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中国如何赢得国际舆论辩论赛

2020年4月15日

当“中国威胁论”在国际舆论中越来越频繁的被提及,如何突破这种误解,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已经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把舆论战比作一场辩论,如何让中国普通民众更理解国际形势、让普通民众的声音传出去、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制度的优势?




专家简介

梁建章: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携程执行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近几年,随着中美关系恶化,一部分以美国媒体为代表的西方媒体不遗余力地鼓吹中国威胁论,多方面批判中国对内和对外的政策,进而诋毁中国的国际形象。对此,中国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外交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对外援助不可谓不积极。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举动离彻底改善中国对外形象仍有距离。时至今日,中国整体的国际形象仍然有待提高,在国际舆论战中,中国仍处于守势。

提升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收入还只是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其经济和产业结构就必须进一步升级到高附加值产业。在向全球输出商业品牌、高科技、文化和旅游产品时,全球民众对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的整体形象尤为重要。试想,如果外国人认为中国是个有威胁的国家,那么对于该国的高科技和文化产品就会有天然的抵触情绪,这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非常不利,也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中国不断崛起的大背景下,美国很自然地会把中国作为对手,一些美国背景的西方媒体必然会鼓吹“中国威胁论”,其根本目的就是打击中国的国际形象。而当中国为捍卫形象而进行反击,就形成了至关重要的国际舆论战。如果把国际舆论战比作中国和美方的一场辩论赛,那么我们直接面临的挑战,就是必须要赢得这场辩论赛。

在这场辩论赛中,中方核心观点就是“中国的和平崛起会与世界共赢”,美方的核心观点则是“中国崛起对世界是个威胁”。仅从双方的论点来说,中方是有优势的,毕竟中国在历史上和现在的所作所为,都符合中国是和平崛起的观点。但是,中方在这场辩论赛中也有自己的软肋,那就是目前相对封闭的国际互联网环境。

好比一场辩论赛,会由100名观众来最后投票决定输赢,其中20个是中国人,10个是美国人,还有70个其他国家的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持摇摆观点的欧洲、日本、韩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由于无法访问国际互联网中的主流社交媒体,导致中方观众无法听到美方辩手和观众的原始发言,所有发言都要通过个别传声筒来翻译得到,信息往往失真,中方观众无法参与辩论也无法和其他观众交流。相比之下,美方辩论队能够听到所有观众背后的议论,美方辩论队里还可以让10个美方观众参与辩论,虽然观点不完全和官方辩论队一样,但或多或少还是会从不同角度支持美方的官方观点。而且,美方辩论队和美方观众还可以和绝大部分观众互动讨论。试想一下,在这种条件下,即使中方辩论队的观点和辩论技巧再出色,要想赢得这样的辩论赛还是难上加难吧。

所以,中国要赢得国际辩论赛,有必要适当开放国际互联网,让辩手和民众更准确地了解国际民意和反方观点,同时可以让更多国内民众的声音来参与这个辩论会

适当开放国际互联网,有利于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美国和世界。在国与国之间,民众的相互理解至关重要,如果隔绝交流(尤其是在人员国际旅行受阻的情况下),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解,这是非常有害的。

例如美国和西方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存在各种不同的声音,只有全面了解才不会引起误判。如果不全面了解,有可能会把一些极端声音误认为是西方的主流声音,造成过激反应,把打击对象扩大化。例如,最近个别美方政客抛出了要向中国索赔的要求,这种甩锅要求当然是无稽之谈,毫无法律依据和实操性。其实用不着中方出手,这些个别政客的反对党就不会放过他们。所以对于中方来说,不必过分纠缠于这样的小众观点。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更加核心的观点,以及批驳对方更有杀伤力的论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往往针对个别政客和名人的言论做出过激反应,有时反而显得自身过于敏感。要知道,美国社会本就同时存在着各种偏激的声音,即使对自己的领导人和政府,都存在尖锐得不靠谱的批评,别说是针对外国领导和政府。美国人对于这种批评的包容程度和中国人截然不同,一些小众观点,即使大部分美国人并不认可,然而一旦看到中国人对于这些观点的强烈反应,他们反而更会觉得中国的确是个威胁。有些时候,恰恰是我们的过激反应,客观上帮助对手获得了更多的非理性支持。

况且,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美国人或者西方人或者世界人完全认同中国人的所有观点,只要有一个观点不同就视为敌方。而是应当求同存异,在“中国的崛起是否是威胁”的核心观点上争取最多的支持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美国的主流民意,以及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核心论点,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来化解和批驳中国威胁论。

所谓“中国威胁论”,其实没有太多可以站的住脚的论点。其中之一是中国会把自身的社会制度强加给其他国家。在我们看来,如此荒谬的观点完全没有根据。首先,中国一直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制度选择,而美国才是那个不断地输出甚至用武力来输出“制度”的国家。当然,美方的论点是,即使不用武力,中国也会用他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影响其他国家采取和中国类似的制度。所以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来论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至少更适合中国国情,也让中国人民感到满意。

于是,这个辩题就从制度的优劣之辩,转变为人民满意与否的辩论。美方辩论队可以论证说因为有民主,所以美国人的总体满意度比中国高,不信可以让10个美国观众来说一下。如果中方辩论队只能说,我们的人民的满意度比美国人民更高,但是他们的声音不能让你们直接听到。这样的场面显然还是中方辩论队吃亏,可见只有适当开放国际互联网,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主流民意,才能使得世界人民相信,中国的制度完全可以让人民富裕且满意

面对西方主流媒体那些针对中国的恶意报道,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有理有据的反驳。这种反驳可以不仅仅来自官方,也可以来自民间。

中国普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很多颇具国际视野和英语能力。他们经常出国,回来后能够特别深刻地感受到祖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以中国普通民众的声音,完全可以有力回应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民间的正面声音是最有说服力的,来自中国普通民众的有理有据的正面声音多了,全球的普通民众甚至于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偏见也会逐步改善。适当放开国际主流互联网可以体现我们的自信心。放松屏蔽,也许会让一些负面的声音和批评流进来,但同时必定会有更多的正面的声音流出去。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有能力向世界正面传播中国的故事和文化,可以和全世界人民交朋友,帮助传播中国的正面形象。

此外,开放国际互联网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好处,比如有利于科研创新、促进科技合作、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等。中国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和全球广泛的合作,国际互联网不畅,给搜索外部信息或者联络国外同行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已经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软肋。另外国际互联网不畅,也在营销推广方面给中国企业造成了障碍。中国过去出口制造业产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主要是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有客观的标准,酒香可以不怕巷子深。但是,未来如果需要大幅度提高中国品牌的含金量,或者发展更高附加值的体验型产业,如旅游文化产业,就需要我们更积极主动地宣传和推广。如果中国企业不熟悉国际媒体,就无法很好地推销我们的品牌故事和文化理念。最后,国际互联网不畅,也会影响中国吸引全球顶尖的科研和营销人才。所有这一切,都会对中国经济的创新和品牌升级形成严重障碍。

总之,要赢得国际舆论战,必须要有广大中国人民参与。希望中国早日适当放开国际互联网,这不仅有利于经济和对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赢得中美之间国际舆论辩论赛,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文章选自绕梁说,2020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