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全球战“疫”观察30 | 公共危机与风险启蒙课
2020年5月6日
当中国国内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防止境外输入成为重点,此时我们更需要反思,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我们有哪些痛点,又有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凤凰卫视推出抗疫特别系列节目,多维度视角解读疫情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周一至周五19:15 – 19:20,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节目背景】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全球化智库(CCG)与凤凰卫视携手策划针对疫情的国际观察节目。节目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全球化高度,以真实、理性、务实为基点,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面对面访谈或视频连线,深度解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期及恢复期的疫情控制、中外关系、全球合作、贸易政策、公共卫生、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应急管理体系完善、污名化等话题,从多维视角探讨疫情对全球发展的影响。
文字实录 | 公共危机与风险启蒙课
本期嘉宾
薛澜,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
凤凰卫视主持人胡玲:您也谈到这次疫情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场风险社会的启蒙课。因为其实从2003年的SARS开始,我们就有大量的官员问责制,但其实仅有问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反思、有复盘,您如何看待?
薛澜:对,风险是一个我们不太愿意在日常生活中讨论的词。中国文化其实是一种喜庆文化,喜欢强调积极正面的一面。但进入今天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风险在整个社会是广泛存在的,而且是非常系统性的,风险之间互相关联。疫情初期的时候,我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它会对经济有这么大的影响。但现在大家可以看到,疫情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还连带对社会的、政治的。
对这种风险的认识在不那么明确的情况下,我觉得要真正开展一次比较普遍的、全民的风险沟通。要让大家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的确在不断改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很多新的风险,我们要用一种更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去解决这些风险。
主持人:经历过2003年的SARS之后,再到今年这个新冠肺炎,特别是您又站在智库的这样一个角度,您觉得什么事情是我们未来应该着重去关注的?
王辉耀:我们可能从来没有人在家里被隔离这么长时间,我们从来没有一座上千万人的城市,两个月被隔离,被阻断。我们和世界的往来,也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被切断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突然发现,我们面临一个这么大的威胁,是百年不遇、席卷全球的对人类公共安全的一个威胁。同时,我们可能也意识到,我们其实是很脆弱的。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可能要真正去想,人类是不是有更多共同之处,我们有共同的敌人,有需要共同抗击的对象。
可能过多地拘泥于其他纷争是很没有意义的。我们生活在多么好的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真的是不应该被这样的疫情所打断。人类真的是应该团结起来,珍惜我们的生活,珍惜我们的现在,珍惜我们的未来。
主持人:所以你看这场疫情让大家面对生死,放慢脚步的时候,开始关注到智力,开始关注到人类智慧的这样一个连接和打通。
王辉耀:确实是这样,比如说网上视频会议,原来很多人都不习惯用,不太会有,但现在大家突然都非常擅长了。通过视频的交流、远程的交流,突然我觉得这个世界就拉近了。我们还要策划一场,我们昨天刚做了一场国内专家的视频会议,我们马上会策划一场国际专家的视频研讨会,吸取国际专家的看法。我觉得通过这次疫情我们能感觉到,大家都在关注这个事,信息能够及时沟通,各种建议能够提出来,各种方案能够提出来。对于我们抗击疫情的话,避免了很多弯路,我们能够找到最大公约数。
所以,我觉得智库在这些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智力的支撑是我们战胜这次疫情很重要的一方面。而且它未来可能会成为我们国家治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大家开始重视智库,开始重视专家网络,开始重视来自世界各国不同的声音。就相当于我们改革了我们整个的治理模式,比如说原来传统西方国家的,比如说反对党,或者说议会,现在是一种新的科技民主,互联网民主,也包括专家网络的世界各地智库的支撑,成为一种协商民主,能够提升一些效率,避免一些浪费。所以,我觉得通过这次抗击疫情的实践,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模式,包括智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往期回看】
全球战“疫”观察1 | 我们不是孤岛,全球危机如何“破题”?
全球战“疫”观察 25 | ICU和疫苗——疫情下的伦理挑战
文章选自凤凰卫视《寰宇同舟—全球战“疫”观察》栏目,2020年4月29日