我们的这个思路和方法有问题,最终导致很多人检测不到位,不能查到所有的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像我们一开始,我们的方舱医院也好,还是居家隔离也好,这都是非常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个方法其实也被采纳了,上个星期加州开始采用“shelter in residence”策略,也是一种居家隔离的方法。这些方法其实不断地在被采纳和互相分享。可是从认知上来讲,你没有思考到这些,没有有效地去采纳。“贸易战”中,我们PPE医用口罩防护服等医护保护的物资都在“贸易战”加税的清单里面,当时也许没有想到。上个星期,美国把它们从“贸易战”加税的名单上拿下来了,因为意识到这是目前急需的医护防护物资。当时是“贸易战”,没想到几个月以后你需要的时候根本就进不来,在需要医护口罩防护服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要么已转到第三国家。这个等于说扳起石头砸掉了自己的脚,等自己需要的时候根本就没有。

我们现在还没有特异性的针对这个新冠病毒的特效药,但是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的药,支持性治疗,重症抢救的方法,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经验。现在我们的科学家、医学家都在分享,比方说星期五我们就有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和美国的医生在分享,我们组织的时候说,这应该是和人类分享,和大家互相分享,甚至有的专家说,不要把我们称为英雄,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赶上了就上,上一次SARS赶上了,17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又赶上了,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以上是所思,然后谈谈我的所悟。

可以比喻一下,像是我们地球病了,然后病毒过来给我们送一个信息,让我们意识到:其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都是地球村的村民,这个世界是很小的。

第一点,我们人类应该思考人类和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怎么生存,包括野生动物的保护等。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第二,我们人类,人与人之间,这也许在提醒我们,时刻要自省,提醒我们,病毒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文化、宗教、职业,不论你有多少财富。我们要提醒自己时刻自省,善待彼此!

我们具体能够做什么?第一,人类能不能更健康?世界能不能更美好?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第二,是一个有效沟通的问题,像CCG这样的智库,已经开始沟通。可能文化是一方面,然后方式方法是一方面,平台也是一方面,等等。怎么能有效的沟通?如果说A讲了B没听懂,说B是你笨,你没有听懂,那我认为A也有责任。你没有用B能够听懂的语言和语境,和他能够听懂的平台来讲话,所以我们的世界要增加有效的沟通。

对于全球化的影响,实际上好像病毒已经告诉我们。现在意大利的问题不光是意大利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是整个地球村的问题,我们怎么联手,联合起来?就像隔壁邻居着了火一样,我们不去救火,下一个着火的就是我们。现在境外的病例,返流的感染形势还是非常严峻。我们的责任应该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哪里有火,我们要去救火。然后互相帮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放下小我来顾大我,要帮人如帮己。

我的所知和所悟就这几点,谈得不恰当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谢谢。

 

(本文根据董增军先生在全球化智库(CCG)于2020年3月25日以“中国经验能否为世界所借鉴?疫情折射的全球化问题与趋势”为主题举办的线上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理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