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疫情如何影响中美协议 学界商界存分歧

2020年4月20日

研究人士认为,农产品采购金额或可实现,能源采购更困难,留学、旅游等对华服务业出口则不再现实,政商界人士则认为,任何有助于中美双方重建互信的领域都抓住


  中美同受新冠疫情冲击,对疫情爆发前签署的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带来何种影响?4月9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举办的一场电话会上,多位来自美国智库及商会机构的人士,看法略显不同。

  在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杜大伟(David Dollar)看来,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本就存在缺陷,尽管包含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一些重要的结构性议题,但美国提出的采购条款不尽合理。

  他认为,新冠疫情爆发后,农产品采购部分或许有可能实现,进展要取决于中国缓慢复苏过程中的需求情况以及美国的供应能力。能源采购更加困难,疫情让中国2020年的能源需求大幅下降。最难实现的是美国对华服务业出口,这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留学生赴美和中国人赴美旅游,现在前者显著先降,而后者几乎完全停止。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专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也认为,采购条款“产生的伤害远比好处多,绝非推动国际贸易的正确方式”,整体协议在疫情前或许还有一定意义,但也远不足以解决中美间存在的问题。

  杜大伟表示,协议要求2020年美国对华出口较2019年增长40%,2021年再增长40%。“宏观变量很少能以这样的数字增长,更别说今年中国增速很可能大幅下滑”。“美国政府当然可以说疫情是个黑天鹅事件,但这确实会让中美合作的环境变得愈发艰难。”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会长艾伦(Craig Allen)则表达了不同的态度。他承认,采购目标金额尤其是服务业部分,在疫情全球爆发后很难实现。但是在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开放,以及农产品采购方面,协议条款依然有可能逐步落地。

  艾伦曾在美国商务部担任负责亚洲和中国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据他了解,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与中国财政部、商务部保持沟通,这些部门的官员仍在努力让第一阶段协议达成的承诺有可能落实。这些努力会帮助双边关系,一定程度上也会帮助中国国内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

  世贸组织(WTO)4月8日的预测显示,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可能同比下滑13%-32%,这一降幅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更严重。艾伦称,近期一些国家控制医用品乃至食品的出口,进一步冲击了人们对全球合作和国际贸易的信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有助于中美双方重建互信的领域,中美都应尽可能抓住。”他说,如果贸易领域能够帮到这点,无疑有价值。若政府做不到这一点,两国商界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社科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吕祥表示,近期与一位大型美国企业高管交流,他表示,他的企业希望留在中国,而不是转移回美国。

  但在甘思德看来,疫情后的全球环境恐怕是会加速脱钩,而非利于合作。企业会寻求供应链分散化,对美国企业来说并不一定是重新回到美国,而是从中国分散到东南亚、加拿大、墨西哥等地。

  过去,中美间贸易以相对低端的玩具、衣饰为主,今天占比越来越高的则是高技术含量的制造品、汽车、医用品,乃至数据和信息系统等,“这些领域的贸易需要双方较高的信任度,而这恰恰是目前两国缺乏的。”甘思德说。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认为,全球供应链的未来高度不确定,取决于企业怎么看成本收益对比。制造不信任的因素在中美两边近来都听到一些,对此作为学者总是保持警惕,但是这确实会影响两国许多人的想法。

文章选自财新网,2020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